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七与牛郎棍

3
回复
145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1 11: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牛郎棍
  
  牛郎棍武功起源于明末清初,为栖霞抗清起义领袖于七所创,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明末科考得中武解元的于七是威震胶东的农民起义领袖,遭受清军大举围剿,与清军浴血奋战后身负重伤,突出重围逃到宁海州西南乡留格庄村,被清晨习武的少年萧思德救回家中。萧父文和是本村族长,为人正义,又精医术,经其精心调治,于七得以康复,化名“燕飞”,隐居萧家一年有余,后去崂山华严寺出家为僧。
  于七在萧家目睹了萧公阖家的忠厚善良,且萧家对其有救命之恩,便将自己的身世据实相告。萧公对于七早有所闻,便以“放牛郎”为名,将于七隐于家中,并让儿子萧思德辍学帮助于七。他们二人以看牛为业,早起晚归,躲过了清廷的一次次缉捕。于七见思德聪慧机敏,胆识过人,又有扎实的武功根基,甚为喜爱,便收为徒,不仅将拳脚功夫尽数相授,而且把自己平生所学招法融于一放牛棍中,精心传于思德。思德不负师望,刻苦练功,拳脚功夫日长,更把一根放牛棍舞得上下翻飞、出神入化。萧氏后人为纪念先师,将师传之拳脚功夫取名为牛郎拳,师传之棍法取名为牛郎棍,牛郎棍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集刀、枪、剑、戟、鞭等技法于一体,套路招式严密,刚劲有力,节奏分明,连贯通达,灵活多变,以快、奇、巧制胜。它提倡以意领气,以气发力,以静制动,天人合一,是一套修性养神、技击壮体的高效内家棍法。
  于七起义之壮举已随岁月流逝,但其所创之武技却由萧氏后代发扬光大,传承至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武林绝技。牛郎棍第十三代掌门人萧明魁是萧家牛郎棍第十三代唯一继承人。萧先生四岁时入南庙山随雪云大师习武;八岁随父萧和恭及亲友习祖传“牛郎门”拳械、八卦掌、太祖长拳等,后随其祖父萧云龙习螳螂拳;七十年代初拜著名陈式太极拳名家洪均生先生习陈式太极拳,为入室弟子。1979年调入乳山市公安局经纶丝绸厂派出所任所长,直至退休。萧明魁先生为乳山市牛郎棍研究会会长、国家一级武术裁判。
  萧明魁师从名家,博采众长,武德高尚,武功非凡。1983年,萧明魁打破了族规门律,将三百余年秘不外传的“牛郎棍”献于世人,并公开向社会传授和推广。这一武术奇葩,设招严谨科学,攻守平衡,能更好地起到健体益智作用,倍受武界推崇。不但国内习学众多,美国、日本、荷兰、阿根廷、意大利等国家也设有教学组织。如今萧先生记名弟子81名,世界各地共有弟子逾千名,为弘扬中华武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发表于 2008-12-15 20: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七是我们的骄傲啊。
发表于 2008-12-16 09: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牛郎棍在乳山当地很有名,习练牛郎棍的萧氏后人现主要居于乳山崖子镇一带。
牛郎棍比一般的棍要短一些,耍起来轻便灵活,且变化多端,通常牛郎棍就有三种习练方式,本身的长棍是一种, 一分为二,左右手各持一节,为一种习练方式,右手持其中一节,又为第三种习练方式。。。
我觉得牛郎棍是一种很实用的武术套路,我最看重的就是他变化多端,习练形式多样化。。。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11: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七创立螳螂拳始末
于七,名孟禧,字乐吾,化名王郎。祖籍山东省栖霞县唐家泊村。出身豪门,自幼读书习武,明崇祯三年(1630年)考中武举,任登州府总兵。明朝灭亡之后,解甲归农,在家乡传授于氏拳术,曾两次领导胶东农民抗清起义。起义失败后,辗转来到崂山,隐匿华严寺,削发为僧,后成为华严寺第三代方丈,并在此创立了螳螂拳,传授于僧侣,后逐步流传到民间,成为中国功夫名拳之一。

于七生在富豪之家外祖父是戚继光  
1609年,于七出生在栖霞一个非常特殊的殷富之家。祖父于进表,是山东省大金矿主,栖霞巨商,登州府富豪,胶东武林名人,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资本家。父亲于可清,是明朝的武将军,明崇祯二年,与入侵腹地的后金军作战,殉国在保京战场。于七的外祖父戚继光,是中华历史名将。母亲戚颜君,是戚继光的长女。
当年,于七的祖父于进表为便于管理金矿,从蛇窝泊村(“于七蛇窝泊大庄园”,因被清兵焚毁,只有名字,已无实物可考证)迁到牙山西麓的唐家泊村。按照于七之父“明朝大将军门第”,建造了明朝末年山东省第一大宅院(经李恩浦、周杰三和李元章三位专家考证:“于七唐家泊大宅院”大于清末山东省牟二黑子大地主庄园)。于七在第二次抗清起义前,在牙山南麓新建的“接官亭花园别墅群”(被清兵先洗劫后焚毁,现在的栖霞市桃村镇接官亭村),是清初年全国最大最豪华的私人自建别墅。
于七自幼在祖父和父母的严教和熏陶之下,昼读书,夜习武。17岁参加府试,考取了文秀才登州府第一名,21岁考取了武秀才,22岁又考取了武举人,任明朝登州府最末总兵。明朝灭亡后,于七不降清,解甲归农。
两次领导农民起义失败后隐居崂山
吴三桂放清兵入关,引发了全国性农民抗清起义。清初年,于七以淘金工为主体,联合胶东各县农民起义,组织和发动了胶东第一次农民抗清起义。清顺治七年,于七起义军攻破宁海州(牟平城),杀死了清派知州刘文淇(北直隶人,贡生),起义军威震胶东各府、州、县。后来,清登州府知府张尚贤带厚礼携幼子赴唐家泊村与于七讲和,在清廷的软硬兼施之下,历时三年多的胶东第一次农民抗清起义瓦解了。
第一次起义失败后,于七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传武授徒上,他在胶东遍设武馆,把从老师、祖父和父亲那里学来的各种拳术传授给弟子们,这就是胶东农民第二次抗清起义时遍用的拳术——— 于氏拳。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于七发动了第二次抗清起义,仍以失败结束。公元1662年农历三月初一夜,于七用“山前弃靴,山后夺路”之计,从山后逃出牙山。在山后的黄草庵毁容化妆后,逃到牟平县(当时宁海州)留格庄村肖文和家中潜藏一年,后经海路辗转逃来崂山港西村(现崂山区王戈庄镇港西村)扛长工一年多。
任华严寺第三代方丈创立中华名拳螳螂拳。
公元1664年冬,于七到华严寺,拜第二代方丈为师,削发为僧,后为华严寺第三代方丈,在寺38年。
于七选择逃来崂山,有三个原因:第一,如果有可能的话,从崂山到胶州东乡探访自己两个孙子的下落,就方便多了,可以投孙与亲人团聚,潜匿养老。第二,崂山有万余农民起义军就地隐匿,人气好,相对安全,有东山再起的土壤。第三,崂山有退身之处。
关于于七“观螳螂捕蝉,悟螳螂拳法”一说,目前虽无文字可考,但追溯于七的出身和家世以及整合各类民间传说,于七在崂山创螳螂拳是完全可信的。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于七出身武术世家,自幼习武,8岁拜中国武术之乡、沧州著名武师胡登选为师,所学拳法在征战搏杀中加以升华,无疑对少林武功有独到见解,有创拳坚实和浓厚的基础。第二,于七自幼聪明过人,能文善武,悟拳理,创拳法,对他而言,并非难事。据记载:于七从牙山逃奔崂山途中,留住牟平县留格庄时,把牧童手中玩耍的放牛鞭杆当兵器,创出了流传至今的“牛郎棍”拳,这说明了于七的悟性绝非常人能比,于七在崂山创螳螂拳,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螳螂拳经过三百多年和多代人的传承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功夫名拳之一。中华武术螳螂拳是中华武术百花苑中的一颗奇葩,它萌芽在牙山,扎根生长在崂山,开花传播在胶东,结果丰收于全世界。  
有刻石为证,雍正皇帝曾访华严寺。据传说,当年清雍正皇帝闻螳螂拳名鼎姿雅,追溯到东海崂山华严寺。当他看到华严新庙如天,又闻王郎就是于七时,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站在于七的墓塔前,久观不离,遂命笔墨,挥毫写下了“观澜”两个大字(二字刻在华严寺塔院门正对的大顽石上),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