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于于文华散文的评论

4
回复
78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8 11: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难以释怀的忧郁眼光
——于文华乡土怀旧散文鉴赏


敬一兵(作者系中财论坛春夜听雨版版主)
   阅读于文华的乡土怀旧散文,就是与一双被嵌入在泥土、苔藓和时间深处的忧郁眼睛知遇的过程,不是随意,而是必然。这双眼睛,在俭朴素雅、像秋天的落叶那样安静的土地上,以忧郁这种怀旧的情绪,与土地的精髓相互吸纳,浸润出情愫的华丽色彩,丰富,出奇不意。没有华丽的色彩,就没有高贵的忧郁。忧郁乃是美的出色的伴侣。波德莱尔的这句话,一次次被乡土怀旧散文的文字所应证,一次次被乡土怀旧散文的情愫所守护,以至于它的人文风情和人性本真,都被忧郁这种视线的力量固定下来,成为人们继续生活下去的依据,同时,也就成为了我面对乡土怀旧系列散文,一而再、再而三地释放内心对真挚博爱向往的激情狂想的全部理由。
  说于文华的乡土怀旧系列散文是一双忧郁的眼睛,一点也不过分。尽管这双眼睛的明亮程度,还没有达到灿烂的境界,但这双眼睛,却密切地与土地交织在一起,从各个不同角度,向生活投来灼热的目光,形成种种不同的画像。是的,触景生情,是他写作的基本风格,也是散文崇尚率性的韵致所在。诸如“谁都是父母心上的一块肉。及至河水稍涨,大人担心安全,就在估摸着放学时等在河边,手中提着长筒雨靴,抓着一只扔过来,再抓住另一只,使劲扔来。我们拾起来,连鞋套着穿上,有时不用挽裤脚,不沾一滴水,轻轻松松过河”( 乡土怀旧系列之二十:记忆中家乡的季节河),“村里的婆姨有意无意把犁烂的、个头小的,故意遗落下,好趁机捡拾到自己家里,让家人的饭尽可能稠些、再稠些”( 乡土怀旧系列之十九:想起翻捡土豆的日月),“我和小姑在荒无人烟的沙滩上坐着,夜风吹拂起来。早上急急忙忙穿的单薄的一层汗褂儿此时有些冷,小姑见我冻得瑟瑟发抖,脱下她的蓝底碎红花布衣,披在我身上。而尕舅在我们的观望里,又驮回了一‘褡裢’的西瓜。他说外爷知道我来的消息,就在下瓜时有意留下了几个西瓜,要我回家时顺便捎回。舅舅还意犹未尽,趁着月黑风高,又顺水摸鱼偷了几个,我们才驮着慢慢半毛口袋的香瓜和西瓜,满载而归。打道回府时已经半夜,我没有吃外婆留的晚饭,咀嚼着满嘴的瓜香,心满意足地恬然入睡”( 乡土怀旧系列之十二:香香甜甜大沙瓜)等等描述,都是作者在昔日的生活中,通过对琐碎小事的生动细腻的刻画,以朴素的语言来映衬深情真义的表达方式。这些近乎于口语式的句子,给人一种纯净精粹的亲近感,实实在在,剔除了粉饰溢美的形容累赘,只有动词和名词,干干净净。我十分迷恋这种叙述方式,这不仅意味着于文华的散文,完全可以用“洁白”这个没有被污染的词汇来概括,更意味着他的散文,一如文章的文眼那样,没有被表面的喧哗所掩埋,而是越来越清晰。
  阅读于文华的乡土怀旧系列散文,炊烟,草腰,车轱辘月饼,赤脚医生,菜籽地,草房间,季节河,土豆,乡戏,风匣与风车,蛙鸣声和木头与胶皮轱辘大车等的具象,就会从忧郁目光燃起的地方,沿着纸质的背景和起伏的笔触,向了我一路走来。这些具象迈动的每一次脚步,都昭示出了作者以诚恳、灼热的心感受生活,以亲切朴实的笔触体悟泥土、河流、日月和自然里的一切原生态元素而引发出来的悲悯和忧郁。每一个文字的背后,都有一段缠绵的情节,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是情感的一次宣泄,而是情感的一次珍藏。散文是作者对物象的内心体验,也是一种在哲学范畴的存在方式里,对生命本质独特的、痛苦的发现。这显然是在场性的,具有审美的意义。虽然我不敢用自己未来的时间,去证明曾经流淌在乡土上的那些记忆痕迹,是否会在岁月里彻底消失,但我却敢肯定,这些痕迹,是一个催人忧郁的颤音。忧郁是一种缅怀,是一种美的极致表现,那么,作者的忧郁又是什么呢?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他的乡土怀旧系列散文里,只字未提,这不是粗心,也不是大意,而是一种刻意。从“一年又一年,骡马嘶鸣,车声辘辘,总是在时间河谷人们的满眼期盼里,拉来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美好日月的渴盼,拉走悲伤苦痛和失意困顿的日子”( 乡土怀旧系列之十三:木头与胶皮轱辘大车走过的乡村),还有“慢慢在日月风雨里成熟的瓜,它的果汁才最甜蜜、最爽心,所谓瓜熟自然蒂落,所谓水到就会渠成,所谓事出必定自然”( 土怀旧系列之十二:香香甜甜大沙瓜)和“任何农活都需耐心干,心燥气傲的人在打麦场呆不住。打场更是如此。急性子的人左一磙子右一磙子碾胡乱压一番,或者左边的未打熟,又转到了右边,结果会把麦子越打越生,越打越理不出个头绪来。自以为打熟了打好了,急急忙忙把麦子扫堆,有经验的把式随意会挑出来一杈一杈的麦穗,还得将那些未熟的麦秸仔仔细细找出来,重新打一番,这样费时又费力”( 乡土怀旧系列之十一:石磨、石磙、石碾精心呵护的乡村),这些没有华丽辞藻堆砌,不是游离于思想之外的虚妄之美的描述,就明确地体现出了意在言外的“辞达”效果。沉浸在如是的情境中,我差点情不自禁喊出来:这个系列散文,哪里是什么乡土怀旧呀,它分明就是作者对自然,对历史,对情愫,对和谐以及对人自身的一次深刻反省。即便作者在写这个系列的时候,并没有完全领会唯其无法言明的意,才更具散文的魅力的道理,但作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企图,却是十分明晰的,这无疑是散文上乘之作的端倪所在。
  我一直认为,散文如果没有思想,就等同于失去了灵魂。当然,这里说的思想,是作者对自然、社会、生活、历史和灵魂等方面的本质感受,是一种贴近生命本质的识认,也是散文是否具有内涵美的基本判断尺度。于文华的散文,在立意和选材上,与我的散文观发生了知遇性的吻合,我丝毫也不怀疑,这就是知音之间才能够发出来的金石之声。正是如此,他的散文,才克服或者彻底摆脱了无病呻吟的弊病,才没有陷入“逃避知识,逃避思想,逃避意义”的所谓“零度语言”的泥潭。这点,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系列文章里信笔写来,无不成趣的情形里,以及盖民间生活本来不会如文人学士期望的风雅,这就需要作者笔下长眼,分寸取舍的特点中看出来。“看见有炊烟的袅娜,就一定有家园的繁衍生息”,“ 乡村里随意溜达的风,像身边顽皮的孩子,将邵八叔的草帽一把打下来,嬉笑着跑远了,将刚刚结婚的年轻媳妇有些紧把的红红的碎花衣襟掀开,惹得不远处光棍憨大眼里几乎要冒火”,“ 乡里人的嘴就是一杆秤”,还有“像那个草字,似乎要钻入旁边碧绿的草丛中,那个花字,笑嘻嘻的,比学校花池里的菊花还灿烂”等在系列文章里随处可见的描述,用笔极其简练明净,从而有效地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采用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物象进行忠实记录,以存野趣,以达到去芜存精,是于文华这个系列散文的化野趣为雅趣的契机之一。不仅仅如此,于文华还将这些民俗,以文章末尾的意境提升的方式,推广到深厚的人文背景之中,进而让他的怀旧散文,体现出了我十分喜欢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
  我一次次阅读于文华的这个系列散文,于文华突破常规调整自己的观察角度和观察距离的印象,就会一次次栩栩如生地凸显起来。他在写作中,采取了“后退法则”的方式,从事物的跟前,后退到了孩童的位置上,从今天后退到了昨天的历史里,以实现他对客观事物大距离、大尺度上的整体性考察。他知道,只有大步后退,才能够使视线变得开阔,才能够有效观察对象,以及这一对象被嵌入的背景深度,对象也才能够和盘将自己托出的道理。如是的写作态度,才让他一直没有离开现场,而是站在乡土原汁原味的浸润中,用忧郁的目光,等着我和他站在一起。在场的姿态,让他的这个系列,体现出了传统散文的优美韵律,是贴近,而不是疏离,是散文对美的物理走近,更是心理走近,真是难得。我看见的文学,包括散文,其实也是自在的,不必非要在意别人在做什么,自己是否需要与之呼应。这既是散文的本色,也是我读于文华的散文所产生的启迪,更是我对他的期望所在。
  采用古厚、雅拙甚至是尚属朴化阶段的笔触来记录关于乡土怀旧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巧妙的隐喻:时间的跳动,现实的变换,以及思想被切割的摇摆不定,很难在浮表虚妄的情调文字上呈现,反倒是更容易被散点式的质朴白描所驮运。我们在寻找历史的时候,也被历史所寻找。于文华的这个系列散文,其实就是一座敞开的居室,我们在里面,看见了我们的过去,看见了我们蔓延在历史中的命脉,同时,它们也不断地转过身来,用忧郁的目光注视着我们,触摸着我们,让我们的心,不是走向城市,而是走向了乡村,走向了僻静的最深处。当古典主义的精华,在人类的不断消失中包围了我们的时候,这种对先人,对自然解不开的悲悯情结,终于以在场、思想和诗意的散文元素,与我们知遇在了一起。无疑,这是散文本我的纯真,具有忧郁的性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在每一篇系列文章里,几乎都会用直叙、对比、穿插、叠印的手法,使文章在回环往复中,富于一唱三叹的抒情效应,烘托出忧郁的浓郁色彩。说真的,我是非常愿意和于文华在一起,忧郁并幸福。难道爱自然,爱人类自身,还要等到明天?
     
继续与昙花交流:我始终认为,无论白描还是彩描,都是思想的一种表达手段,或者说是思想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再现的一种方式。这样来看,文字的多样化,文字的可塑性,以及文字上是否表现出了内敛、谦虚、从容和恬淡,都成了检验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成了检验作者为文为人的态度。我一直非常反对那中认为自己的文字不能够更改,它们仿佛是别人的上帝的那种狂妄自尊的极端看法。持有这种看法的人,文章是很容易走入极端的。继续与昙花交流:我坚持认为,用细腻的具象文字来驮运思想,或者换句话说用质感的描述来寓意,这是一种客观,也是呈现思想的上乘手法。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来呈现,应该就是自己的风格所在。比如于文华的这个系列,也比如昙花你的许多散文,我都很欣赏。
宋长征文友:一入中财,首先喜欢上了于老师的文字,或许都在描述乡村吧~~~把心底深深的眷恋,把对农人深切的关注,转化为一腔难以释怀的情感------虽简单,而不失厚重,虽念旧,却努力张望明天.虽忧伤,但总能在简洁的乡村读出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感动.
此为对于老师乡土系列的一些感触
.
当看到敬老师终于把对乡土的情感最终在系列中爆发的时候,心中有些窃喜,不只为自己,或是为于老师,更多是对有人仍然在喜欢这样描述过去现在未来乡村的文字有所喜欢,而深有感触
!
记得在晚报的简介里这样说过"乡土并不遥远,精神的家园需要用感恩的心灵去坚守."-------乡土,我喜欢,大家也喜欢,希望乡土的明天不再是忧伤与失望,希望乡村的景象让每个人都沉醉------沉醉在属于所有人的家园净土!

娴情逸致
天籁之声版主:敬老师的此篇文章用真切的笔触、质感优美的文字和对散文的理性解读和思考,在剖析于文化散文特点的同时,给我们阐述了散文如果没有思想,就等同于失去了灵魂。,通过于文化散文透着泥土芬芳和对自然而逶迤着理性的文字,为读者解读了于文华的这个系列散文,其实就是一座敞开的居室,我们在里面,看见了我们的过去,看见了我们蔓延在历史中的命脉,同时,它们也不断地转过身来,用忧郁的目光注视着我们,触摸着我们,让我们的心,不是走向城市,而是走向了乡村,走向了僻静的最深处。当古典主义的精华,在人类的不断消失中包围了我们的时候,这种对先人,对自然解不开的悲悯情结,终于以在场、思想和诗意的散文元素,与我们知遇在了一起。无疑,这是散文本我的纯真,具有忧郁的性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在每一篇系列文章里,几乎都会用直叙、对比、穿插、叠印的手法,使文章在回环往复中,富于一唱三叹的抒情效应,烘托出忧郁的浓郁色彩。说真的,我是非常愿意和于文华在一起,忧郁并幸福。难道爱自然,爱人类自身,还要等到明天?这样的心声。好文章,欣赏学习,问好敬老师!

高迎春春夜听雨版主;这样的评论,感觉痛快淋漓。散文写作既是叙述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好的散文一定会让读者知道作者发现了什么。于文华用系列文章,用一双忧郁的眼睛,将一个立体的农村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恰如一杯铁观音,凝重且清香!敬版的解读,真是精彩!
杜永生春夜听雨版主:首先,我非常赞同敬老师如此中肯的点评。然后,就是感动。感动于敬老师对待每位会员的真诚,真挚以及悉心的点评与鼓励。这在任何论坛可以说是比较少见的。正因如此,才使得我们春夜听雨版一直如沐日浴月,如春风拂面。对于于文华的怀旧系列文章,我是很有感触的,同时,在心里是极其佩服的。一个行文的人,把根扎在乡土上,把情怀释放在乡情里,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难以陆续的。而于文华做到了,做的很让人信服,让人赞叹。不仅是文字的表达,还是从大的语境的构建,意境的营造等等,都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文字里始终充满着人性的暖色、生命的本真、语词的雍容、个性的开放,总是在属于自己的个性的叙述之中,将语词的内涵、精神和众多指向很好地修筑起来,把最为独特、最具特点的东西生动而又不失原味地展现出来,而且具有非常浓郁的个人色彩,但这种个人色彩是弘毅宽厚的,具有相当的辐射力,个性的,前倾的写作,实际上是作者写作的一种姿态,这种姿态在很大程度上充盈着作者的思想再现。再现什么?再现自然,再现淳厚纯朴的境地。他的写作有着明显的自觉追求,他不逃离,不反复、不矫饰、不伪装,他在建立仅仅属于个人的一种写作姿态。我们也会发问:究竟这样的写作能够在属于自己的写作路子上到底能够坚持多久?不难看出,于文华已经成竹在胸,而且非常从容自信。他许诺,一定将这样的系列文章写到36篇。我们不仅在拭目以待,在贯注在关注,同时,这也是于文华自身的一种巨大的自我驱使。相信于文华在今后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更广的精彩文章。支持精华!
若荷超级会员:文华的散文自然而随意,有原生态之朴素,又有大散文的韵美。
梅妃超级会员:这样的评论,感觉痛快淋漓。散文写作既是叙述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好的散文一定会让读者知道作者发现了什么。于文华用系列文章,用一双忧郁的眼睛,将一个立体的农村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恰如一杯铁观音,凝重且清香!敬版的解读,真是精彩!
西溪高级会员:敬版的这篇评论文章,将一个双脚沾满泥土的写手提升到一个灵魂的高度解析他的思想,语言和性格。快意的语言表达和淋漓尽致的评论,足见敬版文笔与鉴赏的功力之深。
雨夜昙花
春夜听雨版主:非常漂亮的评论文章。精到,中肯,让我再次自叹弗如。最为欣赏的,是文中的如是观点:我一直认为,散文如果没有思想,就等同于失去了灵魂。当然,这里说的思想,是作者对自然、社会、生活、历史和灵魂等方面的本质感受,是一种贴近生命本质的识认,也是散文是否具有内涵美的基本判断尺度。

近来我为一事疑惑,不知文章是要以思想取胜,还是语言;不知文章过于注重思想的承载,是否会太过刻意,而忽视了本身的随意和轻灵……还没有同敬版讨论这个问题,就在文中看到这一句,为我解了疑惑。谢了。

采用古厚、雅拙甚至是尚属朴化阶段的笔触来记录关于乡土怀旧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巧妙的隐喻:时间的跳动,现实的变换,以及思想被切割的摇摆不定,很难在浮表虚妄的情调文字上呈现,反倒是更容易被散点式的质朴白描所驮运。这一句,真是十分恰当地抓住了于文华文章的特质。
敬版的思考,眼光,笔触,确是让人叹服。好文章,支持精华!

      
另外,一直非常关注于文华的乡土怀旧系列,他用质朴的语言把曾经的乡村真实地呈现在了眼前,不娇饰,不美化,这样的文章,有着土地的气味,可能不是香味,却自然、大气、厚实。从他的第一篇怀旧文章《难忘吃供应粮的岁月》开始,我就开始收藏,现在已有十二万余字,取消空行格式后,足足有八十页。这样的创作精神和对精神本身的坚守,让人佩服。喜欢于文华的文章,甚至收藏,最大的原因,是从他的文字中感觉到他用自己的手,自己的眼和心对乡村的抚摸,其中有温情,有梳理,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的悲悯情怀。看到杜版说,于文华将要完成三十六篇,拭目以待。
房子明月清风兼孔子版主:回忆是对过去生活的审视和反思。于文华朋友回忆到的生活我也是熟悉的,因为中国那个特殊年代的生活很多方面都很相似。这样的写作是非常有价值的。
开心张娅高级会员的评论:他在写作中,采取了后退法则的方式,从事物的跟前,后退到了孩童的位置上,从今天后退到了昨天的历史里,以实现他对客观事物大距离、大尺度上的整体性考察。他知道,只有大步后退,才能够使视线变得开阔,才能够有效观察对象,以及这一对象被嵌入的背景深度,对象也才能够和盘将自己托出的道理。如是的写作态度,才让他一直没有离开现场,而是站在乡土原汁原味的浸润中,用忧郁的目光,等着我和他站在一起。在场的姿态,让他的这个系列,体现出了传统散文的优美韵律,是贴近,而不是疏离,是散文对美的物理走近,更是心理走近,真是难得。我看见的文学,包括散文,其实也是自在的,不必非要在意别人在做什么,自己是否需要与之呼应。这既是散文的本色,也是我读于文华的散文所产生的启迪,更是我对他的期望所在。
一直欣赏于老师的文章,在她丰富的阅历和厚重的生活中成就的怀旧散文中能够让人读懂许多东西。敬版的评论文章写得真好!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15: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发表在中才论坛的乡土怀旧系列散文被版主鉴赏评论文字,往能够得到宗亲的批评指导!
发表于 2008-12-30 16: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1-5 22: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切,淳朴。情感淋漓。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23: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于氏宗亲的鼓励、评阅!问各位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