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谱中的于氏三兄弟---转贴《沈阳杂志》$ k2 ~9 u, P( \5 G0 k3 d
-------于显伟 % L$ B [- q! t/ H( M7 r
) l* ^# [ x" z! k, f& \ - ^0 y" w1 Z N Z
在续家谱时,才知道我的祖籍在山东。
3 I$ f+ s3 ^& ?" i 我的祖先叫于亿忠,原在登州府(现为文登县)任职,没有读过书,为人豪爽耿直,好打抱不平,得罪了县令,结果被免职。这在当时的社会是丢脸的,他告诫儿子们多读书,要知书达理。尽管家里一贫如洗,祖先还是重视儿女教育。在顺治十年(1653)清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康熙七年(1668)废止了招垦令,但迫于连年灾荒的山东等地的农民,有的泛海偷渡到辽东,有的私越长城走辽西,这些移民暗中强行进入东北地区,故称为闯关东。到乾隆末年,山东闹旱灾,饥馑遍地,大批饥民出外逃荒。祖先不忍心看着儿孙们饿死,叫他们离开这里,闯关东。离家前,三个儿子每人将家谱抄写一遍,据说祖先要他们收藏好,千万不得分开。老大当即表示,有自己吃的,就有兄弟们吃的。祖先又把当差存有的一串乾隆通宝铜钱分给了三个儿子。告诉他们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动用。/ {. ]% m. f, h8 E$ p
三个儿子给父母跪下,拜别了老人和故土……哥仨都已经成家,老大于文亮,老二于文成,老三于文显,带上了家小,挑着担子,一边放物品,一边放小孩子,踏上了逃荒闯关东之路。他们从烟台上船。这里人群涌动。担心掉进水里,哥仨挑着担子在后面押阵,让老婆和孩子走在前面,上船之后,于文亮看到家人坐在了一起,也松了一口气。在船上不断听到坏消息,有淹死的,有走丢的。三兄弟在船上熬了两天两宿,好在风平浪静,可上了岸有几个孩子和女人已经吐得脸白。于文亮看到青泥冈(现为大连)滩头烟火四起,天色已晚。岸上人头攒动,一眼望不到边。他明白了偷渡到东北人员不在少数。他怕家人走丢,赶忙拿出三条绳子叫家人拴上,一起朝前挤。老二在前,老大在后,老三在中间。突然侧翼骚动,嚷着有胡子打劫来了,人群立刻大乱。老三担子被挤掉了,忙放下整理,哥俩停不下来了,被人潮裹挟着跑动,满以为老三在后面跟着。等到躲到山林藏起来时,回头找老三一家人,却不见了踪影,也不敢叫喊……于是哥俩在青泥冈住了下来,睡在荒郊野外,啃着窝窝头就着萝卜。他们在青泥冈转悠了半个月,也没有找到三弟的下落。
, E- _7 c. `' E; M7 N* B+ Q 一路北上,森林茂密,人烟稀少,没有吃的,就开始打野食,遇到住户就讨吃的,最后他们走到东扒山,行程近四百公里。老大病倒了,跟二弟说就在此地歇脚,找郎中赶紧为他治病。老二砍树搭建了窝棚,老大躺了一个多月。病愈后决定在此地落根。盖了土房。开荒种地。这正是初春季节,从担子里取出从山东带来的玉米、高粱和小麦等种子,起早贪黑,到秋后的收成比在老家多出几倍粮食。过了两年,老大把家业留给老二,顺道北上,看到万福庄东面刘家沟不错,于是领着老婆和五个儿子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垦荒造田,养蚕,开缫丝作坊,几年时间就成了本地富户。可是老钟家看红眼了,为南山地界发生争执,两家拿出买卖契约打官司,由于老于家县上没人,官司输了,让出一部分山场。于文亮想起老人的话,决定供小儿子于希万读书做官,为家里支撑门面光宗耀祖。于希万经过乡试,县试,府试,考中举人,秋季进京赶考,但等到考试时却答得一塌糊涂。于文亮临终时不能瞑目,把地契和家谱交给长子于希孟。, x/ ~% n: `* a
光绪年间本地发生粮荒,无法生存,于希孟捐出粮食救济灾民,吃光之后,领着灾民找到存粮大户钟三老爷子,在山头上摆着两门土炮冲着钟家院落,老爷子一看不妙,把石佛寺主持昌宝请来从中调解,直到钟家献出粮食才罢手。
( T9 g, U R' l$ d# H 于家从“希”字辈论下来,就形成分支血脉。2000年,重续家谱,终于找到于文显这支血脉。原来走失之后,领着家人哭了半天,无奈之下他随着逃荒队伍流浪到吉林省辽原市老爷岭,在那里落户,现有后裔三百余人。有何为证?有那本旧式家谱,上面排辈犯字为“文希殿恩恒显仁纪世长”。! F: Q8 G5 [5 f$ g5 K, I& ^
2 a2 X7 w o(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