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抗疫人物】于*洪*志:只要我在,我第一个上

0
回复
66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3 22: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海河医院,于*洪*志除了呼吸与危重症科副主任这个身份外,还有很多头衔──科里的定海神针、红区的插管敢死队队长、病人的心理康复师、同事的知心大哥……在红区,这位白衣战士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只要我在,我第一个上。”  b+ f5 C  s- b2 S
今年1月中旬,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武汉肆虐蔓延,随后渐渐愈演愈烈。1月15日上午,于*洪*志突然被叫到市卫健委参加全国新冠肺炎的视频培训会,隔天,天津的培训也正式开始了。为了提早对这种新型病毒进行分析和研判,天津市成立了相关专家组,有着近18年呼吸科工作经验、参与过H7N9、MERS、埃博拉等疫情防治工作的于*洪*志成为了专家组中的一员。
, K' B; j2 a( @: [/ A7 C, k! L2月25日,一直奋战在一线的于*洪*志出现了发热症状,随后被诊断为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这位和传染病打了近18年交道的呼吸科传染病专家,这一次也和他救治过的患者一样住进了隔离病房……
3 g7 u" x9 s# d" ~3 I科里的定海神针, c% {* c% Z  f0 q* m: k
从收治首例患者起坚守一线
# y( s; M0 D6 y- x  Z9 a
13533676458789467451.jpg
(于*洪*志(右)和三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徐磊讨论病例)
原本准备回老家宁河过年的于*洪*志和爱人早已买好年货,他盼着和老娘坐在床边聊聊天。这一年,因为工作忙,他只回去过一次。可是,于*洪*志又让家人失望了。  O$ ]) L. \6 H8 ]3 B' E
1月18日,于*洪*志带领17名医生和35名护士迅速组成了第一批医疗队,随时待命。期间,他参与制定了院内运送患者的路径,并对病区医护人员进行了培训。8 g) X2 C8 K1 k8 u) t: I
“因为海河医院是战备医院,常年都进行传染病防控和救治的演练,而且我们也参加过多次传染病疫情的救治工作,当时心态还是很平和的,假如疫情真的来了,那就以平常心对待吧。”于*洪*志说。
: k/ V4 B: B3 q, e4 \1月20日,我市出现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1月21日凌晨,接到转运病人的指令,于*洪*志和同事们迅速集结等待患者的到来。当120急救车疾驰到感染大楼门前时,于*洪*志一边迅速按照操作流程指挥大家运送病人到病区,一边在脑中运转着治疗方案。# f0 ]" g# B% |% d: O$ ]
“因为第一例病人来的时候病情比较重,当时是发烧、喘息的状态,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还下过心脏支架,状态很差,神志都不太清楚了。”于*洪*志回忆说。; v& d. q& s$ R$ {- ?
翻开初诊医院的病例记录,于*洪*志发现,这名病人在一个月前刚刚因脑梗进行过静脉溶栓,也就是说,她目前仍处于高危期。“决不能让病人的脑梗再复发,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洪*志心里想着,早一分钟进行救治,就会早一分钟挽救回患者的生命。监测血压、血氧、高流量吸氧、静脉给药……于*洪*志有条不紊地指挥大家开展工作,各项治疗及时且有针对性。经过一夜的抢救,病人的各项生命指征终于趋于正常。
" o( o! O/ u; s) r由于高度紧张,再加上守了病人七八个小时,走出病房脱下隔离服的于*洪*志出现了明显的脱水症状。灌下一瓶矿泉水后,于*洪*志脑子里又冒出一系列问题:这个病人是如何发病的?去过哪些地方?接触过什么人?如果这些问题找不到答案,意味着还会有更多人被感染。5 V7 I3 P: e0 ^+ r
“必须把这些和患者接触过的人都截住!”想到这儿,于*洪*志再次穿上隔离服来到病人床边,向患者详细了解她近期的经历,并一一记录下来提供给疾控部门。正是于*洪*志及时提供的这些线索,对我市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后续处置工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 h0 @; x1 G  X% J+ g从1月21日收治我市第一例确诊患者开始,一个隔离服上写着“于*洪*志”三个字的身影就不分昼夜地出现在“红区”。作为呼吸科危重症方面的专家,只要有病人出现问题,同事们都要去问于主任。“他就是我们科里的‘定海神针’,有他在我们心里就不慌。”于*洪*志的同事邵红霞说。
2 b7 [' g' ^% f+ q5 g5 W  X( s
红区的插管敢死队队长
遇到高危操作总是第一个上
1.jpg
(于*洪*志(右)在助手协助下为患者做气管插管术)
一次,于*洪*志在夜里查房时发现,一位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即便在高流量吸氧的情况下,仍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面部表情很痛苦,而且出现躁动。再仔细观察监护仪,血氧指数并没有什么问题。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于*洪*志很快判断出这位患者很可能是由于痰堵出现了呼吸困难,如果不及时做气管镜清痰,很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气管镜手术是在患者气道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将镜子深入患者气道进行手术操作,是呼吸科的一种常见治疗手段。' {$ B3 e7 O" A9 Z9 m' I6 ?
“如果病人气管痰特别多的话,随着压力的释放,痰液很有可能会从气道里喷出来,有时候我们在操作时会喷一两米远,隔离衣、护目镜上喷得到处都是。”邵红霞说。平时,人在打喷嚏时,从口腔喷出的飞沫就像高速列车一样,时速可达177公里,而医生给新冠肺炎患者在气道处于开放的状态下进行手术,带有病毒的高浓度气溶胶会从气道瞬间喷涌而出,此时,站在患者身边实施气管镜手术的医生就成为离险境最近的人。也因此,那些给病人插管和实施气管镜手术的医生也被戏称为“插管敢死队”。
9 \3 p  q9 R! X一边是病人的生死安危,一边是被感染的风险,面对一切未知的结果,作为一名党员和整个病区的负责人,于*洪*志这个“插管敢死队队长”当即决定只留下一名助手,并将其他三名医护人员推出了病房。
# `1 S; {( _. n  a7 ^为了尽快操作,于*洪*志迅速取出防护头罩,这是一套正压防护头罩,戴上它后,由于内外气压差,病毒几乎不可能进入正压防护头罩内。为了解决缺氧问题,头罩后面还外接了一套新风系统,保证医生呼吸顺畅、视线清晰。手术开始,于*洪*志顺着打开的气道,小心翼翼地伸入气管镜,一点一点向下探查,“这次不同以往,一定要小心再小心,病人的安危就在此一举了。”于*洪*志从容操作着,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气管镜顺利抵达气道底部,果不其然,气道远端出现了大量痰栓。原因找到了,于*洪*志稍稍松了口气。接下来,就是清除了。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于*洪*志轻轻夹到痰栓,没想到这些痰栓由于积累时间长已经变硬,直接夹取是不行的。借助其他工具,于*洪*志轻轻切碎痰栓,近百块只有几毫米的痰栓被于*洪*志一点一点夹出,直到最后全部被清理出气道。: n  Z# Q" j9 S
以往在于*洪*志看来再熟练不过的操作,这一次却显得格外艰难。“因为我们用了最高等级的防护设备,所以操作起来特别费劲儿,三层外科手术手套影响了手指的灵活度,为了将对病人的伤害降到最低,我必须下手要稳。”这次气管镜手术做了一个多小时,而在平常,只需要10到20分钟。5 f* B+ q+ x3 Y$ r" h' \" a
幸运的是,手术后,患者的情况有了明显转好,呼吸、血氧都趋于正常。走出病房,摘下正压防护头罩,早已被汗水浸湿全身的于*洪*志长舒一口气。# {8 c6 e. E2 V& U& r
“我们就像看了一出情节惊险的大戏,谁也不知道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于*洪*志的同事付莎莎这样描述她和同事们当时的心情。
3 S; A1 e6 T% Y2 D& t1 z在“红区”,像这种高危操作,于*洪*志总是第一个上,“只要我在,就应该是我上!”于*洪*志说。0 J- G4 A$ \& i8 o
同事的知心大哥) m. J* A( M" }" }# Z+ U+ y) j
帮助解开医护人员心里疙瘩- W8 F8 a3 o/ Q0 I% b) b5 b
12737933940791279247.jpg
(于*洪*志仔细了解患者情况)
为了进一步凝聚战斗力,海河医院第一批进入“红区”的党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之后,于*洪*志又多了个临时党支部书记的身份。在隔离病房接受治疗时间长了,很多病人或多或少会出现情绪和心理问题,作为护理他们的护士往往会承受很多心理压力。这个时候,医护人员的“知心大哥”于*洪*志就会出现。一次,一位年轻男患者执意让护士外出给自己买需要的物品,护士向他耐心解释也得不到理解。这位“90后”年轻护士不堪心理压力,走出病房后偷偷抹泪。于*洪*志看到后,来到病房找到小伙子,笑着对他说,你们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她还是个女孩子,谁在家里不是个宝?现在她和你一样待在这里不能出去,还照顾着大伙儿,你要有颗宽容的心对不对?就是在这种和风细雨下,于*洪*志化解了不少医患矛盾,更帮助解开了很多医护人员心里的疙瘩。  Q5 q7 m- h! l8 t) t" A
“我们聊天时,可能偶尔的一句话,今天谁又被哪床的病人给折腾了一通,小护士都掉眼泪了,于主任听到就会问我,谁呀?叫过来聊一聊。每次肯定能把大家给哄好。”刘春荣说。* y) |' N. L: Y* Z- Y" ]" j9 j( a2 K
付莎莎是呼吸科的一名主治医师,进“红区”的工作经验较少。2月底,因为要进入重症区工作,付莎莎感到前所未有的紧张,偏偏这个时候嘴周围起满了泡,她心想,如果病了,免疫力肯定很低,被感染的风险就大了。付莎莎把自己的顾虑告诉于*洪*志后,于*洪*志默默为付莎莎买了药膏,“他嘱咐我用上药膏,不要乱想,没有心理负担病很快就会好了。”付莎莎说,其实,于主任每天的生活非常简单,除了工作就是窝在宿舍里看文献、看资料,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但要是听说谁有什么问题,只要有时间他肯定会帮忙。5 ~# I2 W) r1 S2 h- v# ]& s8 m- C
病人的心理康复师+ m2 h$ X; e% e; [# v3 r4 l9 z
注重对病人进行心灵的抚慰4 U" F3 ~8 ^* f2 T
16772038590953046017.jpg
(于*洪*志为患者调试医疗设备)
“有时去救治、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于*洪*志多年不变的从医信条。在于*洪*志看来,作为医生,自己除了要缓解病人身体上的痛苦,还要对病人进行心理上的安慰,这种心灵上的抚慰往往会给病人带来战胜病魔的信心。
) @9 _0 f9 e4 M1月23日,于*洪*志所在的一病区收治了一位72岁湖北籍老人。当时,这位老人患有多种基础性疾病,情况危急。由于饱受病毒折磨,在天津举目无亲,老人出现了烦躁、悲观的情绪,不肯配合治疗。
/ i; g/ s" E* k$ v0 t4 X" B2 H“因为他呼吸苦难,我们给他戴上了呼吸面罩吸氧,可能是他感觉不习惯,我们一转头他就把面罩摘掉了。”感染四病区护士长刘春荣说。由于语言沟通不畅,再加上老人的情绪始终不稳定,医护团队面临无法继续治疗的窘境,刘春荣只能向已经查完房准备休息的于*洪*志求助,于*洪*志二话没说,面带笑容来到老人身边。由于老人戴着面罩发出的声音很闷,于*洪*志也因戴着口罩和面屏说话不方便,最初,两个人的交流非常困难。于*洪*志突然趴到床边,在老人耳边一字一句地解释。刘春荣见状赶紧大喊:“于主任离远点!你这样太危险了!”可于*洪*志依然向老人一边比划一边解释。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劝说,老人终于慢慢理解,开始配合治疗。“于主任出了病房摘下口罩,里面是一兜水。”刘春荣摇摇头说。, P$ i, D+ g$ R% h
2月23日,经过一个月的救治,这位老人康复了。出院时,老人流下了眼泪。他说,住在重症监护病房的这些日子,他悲观到连自己的后事如何处理都想到了,但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照护下,最终战胜了病魔。“真是没想到,我还能回家。要不是于主任和医生护士们给我打气,我都不敢想还有今天!”老人临走前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6 }: R. z# n  T! h( C另一位经于*洪*志救治的女患者初入院时只有低热症状,情况平稳,但在住院后第二天早晨,这位患者突然高烧到39摄氏度,躺在床上不吃饭也不说话。于*洪*志判断,这位病人前一晚和医生对答如流、情绪良好,第二天就出现这些症状,在排除病情发展的情况下,很可能是负面情绪过多导致了心理问题。于是,他和患者开玩笑地说:“大姐,您的病情没那么重,像您说的走不了路、喘不上气也是您自己把自己吓的。这样吧,您给我三天时间,这三天,我负责治病,您负责吃好喝好,没有抵抗力,病毒肯定把你打倒。”仅仅3天,笑容重新出现在这位病人脸上,她的病情也有了明显好转。9 c* o- m! P4 ?. q
让于*洪*志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位患者出院后的一天,他接到了院内投诉部门打来的电话。了解情况后于*洪*志才知道,原来,这位女患者想送给于*洪*志一面锦旗,由于海河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后,很多部门的电话都已经停了,女患者只能辗转将电话打到了投诉部门。后来,这位患者通过于*洪*志的同事在微信上给他转了一面电子锦旗。# R$ u# `- i4 _
英勇的白衣战士9 |6 [/ d' n. U% C
早日康复重回属于你的战场
; F  ^+ ?" h) b" E; G
15149880451660672934.jpg
(于*洪*志确诊后在微信朋友圈发的照片,该照片拍摄于他刚进“红区”参与治疗时)
于*洪*志常说,病人顺利康复是对医者最好的回报。每次看着那些确诊患者痊愈走出医院大门,他的心里都是满满的高兴。同时,于*洪*志也没有放松紧绷的那根弦,他说,只要还有一个病人就说明这场战争没有彻底胜利。
" n7 n9 h7 }/ s4 L5 t疫情发生后,于*洪*志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了。本来他可以跟随进入“红区”的第一批队员撤出医院休整,但因为心里放不下病人,他执意留在医院。考虑到于*洪*志的身体,院领导下了死命令,让他至少休息一个星期,没想到,只过了两天,他又悄悄溜回医院,出现在病区里。6 |6 P) X- A% }
“还是不能放松警惕,我负责重症病区,如果医护人员交换得太频繁,对重症病人一手资料的掌握可能就差一点,所以我一定要在,尤其是这个时候。”
. `6 g6 h1 }9 @8 G7 i然而,坚守在一线一个多月的于*洪*志,在2月25日出现了发热症状。两天后,于*洪*志的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随后被诊断为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这位和传染病打了近18年交道的呼吸科传染病专家,这一次也和他救治过的患者一样住进了隔离病房。4 T2 a5 T$ m5 a: v8 G
就在人们心急如焚等待他的消息时,当晚11点,于*洪*志在朋友圈发出了入院后的第一张照片,这是一张他身穿隔离服的照片,照片中的于*洪*志面带自信的笑容,手比V字形。配图文字只有四个字:一切安好!这简单的四个字,给了所有关心他的人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 J4 @' S! m) F/ g目前,于*洪*志正在按常规接受治疗,精神状态良好。在病房里,他依然是同事们眼中总是挂着微笑的于主任,他也终于有时间和爱人、孩子打打电话,聊聊微信。- N9 k8 P0 H+ g# P' l7 S  Q9 L
“他这个人就是个工作狂,平时打电话没人接、微信不回的状况很平常,你问他一件事,隔三四个小时才可能回你一个字。”于*洪*志的爱人华莹无奈地说。作为生活在一起16年的夫妻,华莹也深知,大疫当前,不让丈夫这个白衣战士上战场是不可能的,虽然有心疼、虽然有不舍,但她仍会理解和支持。7 n4 T% T" y# t: Q
于*洪*志的女儿今年已经上初三了,于*洪*志有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微信里给女儿发几句鼓励的话,字里行间流淌出一个父亲的温情。“我相信爸爸,您会平安回来的!”面对女儿的鼓励,于*洪*志这个一直和病毒抗争的白衣战士心底一片温暖。
7 j# U0 p, p8 c: B2 q现在,于*洪*志有了更多休息的时间,但是,他每天除了治病还会向同事问问病人的事,他总是说,我没事儿,等我好了还得和你们一块儿干呢!; b$ `1 P4 D/ D3 M1 b8 w
抗疫英雄,好人老于,愿我们英勇的战士,早日重回属于自己的战场!1 W5 w) k' ~  ~
(来源:天津日报,感谢原作者)

; Q+ C. g" ~( E8 J7 D" 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