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都昌于氏溯源

0
回复
59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4 20: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西省都昌县之于氏自丰城迁都昌,主要有两大出处,一支由北宋的于广(字广甫,1079年生)自丰城兴能坊徙都昌长宁乡八都段泰里,历经九百余年,一支由元末的于汝和(字至中,1337年生)由丰城徙居都昌长宁乡八都上石山,已有六百余年了,九百余年以来,于氏先祖们在都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日益壮大,至今都鄱两县已有约16000之众,在漫长的岁月中,迁都昌二支于氏逐渐融为一体,睦族之风蔚然,然而至清康熙甲戌年(1694),由于少部分人借重续家谱之际,为一己之私,不顾历史事实,擅自改祖易宗,致使宗枝紊乱,祖灵抱恨,最后导致二个家族分道扬镳,历四百余年,隔阂仍未消除,至今二族联宗难以玉成,族人为之痛心,为了厘清历史事实,促使都昌于氏之和睦,笔者二人历经十余年认真考证,查阅丰城、星子、新建、进贤、湖南衡阳等地于氏宗谱,对照江西通志、丰城县志、都昌县志,明史、元史,文集等数十种文史资料,以客观公正,事实求实的精神,历尽艰辛,终于厘清了我都昌于氏来龙去脉。此举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使子孙后代有寻根之本,其善莫大焉。8 z( G" P: N7 @+ g* ?2 W( |# S
1765黄谱记载的改谱.JPG
1765年黄荆林于氏族谱记载的改谱事宜
于氏始自周武王二子邘叔得姓后,传至二十三世自河南徙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县);又传十世至睿公(于公)。东海于氏尊于公为东海于氏始祖,公生汉西平侯定国;定国之子永自郯县迁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市)。北宋初,于公二十五世孙元素通判吉州(今江西吉安),遂自益都徙居隆兴府丰城县(今江西丰城市)兴能坊、尊为兴能坊于氏迁江西之始祖。本文阐述元素公以下之都昌于氏脉络。! [, J- I! o0 V' J" f
一、黄荆林于氏9 {$ N4 r) y' Z: F9 Z
元素生于乾德甲子年(964),字季友,生二子,长璋幼珨。* J- I/ _+ J, l
璋生于大中祥符乙卯年(1015),字仲慧,生五子,长庠次序三广四庆幼京。; e8 Z* b2 q# w6 x- @6 a
黄荆林于氏宗谱(简称黄谱)、鄱邑鸣山于氏宗谱(简称鸣谱)、上石山于氏宗谱(简称上谱)一致纪载:璋三子广自丰城迁都昌长宁乡八都段泰里,即今都昌县狮山乡老屋村委会辖区内。丰城才步于氏宗谱(简称丰谱)记载广徙居长安乡泰亨店上,据考丰城并无长安乡泰亨,此系长宁乡段泰之误。
8 m( s0 n- S: a( e1 r广生于元丰己未年(1079),字广甫,生一子彦化。
3 r# |) r3 L! D  e9 {彦化生卒不详,字伯圣,生二子,长公梁幼兴。公梁,生于建炎戊申年(1128),字德高号素斋,与丰城从弟竹国(于革,丰城三杰之一)同登淳熙八年(1181)黄由榜进士,任平阳县令,殁于官,归葬都昌八都黄荆林,生一子壬廷。! ~, I9 {* T7 V- U
于公梁一.jpg
家谱载于公梁
兴生于绍兴元年(1131),字德甫号隆德,以礼记应试赐进士出身,初任望江县令,复升南昌府判。都昌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于通判祠改建为济忠祠,于通判祠是纪念于兴所立。兴生三子,长良佐次良弼幼良诚。1 x: r9 ?- f# X
良佐生于宋淳熙丙午年(1186),字诚卿,承父荫授宣议郎,尊父命从段泰里移居西溪坂黄荆林。尊为黄荆林于氏始祖。生一子崧,崧生于宋嘉定元年(1208年),字汝贤,生三子,长夔次琼幼稷。/ d  P- z9 f  o( e% \3 g
夔生于绍定壬辰年(1232),字舜臣,生子三,长廉次秀幼卿。琼生于端平丙申年(1236),字禹臣。稷生于嘉熙乙亥年(1239),字周臣,以诗经应试举补太学,任南康教谕,与诸生游白鹿洞会儒,讲经贯史,观匡庐彭蠡精奇,遂卜居星子乔浦。
4 A, T( E- ^4 V$ W廉生于淳佑庚戌年(1250),字仕宪,生三子,长英次显幼达。秀生于咸淳十二年,卿生于德祐二年(1276)。咸淳没有十二年,一种可能因年号相似誊抄错了,则秀生于淳佑十二年(1252),卿生于宝祐二年(1254);另一种可能是年份错了,则秀生于咸淳九年(1273,即上谱咸淳癸酉年),卿生于德祐二年(1276)。% M2 v0 @; s7 q8 a
英生于至元癸未年(1283),字俊中,生三子,长文洵次文溉幼文汤,子孙分居西溪坂黄荆林、黄陂塘、大林东山、张家坊、九都沙塘尾,今都昌县狮山乡于家湾、黄家塘、大岭下、训峦村、万户镇塘美村。8 i7 x$ b( K1 Q! _0 ?2 K
显生于至元丙戌年(1286),字时中,生四子,长文忠次文正三文祥幼文寿。6 g8 l+ J! U; f
文忠生于大德癸卯年(1303),字庠英,生四子,长焰次荣三光幼辉。
1 L  R$ v' g% ^光生于泰定甲子年(1324),字仲炳号暗修,明太祖赐名大用,敕封怀远大将军,生二子,长蕃幼宣。
8 _7 ~5 f0 F5 W; N% d3 _% g蕃生于至正乙酉年(1345),字起华,承父荫补南畿前军指挥使,后转升交趾(今越南)都司事,镇守外蕃,子孙未详。宣生于至正癸巳年(1353),字起丽,授汀洲指挥使,子孙未详。
* a) L/ `  f$ L, J* x2 {. u* d辉生于泰定戊辰年(1328),字仲明,明威将军,生二子,长思庸幼思讷。
- f; x7 }# {( ^( ]思讷生于至正丁酉年(1357),字文敏,生五子,长良玉次兰玉三鉴玉四宏玉幼再玉。
7 S+ q2 k) ^6 r0 R$ G" J2 T鉴玉生于洪武戊辰年(1388),号晴峰,迁居鄱邑鸣山新十三都,今鄱阳县银宝湖乡鉴玉村,尊为于氏迁鄱始祖。
% n/ d& Y2 F/ x* \  k+ c! r崧公次子琼生于端平丙申年(1236),字禹臣,以礼记应试中第九名进士,初任枢密院判,继任翰林检讨。因康熙甲戌年修谱篡改,真实情况已不得而知。以下为推测与考证,仅供参考。% r% I. u% }+ g5 R6 V3 t3 D9 \9 R
琼生二子,长昭幼森。
; u6 ?* q" _; o# U5 _& w7 K4 G: y0 N森生于咸淳癸酉年(1273),字仕渶,迁居新城乡二都,今都昌县和合乡,森乃二都于氏始迁祖,生一子天祥。  a5 @# E% Y# q2 L& w8 J
天祥生于延祐丙辰年(1316),字祯中,生一子文政。4 v- M0 w9 q& k( [- J; f
文政生于至正甲午年(1354),字国平,生二子,长仲弘幼仲大。% c0 |  C* H9 G% K( u) v7 G
仲弘生于洪武戊午年(1378),号敛修,生二子,长子晨幼子昱;子晨生于明永乐年间,字起东号晓明,生三子,长綝次纯幼纹。子昱生于明永乐年间,字起阳,生二子,长绅幼缮。/ O% \( r& {5 j% [; w
仲大号生于洪武庚申年(1380),号潜修,生一子子昭;子昭生于建文壬午年(1402),字起明号逸民,生二子,长经幼纶。
- N6 @: c5 K  S- s$ G二、上石山于氏. T2 x: l! Q3 S  [: v/ f
元素生于乾德甲子年(964),字季友,生二子,长璋幼珨。
( q9 Y1 ~; a" I- N$ \, D* Z" }/ O璋生于大中祥符乙卯年(1015),字仲慧,生五子,长庠次序三广四庆幼京。
1 j* o6 M4 [, r8 L  I# r庠生于熙宁乙卯年(1075),字德甫,生四子,长彦隆次彦明三彦诚幼彦达。
+ r# ~+ `' }9 w( t1 t2 b  D& x彦诚生于宣和甲辰年(1124),字信夫,自兴能坊迁丰城长丰乡七十一都埂头,并重修家谱,为我族迁江西以来最早的修谱活动。彦诚生四子,长敔次尉三安定幼万金。" O9 p! q$ ]7 p- H" V
安定生于绍兴甲戌年(1154),字德厚,生三子,长大兴次大猷幼大异。: l0 k6 Z$ F- d- s; P; C
大猷生于绍熙甲寅年(1194),字升之号竹轩,生二子,长仲值幼荣孙。" y; {' h+ X+ |7 i/ B& C9 Z) c
荣孙生于嘉定戊寅年(1218),字仲隆号一斋,生二子,长应子幼昭子,昭子无嗣。3 T. V3 @' M! T
应子生于淳佑壬寅年(1242),字应甫号菊山,生一子友信。
4 A3 Y& g/ K0 F9 e3 S友信生于咸淳己巳年(1269),字盛卿,号光国,初任临江路经历;升都昌县尹,期间因政绩突出,升集庆等处都财赋提举,转任隆兴路总管府治中兼知路事,卒于元至正戊子年(1348),生四子,长汝贤、次汝能、三汝恭、幼汝和。1 M: S: [" D$ e5 }3 T
汝贤(1304-1362)字允中号伯尚,初任常德武陵主薄,转武宁县尹,盐场司丞,富州知事,广东宣尉司都事,居丰城。
" n& \- g- q% F4 `2 r0 {9 m汝能(1306)字执中,补参内正司通事,升任崇仁县丞,会昌州判,居丰城。
* n! c# C- A3 w8 b9 S# Q汝和,乳名都昌宝(仔),因系其父任都昌尹时所生,故名之,居都昌八都上石山,尊为上石山于氏始祖,生二子,长文著幼文清。6 J. M% o: i* j; ~. j7 m0 B/ {" F
三、黄荆林与上石山的关系
/ m8 p9 b8 W7 v7 Q1 m: c; E黄荆林与上石山于氏脉络上已备述,这里不再重复。
* F  ~% j" ^2 w  r0 B丰谱、黄谱、鸣谱、上谱都一致记载:汝和系友信任都昌县尹时所生,故乳名都昌宝或都昌仔。据都昌县志记载:友信于元朝后至元三年至六年即1337年至1340年期间任都昌县尹,故汝和最早生于1337年,至友信1340年转任隆兴路总管府治中离开都昌时不到三岁,直至友信去世时只有十一岁。友信去世前给其长子汝贤写信云:都昌(指汝和)晚生年小,世事未暗,吾子鹏程万里,可念都昌一父之嫡,用情观照成就之。汝贤回信说:汝贤兄弟三人,吾与长弟汝能各已在仕,重念三弟汝恭,困于有目不能视,举止艰难,自当怜悯,不忍此弟坐废于疾。回信中并未提起汝和,可见汝贤并没有把汝和当做自己的弟弟。丰谱有关汝和的记载也非常简单:汝和名都昌,徙居都昌行至四。可见汝和自出生到成年都没有去过丰城,而三岁的汝和在哪里长大成人呢?上谱的记载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上谱曰:秀公,兴公之子,行季二,生于咸淳癸酉年(1273)治中府君,字盛卿,号友信,别号国光。根据于氏家谱年谱考证:友信(1269),与黄荆林廉公之弟秀公同龄同辈。秀公生一子荣,幼殁,根据以上记载推测,汝和极有可能是友信调离都昌时把他寄养在同族秀公名下,由秀公抚养,汝和为了不忘秀公养育之恩,而不又不失其根本,故将秀公与友信合而为一。上谱在2008年重修之前,仍称黄荆林于氏宗谱,况且友信明明是应子之子,而上石山却记为兴公之子,个中缘由不言而喻了。0 f4 O0 \: J# Z
都昌重修儒学记_01.jpg
都昌重修儒学记相关时间节点
综上所述总结为元素生璋,璋生庠、广,庠生彦诚,彦诚生安定,安定生大猷,大猷生荣孙,荣孙生应子,应子生友信,友信生汝和,此为上石山一脉。/ d/ ~4 V" x; y/ l+ D/ G0 g% t
元素生璋,璋生广,广生彦化,彦化生兴,兴生良佐,良佐生崧,此为黄荆林一脉,黄荆林与上石山同为璋公后裔。) r/ w; l" _1 r9 N- h
四、上谱的几个疑点& k2 v" V+ r# V1 u, R" B2 D' H4 b
据丰城谱记载:应子,字应甫号菊山,行千九,生于宋淳佑壬寅年(1242),其子友信生于宋咸淳己巳年(1269)十月初九日子时,殁于元至正戊子年(1348)八月十三日未时,享年八十,其夫人龚氏,生于宋咸淳辛未年(1271)十月十九日申时,殁于元至正甲申年(1344)享年73岁。都昌县志记载:于友信于1337年至1340年任都昌尹,时年已68岁,其夫人已65岁,丰谱、黄谱、上谱、鸣谱都一致记载:汝和是友信任都昌县尹时所生,也就是说汝和最早于1337年出生,其时龚氏夫人65岁,已无生育能力了。据此推定:汝和并非嫡出,而是庶出,上谱记载汝和出生于1300年,显然与事实不符,友信长子汝贤生于元大德甲申年(1304)四月十五日,汝和是友信的四子,他总不能比他的大哥还要大四岁吧。
! x/ Y1 J; j; H0 ^1 A
于友信-后至元朝第二任县尹.jpg
《都昌县志》载于友信任县尹
而上谱的记载是:
7 R6 ]- Y1 M9 S  [  |秀公,字盛卿号友信,行季二,生于咸淳癸酉年(1273)
0 c2 h. y2 ^  Q  E) Y; a0 q* d( M  N汝和,生于元大德庚子年(1300)
( V" P: _  w2 S' T琼一,名昭字文著,汝和长子,生殁不详! `% \0 k& o! H* ?# Z
琼郁,名森字文清,汝和幼子,生于延佑丙辰(1316年)* V% T6 ]( Q& @0 ?  Z5 f
应,琼郁长子,字茂贞,生殁不详# m. @$ j4 P& }- ?# R2 ^4 R6 O6 T( ]
召,琼郁幼子,生于元至顺年间(1330-1332)
9 s' G6 Z9 e7 a2 E: A0 o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秀公字友信的记载基本上是按黄荆林秀公的生辰记载的,生殁年和行季二都是以秀公为准,汝和是友信任都昌县尹时所生,最早生于1337年,而上谱却记为1300年,整整提前了37年,他的次子琼郁却出生在1316年,也就是说按照实际年龄计算,他的第二个儿子比他早出生21年,这与事实严重不符,即使按照上谱的记载:汝和是生于1300年,他的第二个儿子琼郁与他只相差16岁,而琼郁的幼子召(1330-1332年生)和琼郁也只相差14至16岁,对于一个14至16岁的人来说,连续生二个儿子是很难说得过去的,何况上谱故意将大儿子琼一和大孙子应的生辰不记,而且连续二代出现同样的情况,这恐怕不是一时疏忽造成的吧。; w. d/ W# m% x+ \1 \5 g8 n
从以上记载的乱象来看,不得不使人怀疑上谱有关汝和至应、召这几代的真实性,其个中缘由恐怕只有参加了康熙甲戌年修谱的人能够说清楚。# [5 V4 u3 j7 w( q
五、汝贤之辡
* G: j* c4 A3 @/ D, N( k丰谱、丰城县志均记载于友信长子汝贤字允中。此汝贤号伯尚,行至一,生于大德甲辰年(1304)四月十五日午时,殁于至正壬寅年(1362)六月廿二日未时,葬丰城县七十七都田南下坊墩内,初任常德武陵主薄,转武宁县尹,盐场司丞,富州知事及广东宣尉司都事。
( t+ S% l# t3 f黄谱、鸣谱记载良佐之子崧,字汝贤,生于嘉泰四年(1204)正月十五日亥时,殁于咸淳五年(1269),娶程氏,夫妇合葬西河茅山之左,生三子,长夔次琼幼稷。
3 `7 ]" w4 y$ q2 `7 [8 Z% ~从诸谱的记载可知,丰城的汝贤字允中与黄荆林的崧公字汝贤显然不是同一人。丰城的汝贤生于1304年,元朝人;黄荆林的崧公字汝贤生于1204年,宋朝人。两个汝贤相差100年,从世系对比可知黄林荆的汝贤比丰城的汝贤早三代。康熙甲戌年(1694)重修家谱,造成都昌于氏世系紊乱,把丰城汝贤字允中和都昌崧公字汝贤混合为一人,至使争论几百年,实为憾事。$ z  B# p" a6 `1 H: W# C, `+ @2 K/ L7 ^
六、鄱阳鸣山于氏之辨! [/ U# f% J* a, ?: q
上谱自康熙甲戌年修谱以后,将鄱阳鸣山于氏(鉴玉村)记为荣孙后裔,即所谓荣孙生昭,昭生友直,友直生汝谦,汝谦生庠英号文中,汝和携堂弟汝谦自丰城徙居上石山云云。荣孙长子昭,丰谱为昭子,黄谱、鸣谱为炤,以上各谱所记昭均无子,唯独上谱记载昭生友直,友直生汝谦,我们查遍其它相关家谱,均无友直,汝谦二人。; C' D9 g+ J4 G! |% D0 _( [1 ^
根据明宋濂和刘基写给怀远大将军于光的墓志铭,和黄谱鸣谱的记载,于光是文忠公第三子,生于泰定甲子年(1324),其弟于辉生于泰定戊辰年(1328),鄱阳鉴玉村是于辉后裔。汝和是友信任都昌县尹时所生,最早生于1337年。可见汝和与于光、于辉虽是同时代的人,但汝和辈份要高两辈。上谱有关鄱阳鸣山于氏的记载纯属虚构,而黄谱,鸣谱均是兴生良佐,良佐生崧,崧生夔,夔生廉,廉生显,显生文忠,文忠生焰、荣、光、辉,辉生思讷,思讷生鉴玉,上谱为了在年代上显得更真一些,抹去了黄荆林的崧、夔、廉三代。
6 [# S( c/ A" n* n0 P5 `* v七、都昌二都于氏之辨/ A1 |- n( [5 h, `+ l  p
前文有关汝和、文清和文著、应和召的生辰疑点已论述。二都世系的真相或许就藏在这些反常之中。
8 W. |" G) Q) J6 }' k$ g5 b( U# Q- Y黄谱、鸣谱记载汝和生文著、文清。家谱中称呼有名、字、号,对已故之人又称某某府君。上谱未将名作为主要称呼,明显将昭与文著合而为一,森与文清合而为一,而文著、文清本是名,与文洵、文忠同一辈。黄谱中琼公生二子失传,即资料丢失。推测琼公二子,长昭幼森,昭字仕海;森字仕渶,生于咸淳癸酉年(1273)。! i7 w0 s; K! u; W. T8 A
二都世系中有仕海、仕渶,黄荆林有廉字仕宪,于秀字仕彬,于卿字仕达;二都之天祥字贞中也作祯中,黄荆林之于英字俊中,于显字时中;二都之文政字国平,黄荆林之文洵字国英,文溉字国正,文汤字商英,文忠字庠英等;二都之仲弘号敛修,仲大号潜修,黄荆林之于美字仲才,于豪字仲杰,于焰字仲灵,于荣字仲玉,于光字仲炳号暗修,于辉字仲明等;二都和黄荆林世系接下来都是字仲某生字起某,字起某生字孔某,字孔某生字文某等;二都取名格式与黄荆林高度吻合,与上石山明显不同。
3 u$ y7 p1 S5 g
二都取名规律1.jpg
二都取名规律2.jpg
二都世系取名规律
从资料对比来看,上谱把二都于氏贬低了四代,也就是说按照黄荆林的世系与上石山世系对比,仕海是汝和的父辈,而在上谱中成了汝和的曾孙,和篡改九都沙塘尾于氏世系的手法何其相似。# n# e6 Z3 N- M; K
依据琼生于端平丙申年(1236),子昭长子经生于宣德壬子年(1432),推测森即仕渶,生辰在1254至1298之间,上谱中森的生辰延祐丙辰年(1316)本是天祥的生辰,天祥的生辰至正甲午年(1354)是本文政的生辰,文政的生辰洪武戊午年(1378)本是仲弘的生辰,仲弘的生辰建文己卯年(1399)本是子晨的生辰,仲大的生辰建文壬午年(1402)本是子昭生辰。
- g; d, k( W1 S* S这是我们按照黄谱、上谱的对比得出的结论,至于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只有留给二都于氏自己去鉴别了。% h/ C$ ?8 w) r% A+ l
以上是我们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由君才搜集和查阅各种资料与集鹤共同整理,认真校对,参考资料包括丰城县志、都昌县志、南康府志、饶州府志、江西通志、福建通志等地方志,明实录、明史、元史、明进士登科录、国朝献徵录等史料,文宪集、道园学古录、鄱阳五家集等文集,丰城于氏宗谱、上石山于氏宗谱、黄荆林于氏宗谱、鸣山于氏宗谱等家谱。由于考证的资料繁多,在这里不能一一列举,只能择其要者列之,目的是正本清源,睦族敦亲,同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我于氏宗亲广大有志之士一同投入到宗谱研究和考证上来,以上考证难免有错误之处,欢迎各位宗亲批评指正。- F7 l! L* {: |  ~3 \5 d& n
(图文:鉴玉村于集鹤、训峦村于君才,2023年7月)
" i: d7 h) e" b* L7 E% F#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