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寻觅“于阁老”

8
回复
216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8 19: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9-1-28 19:39 编辑

在平阴县洪范池镇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南京到北京,白皮松洪范最集中。洪范池镇的白皮松可不一般,是明朝万历皇帝所赐。这是因为镇上出了一位明朝的大官:著名文学家、东阁大学士于慎行,民间尊称他为“于阁老”。
    墓志铭的倾诉
    于慎行的墓就在洪范池镇的谢庄,而他的墓志铭碑现存洪范池公园内。
    在当地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洪范池公园。在龙王庙廊檐下,于慎行和夫人秦氏的墓志铭碑分别被立在两边。
    东边是于慎行的两块墓志铭碑,有1米见方,30厘米厚。猛一看,这碑似乎是青石板制作,但是从侧面看便发现了个中秘密,石碑的里面是泛白的,原来这是汉白玉制成的。碑的正面由于长时间的腐蚀和墨迹而变成了青石色,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
    碑上的字是小篆,上写:大明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谷山于公墓志铭。紧挨着墓志铭的一块石碑上密密麻麻地写着蝇头小楷,介绍了于慎行的生平和仕途生涯。
    另外那两块碑是于慎行的夫人秦氏的,上写:大明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谷山原配诰封淑人秦氏合葬墓志铭。
    公园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除了墓志铭,在西边还有一处小院,是于慎行出资建的一个书院,值得一看。但我们还是失望了,空空的小院里杂草丛生,找不到任何于慎行当年留下的痕迹。
    曾经历了嘉靖帝、隆庆帝、万历帝三代帝王的于慎行,官至东阁大学士,如今在家乡却冷清寂寥到只剩下几块墓志铭碑,而且还与墓地分离,这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身后人的保护
    对于慎行颇有研究的万肇泉先生告诉我们,于慎行和夫人的墓志铭保存比较完整,这些年来并没有遭到很大的破坏,这背后,经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文革”期间,于慎行的墓地遭到严重破坏。当时墓地里还有很多精美的石刻,人们随意把石刻破成石料,用来修桥和垒石渠。

看到这种情况,于家的后人急坏了。为了保住仅存的墓志铭不被毁坏,家住附近纸坊村的于慎行第十九代孙于庆坤想出了一条妙计。
    于庆坤好酒好肉地请来时任洪范公社革委会主任,在墓志铭背面写上了毛主席语录。如此,便没有人再敢来砸墓志铭了。
    1991年,镇上修桥,民工们到处找石料,这几块石碑又被盯上了。就在民工要把石碑碎成小块时,正好被一位教师发现了。这位教师一看,这可是文物啊,破坏不得。
    这位教师赶紧跟几位民工说明原委,并找来一辆拖拉机,把石碑拉到了镇上。就这样,命运多舛的墓志铭被好好地保护了起来。
    墓志铭的保存,对研究于慎行生平提供了重要资料,也成了当年显赫一时的“于阁老”仅存的一点遗物。
    白皮松的见证
    从洪范池公园出来,我们北行1公里来到谢庄于慎行墓地遗址。
    于慎行墓地占地60余亩。可如今,只剩下一个破烂的大门和43棵珍贵的白皮松。
    大门在墓地的南面,高高挑起的飞檐透露着沧桑的气息,已经斑驳的红漆柱还牢牢地立在雕刻精美的莲花底座上。两扇朱漆大门上了锁,高高的门挡提横在门枕石上。
    穿过大门,整个墓地尽现眼前。除了两行白皮松依然茁壮地生长着之外,整个墓地杂草丛生、坑坑洼洼、狼藉一片。在墓地北面的墓室位置,是成堆的白石灰。墓地西面有几座小房子,人们进进出出,狗也不停地叫唤着。
    万肇泉介绍,在遭到破坏之前,整个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绿树成荫。墓前甬道两侧,立有石俑,石马、石羊、石虎和华表各两对,华表上雕有石兽,形态逼真。陵园大门外还有两座高大石狮,威严勇猛、栩栩如生。
    可现在,地上建筑仅存大门。庆幸的是,还有43棵白皮松顽强地活了下来。如今,它们枝干挺拔茂郁葱翠,告诉来往的人们,这里就是四百年前于阁老的墓地。
    当地人经常自豪地告诉外人:从南京到北京,白皮松洪范最集中。的确,这里的白皮松在全国算是最集中了。
    说起白皮松,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于慎行死后,万历帝很悲痛,因为自己是皇帝,不能在于慎行墓前披麻戴孝。于是,他便从全国各地找来白皮松树种,在于慎行墓前种了整整一百棵白皮松。可没想到的是,只活了63棵。巧合的是,于慎行正是活了63岁。后来,由于“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如今的白皮松就只剩下这43棵了。
    新规划的期待
    近几年来,当地政府认识到于慎行墓地的旅游价值,再加上当地百姓非常敬重于慎行的学识和人品,修缮墓地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墓地内的有关单位已经陆续迁出。墓地里也修复了部分石刻。估计不久的将来,这座墓地将恢复旧貌,让更多人了解这位出自济南平阴的“于阁老”。



于慎行生平:
   
    于慎行,字可远,又字无垢,号谷山,世称于阁老。生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卒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谥“文定”。系明代兖州府东阿县(今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官至东阁大学士。
    据《明史·于慎行传》记载,于慎行自幼聪慧好学,17岁考中举人,23岁考中进士。因殿试成绩优秀,且擅长文学,遂被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翰林院编修,参与修撰《肃皇帝实录》,第二年又被召修《穆皇帝实录》,开始了仕途生涯。
    于慎行为官清廉,淡薄名利,深受百姓爱戴,更成为家乡平阴的骄傲。其仕途坎坷不平,曾先后三次被罢官,这与于慎行的性格特征和颇好黄老之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9: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墓地里新修复的石刻

看似破旧的大门,依旧透出当年的威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9: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9-1-28 19:55 编辑

于阁老五件事

一、神  童

据说阁老于慎行,四五岁就能作诗习文,趴在桌上挥笔练字,很用功。八岁那年,正值科选,他赶到京城,误了考场,但他执意应试,主考官强不过他,带有取笑之意,临时出了个题目:“你围着我正转三遭,倒转三遭,我就中你。”当时阁老眼珠一转,边走边说出两句诗来:“万般狸猫板上跑,围你转一遭就够了。”主考官听后惊叹不已,躬身询问,和阁老啦起家常来。当即点他为进士,且奏明圣上。皇帝听后,很赞许,称他神童。过了几年,又让阁老参加殿试,试后让他教太子三代。后封为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

二、减  灯

相传于阁老小时候去狮耳山上学,路过一条小溪,总有一白须老头背他过河,天天如此。放晚学后,阁老走到山下,身后就出现四个灯笼送他回家。他心里有数,不过不说罢了。他的老师精细过人,目送他时,发现这情景,自语道:“慎行未来必是国家之栋梁。”

有一天,老师突然发现送阁老的灯笼少了两个不由心内一惊,情不自禁地说:“此乃不祥之兆。”第二天,老师把阁老叫到自己屋里,严肃认真地问:“这两天你在校外做什么错事来吗?”阁老说:“没有。”老师脸上突着青筋,严厉地说:“你要仔细想一想,从实讲来,你瞒不过我。”阁老耷拉着脑袋,细想一会说:“老师,前两天吃过晚饭,我到同学张严初家串门,他在家里写休书,有一字不会写问我,我给他填上了,听说他媳妇很贤惠,因一点误会,被他撵回娘家去了。老师说:“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不但不劝阻,反而助他为虐,真岂有此理。你快去他家把休书要回撕掉。”阁老沉痛地答道:“遵命”。

过了一天,老师发现送阁老的灯笼又成了四盏。

三、少瞎一粒米,多增一年寿

相传阁老在朝时,从不忘简朴节省。每次用饭,都用筷子把沾在碗上和掉在桌上的饭粒叨起来吃掉。他手下佣人及亲人都非常钦佩,都仿效他。

有一次阁老风趣地说:“我吃了这些掉的饭粒,就能多活好多年。”果然,阁老年寿较高,后人传“少瞎一粒米,多增一年寿”,这话不假。

四、阁老打躬

都说于阁老礼贤下士,官大不傲。县太爷的八抬大轿,经常鸣锣呐喊路过阁老府门外。阁老爷听见声音,不管是吃着饭,待着客,还是忙着其它事,都要先停下,整衣打躬,直至声音远去为止,以表示对地方官员的尊重。也有一些官员认为阁老这样做有失身份和体面。有的则听见声音跑到府外,喝斥县太爷的班头衙役们:“还不收起你那破锣烂鼓,阁老爷在府里还向你们打着躬哩!”他们立即偃旗息鼓表示尊敬阁老。

五、胡同的来历

你知道前后于街中间相通的那条胡同的来历吗?

相传于阁老在京为官,家人院公自然觉得威风,东邻周家也是财门大户,两家因为一道墙闹了意见,争持不下,越来越紧张,大有打大仗的苗头。于家写了急信,差人快马星夜赶往京城。

家人见了阁老,呈上书信,心想:只要一纸公文,下到县衙,还有周家的好吗?阁老看完家书,写了两句话,就命家人送回家中,依书而行。

书上这样写:“他进一墙,咱退一墙,再进再退又有何妨?”家里人含气照办了,原墙扒了,后退一墙。周家一看心想:你退一墙,咱们也退一墙。就这样,一条四尺多宽,沟通前后于街的胡同形成了。从此,于、周两家结为善邻。

(讲述人:于照春,男,65岁,汉族,初小,务农;搜集整理人:于显,男,40岁,汉族,高中,教师;流传地区:东阿镇。)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20: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洪范池的鱼平阴县洪范池镇的洪范池也称龙池,属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方型的泉池据说有六米深,清澈见底,一尘不染,波澜不惊;水温恒温17度,水位恒定6米,不因季节气候昼夜而改变。池中有大小鱼十几条,喜欢浮上水面的是鲤鱼,沉在水底的是鲶鱼,却是多少年数量恒定,鱼的大小身量不变,不生不死,也不长大。泉边生活的老人说,从小爷爷带着来看,鱼就这么多这么大,而且还清楚地记得爷爷当初说他小的时候鱼就那么多那么大,现在自己的头发胡子都花白了,可是鱼还是这么多这么大。有一条头顶变白了的鲤鱼,相传已有二百多岁了,和人老了头发会变白是一个道理。新放进去的鱼活不了几天就死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20: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平阴于林的白皮松
于林即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于慎行的陵墓地。于慎行是平阴人。他是嘉靖、隆庆、万历三代皇帝的老师,家乡人尊称他为“于阁老”。他62岁去世,死后叶落归根,葬在家乡。他的墓地后人尊称为于林。可是我们现在到于林,墓葬早已被破坏,所见只有一片白皮松,苍劲的树干直指苍天,无言无语,无痕无迹。可是这些白皮松,却是很有一番来历的。
当年,万历皇帝得知老师的死讯,非常悲痛,可是身为一国之君,贵为天子的皇帝不能为自己的臣民披麻戴孝,倍加痛苦。夜里,皇帝梦见神仙给他一把种子,不多不少正好62颗,和老师的年龄一样,他把种子种到地里,立刻变成一棵棵身着白衣的大树,好象为老师披麻戴孝。醒来一看,桌子上放着一个小布袋,里面有62颗种子,正好和梦中一样。于是皇帝差人把这62颗种子种到老师的墓地里。长出的62棵树,就是现在的稀有物种白皮松,白皮松常年脱掉外面的皮,露出白色的树皮,代替皇帝为老师披麻戴孝。
当然,这是传说。可是如今,于慎行的墓葬早已经不知身在何处了,白皮松也只剩下47棵了,却依然坚守着那块土地,一段情义,一段悲凉,自有人评说。玄疑的是,四百多年过去了,树上的松果长了又落,松子落地却不能生根,拿到别的地方种,也不曾生根发芽,62棵树,却无一子孙后代留下。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20: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9-1-28 20:34 编辑

明代帝师、诗人、学者、阁老于慎行

     但他毕竟是皇上命官,不涉皇事,多自问、自答、自愁、自嘲,“慎行”,限制了他的“诗”野,他的诗,没有达到他应有的文学高度。
    于公居家时间不算长,著述却不少:《春曹奏议》、《读史漫录》、《兖州府志》、《笔麈》、《史摘》等多部。他博学多闻、考证严谨,学界甚为推崇。
    万历甲辰年(1604),皇上下诏让于慎行回朝,掌詹事府,讲《春秋》,以辅导太子,但他未去。丙午年(1606),皇上组阁臣7人,首位便是他,并加封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这次不去京不行了,于公随旨晋京。此时的他,深感体力不支,在朝难有作为,又请罪还乡了。
    也许他已感到来日不长,在家的他,加紧编著《谷城山馆文集》,收录文章42卷;又编著了《谷城山馆诗集》,收录诗词20卷。几近编完时,丁未年(1607)十一月二十三日便去世了。
    于慎行娶妻秦氏,“累封淑人”,生一子,一女;孙子于元焕,娶了明代大书法家邢侗(临邑人)的闺女。
    家乡人一直称呼于慎行为于阁老,阁老去世,人们很是悲痛。万历皇帝更是如此,决心给老师厚葬,“敕建”陵园,于洪范池北征地60亩,谥老师为“文定公”,亲带63棵人多高的稀有树种——白皮松种植陵内。当时,大明有13个省份,每省于陵内立一通碑。据传,有一神道碑,通高18米多,因太重难以拉到于林,就在于林西南、隔山相望的旧县(《张迁碑》即出土于此)官道旁,号称“天下第一碑”。
    陵园内石碑、石雕众多;陵园以南、以西紧靠狼溪河,以东是云翠山,风光十分秀丽。可惜的是“文革”中,砸了石刻掘了坟,白皮松也只剩下42棵了。还好,于阁老的大作存在,全国各大图书馆都有收藏,山东大学、山东师大、聊城大学、郑州大学、兰州大学等大专院校都有了研究于慎行的学者、专家。
    平阴县政协成立了“于慎行研究会”,环境优雅的“于林”也开始整修。人们相信:21世纪,会从阁老那儿淘得“真金”的……
(平阴县政协文史委供稿)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20: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阁老贡酒历史
阁老贡酒源于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于慎行的故事。于慎行故居山东平阴县,官居翰林院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号称“天下文官主,三代帝王师”。传说明朝万历年间,神宗皇帝朱翊钧御驾平阴探望恩师时,于老亲捧家乡美酒敬奉皇帝,皇帝饮后大悦,称赞不已,遂赐名“阁老进贡酒”(阁老贡酒)。
阁老贡酒取齐鲁名胜景点洪范名泉“东流泉”的泉水精心酿制。“东流泉”最早在《水经注》中就有记录,曰“天池山下有清泉,名东流泉。”使用“东流泉”泉水酿制的酒,味道甘甜,酒香四溢,饮之则味道无穷。明代“文冠一时”的大文学家于慎行,同好友朱维京等携手来游东流泉,畅饮美酒后曾留下 “风雨鸣丹谷,林亭倚翠岑。一樽今日酒,千里故人心。树勤三秋色,泉飞万壑音。夜凉横吹起,欲听水龙吟”的著名诗篇。


发表于 2009-1-28 20: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五,几时咱去那里整“阁老”酒去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20: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阁老教子
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年初夏,麦子刚刚抽穗的时候,隶部尚书孟宪达带着两名护卫微服私访,来到古东阿城门外。离城门不过百米远了,忽见路边菜地里一位面貌慈祥的老人向他们招手:“客官,请留步,不要再往前走了”。孟尚书十分纳闷,便下了驴子,上前问询:“老人家,为何不能进城呀?”老人叹息着说:“你们是外地来的吧?都知道我们这个地方出阿胶,但要出上等阿胶,就必须把这里的独到之处全部用上,缺一不可。可最近二年,城门口来了于黑熊,阿胶不好出了。”孟尚书说:“怎么不好出了?”老人答道:“这一带的人都知道,小黑驴,白肚皮,吃了鹿茸山的草,喝了浪溪河的水,在地上打三个滚,再一路狂奔到桐城,趁着驴子热汗淋淋的时候,用八宝琉璃井的冷水激在驴身上,再让它喝饱了,然后杀之,取皮煮熬,才可得正宗阿胶。但自从于黑熊弃学回家之后,就在城门口设了卡子,不准东阿的驴向桐城跑,也不准桐城的驴进东阿城,两边都只能就地自制阿胶,所产的阿胶当然味道不纯,变味了……”他环视一下周围,见没有可疑的人,于是接着说:“这于黑熊对牵驴进出城门的人,越来越狠毒了,上个月打断了谢秀才的胳膊,前几天竟把桐城来的孙老三打的半死不活,听说到现在还躺在床上起不来呢。”老人正说着,只见一队人马大大冽冽地从城门口向这边奔过来,低声说了句:“小黑熊出城了,快撇下驴子逃命去吧。”随即慌里慌张躲进菜地里去了。孟尚书正惊异间,马队就来到眼前。为首一人才不过十四、五岁的年纪,生得面黑如碳,胖得如熊似猪,长着一对灯笼眼,穿着一身霸王服,手中挥舞着长长的马鞭,冽着嘴大叫道:“那里来的毛贼,好大的胆啊,竟敢牵着毛驴进城,我看准是活的不耐烦了吧。”孟尚书未及答话,马鞭就横扫了过来,眼看着躲不过去了,身后护卫一个飞燕穿空,夺下鞭子,历声喝道:“住手,这是隶部孟尚书,你等是什么人,还不敢快下马,磕头认罪。”小黑熊被人夺了鞭子,先是一怔,待听了护卫一番话,并不收敛,因为他压根就不知道尚书是干什么的,依旧撇着嘴对身后众人喊叫:“什么上书下书的,敢夺我的马鞭,非死不可。快,给小爷我拿下,回去扒了他们的皮,熬一锅人皮胶卖。”打手们一起舞枪弄棒涌上来,虽然孟尚书的两名护卫都是百里挑一的武术高手,但俗话说的好,好汉难敌四手,猛虎架不住群狼。更何况东阿是武术之乡,小黑熊所招揽的都是些当地习武多年的地疲恶霸,亡命之徒,可怜孟尚书三人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淋。当地县官闻讯赶来时,见孟尚书被打得如此之惨,吓得倒吸一口凉气,拼命上前劝阻,于黑熊才叫打手们牵了驴子欢呼着回去了。
  孟宪达乃国家堂堂二品大员、隶部尚书,主管全国的治安、刑事工作,可以说除了皇帝之外,还没有人敢对他如此大不敬。吃了这么大的亏,他岂能善罢甘休,当即命地方官立即抓捕于黑熊归案,并发恨道:“对这等恶贯满盈的不法之徒,一定要将其凌迟处死。”县官听了有些为难,原来,这于黑熊非是别人,他乃当朝皇帝的老师,官拜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的于阁老——于慎行的独生儿子。虽然这于阁老刚刚得罪了宰相被罢官回乡,但毕竟还挂着阁老的头衔,地方上好多官吏都出自他的门下,因此不好得罪他。只是他这个儿子,因他多年在京师做官、著书,无暇回乡管教。一棵独苗,又生在阁老之家,家里人就象对待天上的星星一样,捧者、供着,丝豪不敢待慢。天长日久,便养成了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的习性。不只当地百姓恨之入骨,就连地方官员也时常受些怨枉气。但都碍于阁老的面子,不好治罪与他,也就忍气吞声,不与他计较。孟尚书知道了这些,,不住地摇头叹息:“这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呀?”原来,他与于阁老交往甚密,这次微服到东阿,就是借机来看望、慰藉老朋友的,怎忍心将阁老的儿子关入大牢。但此事就这么算了,也不是个办法,自己是负责全国治安的最高官员,如果不管不问,实在说不过去。况且,如果继续任由于黑熊胡作非为,老百姓遭殃不说,时间长了,于阁老也必将受到牵连,一生英名毁于一旦。更有甚者,让宰想抓住这个把柄,弄不好会被关进大牢治罪,到时候连皇帝也不好为其说话了。想到此,孟尚书忍着疼痛一面安排县官派人拘捕于黑熊,一面派小吏速给于阁老送信。

于慎行作为一代帝师,名声很响,听了小吏的报告,是又气又急又悔,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呀,自己刚刚得罪了宰相,告病回乡避难,儿子却这么不懂事,做出这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来,太对不起养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了。当下叫来车马,奔县衙而去。
  于阁老来到县衙,对着儿子大骂了一通,拿起桌案上的茶杯重重地摔在地上,看看县官们仍无动于衷,只得吩咐县官说:“案犯罪大恶极,快与我拿下,推出去展首示众。”众衙役闻听此言,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动手,都拿眼望着县官。知县、县丞、典史等官都眯逢着眼,不想管闲事。原来,这些地方官员不是刚被宰相换上来的,对于阁老本就不怀好意,就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都难保的,在这个时候,躲还来不及呢,那敢替阁老说情,加之平时经常受其子的诲辱,平时没有机会报复,今天终于他自已找上门来了,都暗暗得意,所以一班人皆装聋作哑,静观其变。衙役们一看这阵势,也明白了主子的意图,正是报平日冤仇的时候,于是一拥而上,将于黑熊押赴刑场,追魂炮接连响起,刀斧手举起了大刀,眼看着就要人头落地。于阁老见真要将自己的儿子给砍了,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也没有办法,只得听天由命了。其实他刚才的所作所为,本意是给别人看的,是为了保全名声上演的一出戏。他想,凭着自己是皇帝的老师,阁老的身份,地方官员怎能不给个面子,出来求情,到时候顺坡下驴,训斥儿子一顿,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不成想,这些小官吏竟不买自己的帐,没有一个出来求情的,确实大感意外,但人是自己让杀的,大庭广众之下,自己下的指令,怎好更改。心中暗想,这帮县官实在太势利眼,看自己今天落魄了,故意袖手旁观。想起平日里一个个屈膝献媚的丑态,他恨的脸色铁青,牙齿直响,真想把他们全杀了。于阁老正在为难之时,孟尚书被人架着走了进来,来的正是时候。阁老一看,真是又悲又喜。悲的是,至交好友竟被自己的儿子打得惨不忍睹,让让心痛。喜的是,有孟尚书在,儿子无论犯多大的罪过都不会死了。原来,孟尚书知道于阁老父子进了县衙,没有好果子吃。阁老因状告宰相未成,不得已回的家,县官们这时候是不会帮他的,如果自己不出面,阁老肯定要吃亏。于是简单处理了一下伤口,就赶往县衙里来了,看到刀斧手举刀要砍人,急忙大喊:“且慢,暂退一旁等着,听侯本官裁决。”随即装着上前劝导于阁老的样子说:“阁老先消消气,
孩子还小,就饶了他这一回吧,犯点错回家好好管教管教,改了就好,俗语说的好:”浪子回头金不换吗‘,我看不如先关押起来,好好教训教训再说。“于阁老听了,心中万分感激,嘴上却对着县官说:”这怎么行,太便宜这小子了吧?“孟尚书发了话,县官无可耐何,只得照办。
  听说抓了大祸害于黑熊,当地百姓群情激动,纷纷请求县官要为民除害,弄得孟尚书也不好放人。一晃七天过去了,于阁老心急如焚,要知道,他的这棵独苗,平日里过着
天下最优裕的生活,那里吃得了牢狱里的苦,三番五次托人叫阁老想办法,不然就活不下去了。面对百姓的请求,县官的敌视态度,于阁老感到十分棘手。最后与孟尚书合计,想出了一条设宴招待县官,由孟尚书说情的计策。文到阁老武到侯,除皇亲国戚之外,阁老是最大的官,有些话不好明讲。因此,酒菜上桌之后,孟尚书说道:“于阁老很难得回乡休息几日,著书任务还十分繁重,今天能与诸位坐在一起,是大家的荣兴,我想大家也都是科班出身,咱就不客套了,以诗祝酒,你们以为如何?”县官道:“既然孟尚书发了话,下官怎敢不从。”席上众人齐声附和:“是阿,是阿,听从孟大人吩咐,就请大人先带个头吧。”孟宪达也不推辞,随口吟道:“清字去水念作青,去水添心念作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为水情为人情。”县官想,孟尚书与阁老是旧交,这显然是在替他求情,我别管闲事,于是念到:“湘字去水念个相,去水加雨变成霜,个人自扫门前雪,那管他人地上霜。”典吏是个武举人,得了宰相提拔,正好借机整治阁老,于是念到:“溪字去水念作奚,去水添鸟念个鸡(鸡的繁体字为奚鸟)凤凰自比鸡高贵,落汤凤凰不如鸡。”于阁老虽然内心气愤,但也不好发作,只好不欢而散,白费心机。思来想去,于阁老觉着只有自己放下架子,代替儿子受刑,才能平息官民的愤怒,保住儿子的一条小命。身为一代帝师,大白天活动不好看,等到了半夜,他让家丁绑缚了,直入大堂,单腿向县官跪拜。为什么呢?因为他曾任过万历,天启等几代黄帝的老师,因此,除了黄帝、黄后之外,不能再双腿跪拜任何人。见于阁老给自己跪拜,县官得意极了,但他毕竟是科班出身的人,知道官职大小。心想自己虽然是当朝宰相所荐的官,但于阁老声名显赫,别看眼下失利,保不准有春风得意的时候,现在如果下手太狠,到那时吃不了兜着走就惨了,还是应该给自己留条后路为好。于是假陪笑脸,来到阁老面前,先双手搀起阁老,教下人搬椅子坐下,然后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口称:“下官该死,下官该死、下官该死。”于阁老说:“县官大人,逆子年纪尚幼,还不懂事,一切罪过皆由老夫承担,我要替子服刑,请大人下令把我关起来吧。”县官闻听此言,惊出一身冷汗。小小一个七品芝麻官,怎敢动一品大员一根汗毛。但就这样放过他们,又怎能向外界交待,县官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计策,就是罚于阁老留县衙为本县作志,志书完成,罪名取消。于阁老年岁已大,况且久居要职,平日生活自然很优裕,在小小一个县衙中工作,实在很是委屈,但为了自己的宝贝儿子受苦,也认了。倒是这于黑熊知道年迈的父亲进县衙替自己赎罪,百感交集,想到以前自己的所作所为,真是痛不欲生。在严酷的实事面前,他幡然醒悟,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在名师的精心指点下,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由一个十恶不赦的败子,转变为受人尊敬的大儒,继承了父辈的遗志,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出了力。添鸟念个鸡(鸡的繁体字为奚鸟)凤凰自比鸡高贵,落汤凤凰不如鸡。”于阁老虽然内心气愤,但也不好发作,只好不欢而散,白费心机。思来想去,于阁老觉着只有自己放下架子,代替儿子受刑,才能平息官民的愤怒,保住儿子的一条小命。身为一代帝师,大白天活动不好看,等到了半夜,他让家丁绑缚了,直入大堂,单腿向县官跪拜。为什么呢?因为他曾任过万历,天启等几代黄帝的老师,因此,除了黄帝、黄后之外,不能再双腿跪拜任何人。见于阁老给自己跪拜,县官得意极了,但他毕竟是科班出身的人,知道官职大小。心想自己虽然是当朝宰相所荐的官,但于阁老声名显赫,别看眼下失利,保不准有春风得意的时候,现在如果下手太狠,到那时吃不了兜着走就惨了,还是应该给自己留条后路为好。于是假陪笑脸,来到阁老面前,先双手搀起阁老,教下人搬椅子坐下,然后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口称:“下官该死,下官该死、下官该死。”于阁老说:“县官大人,逆子年纪尚幼,还不懂事,一切罪过皆由老夫承担,我要替子服刑,请大人下令把我关起来吧。”县官闻听此言,惊出一身冷汗。小小一个七品芝麻官,怎敢动一品大员一根汗毛。但就这样放过他们,又怎能向外界交待,县官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计策,就是罚于阁老留县衙为本县作志,志书完成,罪名取消。于阁老年岁已大,况且久居要职,平日生活自然很优裕,在小小一个县衙中工作,实在很是委屈,但为了自己的宝贝儿子受苦,也认了。倒是这于黑熊知道年迈的父亲进县衙替自己赎罪,百感交集,想到以前自己的所作所为,真是痛不欲生。在严酷的实事面前,他幡然醒悟,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在名师的精心指点下,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由一个十恶不赦的败子,转变为受人尊敬的大儒,继承了父辈的遗志,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出了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