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梦想与现实 ——下岗女工于承艳和名流茶馆的感人故事

5
回复
338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7 17: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承艳和她的名流茶馆
  天津日报记者 张星   天津名流茶馆女老板于承艳,天津人都习惯叫她于姐。于姐今年57岁,下乡知青,下岗女工。离异后一个人卖了房,背水一战地买断了位于新华路177号“名流茶馆”的经营权,成为前5任干不下去、再次拍卖之后的第6任老板。在她接手后的12年,风里,雨里,魂里,梦里,她几起几落,总算是撑了下来,并且把这一天津品牌经营得风生水起,誉满京津乃至国内外,成了外地人眼中一张津味十足的天津“名片”。
  然而,就在前不久,她被通知,名流茶馆和它所在的和平文化宫将要面临搬迁,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一向坚强的于姐顿时哭成了泪人。离开这块“宝地”,这对于把名流茶馆像哺育婴儿一样呕心沥血扶植起来的于承艳来说,真像是掏心挖肝似的难以接受,对她来说,这茶馆不仅仅是一处建筑,一间100多平方米的场地,那是她的命,她人生的全部希望啊!为了它,她卖房、借债、整宿地不睡觉、大把地掉头发,最难的时候甚至连儿子的压岁钱都拿过来还账……
  5月中旬的一天,记者来到名流茶馆采访,这一带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新华路正在施工,街道全翻成了泥土堆,深一脚浅一脚地步行过来,名流茶馆所在的和平文化宫大楼也在改造施工中,旧窗子全都砸掉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茶馆里的演出照常进行,台上相声说得挺热闹,园子里观众听得也来神,仿佛那施工的噪音全不存在一般。在与茶馆相邻的一间小屋里,记者开始采访。于承艳话未出口,泪已成行……
  “人都有梦想,请允许我也有。虽然我只不过是一个下岗女工,我的梦想就是,要把天津名流茶馆继续做大做强,成为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标志。”
  要说这于姐并不是曲艺行里的人,那么她是怎么与茶馆结的缘?又是如何把相声引进了她的茶馆?想当年郭德刚在北京天桥赔得底儿掉的时候,于姐就已经把天津的名流茶馆经营得红红火火了,直引得北京的客人成群成伙地往这儿奔,并惊动了中央电视台等北京30多家媒体联合前来采访,一时间,让茶馆相声成了津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当上一任老板经营不下去的时候,这个不起眼的下岗女工站了出来。
  说起这名流茶馆,那可真是响当当的由名流创办的。1991年,在当时的天津市委宣传部、文化咨询中心倡议下,一些天津曲艺界人士策划,在和平区新华路177号创建了名流茶馆,作为天津曲艺界名流切磋交流的场所,在老舍夫人胡絜青、吴同宾等老先生的指导下开业,马三立先生亲笔题写了“名流茶馆”的牌匾,胡絜青题写了“茶馆”二字条幅。骆玉笙、马三立、尚长荣、苏文茂、王毓宝、关学曾等曲艺界名流曾在此登台献艺。
  可不知什么原因,名流茶馆自打成立,经营就一直存在问题,先后易手转卖过5次,直到最后一位老板实在赔不起了,就在报纸上拍卖名流茶馆。那时候于承艳刚好就在茶馆打工,每天扫地的时候,她常常站在走廊里听园子里唱的戏曲听入了迷。拍卖时,老板让她也帮着找买主,最后没有人肯买。于承艳站了出来,她说,要不然我干吧。
  你?
  没错,就是我!
  这是1998年初,于承艳的现状是下了岗,离了婚,母亲又病故。她说:“那时我正好刚离完婚,把唯一的独单给卖了,卖了9万元钱,花了5.6万元买断了茶馆的经营权。剩下的钱赔了就往里垫,再赔就再往里垫,就这么滚着走。我刚接过来的时候演曲艺,5块钱一张票,还包括茶水,而且是每场4个小时的演出。每月一开门,就要交房租、水费、电费、暖气费、厕所费、管理费等一大堆税费,还有员工工资,我刚接过来那会儿什么也不懂。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就住在茶馆对面的仓库里,就睡在你坐的这张床上……”
  于姐指了一下我坐的地方,我一低头,才发现这是一个硬木沙发,包着扶手等许多地方的布面已经磨破了,露出了里面的木头。
  谈起自己的人生经历,于姐说:“我下乡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本来我不该下乡的,我在20中上学时是校宣传队的,能唱能跳,但看到姐姐下乡心就活了,就写血书坚决要求下乡,走时我才16岁。10年后病退回来,顶替我母亲进的毛纺厂,从挡车工开始干,一直干到厂级工会。那时候人特别单纯,一心就想着怎样进步。人家开17个锭子,我开25个,人家上10点,我8点就到厂了,人家上8点,我6点就去了。我觉得能进工厂,特抬举,天天在那豁命干。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会干部,各种荣誉没少得。后来我们厂破产了,大部分人都得回家……”
  于姐下岗了,那一年她不到45岁。下岗以后她就在名流茶馆打工,那时候茶馆里主要是唱戏曲,她接过来之后才把相声引进来,并且一直干到现在,转眼就是12年。
  “我刚开始干那会儿,茶馆冷清得没人气,我就想,必须得把人气给找回来!我一个外行,愣敢干曲艺,演员跟我报高价我也不知道,结果两场演出下来,我赔得特别惨。但即使这样,我仍然坚持赔下去。我告诉我自己,只要茶馆开一天,就不能回戏。”
  有一天,下大雨,名流茶馆所在那栋楼的地势低,门前的路上雨水积得深过膝盖,于姐揪着心想,这日子还能有人来听相声吗?结果竟然来了42名观众,感动得于姐直要掉眼泪。因为路不好走,那天的演员只来了几个。于姐灵机一动,对大家说,谁想上台练练都可以。在座的多是常年听相声的超级“粉丝”,能有机会亲自上台练一回都特别卖力气。结果,那天的演出效果出奇的好,人们淋着雨进来,带着笑声出去。从那以后,凡是刮风下雨、天气恶劣的日子,于姐都会对观众特别招待。雨天备雨伞,暑天备扇子,送甜萝卜,送瓜子,过年的时候还送过糖葫芦。一年365天,天天有戏看,就是只有6名观众也照样开场。
  茶馆里说相声,把“名流”打造成茶馆相声的原生地。
  “那阵儿我就开始借钱,凡是亲戚朋友差不多都借过钱……干这行,最难的一关是你经不经得住赔?你经不住赔,就只能再倒手。更不用说还有人故意捣乱,砸场子,碰瓷,我都经历过,所以干茶馆真的是特别不容易!”
  说着说着,于姐哽咽了,眼泪像断线珠子一般滚落下来。
  谁都知道,别人干“黄”了的园子不好接手。为了能让名流茶馆火起来,于姐曾到全国各地去考察,走了好多地方,只要是有剧团的地方她都去过,想看看到底在茶馆演什么能被观众接受。那时候,天津市的京、评、梆、曲,无论专业的、业余的,所有的团队,于姐全都合作过。可是究竟怎样才能把观众引进来?难啊!那时候急得她掉头发,一把一把地掉,头发都快掉光了。
  引进相声的时候,是和魏文亮、马志明他们合作。观众喜欢马志明,都愿意听,效果特别好。于姐意识到,无论男女老少,你只要能听懂汉语,包括外国人,就都能听懂相声,比曲艺的受众面更广,可以发展出更多的观众来。这时,天津陆续成立了众友、哈哈笑等民间的相声团队,加上市曲艺团,于姐就把他们请进名流茶馆,观众越来越多,到2004年最火的时候,竟然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
  凡是听过茶馆相声的观众都觉得特别过瘾,为什么呢?这里“自由”啊!与大剧场演出最不相同的是,茶馆的舞台很矮,演员在台上的每个眼神、动作,观众都能看个“真真”。在茶馆里听相声,你也不用正襟危坐,尽可以放肆地开怀大笑,或者叫好,甚至起哄,边和朋友聊天边听也无妨,开心就在自由自在之中。名流茶馆坐满了也不过就148个座位,火的时候你根本就找不着地儿,一盘瓜子,一壶茶,外带一盘天津特产的爽口青萝卜,花上二三十元的门票钱,乐呵一个晚上。   
  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副秘书长王永良就把这种气氛称为“原生态”。相声表演艺术家苏文茂说,名流茶馆是天津茶馆文化的原生地。
  顺应市场需要,于姐把每周末的演出加到了4场。早上10点就开,中午1点一场,下午4点半一场,晚上8点一场。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在经营中于姐发现,一到周末,北京来的客人特别多,而且每次北京观众来好多人都没地方坐,又不愿意走。包括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马斌来,也没地儿,他找到于姐说,你就给我找一个小的角落,我就感受一下这儿的氛围。于姐一琢磨,北京客人大多是一日游,当天就走,好多自己开着车来的,干脆给他们中午安排一场,他们听完回北京不耽误。
  于姐说,最早来听相声的大都是中老年观众,有一些老天津卫。还有一些孤身的老年人没地方消遣,就上这儿来,都是纯粹的老百姓,有一个大爷80多岁,每天早起来吃一口包子,然后上这儿来等着,就等这一场相声,便宜呀,还能喝壶茶。后来,就有白领光顾,塘沽的、汉沽的、大港的、开发区的年轻人,他们辛辛苦苦一天了,总是西服革履很拘束,晚上需要放松,就来听相声,乐呵乐呵。还有谈恋爱的年轻人,以前都是上歌舞厅,蹦迪呀,现在他们也来听相声。但没想到北京人越来越多,占观众的三分之一还多。
  于姐就留了心,凡从外地来的她都做个记录,有著名的经济学家,香港的国际旅游专家,上海市的领导,深圳、浙江等地来津投资的客商等等。有一次,于姐看见一位上岁数的外国老爷子听相声时笑得前仰后合,就通过翻译问他,您不懂中国语言,您为什么还能笑得这么开心?那老爷子说,中国的这种艺术我通过演员的动作就知道很可笑,所以我就很开心。
  “大腕”云集,媒体聚集,北京有“老舍”天津有“名流”。
  没有做广告,也没有大造声势,天津名流茶馆竟然在坊间火了起来。与都市里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大厦不同,这里古香古色,抬头可见马三立先生书写的大字牌匾,屋顶的宫灯和原汁原味的木廊壁画都保护得完好如初。八仙桌、木椅子,全都透着股子怀旧的气氛,踏进名流茶馆就如同走进了一段历史和与这段历史相关联的故事之中。
  曲艺名家骆玉笙生前和于承艳有很深的交往,她不止一次地对于姐说:“你一个外行,竟然把名流茶馆做起来了,连我的徒弟都在你这演出,你真是为咱天津曲艺争了光。”
  马三立去世后,中央电视台要拍一部关于马三立的纪录片,马志明说,我哪也不去,就到名流茶馆。第一,这个园子的招牌是老爷子写的;第二,在名流茶馆的舞台,我们演员不掉价儿。央视《艺术人生》节目组拍曲艺专题的时候也选中了名流茶馆。2006年,姜昆带着全国各大媒体记者到天津考察曲艺市场,站在名流茶馆的舞台上说:相声就应该这样低票价高水准,为全国人民服务。央视的专题片《走遍中国》中天津部分的第一站就是在名流茶馆拍的,开始说只拍一刻钟就走,但走了一会儿却又折回来接着拍,导演说,这么火爆的同期声太难得了,专门做都做不出来。不仅中央电视台,深圳电视台、浙江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旅游卫视、北京电视台……全都报道过名流茶馆。
  一些准备参加全国相声大赛的演员,参赛之前都要到名流茶馆来“压活”,试试行不行?火不火?说你们这儿的相声观众特别专业,你们的观众认可,才能去参赛。郭德刚在北京火起来之前到名流茶馆来说过三次相声,那时候他演出一分钱不要,观众反应特别热烈,每次都要返场再说几小段才行。可那时他在北京还处在无人喝彩的低谷,他夫人王惠也在这唱过大鼓,名流茶馆确实名不虚传。
  目前,名流茶馆已经成为天津市旅游局唯一一家涉外文化旅游接待单位,仅初步统计,名流茶馆每月接待外地游客和外国朋友就达数千人。
  熟悉于姐的人都知道,于姐有一个浓浓的“老舍茶馆情结”。她说她常去北京的老舍茶馆坐坐,感受一下人家那种京味文化的氛围。人家也是老知青干的,是由街道干部带领知青卖大碗茶起的家,比咱天津茶馆早十几年,但发展得特别快,现在已经做到了把茶馆里边每一个单间全装修成四合院,让客人一进去就特别有氛围。人家的员工都是清一色的大学生,会外语。去老舍茶馆的许多客人都要来天津,上名流茶馆,人家来了都要给演员上花篮。人家说,在老舍茶馆消费的零头拿到你们名流就顶天了,足见天津与北京还有很大的悬殊……但于姐也不止听一位外地客人说过:“不听名流茶馆原汁原味的相声,就等于没到天津。”“北京有‘老舍’,天津有‘名流’”,这也是观众说的。
  梦想很大,道路依然坎坷,于姐说她无怨无悔。
  “我也有梦想”,是于姐爱说的一句话。成立一支“名流”自己的演出团队是于承艳的梦想之一,如今总算实现了。一支由老、中、青三代演员组成的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观众需求的相声团队建立了起来。将来把这个团队做大做强,就是于姐的梦想。去年春节,于姐有一个同学从加拿大回来告诉她,加拿大的华人是多么喜欢中国的相声,她有意在那边给于姐包一个园子,让他们过去演出。还有香港、台湾等地的朋友都看好了天津茶馆相声这种形式,要求合作异地开园子的不少。这些梦想若真的能实现,于姐肯定会“睡着了也要笑醒了”。
  然而,现实所面临的困难让于姐禁不住泪水涟涟。一个人的时候,她回想自己“豁命”苦干的大半生,真是百感交集。“那时候我一个人在茶馆对面的一个仓库里住,晚上尽是耗子,有时刮西北风,临街还有嘈杂的噪音,每夜都睡不了几个小时,我刚接过来的时候是一种嘛感觉?就想,我的全部财产、我的命都撂在这儿了,我的神经天天紧绷着,就怕它着火或者发生什么意外,就跟得了强迫症似的。整整8个月没敢离开过这儿,仿佛一错眼珠就要出事……”我问她:“你难过痛苦的时候也没有地方去倾诉、发泄一下?”
  于姐的眼圈红了,她说:“我12年来没和一个观众红过脸,这种内心的压力,我有时只能跟我儿子发火,只能冲他发泄。”
  “你受这么多累,为这么多难,图什么呢?”我问。
  “从我个人来说,说白了,谁不想挣钱,生存需要。我从小什么都没有得到,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也像我一样奔波劳累,为了孩子,我就这么一个独生子。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这个岁数,做一件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没有总结的机会,没有时间了。我只能去拼搏去成功。再者我也要争一口气……”
  于姐的坦诚让我看到了她那颗虽沧桑却真诚透明的心。
  干不下去的时候于姐也曾想过要把园子卖出去,她当初买的时候是5.6万元,后来有人出30多万要买,于姐也不是没动过心。但她儿子不同意卖。儿子说:“妈,你不卖,你还有梦想,若卖了,你就只剩这点钱了。你这十几年的心血是拿什么都换不来的啊!”
  “其实名流茶馆的设施各方面不是特别好,也不好停车,为什么观众就是这么热爱它?不能不承认这里边就有一个魔力,这个魔力就是——坚持!做一件事情如果没有一种持之以恒的执著精神,你根本就做不了。”于姐感叹道。
  这是一次奇妙的采访,边采访边能听到茶馆里说相声的声音,演员那边唱京戏的声浪不断传来,给于姐的讲述增添了注脚,又像是伴奏,让于姐的故事更加声情并茂。正聊着,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停电了,小办公室里连能采光的窗户都没有,黑暗中只有我的录音机一闪一闪地亮着小红灯。过了一会儿,一位员工点燃了一支红蜡烛,当烛光跳动的时候,我看到于姐脸上的皱纹里还留有泪痕,忽然想到了闻一多《红烛》诗中的句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发表于 2009-5-27 18: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1# 于老五
希望开上连锁,在南京也能品味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9: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1# 于老五  
希望开上连锁,在南京也能品味一下!:)
于维立 发表于 2009-5-27 18:48

于姐有一个同学从加拿大回来告诉她,加拿大的华人是多么喜欢中国的相声,她有意在那边给于姐包一个园子,让他们过去演出。还有香港、台湾等地的朋友都看好了天津茶馆相声这种形式,要求合作异地开园子的不少。这些梦想若真的能实现,于姐肯定会“睡着了也要笑醒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4: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承艳一个女人与茶馆的人生戏

于承艳为了名流茶馆真是“疯了”。她三百六十五天除了大年三十晚上歇一下,其他时间都在茶馆里呆着,就连住也还是在“新名流”楼上的一个小阁楼里。着,于承艳泪如雨注,这是她在采访过程中第一次哭,也是哭得最凶的一次。
  经营了12年的茶馆,在于承艳看来,三教九流在茶馆里上演着各式各样的故事,这就是茶馆文化。她说:“我见过温和的、着迷曲艺的,也经历过碰瓷儿的、黑社会的,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笑脸相迎,不过谁要是欺负我的员工,门儿都没有。”   一次几个喝得醉醺醺的客人来听相声,可是当时已经满座了,茶馆的服务员急忙跟他们解释,可这几位客人马上就不干了,一个女的抡起提在手里装瓜子饮料的塑料袋就往服务员脸上砸,把小姑娘的额头砸出一道口子,于承艳看到这,想都没想走了出来,让服务员进屋,双手叉腰,冲那几位客人喊:“这是我的园子,别说今天已经没有座儿了,就是有座儿我也不让你进,谁敢打我员工,先把我撂下,太不像话了!”   还有一次,外省某电视台来名流茶馆做节目,要求茶馆清场,员工照常上班,答应给四名上班的员工每人100元加班费,可节目录制完毕,该负责人却不认账了,说:“我们去XX茶馆录节目,人家还请我们吃饭、送我们礼品,到你这还得给你钱?”说完就转移到XX茶馆去了。于承艳随后带着四名员工跟了过去,她说:“那是我第一次进别的茶馆,我平时都不去。”于承艳到了XX茶馆找到节目负责人说:“您今天是对我的四个员工不守信誉,我们员工是为你们加班,你们凭什么不给钱?都说好的事情,怎么能出尔反尔?今天你必须把钱给我们员工。”最后,该节目负责人从一个厚厚的信封里抽出了400块钱给了“名流”的员工,于承艳带着员工转身就走了。从“不差钱”到新园亏空   于承艳说:“连儿子结婚的份子钱都被我拿来填补新名流茶馆的亏空了。”   于承艳对员工疼爱有加,可是对于儿子的疏于关心却是她心头的一块永远也抹不去的遗憾。自从卖了房子买了“老名流”,她对儿子的照顾就少得可怜,儿子要结婚了,她才意识到儿子的婚恋问题早该提上日程了,可她还是没时间过问,因为此时她又卖了自己的第二处房子,四处借债盘下了古文化街一个400㎡的场地,这是名流茶馆的第二家店。于承艳说:“那时候‘老名流’面临腾迁,新名流刚刚起步,我根本没时间管儿子,从他搞对象到结婚我全没插手。”说到这,她一下子哭得很伤心,说:“女方年纪已经不小了,我不可能跟儿子说,你们再等等,等妈妈缓过来你们再结婚。”   在儿子结婚前,于承艳只跟亲家见过一回面,她主要交代的就是,如果以后晚辈有了孩子她可能没办法带,她说:“人家都惦记着抱孙子,我可倒好,跟人家说不管带孩子。没想到亲家还挺理解我,一口答应了。”儿子结婚那天,于承艳已经三个月没给两个茶馆的员工发工资了,她在一个不大的饭店里给儿子摆了五桌婚宴,然后把份子钱拿走给员工发了工资,她说:“我从份子钱里面抽出4000块钱给了儿媳,要不然她怎么改口管我叫妈啊。”说完,于承艳又哭了。   不管茶馆经营多难,于承艳都不放弃最便宜的那部分票价,她说:“我们的票从最低三块涨到五块,再到现在的二十,低价票都非常便宜,就算是最贵的票也就40块,什么人都能来茶馆,园子才有味儿。”   有时候进茶馆听相声的还有平日里收废品的,他们偶尔花个10块20块也想来乐乐。穿着脏兮兮的这群人一开始会遭到售票员的反对,于承艳说:“员工跟我说,这样的人就别让他们进了,要不别的客人会不乐意的,我当时就纠正了他们的观念。”在于承艳看来,这就是经营茶馆的乐趣和魅力,即使损失几个座位,也要让他们进来。   还有一次,一个留板儿寸头、身上画龙刺凤的男客带着一个女伴来茶馆听相声,进来先要了一壶铁观音茶,服务员马上把茶水送了过去,可那女客刚喝了一口,就大声嚷嚷:“这是什么茶啊?喝了灌肠子,把你们老板叫出来!”于承艳说:“我一看就知道他是碰瓷儿的。”她走到两位客人面前,把女客刚喝了一口的茶水全部喝光,然后给那女的敬了个礼,说:“这位尊敬的姐姐,我是老板,您说这茶灌肠,那我先灌,您今天的消费全部免单,我给您赔礼道歉。”说完,于承艳把剩下的茶水倒了,转身头也不回地回到了办公室,果不其然,那两位刁蛮的客人悻悻地走了。把命堵在茶馆上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的茶馆没回场(停演)一天,我坚持了12年。”   现在的茶馆氛围已经变得高雅很多了,但也免不了形形色色的人出没茶馆,于承艳并没有因为遇到不顺心的客人而动摇过继续经营的信心,她喜欢每天观察客人来往间情绪的变化,只要客人是笑呵呵的,她会跟着客人一起高兴。   于承艳接手名流茶馆的12年来,无论天气多恶劣,即使观众最少只有6位,也从来没停演一天,她说:“这是信誉,如果客人冒雨、趟水来听相声,吃了个闭门羹会怎么想,只要有一个客人,我就得给他开着门。”   在“老名流”的一场演出让于承艳毕生难忘。那天夜场快开演时,茶馆停电了,于承艳立即召集所有员工在茶馆里的各个角落点上蜡烛,刚松了一口气,区政府官员带着几个领导来听相声。当时园子里又热又挤,于承艳非常着急,又不好把领导挡在外面,就和坐在偏场的几个客人商量,再挤挤,她跟客人说:“他们是领导,坐不长。”真没想到,这些官员从头看到尾,笑得前仰后合,一晚上吃了三盘萝卜。   整场演出非常成功,最后领导说了一句:“真不愧是名流茶馆,过硬。”于承艳当时美得不得了,就搭了一句:“您吃了三盘萝卜,萝卜就茶,气得大夫满地爬,您以后一定健健康康的。”后来于承艳才知道,那天来的官员居然是中宣部部长。   那场演出散场时,天已经黑透了,楼里楼外没有亮,于承艳一个劲儿地喊:“慢点慢点,别摔着!”这时,四盏应急灯先后打开,是几位客人到自己的车里把应急灯拿来给大伙照亮,他们对于承艳说:“于老板,我们帮你送大伙。”于承艳当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赶紧摸黑找到了四张票送给了他们。她说:“我值啊,真值。”   于承艳要做第三个园子了,她说自己还能干五年。新的1400㎡的名流茶馆,在于承艳的打理下将在年内开业,并且现在“名流茶馆”有了自己的艺术团——名流艺术团,其中包括一个相声队、一个京剧队,并且茶馆与演员的分账比例由三七开变成了四六开,这在天津的茶馆里还是独一无二的。她说:“虽然现在我还是一个人在经营,但我感觉得到,好日子要来了,我儿子终于也愿意辞职来帮我打理茶馆了。”   名流茶馆曾经演过评剧、二人转,可最后都被舍弃了,只剩京剧。在即将开业的第三家名流茶馆里,于承艳决心把戏曲发扬光大,于承艳说:“除了二人转,我还会给大家更多的惊喜,但现在还是秘密。”   于承艳这个“老太太”为了名流茶馆真是“疯”了。她三百六十五天除了大年三十儿晚上歇一下,其他时间都在茶馆里待着,就连住也还是在“新名流”楼上的一个小阁楼里。   现在,她27岁的儿子辞职来帮她了,一进茶馆就开始在于承艳的高压下开始了入门学习,于承艳说:“我儿子跟我说‘妈,我一接到你的电话就紧张得不得了’。”说完她乐了。有一次,于承艳的儿子淋了一场大雨,病了,结果一大早就接到了母亲的电话,儿子央求道:“妈,你看我都这样了,就让我歇半天行吗?”电话那头传来两个字,“不行”。   于承艳就是这样一个人,名流茶馆是她的命,茶馆文化是她的根,她打趣道:“等到我退居二线了,我一定要到世界各地去旅游,帮‘名流’拉关系,给天津的曲艺文化打气、做宣传。” ■记者手记   于承艳没有一点不良嗜好,开茶馆的她居然连茶都不喝。   她跟儿子说:“别人都以为你妈是富婆,只有你知道,你妈除了名流茶馆这个招牌,就只有一部车,还是你送的。”采访过程中,于承艳第四次哭是在谈到她现在住的茶馆的阁楼,她说:“偌大一个繁华都市,居然没有我一个安身的地方。”眼泪止不住地流。   这样一个圈子里的大姐大人物叹了一口气说:“女人毕竟是弱者,我也是女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5: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21: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9-8-8 21:56 编辑

从6个人看 到价值20万:茶馆相声捧红了谁

1998年,相声演员于宝林约请众多相声名家在燕乐茶馆恢复了间断近30年的茶馆演出。日前,大金台相声茶馆又推出了“茶馆相声回归10年”纪念演出,众多相声名家在感慨10年变迁的同时,为观众奉献了一台精彩的相声演出。中国人喜欢用“10年”作为一个周期来总结回顾过往历程,面对眼下茶馆相声火爆的场面,不免让人想起曾经整座园子里只有一名观众的尴尬。作为天津茶馆相声的见证人,名流茶馆的经理于承艳表示,一天只卖出6张门票的“纪录”永远是激励她的“黑色回忆”。同样是10年前无人问津的相声,在不久前央视直播的相声作品拍卖中,有相声剧本创下了20万元的天价。从寥寥的6名观众到20万元的天价相声,天津茶馆相声走了10年艰难坎坷、笑泪与共的光辉岁月。
  天价相声
  茶馆检验
  前不久,央视直播的相声作品拍卖会又为茶馆相声推波助澜,竞买到“天价相声”的孙家才先生直言,希望能够通过茶馆相声的舞台检验天价相声作品。“走到哪里,作为天津人,我永远有天津的情怀。天津本土的相声作品必须得到支持。作者王鸣禄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相声创作者,我认为20万花得一点也不多。”
  在孙先生看来,“王鸣禄”三个字本身就是品质的保证。他说:“我们很多相声迷都知道何迟,因为马季先生的原因,相声创作者也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但王鸣禄先生一直默默无闻,很多朋友都喜欢高英培和范振钰的表演,但是忽略了他们身后的王鸣禄。现在‘坐地炮’‘徐姐’‘油头换果头’‘小西关看儿子’的包袱脍炙人口,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王鸣禄先生呢?王鸣禄的创作在相声界有着很高的声望,他的许多作品在全国家喻户晓。”在孙家才先生看来,即使有人会说他炒作,他也要支持相声,支持天津相声,支持天津的相声作者。其实很多观看直播的观众都不知道,能够得到竞买的资格是孙先生的幸运,他告诉记者:“我们真的是幸运儿,赶到现场之后我们根本没有竞买的资格,多亏了赵炎先生的帮助,我们才临时用身份证办理了手续。”在拍得“天价相声”之后,谁来表演的问题一直成为媒体的关注焦点。孙先生告诉记者,很多名家找到了他,希望表演这些作品。但是他坚持让年轻演员表演,“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我希望由基本功扎实的年轻人表演,王鸣禄先生告诉我这是‘活保人’的作品,所以我想让更多年轻人涌现出来,我可以分文不取,免费让他表演。等演员表演成熟之后,我想先让他在园子中锤炼一下,让观众检验一下天价相声的价值。”
10年来百家争鸣各使绝活
  如果说在北京是郭德纲一枝独秀,那么,天津的茶馆相声则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活跃在天津各大茶馆的相声团体主要有3支,众友相声艺术团、哈哈笑艺术团和九河相声艺术团。其中以“众友”成立的时间最长,它以老相声演员为主,听传统、听老味儿最合适不过;“哈哈笑”的相声更贴近现实,让观众觉得亲切,往往就是台上人讲述台下人自己的故事;而“九河”里大多是相声世家的子弟,每次演出犹如公开的私人聚会。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民间团体,各自有各自的追求目标,各自有各自的看家本领,在天津茶馆相声这片沃土上发展。
  历尽艰难返璞归真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津茶馆相声的大本营在南市联兴茶社,这里的相声大会与今天我们听到的茶馆相声无甚区别。联兴茶社以尹寿山为首(现众友相声团尹笑声先生之父),旗下好手如云,津京的相声演员要想走红必先起步于此。
  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短暂复苏后,相声和其他很多传统艺术门类一样走入低谷。在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相声一直处于在小品和其他表演形式的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局面。1997年年底,下岗女工于承艳接手了和平区名流茶馆,经过10多年的艰苦打拼,名流茶馆焕发了生机,渐渐成为天津茶馆相声的“旗舰”。名流茶馆的场地不大,满员才148人。就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成了众多相声迷的开心乐园。“刚开始时就是硬挺过来的,1998年有一场演出只有6名观众,那也是人数最少的,但是我们坚信一定能看到希望。从2004年开始,观众开始关注茶馆相声,我们的上座率越来越好,新华路上的名流和古文化街的新名流每天都是场场爆满,听相声已经成了时尚的生活方式。”于承艳告诉记者:“京评梆曲,天津各种专业和非专业院团都在我们这里演出过,几乎所有天津曲艺界的名家也都在名流的舞台上为观众奉献过精彩的表演。从最早天津市曲艺团少马爷带队,魏文亮、田立禾等名家表演到于宝林先生领衔的曲协艺术家团队;从众友、哈哈笑成立到扶植九河相声团,直到今天我们有了自己的名流艺术团,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民办‘园团合一’的经营模式。”
  在名流茶馆艰难经营的同时,1998年,77岁的相声演员于宝林倡导恢复茶馆相声,并和76岁的冯宝华一起约请了现在众友相声团的尹笑声、黄铁良、佟守本等几位主要演员,在燕乐茶馆恢复了间断了近30年之久的茶馆演出。首演即火,老观众一下子被拽回到从前的记忆中,相声这才回到了自己的沃土上。回首过往,于承艳总结了天津相声茶馆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97年至2001年,这3年内培养了第一批茶馆相声的观众,以中老年为主;第二个阶段从2002年到2004年,茶馆相声日见火爆,与前一年即2001年网络全面进入百姓日常生活有关,观众中年轻人的数量已完全超过了中老年人,而且出现了第一批女观众;从2005年开始的第三个阶段,我们不得不说说郭德纲,他未必是中国相声草根革命的最初发起者,但他在2005年的横空出世,确实起到对电视相声的冲击,使茶馆相声时代完全到来。说起这位眼下红透半边天的红笑星,于姐格外亲切,“德纲在名流演过3次,分文不取,现在我还保留着马树春给他量活的照片,那时候他们俩还都留着俊俏的短发……”
  10年来茶馆相声捧红了谁
  尹笑声
  尹笑声是众友相声团团长,他自6岁开始学相声,7岁登台演出。父亲尹寿山是他的启蒙老师,因其聪颖好学,马三立收他为弟子。他兼得师父与父亲的一些表演特点,能捧能逗,说唱俱佳。经常演出的相声名段子有《拴娃娃》《武坠子》《卖挂票》《空城计》《学西河》《卖布头》等。他一手创办的众友相声团也是还原茶馆相声的代表。
  刘文步
  刘文步是哈哈笑相声团的演员,他特有观众缘,很多人就冲着他去听相声。刘文步12岁拜杨少奎为师,15岁开始演出。最初,刘文步是“撂地儿”演出。后来,他进入茶馆、戏园子说相声。
  2003年,刘文步因故一年没说相声,在津城茶馆相声的舞台上消失了。后来,他到了哈哈笑相声团,观众这才又看到了刘文步自成一派的表演。
  佟有为
  佟有为是于宝林的弟子。“正业”为某杂志主编,“副业”说相声,与马树春搭档,有“佟马”之称。他先后任“哈哈笑”“九河”两团的“攒底”。从受观众欢迎的程度来看,佟有为是天津茶馆相声第一人。代表作《从军记》《卖挂票》《白事会》《夸住宅》《文章会》等。
  赵津生
  人称“小眼子”,是范振钰的弟子,为近年来风头最劲的民间相声艺人之一,于津京两地名声显赫,代表作《新白事会》《汾河湾》《夫妻之间》《名门之后》《反七口》《铃铛谱》等。

听相声奔天津卫

名流茶馆的门框上挂着经营者于姐特别剪裁装帧的“京津列车时刻表”,而场子里操着“京片子”、山东口音、河北口音的观众比比皆是。他们围坐在一起,品着香茶,听着相声。宽松的休闲环境,无须粉饰的舞台,简约酣畅的表演形式,该叫好的时候叫好,该鼓掌的时候鼓掌,该喝茶时随便喝茶,进进出出,热热闹闹,这就是天津卫普通民众最惬意的文娱方式。茶馆相声文化已成为天津的一张城市名片,一道鲜活的城市人文旅游风景。
  “一壶热茶、一碟瓜子,长衫大褂、扇子醒木,拉长了音调的‘咦’‘嗨’叫好……到了天津,那种轻松和随意的相声茶馆氛围,是任何地方都享受不到的。”一位北京网友在博客上如此形容在名流茶馆看到的茶馆相声。
  如今,天津的相声茶馆甚至有了节日档期,在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洋节里也备受追捧,更是吸引了众多北京游客坐着城铁去实地感受。“我们名流开创了很多第一,比如我们率先开创了黄金周3场连演的纪录,每年圣诞节的演出,名流都是从7点半演到凌晨,这已经成了津城假日的一道风景;我们也率先开创了一天连演4场的纪录,早场相声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名流茶馆经理于承艳告诉记者,在京津城际列车开通之后,名流的生意更是火爆,而不同时段的观众则代表了不同消费能力的观众,“以前我们下午一点半会开一场,那就是为了北京客人准备的,没有城际列车时他们要赶回北京,所以不能看到太晚;4点半那场基本是郊区的客人,还有一些来天津旅游的外地游客,他们都是在逛街的时候过来听相声的,所以这个时间正好;晚上8点的客人基本就是天津的时尚青年、传统观众和白领消费者。在城际铁路开通之后,我们增加了早场演出,现在每周五、六、日的新名流茶馆基本都是北京赶来看津味相声的观众。”于姐介绍,每逢周末演出,大部分票都会提前被北京观众订走,外地人来天津听相声已成为一种惯例。
  从2005年郭德纲大热开始,京津相声的交流更加紧密了。一方面,以“佟马”为代表的天津相声演员受邀到北京进行演出,另一方面,到天津听相声在北京悄然流行起来。从2006年北京中青旅启动国内首个“相声游”开始,天津茶馆已经成为北京人周末休闲的新去处。每到周末,天津各大茶馆几乎有一半座位是被北京人占据的。对此,北京相声爱好者王先生道出了原委:“去天津听相声,值!”的确如此,天津距北京不过一百多公里,九河下梢,水陆码头,老百姓豁达朴实,对平民化的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认同意识,马三立等老一辈艺术家安家于此,相声在这里繁荣发展。于姐的一番话更是道出了天津相声火爆的原因,“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更是缩短了京津之间的通行时间,从北京到天津,比在北京城内穿梭还要省时。在北京,郭德纲演出的一张票被炒到两三百元,而在天津,只需二三十元就可以听地道的相声。”北京中青旅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推出的“相声游”是在以前天津两日游的基础上加一个“相声专场”,“目前,相声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尤其天津相声在国内是最有名的,这给周末‘相声游’带来绝佳的市场机会。”
  的确,比起看电影、去KTV唱歌、逛街等老套的休闲方式,来茶馆听相声更加新颖、有趣,20元、30元的票价对大家来说都能接受。很多北京的相声迷利用周末开车来天津,在游览了食品街、古文化街之后,听一场原汁原味的天津茶馆相声,感受特别的天津味道,便是一种独有的享受。一杯清茶、一碟瓜子、一声声欢笑,这样的享受,怎一个惬意了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