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姓的十一个渊源

1
回复
245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9 19: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个渊源:
  W0 w0 f7 w& ^
源于有熊氏,出自远古黄帝裔孙的封地商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传说黄帝的一个裔孙被分封在商于(今河南淅川)。其后裔子孙便以封地名称为姓氏,称于氏。
第二个渊源:

5 ?+ G/ @' f5 X$ A) \5 Q: l2 v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子邘叔的封地邘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殷商时期,在中原地区即有邘国,为商王朝的一个分封诸侯国,即武丁之子鄂侯的封国,是历代商王朝君主们经常行猎、游戏的地方。
殷商晚期,周文王姬昌为了实施灭商大计,在姜太公的“弱商”谋略下,有计划地削弱纣王的势力,分步骤灭了黎国、邘国、崇国等纣王的“死党”国,完成了对殷商都城朝歌的战略包围,之后把国都从岐山迁至丰(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水畔),准备攻商。
据史籍《新唐书》的记载,周文王的继承者周武王姬发成功克商之后,大举分封诸侯。他将其第二个儿子姬诞封在故邘国旧址(今河南沁阳西万镇邘邰村),重新建立了姬姓邘国,称邘叔。邘国的主要地域在今河南省焦作市的沁阳县与博爱县一带,与雍国紧邻。
邘国传至东周初年,国君为邘厥。周平王姬宜臼二十八年(郑庄公姬寤生元年,公元前743年),邘国被郑庄公所灭,其地归属郑国。后来,邘叔的子孙后代就以故国名为姓氏,有的称邘氏,有的则去邑称于氏,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氏正宗。
第三个渊源:

3 @% O  B) q* z% W
源于匈奴,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民族当于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当于氏,为汉朝时期匈奴民族中的一个部落名称,以部为氏,游牧于河西地区,后留驻于大宛郁城一带(今俄罗斯列宁纳巴德)。
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匈奴乌维单于之子詹师庐即位单于,因年少即位,史称“儿单于”。
汉武帝刘彻派遣光禄勋(光禄大夫)徐自为(徐息)筑五原塞(榆林)数百里,外列城,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西北至芦沟山(今内蒙古包头、固原之间)。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卫青之子)将汉军屯兵于五原塞旁侧,疆弩都尉路博德筑障于居延泽上(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以阻挡、分割匈奴势力。
当时,汉朝对匈奴的的基本战略为北守西攻。在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秋末,汉武帝了解到大宛马优良,便借索要“汗血宝马”之机,令汉军大将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出征万里,攻击匈奴在西部地区的核心重镇大宛。李广利率骑兵六千、步兵四万人至大宛索取大宛马。
当于氏部落时在郁城,首领为郁城王。他挟持沿途小国各城坚守,不给汉军食物。结果李广利因粮草匮乏而退兵回到敦煌,并上书请求罢兵。汉武帝大怒,不但严厉呵斥李广利,拒绝退兵,而且还追加兵员六万人,带领着牛十万、马二万、驴骡驼以万数,多备粮草,转运奉军。
李广利兵精粮足,返兵继续进击。匈奴当于氏部落首领郁城王仍率部作抵抗,被汉军骑士赵弟所斩杀,全部落随即投降。于是“当道小国皆送迎,给廪食。”李广利大军顺利地直接攻到大宛,紧紧围困大宛城三十余日。匈奴詹师庐单于数次派兵援救,皆被李广利所击溃。
到了汉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农历1月,大宛城内弹尽粮绝,寒饿难耐,李广利乘机率军攻破大宛城,斩杀大宛国王毋。匈奴詹师庐单于眼睁睁看着大宛城陷落。
其后,汉军“择取其善马十余匹,中马三千余匹。立大宛贵人察为新王,与盟而还。诸所过小国,皆遗子弟从入献见,因为质焉。”然后押解当于氏部落降卒返回中原。此次战役,汉军将士战死不甚多,而李广利军中将、吏贪婪,不爱惜兵卒,故而在回师过程中兵卒病、累而死的人数反倒多出阵亡者数倍。汉武帝得获汗血马后大喜,以李广利万里而伐,不录其过,乃封为海西侯;并特封杀郁城王的骑士赵弟为新寺侯;拜卿三人,二千石数百人,千户以下千有余人。
当于氏部落除了在途中被汉军虐待而亡者,余众皆被迁入内地,逐渐汉化,多取部落名称汉化为姓氏,称于氏。
第四个渊源:
; Z: Q5 B! M. y' J6 T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拓拔鲜卑万忸于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鲜卑族拓拔部的万忸于氏族人原为山东于氏人,后随鲜卑改称万忸于氏,亦称万纽于氏、勿忸于氏。
北魏王朝建立后,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万忸于氏又恢复为于氏。
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氏的后代,只是在汉朝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跟着拓跋鲜卑离开了中原,随北魏道武帝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地区(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即河西走廊),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为鲜卑复姓万忸于氏。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万忸于氏族又“重回娘家”,复为单姓于氏。
第五个渊源:
5 b+ I( X( N6 [' x( l5 X( J
源于狄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高车民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高车民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自号狄历。高车,在春秋时期称赤狄,西晋以后塞外各民族称之为敕勒,北朝人对漠北一部分游牧部落的泛称,因其“车轮高大,辐数至多”而得名,南朝人则称其为丁零,漠北人又称其为铁勒、狄历等,都是一个民族种群的不同称谓。在高车民族中,有一鲜于氏部落,亦称宣于氏,在南北朝时期能人辈出,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姓为于氏、鲜氏。
第六个渊源:
- T' L5 H, Y' @
源于复姓淳于氏,出自唐朝避唐宪宗名讳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所定的皇族七姓中,有复姓淳于氏。
到了公元805年唐宪宗李纯即位后,因为“纯”、“淳”二字同音,为避讳皇帝名讳,遂将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由此出现复姓淳于氏家族所演化的于氏一族。不过,到了宋朝时期,又有部分于氏族人将单姓恢复为复姓淳于氏。
第七个渊源:
4 |0 l2 E, G0 I9 R8 q; Q
源于契丹族,出自辽国时期官吏大于越,属于以官爵称号汉化为氏。大于越,是古契丹民族所建大辽国的最高官位。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耶律亿)在后梁末帝朱友瑱贞明二年(大辽神册元年,公元916年)建立了大辽王朝之后,于北面官院所在地设置了“大于越府”,置有“大于越”为居。
大于越之称,在辽国时期仅授予最大的功臣者,地位十分显赫,爵位在辽国所有百官之上,与帝位平等,亦称“并肩王”。不过,大于越却没有什么实权可执掌,实际上属于虚衔。大于越府地址在林东(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五年(金太宗完颜晟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辽国被金国所灭。在大于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位姓氏者,汉化称于越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于氏、越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

# D9 J9 H; b$ M/ e! A6 _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钦察蒙古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始祖系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耳,其侄燕铁木耳、撒敦、侄孙唐其时均世为元朝丞相,权势薰天数代。
不花铁木耳共生有九子一女,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继位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受到太师巴邻·伯颜势力的打击,只好退而返回江南封地。
元朝末期,玉里伯牙吾氏家族为躲避红巾军起义而逃到庐州(今安徽合肥),后取家族姓氏首字“玉”的谐音汉字更姓为余氏、俞氏,其扈从和家丁则更为汉姓于氏,统称为“铁改余氏”。
这支蒙古族余氏、俞氏、于氏后来多托称汉族,今广泛分布在西南、中南、东南各地。
第九个渊源:
⑴.明朝时赐蒙古族人巴延达哩汉姓为于忠。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⑵.蒙古族乌梁海氏,元部名,以部为氏,内扎萨克之喀尔沁土默特左翼都统皆乌梁海氏,乃元朝大臣济喇玛之后裔,世居喀喇沁、乌噜特氏、阿尔泰山氏、唐努山氏、黑龙江、西伯利亚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ghai * _1 H- a6 `: n9 s& e) l! @! h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于氏。
⑶.蒙古族扎哈齐特氏,满语为Jahacit Hala,世居地待考,所冠汉姓为于氏。
⑷.蒙古族兀良哈氏,在名时期即改汉姓为于氏、乌氏、吴氏、魏氏。另外,兀良哈部的一个分支兀日罕氏,亦多冠汉姓为于氏、吴氏。
⑸.蒙古族于聪氏,冠汉姓为于氏。
⑹.蒙古族扎格斯沁氏,冠汉姓为于氏。
⑺.蒙古族札哈齐特氏,冠汉姓为于氏。
第十个渊源:
& \. I/ W" W7 ?/ f9 z6 a+ W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尼玛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部,金国时期称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于氏、俞氏、余氏、胜氏等。
⑵.满族巴颜氏,亦称巴雅氏,源出辽国时期女真巴颜部,以部为氏,满语为Bayan Hala,汉义“富裕”,世居松花江、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木伦(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一带)、齐齐哈尔、敖汉(今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于氏、白氏、富氏等。
⑶.满族伊尔库勒氏,满语为Irkule Hala,世居诺罗(今黑龙江饶河)、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乃明村(今黑龙江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后多冠汉姓为于氏、乌氏等。
⑷.满族玉库哷氏,亦称与俞窟里氏,满语为Yukure Hala,亦称俞窟里氏,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松花江、空科巴赛(今牡丹江支流海浪河左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于氏、俞氏。
⑸.满族裕瑚噜氏,满语为Yuhuru Hala,以地为氏,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长白山、裕瑚鲁(今黑龙江右岸俄罗斯耶拉布加),后多冠汉姓为于氏、余氏、玉氏、裕氏、娄氏等。
⑹.满族布尼氏,满语为Buni Hala,世居佛讷赫村(今吉林敦化)、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于氏、布氏、卜氏等。
又据史籍《满汉名臣传》和俄国学者《满族的社会组织》记载:
⑴.满族尼玛奇氏,满语为Nimaci Hala,满族姓氏,汉义“山羊皮”,世居黑龙江北岸地区,人口非常少,后多冠汉姓为于氏、颜氏等。
⑵.满族伊麻斯雉,满语为Imaci Hala,老满洲部族,人数很少,有四个分支。汉义“鱼”,汉姓为于氏。
⑶.满族于佳氏,满语为Yugiya Hala,满族脱谱姓氏,世居地待考,后多冠汉姓为于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土族、回族、高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于氏族人分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