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文登于氏藏书考(全文)

4
回复
318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31 17: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10-7-13 09:45 AM 编辑

文登于氏是一个古老的大家族,有清二百六十年间,以藏书名家者代不乏人,真可谓源远流长。尤其是道咸间的于昌进于昌遂弟兄,家富万签,且多宋元旧椠及名抄精校;在山东,可与临清徐氏归朴堂藏书相媲美。然而,在咸丰之前却为世人所不知。咸丰之后,藏书渐出,往往有惊人之本,这才引起书林和学界的重视。民国十一年(1922)瞿启甲所编《铁琴铜剑楼书影》中收录了于氏所藏宋刻本两种,以后各家多有著录者,于氏藏书的面目才稍显于天下。民国十六年(1927)涵芬楼影印了宋刻本.
欢迎宗亲认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17: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昌遂:字汉卿,山东文登人。禀贡生,候补知州。当地史志称其为“读书博学,树帜诗坛”。喜藏书,其书斋曰“青棠红豆庐”。
欢迎宗亲认领
发表于 2010-7-10 19: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五队藏书考只是贴了简单介绍,这里吧我收藏到的文章转换成文本格式贴出来,里面可能有些小错误!
本研究作者

沙嘉孙(山东省图书馆)

文登于氏是一个古老的大家族, 有清二百六十年间, 以藏书名家者代不乏人, 真可谓源远流长。尤其是道咸间的于昌进于昌遂弟兄, 家富万签, 且多宋元旧菜及名抄精校, 在山东, 可与

临清徐氏归朴堂藏书相媲美。然而, 在咸丰之前却为世人所不知。咸丰之后, 藏书渐出, 往往有惊人之本, 这才引起书林和学界的重视。民国十一年瞿启甲所编《铁琴铜剑楼书影》中收录了于氏所藏宋刻本两种, 以后各家多有著录者, 于氏藏书的面目才稍显于天下。民国十六年涵芬楼影印了宋刻本《愧郑录》, 日照王献唐先生购得此书, 深有感慨地写下了一段

跋语, 他说“ 原书为吾东文登于氏故物, 传世之宋本《公羊传》亦然。其家固多珍籍, 世无藏书之名, 东人不喜炫异故也。” ①王欣夫先生在《藏书纪事诗补正》中也有“ 东鲁藏家, 杨氏父子外当推于氏昆仲” 之语。② 可见于氏不愧为清代藏书大家。然而他们的藏书事迹至今鲜为人知。近现代关于藏书家的专著、辞典中罕见记载或偶有提及, 也是语焉不详, 甚至张冠李戴, 多有外误。王欣夫先生曾有“ 征其事胁以补之” 的打算。但是, 大著未成, 先生已归道山。前几年顾起潜老先生往山东, 又问及于氏藏书, 希望早日搞清这一间题, 可见前辈对此事的高度重视。

我多年收集山东私人藏书资料, 曾与王绍曾老先生合撰《山东藏书家史略》一书, 蛇年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印行。书中对于氏藏书亦言之未详。几年来, 心中时感不安。因此, 特撰此文以补之。不过仍是挂一漏万, 缺略之处尚多, 只好等待知情人士及专家的补正了。

清初是我国私人藏书的鼎盛期。这时于氏家族中也出现了众多的藏书家。最早的就要数于涟了。于涟, 字清漪, 号桐江。顺治十一年与父亲于鹏翰同登进士第。授云南楚雄府推官。后补浙江义乌知县。因为协助浙闽总督山东武定人李之芳剿匪立了大功, 于康熙四年升户部云南司主事, 转吏部文选司。因前功蒙优奖, 加十一级, 晋阶一品特赠四代正一品封典。不久又被提升为本部员外郎, 转郎中。但是他命不寿, 五十四岁就病死了。③ 于涟平生嗜读书, 喜欢作诗。父子二人都善收藏, 家中弃书不少。邑人丛大为所撰《特授光禄大夫桐江于君墓

表》中有“ 光禄藏书万卷” 之语可证。经过他的儿子于念祖、于绍祖, 一直传到孙子于式敷手里。于式敷, 字德一。诸生。《县志》记他, 性情直方严励,棱棱不合时宜。家居城市无妄交, 暇则策赛驴, 率小奚奴, 往来交山道上, 见之者不知为贵介子。” 在当时人看来, 他颇有些怪癖。更坏的是, 他视酒如命, 四十岁就因饮酒过量而去世。邑人赛珠《挽于德一同社诗》中有“ 游戏尘寰四十年, 醉乡一去呼不还” 之句, 算是替他作了总结。和于涟一样, 他很喜欢作诗, 其诗集名叫《学步草》, 《县志》、《府志》、《山东通志· 艺文志》均有著录, 然今亦不传。于式敷嗜书如嗜酒, 于涟的藏书发展到式敷这一代达到了顶点。《县志》载“ 式敷性嗜书史, 楼头数万卷靡不周览。” 可见式敷收藏之富。可惜的是, 后人不能保守, 式敷卒后, 很快就散失殆尽。笔者遍检诸家簿籍, 未见有著录者, 可能已不存于天壤之间了。

稍晚于于涟出世的于熙学, 不但聚书宏富, 且雅善收藏后人又慎于保守, 历经二百余年, 尚有传于今世者。于氏藏书活动至于熙学, 其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于熙学, 字无学, 晚号秋溟。家住文登县大水泊, 世称大水拍于氏。他的祖父于可托是清初名臣。曾官工科给事中, 后周历六科。他刚直不阿, 敢于直谏, 顺治帝称他为“ 直谏议” 。康熙时官至户部左侍郎, 《清史稿》有传。他很注意教育后代, 买了不少古书, 供他们学习。他的长子于其招就是熙学的父亲。其昭于康熙二十五年取得了贡生的功名, 后来也没做什么

官。他很喜H______鑣刜欢写文章, 讲究章法和用词, 就是一篇短札, 也不随便下一字。《县志》评论他的文章“ 谈而远, 古而逸” , 当时的大学者何掉就很欣赏他的作品。其招家庭殷富, 购置了不少书籍, 收藏在他的树笔堂内。每日键关却扫, 流连于书海之中, 以著述为乐。有《树笔堂杂文》一卷, 历城王苹为之作序, 说他“ 诗笔尔雅, 识解卓苹” , 可能不是虚论。遗憾的是, 他三十多岁就死了由于生年太短, 所藏善本不多, 因此流传下来的也就很少了。笔者仅知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有旧抄本《能改斋漫录》一种,书中铃有“ 于氏树笔堂印” 。④ 熙学幼年丧父, 由他的叔父于其殉督教成人。但父亲那种嗜书之风却深深地影响了他, 他从小就喜爱文学, 尤其迷恋诗歌。康熙四十五年历城著名诗人王苹中进士, 授县令。因母亲年老, 就近改任成山卫教授。成山卫原属文登县, 于雍正十三年改为荣成县, 就是今旧荣成, 与大水泊是近邻。王苹的到来, 使熙学欣喜若狂, 立即带着他的诗作登门求教。王苹很喜欢这个求知若渴的后生, 与他长谈数日, 授以诗法, 从此熙学的作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来熙学就成了王苹最得意的门生。待分别时, 王苹赋三十六韵长诗留别“ 一往返喜倾倒, 书尺慰别离。标举望吾子, 期待匪吾私。“ 一” 爱徒之情益于言表。康熙五十六年熙学以副,贡生官工部虞衡司郎中, 在京师刊行了王苹的诗集二十四泉草堂集》。此书共十二卷, 收诗一千零二十六首, 占王苹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 今多作善本收藏。熙学白己的诗作写得清微谈远,颇得王孟遗意。因为喜游荣成南之道教洞天福地铁搓山, 故名其诗集为《铁搓樵语》, 未梓行。是书原为十卷, 然光绪《增修登州府志· 艺文志》著录为二卷, 可知全集至清末已佚大半, 清张鹏展采人《山左续诗抄》。王苹为其所作序今犹存, 是研究二人关系的有用资料。序云宋严沧浪论诗, ·唯在妙悟兴趣, 以不涉理路, 不落言荃为上而自负其论如那查太子, 析骨还义, 析肉还母, 沧浪之论题矣而余谓为诗欲如沧浪之论, 亦欲如沧浪自负之语盖诗未有不收视返听, ’渗淡经营, 移日分夜, 寂奥求音而能诣其极者。故一妙悟由于沉郁, 兴趣生于顿挫东野之寒号, 后山之吟榻, 与沦浪自负之语曾无少异矣。于子秋溟,少司龙河先生家孙, 拥书万卷, 清吟海上。以余为孤行之知途, 出其诗卷是正余师友零落, 旧学悄亡, 愧于秋溟无能相长, 因举余之旁通于沧浪者, 以告之秋淇古心目鞭, 横空硬语, 其为诗多有合于沧浪之论, 或不河汉吾言也⑤王苹师承新城王士镇。渔洋谈诗, 大抵源出严羽, 以神韵为宗,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熙学得渔洋诗派一脉相传, 诗意清远, 的确没有辜负王苹的一番苦心。他又通书法, 亦仿唐人, 刚方磊落, 细筋入骨, 颇得欧柳之神。

熙学好学嗜书, 且熟知文字与版本目录之学。王苹《柬无学一都下》诗有云“ 姑余山中有于子, 年始妙英富文史。《三苍》《七录》罗心胸, 一砚轩然紫海水。海上天风起天涯, 春来浩荡醉京华。持将盛年较入洛, 瓦屋东头翠快斜。” 当非虚语。文字与版本自录学知识, 给熙学的聚书活动插上了双翼, 又为他的整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治学很勤奋, 稍有余暇即伏案校书, 终身不懈。特别注重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雍正三年曾引据所藏史册及各家文集, 订正顺治十七年《登州府志》。此志为宣城施闰章所纂, 是清初方志杰出之作。然是时嘉靖旧志已亡, 而八属邑志又未备, 记载难免阔漏。熙学订正, 当有较大增削, 然书稿今亦不存, 不可知其详情了。在这之后, 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张楼来熙学家设馆, 历时十一年, 尽阅东始山房藏书, 是最知于氏藏书底蕴者。张搭, 字洛赤, 一字南赤, 号钟峰。雍正四年举人, 丁未会试明通榜, 四上春官不第, 即到熙学家任教。⑦ 张楼是个勤于著述的人, 东始山房

所藏数万卷图书对他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十几年里,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 其学大进。后被郡守张某延为流州山长, 撰有著作多种。光绪《山东通志· 艺文志》著录有《幼海风上辨证》不分卷《修志管见》一卷, 稿本今藏山东省图书馆《山蚕白蜡虫谱》一卷《北菌谱》一卷, 清抄本, 今亦藏山东省馆。复有《旅食贤己录》、《眼学堂诗集》、《向若稿》等。《牟平遗香集》张裕小传云“ 尝以吾邑文献缺如, 遂举郡县沿革, 古迹暨山川、物产之异, 哀采群书而讨论之, 辨其讹蚌, 颜日《幼海风土辨证》十四册及《修志管见》一卷, 稿未订, 尚秘藏于家。” 此书之撰当得助于东始山房丰富的藏书。张松治学颇重实用, 且致力于方志的修纂, 当亦受熙学影响。

熙学于校书之余, 是否编有家藏书目, 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乾隆时著名藏书家益都李文藻曾亲至其家, 观其藏书, 并编入他的《所见书目》之中, 江阴缪荃孙《云自在兔随笔》记其事云李南涧欲作书目一编, 所藏者曰《所藏书目》所见于人家者曰《所见书目》, 皆详其卷数, 录其序践, 并揍板年月而近年人家书目所有而木得见者, 曰《所闻书目》‘ 以清初为断, 若焦氏《经籍志》则不及之所见黄叔琳、朱竹君、纪晓岚、冯益都、赵泰安、周林汲、于文登、李诸城、卢德州文藻著此三种书, 见载于翁方纲《李南涧墓表》。文藻卒后,书稿不知流落何许。艺风见多识广, 此记定有所依据。南涧将熙学于文登与黄叔琳、朱药、纪的、冯溥、周永年、卢见曾诸大家并列, 可见熙学藏书在清初已著名于世。后因文藻书目失传, 遂被湮没。同被湮没者复有泰山赵国麟赵泰安、诸城李文驹李诸城。国麟曾任文渊阁大学士, 为官清冷绝尘, 而聚书独富。《天禄琳琅书目》即载其藏本。今世如《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传书堂善本书志》、《双行精舍书跋辑存》、《四川省图书馆馆藏古籍目录》等, 均有著录。尤其是泰安王价藩《仅好书斋藏书志》稿本今藏泰山文管会和他所辑的《泰山丛书》稿本今藏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 又有扫描复印本记载更为详细。然《天禄琳琅书目》云, 泰安赵氏, 未详其人”

叶昌炽见此, 不胜感慨, 在《藏书纪事诗》中说, 虽名氏仅存, 不可不表而出之” 。王欣夫先生补正《纪事诗》, 亦未详其娜迹, 余因撰《泰山赵氏藏书考》一文, 国麟名字方显露于世。文驹亦出身于藏书世家。叔曾祖澄中以诗名于清初。祖华之官至刑部右侍郎, 家多赐书。文驹本人官至户部给事中, 搜罗图籍至十余万卷, 其中颇多秘本。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等书中尚有著录, 然亦无藏书之名。山东藏书家多有被湮没者, 不止熙学、国麟、文驹三人而已。王先生和我所撰《山东藏书家史略》搜罗至人, 其中此种藏家比比皆是。山左藏书家慎保守, 不宣扬, 是其一大特点。然而, 这就给现代研究藏书史及文化学术史者带来许多不解之迷。很多重要传本源出于山东, 却不知为谁氏收藏。《史略》一书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然而, 更深更细致的工作还有待于来日。

熙学所藏善本笔者知见者有十种《吕氏家塾读诗纪》三十二卷, 宋吕祖谦撰。明刻本卷

五至八抄配。铃有“ 于氏东始山房印记” 朱文长方印、“ 损堂藏书善本” 白文方印。清末归德化李氏木犀轩, 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⑧《南潦题跋》四卷, 明都穆撰。清初抄本, 二册。今藏北京图书馆。②《能改斋漫录》十八卷四册, 宋吴曾撰。旧抄本。是书分事始、辫误、事实、地理、议论、乐府等十三大类。对史事、名物制度、诗文典故多有考证。明季从秘阁抄出, 日照焦站藏有抄本。清初多以焦氏抄本传抄, 此本亦当同出一源。时在诸刻本之

, 极有校勘价值。原为其招藏书, 有“ 于氏树笔堂印” 后传至熙学, 有“ 于秋溟家秘本” 朱文一民方印。今藏杭州大学图书馆。代宾退录》十卷, 宋大梁赵与时撰, 清康熙间抄宋书棚本, 有“ 于秋溟家秘本” 、“ 东始山房印” , 竹纸二册⑩《归潜志》十四卷, 今存八卷。元刘祁撰。前有新城王士镇序, 此书传抄本多不全, 朱竹诧本存九卷, 铁琴铜剑楼本存十

二卷。此本系据新城王氏池北书库抄本传录。士镇序称, 此志犹首尾完好, 是可宝也” 。可见渔洋不知有十四卷全本, 而以八卷本为完书, 亦智者千虑之一失。书中铃有“ 红药书庄” 椭圆印、“ 于式山字伸蹲印” 、“ 于秋溟家秘本” 、“ 于氏东始山房” 诸印。查光绪《文登县志》无于式山, 而有于式之, 为于昌遂子。

昌遂为昌进兄, 疑式山为昌遂昆仲之子, 然未敢臆断, 其人待考。此书于民国十二年归傅增湘先生。《老子亿》二卷四册, 明王道撰。明嘉靖四十年无锡安如山刻本。书末刻有“
无锡后学安如山校刊”
一行。撰者王道, 山东武城人, 正德进」, 官至吏部右侍郎。是书大抵以儒解老, 间引他说, 每章作解。校刻者安如山, 无锡人, 明嘉靖进士, 是弘治间以铜活字印书著称的安国之后。书中铃有“
于氏东始山房印记”
朱文长方印, 又有“
直隶教育厅检查图书印”
及日人“
月明庄”
, 民国间流散异邦, 今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 沈津先生亲见之。, 此书罕传, 今国内仅存两部一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一存台湾中央图书馆, 为年严灵峰先生捐赠者日本尚存一部。天壤间仅此四部而已。《梁黔漫志》十卷一册, 宋费哀撰。清初抄本。前有宋绍熙三年白序, 次宋开禧二年《国史实录院碟》, 末有楼钥跋。此书记旧典遗文颇多, 卷内有“
于秋溟家秘本”
、“
东始山房”
等印记。后归北京图书馆,

发表于 2010-7-10 19: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民先生亲见之。
正德戊寅一慈路周旋序。朽内铃“ 于秋溟家秘本” 朱文长方印。别有杜储辑本, 不及此本完备。民国十一年占书流通处购得, 曾送博增湘先生审阅。⑨《赵文肃公文集》二十三卷十册, 明赵贞吉撰。明万历间赵可怀闽刻本。卷内有“ 于氏东始山房印记” 。为北京图书馆收藏。
《碧溪诗话》十卷三册, 宋黄彻撰。清初抄本。行书。后录朱竹诧跋。铃有“ 于氏东始山房〔队己” 、“ 云轮阁” 、“ 荃孙” 各印。此书为江阴缪荃孙所得, 后归周叔搜先生。年周先生捐给北京图书馆。⑩
从上可知, 熙学藏书多抄本, 或许是其一大特色吧。这些藏书可能就是李文藻《所见书目》中的一部分, 至民国初年始散出, 可谓有功后世厂。

至道咸间, 文登于氏藏书达到极盛, 出现了于昌进这样的大家。然昌进的生平事迹也最难搜寻。光绪《文登县志》卷六在共父于颐发传之后附记云“ 昌进, 副贡生, 署淮阳兵备道, 语赠荣禄大夫。” 仅十七字而已。后检光绪江苏《清河县志》卷十七,反倒有昌进传, 是最详细的资料, 现全文抄录如下于昌进, 字湘山, 荣成人。由副贡生官南河。历署昨南、海防、宿北同知, 补里河同知。精实干练, 孜技奉公。每伏秋异涨, 大府倚昌进以办, 晨夕风雨中屡濒危险, 辛无债事。道光二十二年河决中牟工, 下游千里率成平陆。清艘塑杨庄之塘河, 不得渡。昌进建策, 辟清口引淮济运, 运以畅行。二十七年夏, 河大涨, 吴城堤将溃, 清邑适当其冲。抢堵扫二十余日不可守, 民情汕惧, 昌进请于河督, 剧七堡提, 泄水入湖, 清邑数十万生口遂获无恙。当是时, 南河号积弊区。天使马勒备, 有所验问, 案犊刘葛百端, 自旧官宿
吏, 人人袖手, 禁不敢置对。唯昌进深悉其机牙, 条晰而杭栉之。以故先后河督麟庆、潘锡恩、杨以增无不礼重昌进若左右手, 历奏以沿河知府、河工道员补用。尝镯伟修文曲沟, 建王渔洋祠。尤喜奖掖后进, 凡书院课士___________, 订膏火, 别良格, 必丰必饰。粤叭踞金陵, 招幕练勇, 设局曰安镇, 联络城堡, 部分肃然。时知清河县吴棠, 方署郑州事, 昌进言于大吏曰事亚矣定乱止暴, 非棠无可与集事者。立檄回任清河, 截留溃勇, 搜缉土寇, 驰檄四方, 克斯灭贼, 可北人心大定, 昌进本谋也。以风痹去官, 未几辛, 年五十一。昌进晚年, 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据史书记载, 太乎军在咸丰三年三月占领南京, 不久即陷扬州, 举行北伐。当时扬州郊外有清军业大营重兵把守, 太平军北上受阻, 因而改道安徽直奔郑州渡黄河北上。清河一带只偶有捻军的小股游击活动, 所以未能陷城。传文所言当指此时。至咸丰八年八月, 太平军破北大营, 与捻军携手, 其势力才至清河一带。咸丰十年捻军攻清河, 城陷, 而传文未提。估计这以前昌进已卒。胡樊于咸丰七年即见昌进藏书散出, 八年铁琴铜剑楼已有购藏, 也可作为昌进去世的旁证。因此定昌进约生于嘉庆十二年, 卒于咸丰七年, 不会有大错。
昌进出生于一个藏书世家, 喜好藏书并非偶然。他的父亲于颐发就是一位藏书家。颐发曾任高堰通判, 宿北同知。道光十四年调外南同知, 加知府衔, 署淮阳兵备道。⑩ 长子于昌遂自书诗稿后有云“ 先世藏书最富, 肆意翻阅, 穷二年力, 上溯汉魏, 下逮清初, 泊乾嘉间诸集, 无不涉猎。” 颐发藏书, 就集部而言, 已成系统, 可想见其富。颐发有三子昌遂、邹生、昌迪。昌迪志无记载, 而昌遂、昌进皆嗜书。昌进于道光二二十几年任唯南同知, 已充分显示出他的精明强干, 受到上司的器重。
二十八年杨以增为江南河道总督, 驻清河。三十年以增任命昌进为里河同知, 并奏以沿河知府、河工道员补用。清代道员多兼兵备道, 因此《文登县志》记昌进“ 署淮阳兵备道” , 当有所依据。昌进基本上承袭了父职。此时, 太平军由南向北发展, 迅猛异常。江南各地藏书, 一时相竞散出。其中以长洲汪士钟艺芸书舍藏书最富。汪氏于道光初年尽收黄工烈士礼居旧藏, 复得周氏水月亭、顾氏小读书堆、袁氏五研楼之书,皮架富且博, 为江南藏书大宗。此时亦陆续散出, 被清廷官兵及书估携至清河者颇多。昌进三、四年间所得甚黔, 仅道光三十年
一年内就得士礼居宋本数十部, 其购藏之速, 实在令人惊叹。以增时在河督任内, 亦因利乘便, 得精峡殊多, 以粮船运载至鲁。此时瞿氏铁琴铜剑楼尚自顾不暇, 未能及时购藏。江南善本多归山左聊城杨氏海源阁及文登于氏小模筋馆。然昌进与以增同在一地, 且为其下属, 昌进藏书, 以增却肖然不知。《楹书隅录》记元刻《梅花百咏》以增案语云“ 咸丰辛亥, 有估人持此本与宋刻《梅花喜神谱》来袁江求售。余极思并购, 而《喜神谱》忽为他人携去, 至今犹萦梦想云。” 其实, 此书正是昌进从他眼皮之下取走的。李详《愧生丛录》记其事云“ 宋刻《梅花喜神谱,黄氏士礼居旧藏, 《百宋一赓赋》载之。黄氏之书展转数手售于杨至堂河帅。余友文登于彤侯之先德宫南清河日为之平章, 其人以是书及宋版《苏老泉集》相赠, 传至彤侯, 复转售于潘伯寅尚书。彤侯亲为余言。此谱海内无二本也。” ⑥ 这是以增梦中绝想不到的。《楹书隅录》中以增案语及其他撰述只字未提昌进其人其书, 也就不难理解了。按李详此说, 昌进这时的聚书活动是十分活跃的, 与携书官兵及书估的关系也非同一般, 实际上他已以中间人的身份与书林为伍了以增有些藏书可能就是经昌进介绍而购得的。更富戏剧性的是, 以增在咸丰五年卒于任上, 昌进不久也随之去了, 他二人的关系也就成了历史的悬案。
昌进卒后, 藏书随即在清河一带散出。首先收得于氏藏书的是书估沈锡堂。胡挺从沈氏处见到宋刻元补抄本《重雕改正湘山野录》, 时在咸丰七年。沈氏、胡氏实为最早经眼于氏书者。后多被瞿氏铁琴铜剑楼、蒋氏传书堂所得。至李详撰《愧生丛录》之光绪二十七年___________, 四十余年间陆续散尽了。于彤侯为昌进子, 其生平不详, 待考。光绪《文登县志》有于式之, 是昌遂子, 说他入荣成籍。昌进、昌遂自称“ 不夜于氏” , 古不夜城即在荣成县境内, 《清河县志》故记为荣成人, 是正确的。荣成县在雍正十三年以前属文登县, 因此于氏自称祖籍为文登人, 也无不可。
于昌遂, 字汉卿, 生于嘉庆九年, 为婆源齐学裘女夫, 齐彦槐一孙女婿。度贡生, 候补知州。后居清江浦。同治二年役南通, 往来狼山、司渔诸港, 四年移泰州馆课。晚年卜居扬州, 约卒于同治末。临终自为墓志, 遗命葬平山堂之下。他十三学诗, 出语辄为名辈所赏。后学殖日富,旁览诸子百家之编, 愈契于诗。其所作, 天葩焕发, 雨骤风驰,笔薄霄汉, 气卷风涛, 故能树帜骚坛。于山左新城、高密派外、凌空独步, 是晚清山左诗坛的佼佼者。著有《爆提精舍诗稿》十二卷。自书《诗稿》后云余作诗二十余年, 得诗二千余首, 因事因年分十一集。
久思删汀, 重录一过, 苦无定识。偶有就正, 人所许可, 每不惬心惬心者, 人或不之许, 以是愈无定识。乙丑笔者按即同治四年货居泰州, 江都郭尧卿馆余家, 课儿子辈读书。暇, 煮茗挑灯, 与纵谈汉魏、六朝、唐、宋、元、明迄国初, 以抵乾嘉诸作者。每自抒胸臆若干首。昔为人所不盖可否, 或指为瘫累者, 尧卿率取之, 大抵五言为多。众所标识, 或艾之, 则七律七绝为多, 余始忧然。证以二十六年学力所至, 少陵谓得失寸心, 知良不诬也。适有以活字板偿通者, 谓兵后在扬州巨室坏墙下得之。检其字, 得四万六千余, 偏旁略备。喜其不灾枣梨而省抄青之苦, 鸡工印二百部, 藏之筐中, 以防散落。回忆余自十三岁学诗, 至十五略
识门径, 然但能五律, 他体率不成章。朝夕讽诵者, 张文昌、贾闪仙、孟东野、李才江及晚唐各家五律数百首一平。越年, 平乐何荔泉来, 时与先从兄菊农论诗, 余末座敬听, 为之跃然。遂纵观三唐诸家所作, 而于初唐陈伯玉, 中唐刘梦得, 晚唐皮袭美、李山甫四家读之, 辄索然。《杜集》则心知其佳, 口不能道其佳处。是时, 他体亦稍梢为之, 意中扰茫茫然无归宿也。又牵于举业, 不得专力于此。至十九岁, 偶患咯血症, 废读。性情所嗜, 藉以养琦。先世藏书最富, 肆意翻阅, 穷二年力, 上溯汉魏, 下逮国初, 泊乾嘉间诸集,无不涉猎。其间读不能终卷者, 唐以前帷《康乐》一集, 后则《山谷》, 今代《随园》、《船山》、《瓶水斋》耳。善
乎, 李子德之言曰“ 禅心五古, 他体虽缺, 诗人也。诸体森然, 而五古未称纯诣, 扰之半诗人也。” 余服膺《新语》屏去诸集, 唯取子德所评《汉诗音注》诵之。三年, 乃悟五
古妙处只在兴象断续间, 太白、摩话颇理会到此。若少陵前后《出塞》、《梦李白》, 正如秦始皇郡县天下, 圣人复起不能更其制, 而先王典策荡然矣。唯《佳人》一篇, 转出太白、摩洁上。昔老聆作《五千言》, 非不能祖述尧舜, 盖不欲以可道之道, 可名之名与尼山同千古耳。是由读《皮开府集》, 悟五律妙处, 只在先后浓淡间, 唐人合作率如是。
厥后能见及此, 仅《翁山》、《愚山》。读《玉鑫生集》,信王荆公晚年之论不诬。后来知此者, 唯梅村。七古一体,余始步趋东坡, 后读《敬业堂集》, 见初白禅一生学力, 仅成惬师之枝, 信东坡天才。千里马固善走, 岂能与大鹏较远近邓遂取梅村歌诗读之, 又上窥庚、鲍, 而以“ 李、杜、韩、苏之才气格律行之, 与香山实风马牛也, 今之学梅村体者, 率袭《长恨歌》、《琵琶行》面目, 不知二诗实《长庆集》中下乘。见不及此, 何能望梅村项背万助此余二十年学力所及, 如严沧浪所谓安身立命处也。诗稿印成, 信笔书后, 求尧抑为序。诗之道果应如余所言那, 或余有所偏执那。
从这里可以看出, 在于氏小漠筋馆中, 聚书者为昌进, 读书者实为昌遂。他所读之书, 亦即所藏之书, 由此也可见于氏藏书之一斑。昌遂嗜诗, 如狂如痴。他的诗作深受乾嘉诗风的影响, 重于质实。很多作品讽世极深。又多为有关捻军史诗, 涉及太平天国军事, 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他的诗集在同治五年用活字排印了二百部, 今尚有传本⑩ 。文中提到的从兄名叫于昌运, 字菊农。是道光戊子副贡生, 甲午通中举人, 拣选知县。赋性孤傲淡泊。少年即从父兄宦寓清江, 清江浦地处纷华征逐之场,而座无谈客, 时人罕识其面。唯喜读书, 尤潜心于根抵之学。曾撰《诗经正韵》一书, 又采辑各家《易》注数十万言, 附以心得, 多能发前人所未发。亦嗜诗, 著有《菊农诗集》。然四十岁就病死了, 昌进为他撰有墓志铭。于氏父子兄弟多好读书、藏书, 这几乎形成了一种风气。
于氏小漠筋馆所藏善本笔者知见者有《毛诗》二十卷, 汉毛芸传, 汉郑玄笺, 唐陆德明释文, 南宋刻巾箱本。宋讳匡、殷、桓、靓、‘滇字缺笔, 而敦字不缺, 盖为孝宗以后刻本。经汪士钟, 于氏, 铁琴铜剑楼递藏。于氏印有“ 于氏小模筋馆” 朱文长方印、“ 昌进收藏” 白文方印、“ 文登于氏家藏” 朱文椭圆印。民国八年商务印书馆辑印于《四部丛刊》中。《春秋公羊经传解话》十二卷, 汉何休撰, 唐陆德明释文。宋绍熙二年余仁仲万卷堂刻本。原藏镇江蒋春农家, 后为黄不烈、季振宜、文登于氏、虞山瞿氏递藏。有黄工烈手跋。于氏收藏印有“ 文登于氏小模筋馆藏本” 白文长方印。民国间商务印书馆辑入《四部丛刊》中, 影印行世。《麟台故事》五卷, 此存卷一至三。宋程俱撰。明影写宋刻皮纸抄本。为钱谷、黄工烈、文登于氏递藏。有黄氏手跋。后书归乌程蒋孟藏传书堂民国十一年蒋氏请王国维为撰《传书堂藏善本书志》, 四年乃成。国维于是书多有考证。⑩ 书中于氏藏印有“ 文登于氏小漠筋馆藏本” 白文长方印、“ 湘山心赏” 朱文方印。蒋氏书后归涵芬楼。民国二十三年, 是书编入《四部丛刊》,影印行世书后附张元济跋及校记。
《中兴馆阁录》十卷《中兴馆阁续录》十卷, 宋陈俱等撰。宋刻宋印本, 为黄工烈、汪士钟、文登于氏、宜兴吴云、乌程蒋氏递藏。有复翁长跋。于氏印有“ 小漠临仙馆” 、“ 不夜于氏藏书印” 。蒋氏书后归涵芬楼, 而无是书, 不知流落何处。今仅见上海图书馆藏清钱氏潜研堂抄本, 原为于思泊藏书, 有余嘉锡跋。
于思泊即于省吾, 著名古文字学家。《辟雍纪事》八卷《辟雍考》一卷《原始》一卷, 明卢上
铭、冯士弊同辑, 旧抄本。铃有“ 文登于氏小漠筋馆藏本” 白文一长方印。后归德化李氏木犀轩, 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内阁书目》一卷, 不著撰人姓氏, 明抄本。所载“ 本朝”
著作内有《仁庙御制诗》四册, 则当编于正统以后。书名后仅记册数, 不记卷数, 与钱溥《秘阁书目》同, 王重民先生因疑为钱氏所编残本。原为贵池刘氏藏书, 有“ 大明刘氏藏书” 、“ 刘城鉴藏” 二印。后为于氏所得, 铃“ 小漠筋仙馆” 、“ 文登于氏藏书印” 等印。此书今藏北京图书馆王重民《提要》不识“ 文登” 二字, 云“ ‘小模筋仙馆’ 与‘于氏藏书印’为同一印色,当是一家’ 其人待考。” 可见有三先生未详于氏为何许人。《晃氏宝文堂分类书目》三卷, 明晃傈撰, 明抄本。此书编于明嘉靖间, 为晃裸及其子东吴的藏书目录。开端有残阔, 后人又误以下卷为上卷, 应为正其次序。是书在书名下多注明版刻,足以考见明代板本源流, 颇有罕见之本, 且多收小说戏曲。是研究古代小说戏曲史者重要的资料。原为明贵池刘氏藏书, 后归于氏, 铃有“ 小漠筋仙馆” 、“ 文登于氏藏书印” 等印记。今藏台湾中央图书馆。年月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据此书胶卷整理排印出版, 广为流传。
《汉隽》十卷, 朱林锻撰。明刻本。此书宋淳熙十年始刻于象山县学, 临清徐氏归朴堂藏有此刻。元时板亡重刊, 现存黑口九行本。是书为明季重刻本。书式亦古雅, 唯失林钱自序。为季振宜、云间陆氏、文登于氏递藏。于氏印有“ 文登于氏小模筋馆藏书之印” , 后归蒋氏传书堂。《刘向说苑》二十卷十册。汉刘向撰明内府抄本。朱格大字, 书法挺秀。可能是从宋本传录, 原为都阳胡氏藏书, 有“ 都阳胡氏果泉藏书” 印, 为于氏所得, 铃“ 文登于氏小模筋馆藏本” 一印。后归蒋氏传书堂, 转归涵芬楼。
《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二十四卷, 唐王冰注, 宋林亿等校正, 孙兆改误。宋刻明刻互配本。此书《素问》十二卷为宋刻, 是现存最早的板本。卷前有昌遂题记, 今藏北京图书馆。《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著录。《兰亭考》十二卷, 宋淮海桑泽卿世昌撰。旧抄本。是编分
本序、诗、睿赏、纪原、八法、临摹、审定、推评、法习、咏赞、传刻、释楔十二篇, 末录群公题跋。《四库提要》对此考引陈振孙《书录解题》, 尚多抨击。原为于氏藏书, 有“ 不夜于氏藏书印” 白文长方印。后为江阴缪艺风、三山林石庐递藏。⑩《金石危言》一卷, 不著撰人姓名, 旧抄本。字大而佳。张长庆、于氏小漠筋馆、缪氏艺凤堂递藏。于氏藏印有“ 文登于氏小漠筋馆藏” 白文长方印。后归三山林石庐。
《石墨镌英》一卷, 不著撰人。明抄本。是编对所藏诸帖,叙考源流, 足资考证。张长庆、文登于氏、缪艺风递藏。于氏印有“ 文登于氏珍藏” 朱文方印、“ 汉卿珍藏” 白文长印。后归三林石庐。
《二王楷迹》一卷, 不知撰人姓名。旧抄本。书中所叙二王摄迹极详备。张长庆、文登于氏、缪艺风递藏。于氏印有“ 文登于氏珍藏” 、“ 汉卿珍藏” 二印。后归三山林石庐。
《兰亭辑略》一卷, 不知撰人姓名, 旧抄精本。是编所纪《兰亭》源流颇有考据。后列宋理宗内府所藏《兰亭》百十七刻之「, 足资考证。末有乾隆五年山阴潘宁手跋。张长庆、文登于氏、缪艺风递藏。于氏印有“ 文登于氏珍藏” 、“ 汉卿珍藏” 二印。后为林亚杰宝岱阁收藏。
《梅花喜神谱》二卷, 宋宋伯仁撰。宋景定年间刻本。是书绘梅花蓓蕾以至就实的各个程序, 凡一百个花品。每画梅花一态, 即配以诗, 笔法粗壮, 然雕板欠精。明代为著名画家文征明
所藏, 清初钱曾《读书敏求记》有著录。嘉庆六年黄工烈至京师琉璃厂购得, 后归汪士钟。汪书散出归文登于氏。书中铃有“ 汉卿珍藏” 白文长方印、“ 汉卿寓目”朱文方印, 为昌遂印记。后传至于彤侯, 彤侯于光绪年间售予潘祖荫。祖荫未及铃印,即于光绪十六年去世。弟祖年于民国十年将此书送给长女潘静淑, 作为祝贺她三十岁生日的礼物。静淑夫吴湖朝
特辟“ 梅景书屋” 储之。民国间商务印书馆借以影印, 编入《续古逸丛书》中。年湖帆卒, 此书遂归上海博物馆。年月文物出版社据原书套色影印行世, 唯缺诸名家手跋。
《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十卷, 明慎惫官撰。明万历间刻本。是书为四库馆藏本, 《存目》即依此本著录为十卷, 然他本均为十二卷, 疑此为残本。有翰林院印, 及长方木戳“ 乾隆十
八年七月两淮盐政李质颖进到华夷花木考一卷, 计书七本” 。不知于氏从何人所得。于氏铃有“ 于氏小漠筋馆” 朱文长方印及“ 于昌进珍藏” 朱文长方印。后归罗振常。
容斋随笔》十六卷《续笔》十六卷《三笔》十六卷《四笔》十六卷《五笔___________》十卷。宋洪迈撰。明弘治八年华隧会通馆铜活字印本。此书于氏铃印最多, 有“ 于昌进鉴赏” 、“ 于昌进珍藏”“ 昌进收藏” 、“ 文登于氏小漠筋馆藏本” 、“ 于氏小漠筋馆” 、
“ 小漠筋仙馆” 、“ 文登于氏小漠筋馆审定善本” 、“ 不夜于氏藏书记” 、“ 清体买来” 凡九方。昌进藏印于此可以概见, 是书后归蒋氏传书堂。
《重雕改正湘山野录》三卷《续录》一卷, 宋释文莹撰。宋刻元抄本。原为黄氏士礼居旧藏, 有黄工烈手跋。继归汪氏艺芸书舍, 后为于氏收得。于氏书散出, 胡挺从书估沈锡堂处借
阅, 过录一部, 并为题跋四则。时在咸丰七年十月。转归瞿氏铁琴铜剑楼。
《愧郑录》十五卷, 宋岳坷撰。来刻本, 原为吴郡杨梦羽所藏, 后归黄王烈, 有复翁手跋。继归文登于氏, 其藏印有“ 文登于氏家藏” 朱文椭圆印、“ 小模筋仙馆” 白文方印、“ 昌进考藏” 白文方印、“ 清捧买来” 白文椭圆印、“ 不夜于氏藏书印”白文长方印、“ 不夜于氏藏书印” 朱文长方印、“ 于昌进珍藏”白文长方印、“ 于昌进鉴赏” 白文长方印, 凡八方。此书后归铁琴铜剑楼。民国十六年上海涵芬楼辑人《四部丛刊》,影印行世。末附张元济跋。《续幽怪录》四卷, 唐李复言编。南宋临安府太庙前尹家书籍铺刻本。原为黄工烈藏书, 有黄氏手跋。后归汪士钟, 继归于氏。于氏藏印有“ 文登于氏小漠筋馆藏本” 白文长方印、“ 湘山心赏” 朱文方印、“ 不夜于氏藏书印”朱文长方印、“ 昌进收藏”白文方印、“ 清傣买来” 白文椭圆印、“ 汉卿离目” 朱文方印、“ 种如何树人” 白文方印, 凡七方。咸丰后为瞿氏铁琴铜剑楼购藏民国二十三年商务印书馆编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行世。
《曹子建集》十卷, 魏曹植撰, 明复宋开宝七年本。铃“ 不夜于氏藏书印” 后归李盛铎, 今藏北大图书馆《山居杂志》二十种十四册, 明汪士贤辑明万历新安程荣校刻本有“ 文登于氏小漠筋馆藏本” 一印民国间为浙江书估粹芬阁主人收得, 不知又转售何人⑧ 《中国丛书综录》著录二十三种, 疑此为不全之本《庚开府诗集》六卷, 后周庚信撰。明嘉靖、隆庆间朱日藩刻本, 原为汪士钟所藏, 后归于氏。于氏印有“ 于公好” 、“ 昌遂读书” 、“ 于氏小模脑馆” 等印, 后归蒋氏传书堂。
《张说之集》公卜五卷, 唐张说撰。黑格旧抄本字似明人书。黄王烈藏, 有黄氏手跋。此书大兴朱药椒花吟舫藏有宋刻本。为三十卷, 而工烈未得见。朱氏宋本后归诸城刘喜海, 遂不可踪迹今可见者仅有椒花吟舫传录宋本。工烈藏本后归汪士钟, 继归于氏。于氏印有“ 于氏小漠筋馆” 朱文长方印、“ 于昌进鉴藏” 白文长方印。是书后为罗振常所得。《孟浩然诗集》三卷, 唐孟浩然撰。宋蜀刻本。是书黄王烈得诸桐乡金氏, 有黄氏手跋。后归汪士钟, 继归于氏。于氏印有“ 文登于氏小漠筋馆藏书” 白文长方印。后为聊城杨绍和所得,是海源阁中仅有的于氏藏本。⑧
《刘宾客文集》三十卷, 唐刘禹锡撰。明万历黎民表刻本黄工烈旧藏。复翁朱笔校后十卷并跋。后归于氏, 其藏印有“ 小漠筋仙馆” 、“ 不夜于氏藏书印” 。民国七年归罗氏嶂
隐庐, 傅增湘亲见之。
《白莲集》十卷附《风骚旨格》一卷, 唐释齐巳撰。旧抄本。明冯班、清何掉手校, 悼为二跋。后归汪士钟, 继归于氏。于氏印有“ 文登于氏小模筋馆藏本” 。民国间为罗氏嶂隐庐收得。
《都阳先生文集》十二卷, 宋彭汝砺撰。清沈彩手写本。彩为吴兴故家女, 能诗工书。此书字迹轻婉, 实为难得之精品。后归汪士钟, 续归于氏。于氏印有“ 于氏小漠筋馆” 朱文小长印、“ 于昌、进珍藏” 白文长方印。后经蒋氏密韵楼, 为涵芬楼所得。傅增湘曾借校, 改嘉庆二十三年高泽履刻本讹脱余字, 又补脱文行, 佚诗一首。为此书最善本。⑥《苏老泉文集》, 宋苏询撰。宋刻本。未见著录, 唯李详《愧生丛录》提及《石屏诗集》十卷, 宋戴复古撰。明弘治刻本。原为磺川吴氏旧藏, 后归黄氏士礼居, 有黄工烈手跋。继为汪士钟、文登于氏、瞿氏铁琴铜剑楼递藏。于氏印有“ 文登于氏小漠筋馆藏本” 。民国二十三年商务印书馆假于瞿氏影印, 辑入《四部丛刊》续编。
《剪销集》二卷《梅花袖》一卷, 宋李井撰明末汲古阁影宋本, 精妙无匹后为汪士钟、文嗽断二氏、张氏适园递藏⑥于氏印有“ 文登于氏小漠筋馆藏本” 。《玉筒集》四卷, 元张宪撰旧抄本。前有明成化五年安成刘口序书中铃有“ 文登于氏小漠筋馆藏本” 。民国间归罗振常于氏复有经银堂重录本, 八卷, 藏印同上是书后归傅增湘。
《酬窍集》十卷, 题明云间管时敏撰、西城丁鹤年评明永乐元年刻本。卷末有清何掉手书诗一首。后为汪士钟、文登于氏、蒋氏传书堂、北京图书馆递藏。民国二十年傅增湘曾借
校。书中于氏印有“ 不夜于氏藏书印” 、“ 小模筋仙馆” 、“ 湘山清赏” 、“ 清傣买来” 等。
《鸣盛集》四卷一册, 明林鸿撰。旧抄本此本原出邵铜刻本, 文中有缺字空白, 殆由原木模糊, 抄者一遵原刻行款, 是其可贵之处。有“ 文登于氏小漠筋馆审定善本” 白文长方印后归德化李氏木犀轩, 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树经堂咏史诗》八卷, 清南康谢启昆撰。清道光五年树经堂刻本文登于氏旧藏, 后归李氏木犀轩, 今藏北大图书馆《玉台新咏》十卷, 南朝陈徐陵辑明崇祯六年寒山赵均刻
本文登于氏小漠筋馆旧藏题日“ 南宋刊本” , 盖经坊贾割裂寒山跋语, 搀染乱真。后归潘景郑, 有潘氏手跋《重校正唐文粹》一百卷, 宋姚祛撰明嘉靖三年东阳张大轮刻本。为嘉禾顾元定、文登于氏、德化李氏, 北大图书馆递藏于氏印有“ 种如何树人” 、“ 昌遂读书”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三卷一册, 题花庵词客编抄本, 抄手精整, 的是毛氏风格。为毛氏汲古阁、艺芸书舍、于氏、袁克定、涵芬楼递藏。于氏印有“ 文登于氏小模筋馆藏本” 。⑧
《蓉塘诗话》二十卷, 明姜南明叔撰。清抄本。前有明嘉靖癸卯陆深序, 后张秉壶跋有“ 文登于氏小滇筋馆藏本” 白文长方印后归德化李氏木犀轩, 今藏北大图书馆。
以上共收录四十一种经部二种, 史部六种, 子部十四种,集部十九种。其中宋刻本八种, 宋刻元抄本一种, 宋刻明刻互配本一种, 明刻本九种, 明铜活字印本一种, 明影宋抄本三种, 旧
抄本十二种, 明抄本三种, 清抄本二种, 清刻本一种。当然, 这些藏书仅是于氏小模筋馆中的一小部分然而, 其藏书内容之精博, 版本品种之多样, 已令人惊叹于氏父子昆仲都喜爱诗歌,
对书法和绘画也颇有兴趣, 因此所收子部、集部图书较多, 由此形成了自己藏书的特色。遗憾的是, 他们没有留下藏书目录, 我们不可能窥其全豹了
发表于 2010-7-13 18: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18世于式敷公念祖长子,出继,承于师善公长支,不知什么缘故会散佚殆尽!可惜了到了我26世啥也没见到!
于道勇 发表于 2010-7-13 09:44 AM


可惜呀可惜!遗憾呀遗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