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掌柜:低调的旗袍人生

1
回复
183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 19: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10-1-2 07:29 PM 编辑 * D  u5 a5 u1 H2 W$ a5 b

8 x5 p- t, L$ l
       
上世纪三十年代,于仁谦的父亲于成章老人为了生计,跟随祖父来到泉城济南,落户到芙蓉街80号。

& \4 e; m3 V3 x       掌管着“146岁“的百年老店,天天与最正宗最有中国味儿的纯手工旗袍打交道,想象中,他应该是一个在作坊里飞针走线游刃有余、在生活中长袍马褂、擎一盏紫砂壶品茶为乐的人。
- I# o6 e/ Z5 Y! U, p4 y5 `然而,没有长袍马褂,没有紫砂壶,只有那双布满皱纹略显苍老但充满力量的手,只有那张朴实忠厚但时刻微笑的脸庞。最纯正的老手艺人,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低调、忠厚、淡泊,这是于掌柜给笔者留下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在后来长达四个小时的聊天中,愈来愈清晰。& x  ^/ Q, _! n$ x5 ~! |$ \! ~. Y
& o" [+ k. L$ d0 l& A

) E2 n" |; a" g5 N* x

$ g: K% w4 @* ]8 r3 K  i% P: A
“上世纪三十年代,父亲跟随祖父来到济南,定居在这里。听父亲说,芙蓉街在那个年代有着‘济南小苏州街’的美誉,长长的青石板路,路两旁流淌着清清泉水。逢年过节,只要从头走到尾,所有物件儿就都置办齐全了,根本不用去百货店。”,于仁谦的故事随着芙蓉街的泉水荡漾开去……
4 l3 J4 u4 V! }: H6 o* A
[localimg=180,119]1[/localimg]
) n( `7 t( l; ~: ]  L“146年了,正像祖训说的那样,忠厚传家久”。
- B% [5 D/ {$ h, g9 I19世纪六十年代,清代同治年间,章丘。3 M3 y4 O5 F0 r& ^) J: ^3 I
和很多贫苦老百姓一样,老于家为了端得一碗饭,想尽了各种招数,“没有文化,不会写不会算,没法靠脑袋瓜生活,那就只能靠双手了”,于是开了一家裁缝店,为街坊邻居制作便服,那时候还是上窄下宽的”倒大袖“。老于家的“铁饭碗”也在这个时候打下根基,从此,便是146年。, R/ K' m  N/ f$ ^- u! i, E' S
……
) x' `6 S" @  i. K; A% R6 x! n& a20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时期,旗袍盛行的年代。于仁谦的父亲于成章老人为了生计,跟随祖父来到了泉城济南,落户到芙蓉街80号。
0 |2 e. t  e( F$ D那个时候的芙蓉街是琳琅满目、繁华又风情,有着泉城“小苏州街“的美誉,开洋行的,卖字画的……裁缝店也是一家挨着一家,各色的招幌和牌匾随风流淌,间杂着似有若无的竞争味道。! `& _( Z# Q% E- r6 ?5 ?/ U
来老于家做衣服的有普通老百姓,也有达官贵人,“老于”们统统一视同仁,从不会所谓的“欺下媚上”,用于仁谦的话说,“我们是靠手艺吃饭的,而不是靠眼力架”。于仁谦的父亲于成章老人是第四代掌柜,做活儿的手艺也随着一代代的传承更加精湛。即便于家做的旗袍要比同行的贵出两毛钱,也仍然有络绎不绝的顾客上门。* v* }  q2 y/ y& s. v
“那时候只有富家小姐、少爷、阔太太才穿得起旗袍,他们对活儿也要求的高,老父亲严谨、认真、精细的技艺很受他们欢迎,父亲做活儿时讲究‘精密排料’,一些尺寸不足的布料,经过他的手巧合拼接,活就做成了,浑然天成。像普通老百姓过冬穿的棉袄,黑色的布料引白色的线,我老父亲就缝的根本看不到白线”。回忆起自己的父亲,于仁谦的话语间流露着敬佩。
# i: e3 F3 R' f3 L于仁谦回忆,“父亲每次裁剪完一件衣服,都要仔细地把边角料整理好,放在做好的衣服里,全部还给顾客,父亲说普通老百姓过日子都不容易,几条碎布条子就能补好几个衣服洞。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做生意都是有竞争的,生意好了,便有人嫉妒,当时一个邻居也是做裁缝店的,他拿着布料来让父亲做棉袄,等做好以后,他说少了一两沉,其实剪裁衣服会有一些边角料被剪掉,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是他就是借机挑起不愉快而已。事实上,我父亲早已把边角料用一个布兜包好交给邻居了,可能这个邻居一时疏忽没有看到,事后,这个邻居来道歉,对老父亲的为人处事从此心服口服”。# A3 k7 H' }& N. t. r
“146年了,正像祖训说的那样,忠厚传家久”。
8 t. \9 y+ Z  l0 Z6 K. u于成章一直教导孩子们做人做事要忠厚,要有自己的原则,这种淳朴的老百姓思想在老于家世代相传。! d! `$ B! F0 x2 U2 X# s+ I. _  H
“父亲没有多少文化,不懂得大道理,但是他有做人的原则,而且特别坚持。穿长袍的那个年代,有钱的年轻人找到父亲,出双倍的价钱要把长袍的袖子剪掉,用现在的话说显得时尚,但他拒绝了,父亲说爱国为民这么高尚的思想咱也没有,但就是觉得剪掉袖子是件荒唐的事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8 ]3 r7 U! J$ b# _- S; D0 {. [于仁谦就是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 D3 ^+ u+ a2 _  X/ Z8 H# G
( Y* O% V, `* V0 R0 {- P“我就是个手艺人,不贪名,不贪利,做好份内事”。
2 U. U  X, }3 D  z, f+ K" f5 M) m六七岁,于仁谦就开始纫针引线,学着盘扣子。小小年纪的他,并不是出于对针线活儿的喜欢,而是每每半夜睡醒,看到父亲戴着眼镜、脖子上搭着皮尺在昏黄的灯光下辛苦做活儿的时候,他心里已经有不属于这个年龄的心疼和承担。* z1 b. n% V& U" |$ y
“儿子也是父母的贴身小棉袄,于掌柜的兄弟四个,他是老小,成日的跟在父母身边,就跟个闺女似的那么贴心”,于仁谦的孝顺在街坊邻里间口碑相传。从小时候学手艺到长大后挑大梁,于仁谦和父亲从没有因为意见不同而发生过口角,于仁谦有着“老手艺人”最朴实的宿命感和责任感,这其中包括对父亲“无原则”的信赖和认同。+ j! X( K# q8 i* }9 W
自出生起便和针线、面料打交道,五十年如一日,这个男人,并没有产生过一丝一毫的厌烦和怠倦。他说,祖辈传下来的东西,就有义务有责任把它继承好,这是份内的事儿,也是对先辈的尊重和交代。
7 [0 ]0 k% \6 ?6 T3 R9 ]也许正是靠着这种思想,于家的这间中式服装制衣店才流传了百年,成为今天华北地区唯一一家纯手工制作旗袍并有着这么悠久历史的渊源老店。
5 p# E4 m  J3 @& ?“起初并不叫‘玉谦旗袍店’, 谁经营就照谁的名字起。民国时期我父亲那个店名叫玉成,解放以后公私合营以后就用不着了,后来改革开放以后父亲说再拾起来吧,我父亲说你干就把店名起在你名下吧”。
/ M. v' g! ~! Y于仁谦作为第五代掌柜,手艺也是日加的炉火纯青,有很多“绝活”为人称道。真正懂旗袍的人自然不会吝惜脚力,前来求制。
1 k0 p4 [# d) u, u2 \在店里靠墙边的红木橱柜上,有秩序的悬挂着几行照片。赫然入目的是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和周涛,还有山东媒体界的主持人、以及著名演员赵明明的旗袍照片,此外,还有很多外国友人的旗袍照。于仁谦说,他们穿的旗袍就是他亲手做的,至今,给世界三十多个国家的外国朋友做过旗袍。说这话的时候,看不到他有丝毫的不同于平时的表情变化,似乎一切都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 h9 }6 {+ J7 k% Y, I% X1 K. ^9 p, W“我就是手艺人,靠手艺吃饭的,在我眼里,顾客都是一样的,不管是谁,我的责任就是把活儿做好”。
: o+ f. ], v# `- \0 w5 a8 G这间隙,有慕名而来的人群。其中一人问,“于师傅,您怎么不大张旗鼓的宣传宣传?像您这种店面,给这么多名人做过旗袍,稍微一宣传就能火起来,您就等着数钱玩吧”。
" T" V1 s5 D) `& ?于仁谦憨厚的一笑,说,“其实我害怕宣传,如果真火起来,顾客多了,那光靠我一个人的手工就不可能了,我们不想做‘变了味儿’的旗袍,旗袍还是为少数人服务的,真正懂旗袍的人并不多,原汁原味的手工才能做出旗袍真正的内涵。至于钱,你说要那么多钱干啥,不愁吃不愁穿的,对于普通老百姓就很好了,我现在很满足,对于钱财不贪图多,对于名利不贪图重,只要过得舒心快乐”。
3 v- r) s, o' _. n* C: v5 i这时,于仁谦的妻子也笑着插话道,“人家李嘉诚还说,觉得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关起门来,和老婆孩子过平淡的生活。就别说咱这普通老百姓了。不能有点手艺,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呵呵”。  G2 t8 E) Q8 W  e+ D
也许,于仁谦夫妇朴实简单的心境和甘愿淡泊的坚守,很好的诠释了他们一直强调的自己是“手艺人”,然而,除了是“手艺人”,他们身上还有着“与时俱进”的一面。2 r" \* c. j8 }0 q% h
于仁谦订的书报不多,但“中国服饰报”是每期必读的,研究时下新兴的服饰潮流,体味服饰流行元素,以增加自己的审美敏感。他还时常参加国内大大小小的服装发布会,参加中国服饰文化的培训,提升自己的内涵,以期为顾客做出更好的旗袍。
2 ~, x4 `' O/ M2 l对于旗袍文化,于仁谦也有自己的见解,“旗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它有种很深刻的含义在里面,为什么中年女人穿起旗袍来更加有风韵?就是因为她们的经历被融化在举手投足间,旗袍的内涵被演绎出来了”。
0 D  ^% m. q0 A5 E( ^6 e2 Z
! a: O( H9 m6 A: i9 D* Q“想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但能吃苦、真做事的人太少了“。
# C) l3 V; h. g4 q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于仁谦的身子骨也是一日不如一日,比起同年龄的人,他显得有些疲惫和孱弱。或许真像他说的,该休息休息了。
3 A0 ]9 {' R4 Q; H# ^然而,说起传承手艺这门子事,于仁谦的脸上却闪现一丝失落。他说,现在这个社会,物质富裕,很少有人能吃得住苦了,人心也浮躁了,很少有踏踏实实做事情的人了。
8 r! S; L' V4 E6 E* t& l* [如果没有机缘传承,于仁谦会不会遗憾呢?对于这个问题,于仁谦的想法被现实拍打的有些“支离破碎”,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找学徒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毕竟手工活儿需要心思敏捷的人儿,不是一找就能找到的,得碰。再一个年龄越来越大,时常感到累,到我这一代,我对先辈该尽的义务也尽到了,实在没有缘分传承下去,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 q, Q" D" w# h3 y* S/ h. N  t“但是,纯手工旗袍制作工艺真是寥寥无几了,也是中国古老传统服饰文化的一景,想到这些,就又很矛盾,如果真有机会,还是很想传给后辈的,如果有真心想学这门手艺的人,我求之不得,等他们学成之后,我白马奉送一程都愿意”。1 h+ i3 ^: U* d: P  ?" k. G
其实这些年来,于仁谦也一直没把这项工作放下,陆陆续续接收过很多学徒子弟,可惜很多人来的时候“信誓旦旦”,走的时候“悄无声息”,大多数的学徒们都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他们都是为了尽快学成去赚钱。到最后,坚持不到一个月,就因为忍受不了寂寞和苦累,悄无声息的走掉了。
/ b* D- @9 G2 X0 J这一幕一景,于仁谦看在眼里,惜在心里。几十年的旗袍人生,于仁谦深知,做手艺活一定要有一颗平和而淡定的心。
, k( f6 t# ?+ H" D+ V0 L  B7 V6 M4 ]* a: P. K* N' g
后记:采访临近结束,笔者要给于掌柜拍些照片,于仁谦拒绝了,他从电脑里给笔3 `* y) U7 `5 N9 j* _; w* 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