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请教司马庄的七甲八社和清朝的甲社

9
回复
253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7 20: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谱说自己来自司马庄的七甲八社,清朝的时候司马庄的地盘可大了,相信不止几个甲社吧,而清朝时候的甲社制度,究竟是怎么排的?请大家指教。
发表于 2010-2-7 21: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的乡里组织承前代而有新的发展,主要为保甲。乡里组织系指存在于乡间,管理、经办乡间有关重要事务的组织。上占、中古时代,中国乡里组织多含民治色彩。宋以后乡里组织的官治因素日重,渐衍生为官衙在乡间的派出机构或承官衙意旨的办事机构。保甲制度始于北宋,为王安石首创,而为后世沿用和发展。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即在直隶、山西、山东推行保甲制,以整顿、稳定战乱后的秩序。之后,康、雍、乾三朝都对保甲制度有大的发展。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保甲组织被扩大,由原来的保、甲二级变为牌、保、甲三级,且组织监控更为严密。雍正四年(1726年)对保甲制度又作进一步发展,实施范围扩大到“熟苗熟僮”、棚民、寮民、蛋户、甘肃回民,特别是“绅衿之家”也一律编入保甲。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作了大的改进,实施范嗣更为扩大,稽查更为严密,并明定“甲长三年更代”、“保长一年更代”。至此,清代保甲制度被基本固定下来。
, b' B$ D% b' V4 R4 i/ [7 z2 g清初尚有里社制与保甲制并行,分别承担征收赋役和维持治安的职能。里社制基于“因田定赋,订丁授职”的原理、目的,编组丁户。康雍之时,土地兼并加剧,人口增加且流动趋频,主要以丁口计征赋役的里社制渐渐难达其目的。鉴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清廷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年间又逐步在全国各地推行“摊丁入亩”的重大赋役制度改革。这些改革确定了只按土地纳税的单一征税标准,人丁编审不再受到重视。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廷终于下令停止人丁的编审,里社制因里甲编组无从维持而逐渐驰废,其征收赋役的职能转为保甲制兼担,保甲制因此而愈加受到封建国家的重视。( V' V. d+ k& t% Y' `
清代保甲制度是封建国家在基层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官治行政末梢在乡村社会的廷伸。所谓“王权止于县政”仅在县官由朝廷任命、薪俸由国家支付这个意义上才能成立。自宋代以还,封建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呈步步增强之势,至清代达致顶峰。清代官府直接干预乡间事务的方式主要为两项:一为县衙胥吏差役下乡催征钱粮、揖捕人犯;再就是在乡间设立保甲制度。清代保甲制度定型后其职掌主要为三大项:户政、治安与赋役,其中治安又为重中之重,即所谓“保甲之设,所以弥盗安民”。为实现上述职能,清统治者沿用历代编户齐民的政策,大体以十进制编组民户,以每户门牌为基础,编造保甲名册。其步聚大致为:先由各州县官将“循字簿”和“环字薄”二册及门牌纸交予保正,保正交予牌长,牌长发给各户门牌纸,令其将户口详情填记而张贴门上。牌册由各户填记交予甲长,甲长将十牌名册汇编而制成循环两册,由保正转呈县府。县府对照之后,将循册保存,环册则发还甲长保存。若户口变动时,牌长应改填环册,定期(约每季一次)将修改的环册由保正转县,同时将循册带回。循册改正送县后再将环册携回,如此循环应用。0 v. a5 g9 `$ }  Q
保正、甲长、牌头一般由当地民众公举,报县官点充。其任职资格为诚实、识字、有身家。上述职务,限年更代,轮流充任,以均劳逸。实际任斯职者多为普通中等民人,尤其是甲长、牌头。乡保和牌甲人役均要向县衙递交保状,并要有保证人一同画押。而乡保更是须定期赴县衙述职,即“点卯”。各府厅州县保甲事务,其指挥监督之责,由州县官掌之,而按察使总其成。可见,保甲制度确为官治行政在基层社会的延伸,承载着封建国家管制基层社会的重要职能。保正、甲长、牌头虽不是在编官吏,不领官俸,但却是“在官人役”,“以供县吏之役使,”其虽“流品卑低,并不齿于齐民”,但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日趋职役化。时人言保甲制之重要性有称:“保甲之设,所以使天下之州县,复分其治也。州县之地广,广则吏之耳目有不及,其民众,众则行之善恶有未详,保长甲长之所统,地近而人寡,其耳目无不照,善恶无所匿,从而闻于州县,平其是非,则里党得治,而州县亦无不得其治……天下无一家一人不治焉。”。
' x) o- d, z+ y5 l% m. N按一定数量编组民户,在中国由来已久,代代而有。西周即行比闾族党之六乡及六遂制。商鞅变法,励行什伍连坐制,使这种民户编组增加了民人相互监视、纠举、连带负责的法家精神。而后历代统治者均奉行内圣外王之道,沿用不替。王安石变法,创保甲制,使之更趋严密、制度化。清承前制,又使之大为发展。这种以人民居住地为基础,按一定规则将高度分散聚居的基层人民组织起来,是封建政权实现其对基层社会有效统治的重要措施。清代地广人众,交通、信息条件差,正式官吏不足3万,州县之“亲民官”更不足2千。受这些主客观条件制约,清统治者必然如同前代一样采行保甲制,并予发展。这样,一方面可避免在州县之下再设正式官僚机构、委派正式官吏所带来的统治成本的巨增,另一方面又可博得不扰民、“无为而治”的美名。而本乡本土的保甲人员熟知当地情况,保甲制所设计的民人相互间共同担保、连带负责的机制,使官府可通过对保甲人员的督责达到对基层社会的有效监控和统治。有学者称:“以保甲和连坐为重要内容的连带责任,是小政府在有限的信息约束下控制大国家的有效手段。”即是此理。这种上下相维、左右相联、以民(实为半官半民)治民的制度,从统治者一面来说,确是良法美意。而保甲制的精髓即在“共同担保及共同责任之制,”“以为检举非为之制,此甲牌保正之精意也,”在保一方安宁这点上,保甲制或能起一定作用,但有关改善人民生产、生活却全然无涉。可见其实质全在役民与制民。0 M* \. N+ K# d
清代的乡里组织较重要的还有乡约,但清之乡约职能已趋狭窄,重在教化,宣化上谕,成为朝廷、官府的御用工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21: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五!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21: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七甲八社是我看别人这么说才知道的,我爷爷跟我说来自云南省登州府海阳县司马庄七角八社这个地方,北面叫八社南面的七角俩个地方离得并不远进村就看见了,我去年12月去过一次司马庄,询问村里人没有知道这俩地方的,倒是有人说南庄以前出好汉叫什么七窝后的。是不是老七老八的后人呢。可是看了东,南北三村的家谱都对不上啊。不过我们倒是都是3字排列的一直。当初去东北的时候带的家谱后来丢了,据说排了40辈还是60辈的,后来祖上记得的很快就排完了,只好另排了20辈:文章开国宝,忠厚传家风,勤俭立业永,仁德世泽长。最早的去东北的祖上叫于龙石(音),我没有看到家谱。等春节后回鞍山取回,再去司马庄找人比对。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16: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角八舍?是什么建筑么,为什么祖上说一到司马庄,提起七角八舍(七甲八社)就能找到家谱呢,可惜自己离开岫岩太早,那会太小,爷爷讲的故事都记不全了。。。。。。
发表于 2010-2-12 21: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说七甲八社宋三乡?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22: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宝祥 于 2010-3-8 11:04 PM 编辑 9 p; V! @5 A2 n5 u: x" `4 |1 \. ~

* H# [2 Y. U1 f0 y2 @: l) @/ q宋三乡有可能是松山的口误,栖霞县有松山乡,未必就是七甲。海阳县本是大嵩卫,明朝时候把莱阳的嵩山和行村划过来的,清代更名为海阳城。也许是这里?大嵩卫目前行政隶属海阳市凤城街道办事处,防务隶属海阳市边防大队,关务隶属青岛海关。
发表于 2010-4-8 21: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于宝祥
$ K1 Z: P: S8 M9 Q6 ?5 P
. M" }; D) H# m1 E( X
8 l, o; ^  X, p/ _8 [3 w) p) ]    我老家也是七甲八社的,请问这应该会是哪一支啊?当年是哥三个闯关东,结果走失了,家谱又随之丢失,所以从那时到现在字辈就乱了,今年回家又看了一下走散后的家谱,据我估计,当时应该是混三代,因为在我这面的从那以后的家谱上第一代是俩个字,第二代是三个字(德字辈),其后的就都是三字了,我估计也就“德”可以对上了,所以很难找啊?您帮下忙,看看登州府七甲八社应该属于哪支啊,今年回家我在好好问问,还有吃素的原因好像是当年有位老祖宗出远门了,快过年了,还没有回来,于是掌柜的许愿说过年回来,就吃素,还有听我爷爷讲,当年我们家也挺厉害的,好像还有皇帝给赐的匾,后来不知道犯了什么事,家道就败落了,这是我进知道的一点点,当然也不准确,现在我刚刚20几岁,我下对决心了,一定要不间断的找,以便认祖归宗,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