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13
- 帖子
- 精华
|
尺算法发明者于振善故里是保定市清苑县武安村,位于清苑县城西南24公里处。当地相传,此处原为屯兵之地,明代有安氏迁此形成村落,取名武安,有兵屯武备、安居乐业之意。
于振善1909年出生于武安村,14岁入学,靠给学校担水,维持读书费用。三年后,因家贫辍学务农。于振善以聪明闻名于乡里,常有人请他计算地亩,他靠自己的聪明解决了许多难题。
有一次,清苑县划给安国县一部分,县长想知道剩余面积,因地图形状不规则,许多人算不出来,只好向于振善求教。于振善仔细思索之后,把地图贴在一块厚薄均匀的矩形木板上,依照比例计算出的面积为1000平方里,称得重量为10两。然后再沿清苑县的界线锯下来,称得重量为7两5钱3分,以此推算出全县面积约为753平方里,令人信服地解决了全县面积的计算问题,留下了“巧木匠称地图”的佳话。
1927年到黑龙江省黑河县拖拉机厂做工,画下许多机械构造图。九一八事变后回故里,继续从事农业机械研究。1936年,于振善为计算方便,在劳作之余,开始搞新算法研究。1947年4月,成功地创造了“尺算法”,并先后制成方形、圆形和长形计算器。尺算法对加、减、乘、除、平方、开方、地亩、面积折合以及比例等问题计算,都可以不用口诀,几秒钟内一次求出结果。
于振善称之为“飞电尺算法”。县政府对这一发明非常重视,立即调于振善到县教育科推广普及“尺算法”。为鼓励他的发明创造,冀中行政公署向他颁发了奖状、奖金,并把“飞电尺算法”更名为“于振善尺算法”。1948年3月,晋察冀新华书店第一次出版《于振善尺算法》。天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学生对其算法进行研究,用数学理论证明“尺算法”完全符合自然对数原理。该书于1950、1963年两次再版,并作为教材编入中学的辅助课本。1951年,《于振善尺算法》被收录在上海大公报出版的《中国的世界第一》第四册中。
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保送他到天津北洋大学学习。于振善刻苦学习了解析几何、微积分等8门课程,提高了数学基础水平。1950年9月25日,于振善出席了全国工农兵英模代表大会,将自己编写的尺算法讲义献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愉快地接受了他的礼物,并对他说:“当了劳模要努力学习,不要骄傲,要团结群众。”大会期间,刘少奇、朱德、林伯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切地同他握手,并在他的日记本上签名留念。
1951年,于振善转到南开大学数学系继续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教学仪器厂技术科,使计算尺在教学仪器厂大量投产,填补了国家空白。1959年,于振善创造了“划线计算法”和“数块计算法”,经南京大学数学系鉴定和数学专家证明,完全符合数学原理。1962年,又创造了“杆珠计算法”。此后,又发明了“双珠计算法”、“复式珠算法”和“快准珠算法”。
这些发明,经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鉴定后,编辑在《新计算法》一书中。他的事迹及算法先后刊登在《科学杂志》、《科学通讯》、《人民画报》等刊物上,《人民中国》、《中国建设》等刊物,先后用英、法、西班牙和世界语将其算法介绍到世界各国。1971年,于振善因积劳成疾病逝。
我跟他是一个村的,听祖辈说是从山西洪洞搬过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