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炳坤和《大浪淘沙》的沉浮岁月

5
回复
264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4 21: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300000560404128023522394841.jpg

1977年,结束了文革浩劫的中国人,等来了一部和样板戏不一样的电影《大浪淘沙》。影片讲述的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4位青年知识分子顾达明、靳恭绶、余宏奎、杨如宽在革命浪潮面前,选择不同道路的故事,真实再现了大革命前后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而参与电影编剧的,就有一位金坛人于炳坤。; v8 @6 l# O, j" m( ^$ Y: C

+ B) k, F* D$ j  编导者让主人公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中探索、追求、拼搏、厮杀,在革命浪潮中接受历史的筛选,并以坚韧、颓唐和堕落的不同结局及血的事实表明,中国青年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是希望之所在。影片上映后,反响巨大,吸引了上亿观众走进影院观看,成为当时最上座的影片。鲜为人知的是,这部影片的拍摄完成时间是文革前的1965年,尽管主题积极爱国,却在文革期间被定为“严重歪曲革命史实”的“反革命”影片和“十大毒草”影片之一,禁止公开放映。该影主创多受牵连,编剧于炳坤也在所难免。: a4 k' U) @- e4 E0 `- F4 Z# {
! D  ^4 t$ q7 u0 L
  一部电影在十多年内经历的种种境遇,反映了不同年代的政治和文艺取向。因为一部电影,也改变了于炳坤的人生。本期,我们就一起了解于炳坤和《大浪淘沙》的沉浮岁月,一同回顾共和国60年历史中的一段特别往事。

浪里淘沙

1934年1月2日,于炳坤出生在金坛西岗的三星村,他的母亲叫杨秀兰,他的舅舅便是国际著名法学家杨兆龙。1947年—1949年,于炳坤在江苏省洛社乡村师范读书。毕业后,1949年,常州军分区征招文化兵,于炳坤应征入伍,编进了分区教导大队(后编入苏南军区教导团)的文化队,先后任见习文化教员和俱乐部主任。
2 Z" g2 y" `& g/ U+ v  B$ U- o/ _, B0 \  C7 |' A3 O
  在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的同时,于炳坤接受了文艺理论的学习和演艺实践的培训,参加过歌剧《陈树元挂奖章》等一系列剧目的演出。那时候,军营的文娱活动不算丰富,但电影却隔三岔五地放映。观者有心,于炳坤在与角色共悲欢的同时,总能用第三只眼来捕捉一些电影艺术的规律。后来回首往事时,于炳坤说:“《大浪淘沙》里写了两所革命军事学校的学员,而我正好也经历过教导团的军营生活。一样的出操听课,一样的慷慨高歌,所以写起来才比较顺手。”
( f- n1 A- H" D/ t3 r7 y9 O8 a3 e8 i4 T5 o6 ^
  1953年,于炳坤转业到上海市房地局,从事秘书工作,1958年开始在《上海文学》、《萌芽》等杂志发表散文、特写。1958年,上海市委号召革命老同志撰写个人回忆录。上海市房管局局长朱道南是一名北伐老战士,1960年代初,在他的口述下,于炳坤为其编写了个人回忆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9 l! C4 `# R' g
# E& j8 m! I/ h; W# c: c
  当时,珠江电影制片厂有一位导演叫伊琳,他是一名1938年从演出街头话剧走上革命道路的老八路,曾执导过《留下他打老蒋》、《刘巧儿》等新中国早期著名影片。1960年,伊琳因拍摄《慧眼丹心》,被斥为“小资产阶级情调”,一搁几年,无片可拍。直到1963年,文化部副部长王兰西提出“一切面向生产的观点,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大力提倡钻研业务,力求精通业务,成为内行”、“要培养出一批为人民服务并且为工农群众所承认的艺术家和技术人才”等指导精神,伊琳才重新看到了一线生机。当年,王兰西亲自来到广州,召开珠影厂的领导和主要创作人员的“神仙会”,明确说到:“珠影目前形势好,成绩大,内外都有起色,要继续鼓劲。”
' v* Z2 W- Y* z, U+ G( P5 i6 E! E- m! z7 H* L
  伊琳深受鼓舞,他精心挑选,发现了《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一书,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周扬看过后,建议他可以拍成电影。于是,伊琳亲自到上海和于炳坤、朱道南商讨改编事宜。之后,便有了电影文学剧本《大浪淘沙》,不过,当初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革命洪流》。

/ |% ?" u7 l4 [: L7 h

波折重重$ x/ m% _% z7 T2 ^- p4 o+ C0 U
2 O0 j4 b$ N9 `4 R, @5 v
   
《大浪淘沙》于1963年中期开拍,主演有著名演员于洋等人。1964年,影片部分完成片送领导机关审查,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在首先肯定影片的同时,特别指出其中一些情节不合理,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要求把影片改好。根据他的指示,这部影片的部分样片又分别送给了周恩来、董必武、罗瑞卿等中央领导,以及一些在大革命时期参加工作的老同志,恳请他们提出宝贵意见。陶铸为此两次亲临珠影厂,与影片的编导、演员和主创人员一起进行细致的讨论。影片的修改方案经厂党委通过后,再次报请陶铸。2 Y8 w; n' j2 L% p" G$ o

: p) \  A5 J( l1 V) v3 a  V: f  1965年,陶铸专程邀请陈毅、张际春、胡耀邦、王震等领导来到珠影厂观看影片,赢得大家的一致赞同。1966年初,影片根据陶铸的具体意见全部拍摄和修改完成。陶铸又专门邀请陈毅、贺龙、叶剑英、徐向前等人来到珠影厂观看,并请他们几位审查,发表意见。这几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看完之后,面含微笑地走出放映间,在技术楼前下台阶的时候,陶铸笑着问大家:“你们看,这部片子还可以吧?”陈毅当时就举起双手豪爽地说:“我举双手赞成!”随后,陶铸又和陈毅继续对这部影片交换意见,认为有个别镜头在细节处理上还不够完善,并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供导演参考。
: T4 w9 k2 T( J, ~! ?* O! t9 U9 i  T! M) d% J, A5 b; ^
  这部影片的拍摄从头到尾可谓波折重重。先是因为与苏联关系恶化后电影胶片短缺,摄制组只好暂时解散。后来,电影好不容易继续拍摄,谁知包括主角于洋在内的许多演员下乡去都饿瘦了,拍出来与过去的镜头接不拢。陶铸又特批每人一斤花生米,一天一只鸡蛋增肥。接着,因要远赴十几个外景地,周期增长。1 W& z* M. o: M) ~, `! l" R! I

0 E* ^# v8 A' P8 C. k- X  更主要的是,影片拍摄受到政治风潮的严重影响,多处已经拍成的样片,被勒令修改、重拍甚至剪掉。其中有许多场戏,演员本已发挥得很理想,但是,却难以抗拒政治压力的无情冲击而被迫修改。其中有一场戏为了表现老四杨如宽对自己的恋人刘芬,充满憧憬和单纯的幻想,朗诵了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那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却被指责为“小资情调”,在完成后,硬是通过对嘴形,改补上另外一句直露的、充满革命意味的话:“若我战死在沙场,切莫为我而悲伤,今朝慨歌洒鲜血,他日红花遍地香。”该片还在开头处煞费苦心地硬加上一段毛泽东的话,也就是文革开始后流行一时的“毛主席语录”:“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看是否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毛泽东。”* m0 j- A+ @* R  u

  E- O" r* u$ X: O  经过七改八改,这样反复折腾之后,《大浪淘沙》创下了当时拍摄影片中周期最长、修改次数最多、审查次数最多的多个之最。最后,还是周恩来拍板,把影片的终审权交给了陶铸。
' W2 {% R, D( b2 t# d: y
1 |; m+ X/ h- `: I/ @2 I6 N  尽管《大浪淘沙》的编导们做了最周到的考虑,但是等到电影拍摄制作完成之后,文革即将开场了。当时,已调任中宣部部长的陶铸说,再好的电影,这时送审也会被打成毒草。于是,他们只得把这部当时还被命名为《革命洪流》的片子送到了乡下,存放在陕西临潼的一个山洞里。

      离奇冤案
% o4 m; h2 j+ X" W; u* i+ i: t# N" ]0 B% A/ D" S9 r1 S& l& A
  可是,随着文革的开始,陶铸被打倒,影片的“幕后操纵黑手”被揪出,一部普通的电影,由此上纲上线,快速升级,陡然成为政治运动中的大案要案。甚至还有人别有用心、挖空心思地把剧中人“金公寿”的名字,非要说成是陶铸的隐喻,因为在此前的剧本创作当中,作者曾把男主人公的名字叫做“公金寿”。- c' K7 b6 }) M( Z) c+ `
, f$ |6 L0 q4 t' Q- n
  当初,电影界前辈夏衍看了剧本之后,曾善意地提出意见说:中国的百家姓里没有姓“公”的,再说在南方,“老公”是女方对自己丈夫的爱称,作为剧中的女性叫起来自然是极不合适,即便是男性这样叫,听起来也很不顺耳,何不干脆把前后两个字给颠倒一下。伊琳和于炳坤欣然采纳了夏衍的意见,于是,“公金寿”就变成了“金公寿”,后又改为“靳恭授”三个字。
! t. l8 C. T# z6 f0 J! D6 N# x$ S* c/ Z) P+ j
  谁也想不到,这个毫无政治色彩的剧中人名,却在文革中意外地惹出了麻烦。当权者围绕此名大做文章,离奇地编造出“靳”即“金”,“恭”即“公”,“授”与“寿”如出一辙,“寿”和“金”字放在一起即为“铸”意,再把这两个字一颠倒,即是“铸公”也,所以,男主角的原型就是暗指“陶铸”。这一荒唐、可笑的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却在文革中演变成一场人世间的浩劫。很快,《大浪淘沙》被定调为“严重歪曲革命史实”的“反革命”影片和“十大毒草”影片之一,被迅速查封,不准公开放映。% P3 w5 E* o  _2 @5 R, ]1 {
9 w4 T2 h3 u3 `/ }
  《大浪淘沙》的摄影之一是资深摄影师姚士泉,他的黑白对比用光摄影堪称一绝,但在文革风暴中被打成“三四十年代的黑线人物”,还要清查他的所谓历史问题。姚士泉终因忍受不了人身污辱,在厂外的甘蔗地里割腕自杀。导演伊琳被说成是陶铸暗授机宜的内线人物,惨遭批斗,后来被赶到了英德劳改茶场劳动改造。直到1972年的秋天,伊琳才得以返回厂里。8 n' `3 `# Q. ?' A/ K

7 n! J$ ^- G$ s& n  文革期间,作为《大浪淘沙》编剧的于炳坤也被揪了出来,打成“小爬虫”,斗了两年,全家被赶出上海,到梅山工地劳动改造。在那里,于炳坤做过运输工、养路工,还到200米深的地下挖矿。这一段经历成为于炳坤日后的长篇小说《飞雪迎春》重要素材。
4 c6 Q+ X% u: g% V3 l# g: b$ {/ C) t0 s( r
  当初,于炳坤写《大浪淘沙》拿了180元夜餐补贴,打入牛棚后,先后正好也被批斗了180次,于炳坤平反后,曾笑说:“180元批180次,正好一块钱批一次。”


7 r1 d: f' v  m& g6 k' l( G

告别之作
" }# E4 x, R/ b  k, b) z5 A# w5 z9 x7 ?* A( J! W# q3 J
  文革结束后,中央的一些老领导提议,文革十年,翻来覆去的就是八个样板戏,实在太单调了,应该有一些新鲜的东西。于是,1977年,存封了12年的《革命洪流》被人从库房里面调了出来,经过审核,更名为《大浪淘沙》,正式公映。结果,大受欢迎,获得一致好评。: d8 J2 w9 e$ I. P

5 @$ w9 S2 y7 E: m1 O7 X! L* }  “四人帮”垮台后,于炳坤就被调回上海。得知影片上映,他便用编剧得来的稿费,买了200多张票,请同事和亲友一起去电影院看。事实上,这也是于炳坤第一次完整地观看《大浪淘沙》。/ r4 T8 @/ Q% O* y& ^. X7 C
! {! e3 Z3 m* [9 E; m
  《大浪淘沙》曾被人称作“十七年告别之作”。其寓意为,《大浪淘沙》是建国后、文革前,也就是1949年—1966年这17年间的最后一部故事片,是那个年代电影风格结束的象征。4 |' x9 k# N! ?; h6 C( G
5 T' J, _3 C. V- V9 l8 `
  2006年,中央电视台《电影传奇》系列播放了专题节目《大浪淘沙?告别》,就是指影片拍摄于文革前,获罪于文革中,解禁于文革后,最终能够得以公映,等于宣布了告别这部电影的艰难历程,告别中国人民的10年噩梦。* F# n8 |) y$ s5 Q& g


+ F! z7 y! v! n/ [3 x" S$ e" ~$ V/ U$ W
2 i8 |5 K: z( G! z2 \
  尽管,《大浪淘沙》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告别之作,但对于炳坤而言,却是新生活的开始。7 j' H( D0 \* b1 m, C' x

; i& l- ~% [/ J/ T" `( s  1965年,于炳坤进入上海戏剧学院编剧班学习,所写报告文学《力争上游》、《严师傅和第三次战斗》曾被《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法文刊载。1973年,出版长篇小说《飞雪迎春》上部(《中国文学》英文版曾选载)。1979年初,于炳坤调任《上海文学》小说组副组长,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1982年,他发表中篇小说《女儿回到要塞》,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英雄与罪人》,先后在《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文汇》月刊等刊物上发表《在繁华的城市里》、《半落青天外》、《藏龙卧虎》等小说。
* ]8 D, O2 q9 `+ m. {  X2 @( t7 F$ z: b" w* y
  于炳坤在《上海文学》做编辑时,还是一位出色的伯乐,挖掘了许多文学人才,其中就有著名作家陈村。1979年,于炳坤帮助他发表了处女作《两代人》。后来,陈村在《我的母刊》一文中说,于炳坤是他的“第一个责任编辑”,并十分动情地感叹:“那时,发表一篇小说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它是多少人的梦想啊!现在想想,那时候编辑和作者的关系多么单纯美好……尽管艺术见解不全一样,但他们非常敬业、爱才,一切为了文学。”" R9 |! I7 w6 Y% k6 R7 t0 Y
+ p3 Z7 r! m/ D5 }1 c
$ k* C# ^7 N  o) ]
发表于 2010-6-25 16: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郁闷,想把图片编辑出来,结果怎么也整不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19: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的确是上传不了了!估计是论坛后台的设置问题,请华总去坛子后台看看...
发表于 2010-6-25 20: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服务器的问题,海涛已经留言给服务商了
发表于 2010-6-25 21: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的确是上传不了了!估计是论坛后台的设置问题,请华总去坛子后台看看...* d3 z4 L% M  T3 E
于老五 发表于 2010-6-25 07:20 PM
* G$ F/ M7 u% X" ^
混时间长了,老五也知道个所以然了,哈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0-6-28 19: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混时间长了,老五也知道个所以然了,哈哈哈- P+ d# S; }7 m4 [& k6 b
于维立 发表于 2010-6-25 09:42 PM

, M% c+ d( w- x# m6 Z+ F8 {4 l3 Z  X 在坛子都混的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