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勃小楷书法鉴赏

2
回复
198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5 18: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赵仲泉于2010年3月6日写于昌邑
4 Q8 \$ H  ~/ d! ~9 d           早在八十年代初,我在岞山公社工作。有一年的春节前夕,去西夏湾村走访老干部,他家正在大扫除,见他家地上有一本小书,被出入的人踩来踏去。出于天性,弯腰拣起观看,见是一本手抄本,名《四书人物备考》这个老书记见我喜欢,就说:“给你吧,俺也看不懂,说不定待几天就让些孩子给撕了。”此手抄本长和宽12x12公分,内容是把《四书》里面的人物都作了考证。全书通篇都用比蝇头还小的楷书抄写,曾有多人用朱笔批点和加注。在封面上有“光绪庚子(1900)重订于桂荫书屋”字样。由此可见此书是在光绪庚子年又重新装订,这就充分的说明,抄书的年代要早于(1900年)。我对此书连看数遍,真被抄写者的书法功底所打动,这么小的字,上下几万言,那要有多大的细心和毅力?这么高的书法功底得要有多少年才能练成。出于对抄写人的崇敬,后来我查阅《于氏宗谱》始知昌邑夏湾于氏文脉渊源流长。早在元末,于氏始祖因避兵乱,由文登大水泊迁居昌邑夏湾,此地地处潍水东岸,南傍岞山山脉,有太祖河由东南而来,穿村而西去。于与鱼皆谐音,有水就能得利。在其族中先后出现了清朝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于兆吉,京闱举人于锡龄,曾得到慈禧太后封赏的泗城知府于荫堂等文化名人,有清一代,为官者接踵而至,书香气连年不绝。村内的长者就长说:“只要太祖河能连续流淌六个月的水就能出一个进士,淌四个月就能出一个举人,由此可见当时于氏族人对风水的自信成度要有多高。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说手抄本的作者于勃老先生,他是清光绪举人,曾任清朝吏部七品誊录官,可见当时他的官阁体小楷已达到了很高的成度,不然是不会得到吏部的赏识和看重的。有一次我在翻阅此书,偶然见在书的对夹页的里面有一块小纸,上面用行草写了一篇《水仙花赋》,纸长21公分,宽5。5公分,上面书写的文字用肉眼很难看清,用放大镜观看,字迹隽秀,章法严谨,有沉鱼落雁之姿,龙腾虎跃之势,后面还有老师的批语。在这么小的一块纸上书写了600多字,非神来之笔那有此等水平。
) _- l4 H" r, C/ D# v. Q8 _1 V0 ?
      我国的小楷书法,历史久长。 据我所知,楷书脱胎于隶书,汉代时,官吏奏事,均为隶书,为今隶,而今隶的特点就是笔画上的波、磔。那么为了写好,就必须具有蚕头燕尾的特点。于是,笔画必须要清晰。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经过隶书到楷书的演变,从汉、晋、隋到唐,楷书成为了主流书体。
! f8 E" P; ?2 @) ]1 _       三国时期的锺繇,是小楷集大成的第一人,他原是隶书大家,后根据今隶而作小楷,字体宽扁,且横长竖短,具有隶书的结体特征。后世的小楷书家多以他的小楷字为范本,我们可以看看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到了唐代,名人辈出,如虞世南、褚遂良小楷,发展到一定的高度,钟绍京的《灵飞经》更是一代典范,后世元代的赵孟頫的小楷、明朝唐寅、祝允明、王宠的小楷,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 J1 h  Y# Y) a, t7 P. V+ u7 n
       我收藏的这本手抄本,虽为一个举人所书,但在今天也是一般书法家很难达到的水平
5 D9 M0 H* I  b7 b
1.jpg 0 I/ \8 S5 K: m# N& M
5 }3 M$ E5 C" x- u8 ?; y% Q" o
# J  ~$ {! y4 O; D% I" {, o9 f
2.jpg ' C! E: z1 Q4 R* M5 S
9 [! B2 M) Q6 d- U+ ~

2 N% ^) n5 j9 m3 M' }% O) W; S/ s8 A; S 3.jpg
) i% `" x( @% {  e) }( \$ k! E! k  |

. I7 f" B" H% a 4.jpg 5 _- V" m7 ?. [" d5 G

% [# j- A! S6 A* x3 M
! V: ?( I4 v0 t- Y3 S# I3 S2 z
5.jpg    ; S  a7 _( o: F8 t7 W
6 Y$ G; B+ T7 a
1 R" b: H9 ]8 S+ k, C% j4 p
/ ]/ e! s: [, p: \
发表于 2011-7-14 18: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见过这样的书,没引起重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