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22
- 帖子
- 精华
|
清朝以来,通许就有“于娄半县”之说。....../ F" P( E3 Z* L8 J+ Z/ S, ~
$ a# F( \7 L5 A2 n! p1 \
沿通许—长智镇公路东行7华里,在六营村东,便看见一片墓群,占地 173亩,墓地柏树挺立,这就是通许县有名的于氏祖茔。明、清以来,此支于氏以为六营岗为祖根地,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并分布海外。旧时,农历十月初一,分布在各地的于氏来此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 X8 N7 O; E- W, r! G: q0 q S# s* G/ h% w
一、合纵六营传伟略
, v z d( u& ]% v
. Z" ~ x+ u2 |4 s六营地名的来历与战国时代“合纵连横”有关。明嘉靖《通许县志》:“六营在县治东八里,相传苏秦以合纵之术说赵,遂相六国,帅诸侯之师西伐秦,连营于此”。. b% h* i; E2 Y4 ^
: `4 p' e8 ^ B2 _
古代六营一带冈峦起伏,森林茂密,大河环抱,风景优美。乾隆版《通许县志》记载了古人在六营寻古的诗文。乾隆年间太学生莆田(今福建)人陈子京作:《六营》:“曾传六国此连营,一望深林天际平;密叶荫浓迷鸟梦,盘根偃蹇作龙行;日高似见旌旗影,风动犹闻鼙鼓声……”清通许人、贡生马图出作《六营》:“晓烟笼处郁林平,说是当年六国营;飞鞍为谁征士马,连兵何不惜苍生…..”
3 p; i" i5 Y7 d& b1 g5 R- m
$ J6 t' C" A" N: g 二、六营望族播四海
7 y7 m6 T, ~4 b1 s6 g: c* L O% W3 u
$ e- d. h$ e0 o6 v 同治版通许县《于氏宗谱》记载:其高祖从陇西(今甘肃省东部)迁中牟县(始迁年代不详)。元未,又从中牟迁通许六营岗。始祖于聚见此地群岗起伏,森林蓊郁,两河环抱,为吉地,遂定居于岗下开阔地带;把村东大岗定为茔地。于氏子孙在此地繁衍、播迁,人才辈出,成为通许县巨门望族,并形成于姓郡望。* W' }- y3 u* W! k6 E
, g4 o$ g6 J- R l/ n 于氏有三个来源:其一,出自姬姓。《新唐书?宰相世系》:“于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子孙以邘国为氏,后去‘邑’为于”,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于邰镇一带。其二,唐朝时宪宗令天下复姓“淳于氏”改单姓“于氏”。其三,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令鲜卑族复姓“勿忸于氏”改“于氏”。
" w. S. C4 h2 m) f$ K6 t4 |; Z( G; p* ?+ F7 O( M; W
郡望——是指古代某个姓氏发展过程中各支、各系成为名门望族的地纪念。同一个姓氏可以有几个郡望。& A8 J( a0 N* Z# x" t6 h+ S% P
2 @3 d& `' c- A9 `; `3 c6 d
...........................(以下节省500字)
, ]: C' k# Y* y6 }9 f
. G' W7 T+ [- x! B, |$ \ (1)六营岗于氏在通许县的播迁:通许县有304个行政村,607个自然村,六营于氏播迁65个村庄,集中在通许县的东部。清末,通许县有“于半县”之说。(2)在河南省的播迁:郑州、密县、洛阳、焦作、开封市、开封县、杞县、兰考、尉氏、太康、民权、宁陵、淮阳、睢县、南阳县、内乡县、临颖县、西平县、柘城县、永城、商丘、舞阳县、鲁山县、封丘县、许昌县、颖川县、方城县等。(3)向全国的播迁:北京(清乾隆年间发展成于家胡同)、河北(白沟河、井陉县、固安)、浙江(桐乡市、杭州市)。山东(济南、荷泽、东明县、巨野县)、安徽(萧县、颖上县、宿县、毫州)、江苏(南京、丰县、沛县、铜山)、山西(侯马)、陕西(吉山县)、新疆、青海、广西、甘肃(酒泉)、云南、台湾省(台北市)等(4)向海外的播迁:新加坡、西南非、美国、法国塞内加尔等。
) D/ J7 C+ C; H
6 m0 X, @; ^6 k3 W. z 三、阅尽沧桑说变迁9 W# y9 f8 f2 D" A
/ w& S. y4 w7 T
元未,始祖于聚定茔六营岗。洪武初年,二世祖于泰在茔地为祖先立碑。万历十二年(1584年),始建于家祠,工程浩大,建筑精美,山门飞檐悬铃,正面雕刻有二十四孝图,背面有通许名儒题字、题联。
' h, }8 L2 ~! i4 N; f# M
; ~. ^; N" h5 K3 K0 ~2 L 此后历年多次扩茔地、修宗祠。1930年在通许县老城马号街建于氏宗祠(解放后为通许文化馆占用,宗祠文物毁于“文革”中。* x5 f# j5 i$ }
2 i1 ?4 f& g) D% n) ~9 O
1931年,地方名流为新落成的于氏宗祠题匾、题联。于右任为其书写门匾“于氏宗祠”;为大殿撰联:(1)“春至和庶物;风来想故人。”(2)“依德念前人,仰东海高门西平望族;馨香昭祀事,为嵩山壮色洛水增辉。”题额:“敦敬宗祖”。
- ~. d& q& c h3 [4 R; c5 l5 e. P# E5 |" G% m' U. d, Y) [* {
1979—1993年,于氏茔地87座古墓被盗挖。
! X2 x5 z- @$ [% T. P4 b6 Q3 i, p4 H, ]4 ^$ H
四、墓碑古树昭往事- D( \- l) ^- j' c5 q/ p
G2 y5 |3 b+ q$ T7 b1 M
(以下节省800字)
+ y; f# c7 Z. ? C9 v5 T9 D/ ~+ V1 H6 L# Z; K/ S! o
五、于谦祖籍有新说
& Y& p* v: q6 }) [( x. P u9 |- T U' M- Z g
................% j- U% r) l2 @4 f% L
; d' K7 R2 q& N" W3 B$ ?
.................! i2 }( a" R+ Y5 w4 _
" M/ E4 d! _$ ]7 W" e4 w 卷末74页:“我于氏繁衍千丁有奇,自遭闯寇屠伤而清初复故园者数不满百。余以人虽无存,名或可考,因而搜墓志、罗碑文金铸石会之地,留心再四,得祖讳三百余,但莫知辈数,莫知后裔,实难派序入谱。然终弗敢遗也,敬刊谱末,俾后世得所稽查云。”在123个忘世单名中有“谦”字;在150余个忘世双名中有“九思”。, b4 e% @+ B$ }6 Y+ Z& S
6 M, p8 b2 b$ \: a 六、丰厚价值待重识1 B/ H9 d( C8 g- n4 D2 L, J, x3 n
2 N+ _4 h& E1 m) ~, d/ ?& i0 C, i
通许县《于氏家谱》、碑刻等包含了明、清以来的政治、经济、民俗等信息。如元末明初年民族迁移的社会背景、繁衍与播迁、捻军活动、冯蒋中原大战、日寇侵华、黄河决口等都有记载,具有历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 {, ]* P n2 B/ a6 Z% T
F+ i3 r" Q1 R2 O, D 12方明代墓志,不仅记载了墓主姓名、世系、官职、生卒、婚姻等,而且还有书丹人的身份,如“周藩鄢陵王府辅国将军云窟篆”、“明进士出身巡按浙江道监察御史村南冉崇礼撰”,起到证史、补史的作用。$ l; `9 p U, J$ t1 b
9 u7 J$ y+ r, }) Y .......................1 Y* C% ?7 f* k- q, w) x# f6 P
/ s( {5 U* S' ~* {
........................
" b1 I7 F( ]1 _, }- r9 R& C# h4 A4 B F
六营于氏分布广泛于国内外,于氏祖茔具有姓氏寻根的现实意义,对于增强民族的认同、团结、凝聚、合作,丰富河南姓氏寻根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 S* e; u) q# ]& @$ R" C1 a# ^1 R5 u# D; t' N6 Q
六营于氏家族明清以来涌现了许多仁人志士,或守卫疆土,或抗击外辱,或勤政为民,突出地代表了中华民族爱祖国反侵略的民族魂。4 J* f; C x( L2 Z, ~7 r2 {5 d
! N7 p# {! `; D& |. r . d+ n% f( K# ~; D; W! F
N: ^: d+ O" _7 }5 {& s2 S9 j 关于具体的更详细的内容,请大家到县政府对面的 席殊书屋 ,找《开封名胜古迹对联揽胜》这本书,书里有对通许约70个姓氏(当然对于氏全面论述)、通许的大部分古迹等都有具体的考证!% O+ ^: ?7 T2 I5 n" |
6 J% n$ V U5 r 这本书中的文章,县志是找不到的,是最新的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