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进士 家学有渊源——苫山刘氏家族 于瑞国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5011.png | |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9565.png | |
8 ~3 o" t! h' `: J Y苫山刘氏祖庙,位于山东聊城东阿县东苫山村,始创建于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原名“刘氏鼎新堂”,由赐进士第观吏部政福闽莆田梅坡许翰彦撰文作记,题名为《刘氏鼎新堂记》。迄今五百余年来,经多次重修,日臻完善,至民国初年(公元1912年)已有座北向南大殿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四周围以墙垣,院内百年古槐两株列立殿前两旁,前有大门一楹,两旁各开小门一孔,门台九级石砌,蔚为壮观。
$ L; n' D; X: _5 c9 E 刘氏立庙后,逢清明、农历十月一日祭祖,上供整猪、整羊各二,集族人列立大殿前,拜祖于祖庙,后拜祖坟。解放后,废除迷信,祭祀遂停。
8 a3 X( ]3 O) L) J' |7 h% B 时至今日,虽几经维修,但近四十年来,长期锁门闭户,风吹雨淋,两配房已倒塌拆除。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大殿三间(2005年重修)、石碑一通(祖茔祭田宗祠全图,光绪32年)百年古槐和前大门。% g9 ]+ G: e+ v+ d+ d/ O4 w
刘氏明代名人辈出,如六世祖约府君、七世祖田府君、隅府君分别为成化十六年、弘治十一年、正德八年的举人。
东阿县东苫山村,在今天看来是一座平淡无奇的小村子。在明代,这座村庄的三个名门望族中出了五个进士,是著名的人才之乡。其中刘氏家族一门三进士,传为美谈。明代“文学为一时之冠”的于慎行,就在刘氏家族兴办的东流书院里,接受启蒙教育。
& m6 c4 }4 l6 w/ V“山屏一曲抱寒塘,玉砌千层泛碧香。”东流书院创始人刘约曾题诗描绘东流泉池景象。依秀山,傍幽林,绕清泉,东流书院虽偏居乡村,却时有文人显贵访问,留下诗篇。 《水经注》曰:“天池山下有泉,名东流泉。”所以如此命名,乃是因为该泉位于平阴县洪范池之东。后来明人刘隅在此建东流书院,于是又名“书院泉”,村亦名书院之村。一泉成河,气势非凡。于慎行曾经与朱维京相约泉边,作诗歌酬唱。朱诗《东流泉》曰:“院傍三家市,泉开十里岑。石状云做幔,丹壑水成音……”于慎行作《雨中东流泉上和朱大可》云:“……树勤三秋色,泉飞万壑音。夜凉横吹起,欲听水龙吟。”好一个泉飞万壑音,这样的流泉,声响巨大,村民夜里怎能谁得着?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5257.png 虽然一泉成河,但主泉池却是平静异常,甚至不见波澜,也可算是一大奇观。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2410.png 泉池南边龙头前立一修建泉池之碑,好似画龙点睛之笔,恰倒好处的点缀了整个泉池,在一片江南般山光水色之间又凭添一丝古意。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2875.png 泉之北原有洪福古寺,乃与唐代洛阳白马寺同时,因为洪福寺是由白马寺僧人清真、悟明等人来此创建的。现在则仅存遗址和明万历年间《东流泉》诗碑两通——这两块碑自然与于慎行也少不了关系。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7196.png 一块就是朱维京的《东流泉》诗——然后于慎行作《雨中东流泉上和朱可大》诗——最后朱应毂作《东流泉上和朱可大年丈韵》曰:“清流环曲径,翠色映遥岑。山静少人迹,林深多鸟音。雨余云破练,月上酒浮金。千里来知己,同游惬素心。”从诗意推测,乃是三人雨中同游——实在是惬意。上图右边一碑是朱维京之诗,左边一碑是朱应毂之诗,据说是朱维京的书法。这就奇怪了,三人行同作诗,怎能只有两碑呢?而且是单单少了地位最高的于阁老的?我想这里原来也许真有三碑,只是于老的不见了。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4541.png 村内有近年的《重修黄公祠及东流书院景点碑记》,文曰:“书院村原为东流书院,刘公(大概就是刘隅)聘先祖黄雨公在东流书院任教……”这位黄雨公因爱此地山水,刘公便出钱给黄雨公买下此地,成为了村内黄氏之祖。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5592.png 祠堂修完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上面有“清德世家”的匾额。当年于慎行和朱维京这两位国之重臣都曾就读于东流书院,不知这位黄雨公有没有为名士师啊?假如没有也无他,能生活在这样的山水之间,人生又有何憾?& e. Y3 v' \$ o" l+ m. n+ Q/ r
刘约罢官还乡建精舍
3 G4 {8 M0 o7 }) @- r L 刘约,字博之,号黄石,是于慎行的曾外公。他于明成化年间,考中二甲进士,官秩从三品。成书于清顺治十八年的《苫羊山志》,记述此人奉公守法,政绩突出。* M9 e* r# k i2 _, v, m9 n3 X
刘氏家族重视教育的传统,可追溯至刘约的父亲刘观。刘观年轻时,随父在国子监读书,聪明好学。为治家,刘观遵从父命,不参加科举考试,回乡率家人精心耕作,勤俭持家,没过几年刘家家境富裕兴旺起来。他爱好慈善,在苫山一面治理家业,一面兴办私塾。. ?/ U, U7 ] F5 I* w5 j$ q" {
刘约因袭父亲个性,秉性正直。他任河南右参政时,驻南阳,到任便铲除豪强,剔除贪官,奖励廉吏。南阳人曾为刘约建祠供奉。
& x* c4 k0 ?5 H# [1 B 刘约官秩从三品,但政治生涯曲折,经历了大起大落。1507年春,刘约任河南参政,分守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河北(地区名,辖今河南、山东黄河以北地区)两道。分封此地的皇亲徽王,以征荒地为名,侵占民间粮田千余顷归王庄所有。此事有人告发,刘约态度坚决:“夺民田,百姓以何为生!”于是照实情上报朝廷。当时宦官刘瑾把持朝政,主管内行厂特务机关。徽王贿赂刘瑾,刘瑾派亲信复查,以诬陷皇室亲王为由,弹劾刘约。刘约被绑到京城,罢官贬为平民。8 z. c: U7 v1 U. B" ?; i
刘约归乡后,在邑城东阿镇南风景秀丽的东流泉构筑精舍,教授后人诗书。闲暇时徜徉山林泉水间,歌咏风月。刘约胸怀坦荡,一生好客,虽为庶民仍有四方宾客来往。
8 O% |3 G; |# _( u) d+ k 正德五年,刘瑾被诛杀,皇帝下诏刘约官复原职,刘约没有上任。东阿县苫山村李仁、刘隅等一批人才皆由他培养。$ f+ [7 P) K, E* E" G& o1 j
刘田刚直为政抗权贵' D6 }- o2 Q: b9 o4 i+ L
C. {2 S2 C Q7 M* p! J: l
& o; M0 r4 c. X6 A8 n+ s刘田,字伯耕,号东溪,是于慎行的外公。他年仅17岁中试举人,24岁进士出身,初授北直隶真定府元氏县知县。1 `9 Y* m* f2 K1 V1 c/ d/ _
在苫山刘氏家族中,刘田个性鲜明,豪荡无拘。当时皇上权臣喜欢珍奇生物,地方官吏争相进献。元氏县有人得到珍稀白兔送到县里,县丞等官都去祝贺,刘田设宴当场把白兔烹了,笑说:“献白兔以助皇上淫乐,不利朝政皇纲。为己利而害国殃民,我不能做这样的事。”县丞等为之钦服。
/ p( @ S" P' h, ]7 \7 G/ M' O 当时宦官刘瑾专权,为加强对京畿周围控制,于正德五年七八月间私派宦官二人,巡查刺探。所到之处,知县到郊外迎谒,百般效劳。此二人到了元氏县,不见动静,便坐在驿馆里传令召见。刘田乘车直驶驿馆,宦官二人有恃无恐,在堂上并不起座。刘田厉声喝斥:“阉胡无礼,为何不给长者让座!”二人大吃一惊,唤随从拿住刘田。刘田气愤至极,提起一人掷于堂上,叫下吏捆绑送狱。他对二人说:“胆大包天,竟敢诈称皇命,刺探国家郡邑大事,我要上书朝廷严加惩处!”二人因奉刘瑾私令,怕事情暴露,惊慌跪地求饶。9 @1 p+ N% `+ Y6 E9 p' e
在回京路上,二人将此事告知真定知府,知府十分恐惧,以千金奉送二人谢罪,不敢让刘田知道。事后,刘田入京觐见,这两个宦官把事情告诉了刘瑾,刘瑾欲置他死地。京城的人都知道这件事,没人敢收留刘田。刘田置生死于度外,穿便服安闲地进入京城,准备明日觐见。随从都吓得颤惊,但刘田饮酒高歌,毫无惧色。* t, a1 w6 p; h/ M5 M$ @! w; c) s
命悬一线之时,突然听到街巷人声汹汹,以为刘瑾党徒来了。原来,刘瑾事发败露,当晚(明正德五年八月戊申日)被诛,全城百姓涌上街头欢庆。刘田幸免一死,升为户部主事,不久升员外郎,官秩从五品。
- v8 K# ?5 b+ Q8 X' R) ~ t: k 刘田38岁病逝于北京任上。刘田的女儿刘淑人,是一位才女。幼年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十余岁精通四书五经及历史典籍。喜爱文学,尤擅律诗,生平题咏甚多,是当时著名女诗人。 刘太淑人(1506—1555):东阿东苫山人,(即现东阿县刘集镇东苫山村)。道光本《东阿县志》卷十四:“刘淑人,户部郎中田女也。幼好学,静慈孝恭,孝经诸史,靡不遐览。长适平凉同知于玭,生五子。(按,经考实为四子,即慎动、慎思、慎言、慎行,第五子慎由,系妾黎氏生。于慎行《谷城山馆文集》卷二十四《亡弟稚川茂才墓志铭》:“少弟无欺者,名慎由,庶母黎孺人出也……先妣淑人,有四男一女,皆已成立,而会府君客游陇西,卜簉金城,孺人在侍,逾年归里,举弟于舍。府君为其少也,貌清而慧绝,锺爱之。淑人之爱又甚,朝夕抱弄膝上,口枣粟啖之;夜则置诸怀而卧;时啼不休,辄为披衣起坐,至申旦不寝。孺人性卞善,折梃笞儿,夫人闻辄谯之:‘若母敢笞吾儿也!’出则携以自随,时诧内党:‘此吾老生儿!’兄娣以淑人爱之,故亦忘其异母出者。”又同书同卷之《亡兄阜泉处士墓志铭》:“于氏自海上西迁,四世而为先考宗伯府君。府君五子,妣淑人出者四。”《亡兄太学都讲航隐先生墓志铭》:“吾家故居海上,西迁四世而为先宗伯府君。府君举五子,先淑人出者四焉。”)经书皆其口授。三子慎言,嘉靖壬子举人。四子慎行,官至东阁大学士,谥文定。其诸子皆为邑名士。淑人随夫任秦雍、河洛间,题咏甚多。”于玭(1507—1562):字子珍,号册州。嘉靖七年戊子(1528)举人,二十年辛丑(1541)谒选,先后为许州、静宁州知州、平凉府同知,三十一年壬子(1552)辞官归。朱赓《朱文懿公文集》卷六《于册川先生传》:“先生生而岐嶷,十岁能为文,即禀学于邑中丞刘公所,刘公大异之……年十三,从翠峰公避仇泰安,人有言先生泰安守者,守以白学使姜公。姜公召试之,奇;杂诸郡邑中试之,愈奇,乃廪学宫载归济南,所至人聚观,诸藩臬争迎入舍,赐笔札,车常满,齐鲁间称神童云……去之东流泉,益力学,厚自淬琢,行常带经,止则诵习之,至躬自汲炊,不为悔。弱冠举于乡,五上春官不第,遂谒选,领许州……补陕西静宁州……满考迁平凉府同知……时督府稔知先生可属大事,方表为庆阳守,而先生顾郁郁思归……上书求去,不俟报去矣。先生守二州佐一府,去皆见思,各肖貌祝之……平生不问产业,好读书,工古文词,以作吏,故著述不多,今其集有六卷,存于家。”(明天启刻本)殷士儋《金舆山房稿》卷十《陕西平凉府同知册川于公墓志铭》:“余雅闻济南长老称说于公少年岐嶷,美文词。读公太史状,即古所称南阳朱季何以加焉。两扑巨豪,谈笑擒之,从容陈语利害,千乘之主改颜巽谢,气雄万夫矣。而斗酒自奉,甘蔬茹薄,俨然儒生,又何难于解官归也。”(万历十七年邵陛刻本)贾三近《于氏家藏诗略序》:“余髫稚时,数从家大人闻册川翁童丱称神,落笔万言,翩翩李供奉之流也……翁诗二卷……翁古诗直逼汉、魏,近体当于武德、开元中求之……翁官南州西土,所在有惠政,吏民尸祝,类朱仲卿;投绂归田,家徒四壁,澹然诗洒,类陶靖节;殷殷种德,卒应高门,如持左劵,类君家于公。”(见道光本《东阿县志》卷十八)邢侗《于氏家藏诗稿后序》:“我册川翁,夙蕴瓌奇,天挺间世,薄生人之常恋,营竹素之令图。虽复稍婴轮鞅,而冲襟雅韵,一寄之诗。思既川腾,辞亦林蔚,朝华夕秀,丹霞之气,以舒写物伦,类黄钟之律……今览兹集,即言不相袭,格以类殊。而究厥体裁,率沈雄朗润,妙入元解,盖缘本乎天趣,发之性灵,是以机动神随,意无乏绪,微云河汉,抑亦庶几秋水芙蓉。畴庸雕饰洋洋乎,纚纚乎,斯已奇矣!”(见同上)于慎行《谷城山馆文集》卷三十四《先考遗集跋语》:“先考赠宗伯公,少负才名,数奇不偶,薄游关陇,官业萧条,平生赋咏撰述,遂多散佚残编,旧箧中馀二三,未尽其大都也。往岁,邢子愿氏略取二卷,刻于南宫,李北山先生及中立王孙裒集海岱名家,皆有采摭。及同年张子阳氏来,索全稿刻于安州,始幸有成集矣。悬车之日,奉归家塾,守舍不戒,烈于赤熛,每每谓怅然念之,不忍手泽之复湮、家学之终郁也。爰取安州旧本,重加校定,锓而藏诸祏,使子子孙孙永有遵奉云尔。先考文宗《国》、《左》,以冲和典奥为体,而不尚浮夸;歌诗雅澹湛深,取法韦、杜,视促数绮丽之调将凂焉。盖能自得于古人之矩,而非求合于流俗者。守丞边郡,周旋幕府,值西陲有事,参与行间,故塞上之咏为多云。”道光本《东阿县志》卷四《古绩》:“玉堂振藻坊,在县前桥头,万历年为平凉府同知于玭建圯。”卷七《泰安府志东阿所祀乡贤》:“明兵部尚书张本……平凉府同知于玭……”《书院义学》:“东流书院在城南十五里东流泉上,即故洪福寺也。嘉靖中拆毁淫祠,改为书院,祀宋儒周、程、张、朱五贤,以……明参政刘约、员外郎刘田、都御史刘隅、同知于玭配今院祀。”卷十七《著录》:“《诗略》二卷,于玭著。”按,于玭著述今佚。
刘隅还乡扩建东流书院
, M. Q: v; ]6 z& B, g# j 刘隅,字叔正,号范东。刘隅是刘约的第三个儿子,刘田的弟弟,官秩正三品。当时刘氏家族一门父子三进士,同朝为官,显赫一时。但因袭家族传统,皆清正廉明,不阿权贵。
2 a) t2 Q! u/ T3 z 刘隅生而颖秀,天性好学,传说他年少时读书坐卧楼上,三年不下楼。嘉靖元年,皇帝下诏毁淫祠,与原东流精舍相邻的洪福寺,毁为乡社。当时刘隅尚是举人,和同乡李仁一起上书府台,欲将其父刘约所建精舍和洪福寺旧址合并,改名东流书院,和其他庠生、举人共读其中。第二年,刘隅、李仁都中了进士。
% \9 Z5 m8 w+ J1 M 刘隅的政治生涯,亦大起大落。嘉靖十九年,刘隅政绩突出受到嘉奖,晋升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他个性刚毅,善于用兵。当时边关告急,刘隅上书“守御九策”被朝廷采用,确定以山西平定州为北京门庭,储备兵力,大修龙固、娘子二关,预备火器战车。刘隅用兵赏罚分明,重金奖赏战死士兵家属,将士都愿听他指挥。但这个举动有失条律规定,谏官以犒军费巨大为由弹劾刘隅,皇帝下诏,刘隅被罢官归家。4 R* Z3 x: a1 T& C+ b8 z
刘隅罢官还乡后,买地筑堰扩建东流书院,亲自教授课业。建东流书院正祠四楹、大门四楹,祠后东西厢各四楹,又建藏书楼,其原精舍地增减讲堂四楹。教学用具刘隅自己置备,又买百亩田作为书院学田。因书院为刘隅所建,又亲自任教和主持学务,人们又以其号称之为“范东书院”。
% r: F& ?3 \, {0 a* u8 g1 W( F 嘉靖二十一年,查明刘隅没有贪污军费,赦罪召还复任,刘隅拒绝。他家居 24年,课教乡间诸生。当时的举人、平凉府知府于玭(于慎行父亲),进士、中丞孟一脉,进士、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于慎行等,都是东流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
2 q% V9 G5 a5 [& E- x) d 于慎行因袭家学人脉
' S, n+ B+ d$ t: q/ | 于慎行,字可远,又字无垢,官至明朝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史书中,于慎行文学成就超群,但个性保守,恪守儒家礼制,其个性的形成,和家学因袭不无关系。
6 [: p$ R2 L6 z' X; T 在东阿苫山,仍然流传着于慎行的轶闻。于慎行十岁时,就读于东流书院,家人和书童陪伴他,去兖州参加省学政主持的科考。路经一桃园,正值桃花盛开,慎行折了一枝,一路玩赏来到考场,舍不得丢弃,把桃花藏在袖子里。恰好考题为“桃花赋”,正中下怀。于慎行挥笔而就,第一个交上考卷。学政见案下一少年举手交卷,便起座俯身去接,瞥见其袖内桃花,顺口念到:“小学生,袖桃花,暗藏春色。”慎行知道学政在考自己,灵机一动,深施一礼,对答:“老大人,坐高堂,明察秋毫。”学政被少年慎行的才华达礼所打动,在卷子上直接写了“中”字,十岁的于慎行破例批准赴省参加选拔庠生的院试。& M4 I$ l2 N+ S: N
明万历初年,于慎行以史官身份充任万历皇帝老师。于慎行严为帝师,一次课时,万历背诵不出文章,于慎行便用戒尺打他手掌。侍读告知皇太后,太后立即来到御书房,拉起万历就走,并愤然说:“我儿子读书做皇帝,不读书也做皇帝。”于慎行跪奏太后:“读书为明君,不读书为昏君。”太后醒悟,让万历跪求老师教诲。
2 l1 I1 E; U4 x 于慎行是明朝三位皇帝的老师,他死后葬于故乡,万历皇帝在其墓前御植60余株稀有白皮松,代替皇帝守孝。
1 k% X9 {) Q9 K 纵观于慎行40年仕途,曾三次罢官,22年赋闲在家,最长的一次长达 17年。他秉性忠诚,但终能三起三落不倒,离不开苫山刘氏家族为他提供了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官场上深厚的人脉。
* a* L$ Z4 [! B6 B$ r/ H 因于慎行带来的荣耀,刘氏墓茔形制之所得到扩建,占地近百亩,称为刘林。刘林神道两旁,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望天吼等队列,雕刻细腻。1958年元旦开工兴建水利工程,沉沙池经过刘林。为保护历史文物,东阿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人现场指挥民工,把著名的墓碑、重要石雕安全放倒,原地保存,免于人祸。沉沙池放水后,墓碑石雕淤于地下两米左右,现仅有墓茔门坊、龟驮碑帽头可见。
4 H4 y) h% m7 Q3 E7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