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代表任何权威观点,作为传说或者历史曾经存在过的记忆,大家有所了解也算是对于姓文化挖掘的一点贡献)
9 e/ p/ n3 N+ R7 b龙门寺村,位于民权县城东九公里处,属民权县城关镇管辖。该村村民,现年九十岁高龄的李良英老人和现年八十九岁高龄的谢发云老人说:“从前,龙门寺村西头有座龙门寺院,得名龙门寺村。 两位老人告诉我,听祖上传下来说:“龙门寺院始建于元朝前期,是明代于谦的祖上出资兴建的,当初,占地百余亩,北靠大堤,西临睢州坝湖水,地广人稀,环境优静,是佛家修行的好地方。龙门寺院座北朝南,建筑物分为前、中、后三大殿,左右廊房和山门,幢幢建筑,飞檐走兽,雕梁画栋,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大殿内的佛像,栩栩如生、千姿百态,整个寺院被树环绕。苍翠葱茏,巍蔚壮观,龙门寺院远近闻名。那时,僧徒如云,入龙门寺院译经传道,络绎不断。常年累月祈祷者众,诵经念佛,磬响钟鸣,不绝于耳。后来,山主于家也不断的出资供寺院的修缮与扩建,使寺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因黄河屡经泛滥,龙门寺院在洪水肆虐中,摇摇欲坠,昔日的佛家圣地,已成为不茅之地,四周光秃秃的,如火燎一般,故有火烧龙门寺的传说。此地的于姓,就搬迁到堤北生存下来,于堂、于庄、于楼的祖先就是从这里搬迁走的,龙门寺院经历沧桑,在风雨飘摇中,由盛到衰,到两位老人记事时,寺院的建筑,只剩下前大殿和左右廊房。山门外的三座碑,碑身被淤埋的不足一市尺露出土面。前大殿和左右廊房,在冯玉祥提出拉神扒庙那时候被毁掉。山门前的三座碑,解放初期,不知被何人挖出弄走。”因两位老人没文化,碑文就一概不知了。 两位老人领着,来到龙门寺院遗址,从现状看,寺院遗址现存四亩多地,无任何建筑物,生长的树木较多。前大殿原始地形,依然明显,高出地平面约三十厘米,两位老人说:“因为原先这里是龙门寺院的庙地,村民谁也不愿意把房子盖到这里。 两位老人还告诉我,龙门寺院山主,于家的祖坟就在龙门寺村的南面,占地四亩,当初有坟累累,墓碑林立,长满了绿森的苍松古柏,十分肃穆。因为于谦祖上世代在朝为官,墓碑都是皇帝给立的,每逢清明节,于姓前来祭奠的人很多,骑马、坐轿、乘车,官民都有,十分隆重。解放前,堤北姓于的,清明节,都有人到于家坟遗址,点纸烧香,以表对祖先的怀念。老人们又把我带到了于坟的遗址。现在,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北距龙门寺村约二百米,南挨常庄寨村后毛草河北岸,东临民宁灌渠,西连一条南北乡间小道。两位老人所说的于坟,已无任何坟的遗迹,早已夷为平地,成为农田。 于坟在龙门寺院的东南方,西地相距约六百米。 口述人:李良英、谢发云 记录整理:于显光 注:一、据王风洲明史料记中有康熙五十五年春黄洵识记载:“嗣后,同友会文龙门寺、巽隅,有坟累累,寺僧告予云,此先山主少保公祖茔也。’’ 二、据民权县中医院医生张中建回忆,他在读六年级时(1966年),他在民宁灌渠岸边发现有一倒下的墓碑,碑文显示是当时翰林院大学士篆文,为于谦高祖于夔所立,后来此碑不知下落。高祖于夔当过元朝的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追封河南郡公。
6 {* [1 l9 [1 x, g: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