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0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108
- 帖子
- 精华
|
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明·钱塘县太平里(今浙江省杭州市庆春门附近,后迁居词堂巷)人。永乐十九年(年)中进士,授山西道监察御史,历官江西巡按,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为官廉洁正直,明朝京师重臣,民族英雄,著名诗人、军事家、政治家。
明·永乐十年(1412年)15岁,录取为钱塘县学生员(秀才)。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杭州参加“乡试”,中第六名举人。永乐十九年(年)中进士,授山西道监察御史。宣德二年(1427年)奉命巡按江西,平反了数百件冤狱。以后10余年间,又以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山西、河南,深入民间察访,惩治贪官,严惩特殊贪暴分子;兴修水利,改良农事,创“平仓”、“义仓”储粮,以备荒年赈灾;设“惠民药局”,救治百姓疾病,百姓爱戴于谦,称其为“于青天”。擢兵部左侍郎,居官清廉朴素,不馈赠权要,不拉拢私交。上京奏事,不带一物。有人对其说你即使不带金银,也该带些土产便中送点人情。却举起两袖说:“带有清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也先分四路大举侵犯边疆,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时,代理兵部事留京辅助监国郕王朱祁钰(英宗之弟)。8月15日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之变,50万大军全部覆没,英宗被俘,京师震动。皇太后命拥立郕王朱祁钰监国,擢为兵部尚书,统帅全军,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许多人毫无战心,正欲迁都南下,便挺身而出,驳斥了各种投降主义的论调,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坚持保卫北京,继续抗敌。不久郕王即帝位,为明景帝。十月也先挟持英宗破紫荆关威胁京师,遂分遣诸将列阵九门迎敌,并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弟孛罗及平章卯那孩。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乞和,请归还英宗。八月迎还英宗,安置南宫,称上皇。当时闽浙有叶宗留、邓茂七起义,广东有黄肃养起义,湖广广西贵州等地均有少数民族反抗,都被其镇压。景泰八年丁丑(1457年)将军石享、宦官曹吉祥等,趁景帝卧疾南郊,发兵拥立英宗复辟。英宗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记恨其当时不以己为重。诬定为“意欲”谋反罪,抄没家产时,家中除一些书籍外,没有值钱的东西。
明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2月16日)英宗复辟后的第6天,以谋逆罪将其处死,终年59岁。谥肃愍,遗著有《于忠肃集》传世。北京人民听到其被害消息,无不恸哭。遗骸暗中为人收敛,第2年运回杭州,葬于西湖三台山麓。成化二年(1466年)宪宗皇帝特诏平反,复官并赐祭,将其北京崇文门内西裱背胡同故宅改为忠节祠。弘治二年(1489年)朝廷下诏,在三台山的墓旁建祠纪念,并在故居建立怜忠伺(遗址在今祠堂巷)。万历十八年(1590年)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塑像。清·嘉庆十五年(1820年)杭嘉湖道台林则徐重修了墓与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修的墓碑上刻有“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溢忠肃于公墓”18个字。
于谦自题联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自题
无穷岁月增中减;
有味诗书苦后甜。
——自题
眼前直下三千字;
胸心全无一点尘。
——自题
于谦撰题联
花雨欲随岩翠落;
松风遥傍洞云寒。
——于谦题江西省庐山山阴石屋
庐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东临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滨,是座地垒式断块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构成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天然山水画。有雄奇挺秀的山峰,变幻莫测的云海,神奇多姿的流泉瀑布,文明悠久的历史古迹。山阴石屋在庐山香炉峰之半山,野花盛开,山崖碧翠,松树倚壁,屋洞在其间。时有花雨滴翠,松风摇寒,云从面起。作者以拟人化手法写花雨、松风等景物依人,并把自己的知觉感受寓在其中,写出一种真切、清寒之美。
于谦贺赠联
旌节镇雄藩,名传冀北三千里;
风霜推独坐,威振山东八百州。
——赠鲁抚
联语表示了作者对鲁抚的推重和信任。
于谦合撰、应对联
1、〖于谦应对塾师〗
三跳跳入地;(塾师)
一飞飞上天。(于谦)
——于谦应对塾师
手攀屋柱团团转;(塾师)
脚踏楼梯步步高。(于谦)
——于谦应对塾师
2、〖于谦应对和尚兰古春〗
牛头喜得生龙角;(和尚)
狗嘴何曾出象牙。(于谦)
——于谦反讽和尚兰古春(1)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幼年时,他的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有一天,他到乡间的学堂去,被一个名叫兰古春的和尚看见了,就吟出“牛头喜得生龙角”句取笑他。于谦听了,立即用“狗嘴何曾出象牙”句雪耻。兰古春和尚先是大惊,继则赧然。后来,于谦被选为“博士子弟员”。(下转《于谦反讽和尚兰古春(2)》)至民国时,四川有名士在此联前拼合上一副四言同音讽刺联,遂变成了一副讽刺民国时事的趣味讽刺联:
天下太平(贫),牛头喜得生龙角;
民国万岁(税),狗嘴何曾出象牙。
三角如鼓架;(和尚)
一秃似锣棰。
——于谦反讽和尚兰古春(2)
(上接《于谦反讽和尚兰古春(1)》)于谦归家后,便对娘亲说:“从今后,不要再梳双髻,免得遭人取笑。”又一日,兰古春随他寺院里主持方丈经过学馆时,又遇到小于谦。只见他已改成三角状的发髻,嘴痒痒,便又戏吟一句:“三角如鼓架。”于谦瞅定两个和尚,两眼滴溜溜一转,狡黠一笑,便脱口对出:“一秃似锣棰。”兰古春大为吃惊,想不到这乳臭未干的娃儿,才思竟如此敏捷。虽挨了骂,仍赞叹不已,悄声时他师傅道:“瞧着吧,这娃儿长大后,前程难以限量,只怕要当个救世的元戎宰辅呢!”谁知此言竟然被他说中,这是后话,咱且按下不表。
3、〖于谦应对太守李谦〗
红白相兼,醉后不知南北;(太守)
青黄不接,贫来卖了东西。(于谦)
——于谦应对钱塘太守李谦(1)
这年春季的一天,钱塘太守李谦,带着扈从,下乡视察民情,将届正午,恰好走到于谦的所在村。里正便把接待太守的官差,派给于谦的父亲,让他好好备一桌上等佳肴款待贵官。时值四月,正是乡里青黄不接之时,又值家境不佳,于父哪里备办得起?却又不敢违拗推托,没奈何,只得变卖些财物家私,勉强凑足这桌酒筵。李太守驾到,一人独坐筵前,自斟自酌,开怀畅饮。他吃得可口,喝得痛快,便带着三分醉意地吟道:“红白相兼,醉后不知南北。”“红白相兼”,指色酒和白酒搅和到一起,酒劲忒大,易使人醉。醉了晕头转向,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了。当时小于谦正独自一人坐在厅堂前的石阶上赌气呢。本来嘛,几个月了,家中缺粮少米,连干饭都不敢做,整日喝稀米粥。你个太守老爷,哪里不好吃顿饭,偏偏跑我家来凄热闹,逼得老爹当卖了多少东西,为你准备这顿饭食。他正心里老大不高兴呢,一听太守公吟出此句,便放开喉咙,朗朗对曰:“青黄不接,贫来卖了东西。”
容易;(于谦)
色难。(太守)
——于谦应对钱塘太守李谦(2)
厅堂里的李太守,一听此对,惊得酒意也醒了三分!他也是个聪明机巧之人,哪能听不出话语间愤懑和不平的弦外之音?他脸上红了一阵,又白了一阵,借着几分酒劲儿,猛喝一声道:“什么人大胆,敢在堂前喧哗?”小于谦倏地立起,回转身形,走前几步,冷冷地盯视着太守说:“是我!”俗话说:“拿了人的手短,吃了人的嘴软。”当太守听说这是主人家的幼子时,也不好逞官威发作了,便讪讪地问道:“嘻!看你小小年纪,莫非也会属对?”小于谦冷然一笑:“对又何难?容易,容易!”“那好,我就出一上对,你试试看。刚才你脸色犯难,咱就以这‘色难’为上句,你可能对出下句?”于谦说:“这有何难?容易容易!”李太守说;“你既一迭声儿喊‘容易’,那就快些对上来吧!”于谦还是一迭声儿喊“容易,容易!”太守脸色不悦了:“既奢言容易,还不早早对来!”于谦嘿嘿一笑:“我早对对出了,只不过大人酒醉胡涂,没能听出罢了!”“哦?——哦!”李太守一个楞怔,细细想来,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小于谦就是拿这“容易”二字属对,你瞧,“容”对“色”,“易”对“难”,妙语浑成,天衣无缝!小孩儿说了五七遍,堂堂太守公竟还被蒙在鼓里,岂非迟钝愚庸?李太守禁不住心底里暗自吃惊,好个伶牙俐齿的娃儿,稀里胡涂竟让他给捉弄得一楞一楞,真也他娘的晦气。好吧!让我也难难你!
风扁;(于谦)
月圆。(太守)
——于谦应对钱塘太守李谦(3)
李太守沉了沉,又想出一对:“月圆。”于谦应声答:“风扁!”李太守一拍桌子:“胡说!风怎么能是扁的?!”小于谦面不改色,缓缓对来:“像我们这小门小户,它都能挤进来,一条侧缝,它也能进得去,不扁何能?”
牛舞;(于谦)
凤鸣。(太守)
——于谦应对钱塘太守李谦(4)
“哦哦……算你乖巧!你再听一对:‘凤鸣。’”“牛舞!”“又来胡说!谁见过牛能跳舞?”于谦侃侃而谈:“古语说:‘百兽率舞’。百兽百兽,牛能不在其中吗?”李太守没啃鸡骨头,却被这话给噎住了!“咹、咹……你倒还有典故作证,罢了罢了!”他却没能听出于谦话语里,处处含着讥刺之意。
庭前花始放;(太守)
阁下李先生。(于谦)
——于谦应对钱塘太守李谦(5)
李太守下不了台,他多想出个难题,难住眼面前这个不太好对付的少年,他转着眼球子,琢磨来琢磨去,一眼瞥见庭院里、花栏上,春花含蕾,便随口吟出:“庭前花始放;”于谦眨眨眼,忽然发问道:“嗄!还没请教尊驾贵姓?”“谁不知咱钱塘太守李大人!”“阁下李先生!” 李太守捋着短髭一乐:“娃娃,你别‘顾左右而言他’,‘庭前花始放’,对得上来吗?” 于谦还是一迭声喊:“阁下李先生!”李太守猛一拍桌案,杯儿盏儿都震得跳起舞来:“还不快对?”“我早对上啦,你又听不出来!‘阁下’对‘庭前’,‘李’对‘花’,‘先’对‘始’,‘生’对‘放’,字字皆工,词词对仗!敢说不是?”李太守这才明白过来,心里暗暗叫苦:又让这个小孩儿,当猴耍了!
嘴甜心里苦;(太守)
眼饱肚中饥。(于谦)
——于谦应对钱塘太守李谦(6)
面前摆着珍馐美味,却再也品不出一点滋味,慨然长叹一声,吟道:“嘴甜心里苦;” 小于谦掠一眼满桌的美味佳肴,只有太守一人独吃,不平地叫道:“眼饱肚中饥!”是啊,早饭他只喝了一小碗粥,此时肚中早在咕噜噜提着抗议,瞅着美食不能吃,岂非“眼饱肚中饥”吗?!
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太守)
太守二千石,莫若公 。(于谦)
——于谦应对钱塘太守李谦(7)
这时,早有几个村童,围在厅堂门前看热闹。李太守心中暗忖:嘿嘿,饿了是不?还跟我绕脖子?便道:“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 于谦朗声道:“太守二千石,莫若公……”这最后一字,他突然咽了回去,冲着太守公只是一阵哂笑,李太守警觉地催问道:“都不像我怎么呢?快说呀!”于谦哈哈乐了:“你要把我迎到酒筵上,就是‘莫若公廉’!”李太守两眼一瞪:“我要不请你上座呢?”“那就是:‘莫若公贪’!”见此一个字,早惊得李太守冒山一身冷汗,赶忙降阶相迎:“快请上座,快请上座!”
口,有似没梁斗;(太守)
川,好像三条椽!”
——于谦应对钱塘太守李谦(8)
谁都知道,在旧时代,小民百姓是没有资格敢跟堂堂父母官平起平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的。可你瞧于谦,小小年纪,竟大摇大摆地被太守公请到酒筵上,堂而皇之地大吃大嚼起来。“三月不知肉味”的小于谦,张大嘴巴,一阵儿猛塞。他心里想:满桌佳肴,反正都是我家血汗钱换来的,能吃多少吃它多少,总不能都便宜了你这个“刮地皮”没个停歇的贪官!一刹时,满桌酒菜让小于谦风卷残云般扫去一小半,只吃得李太守紧皱眉头、大为不悦。他拿筷子一指于谦的嘴说:“口,有似没梁斗!”(斗,旧时代量米时多用“斗”。四四方方的,外形都像个“口”字,只是上边还多着条横梁;李太守这样说,是极言小于谦“嘴大如斗”,填不饱,塞不满,含有贬斥的意味!)于谦也拿筷子一指李太守紧紧蹙起、皱成个“川”字形的眉头说:“川,好像三条椽!” 李太守拍着巴掌叫道:“错、错、错!‘川’字第一笔是弯的,怎么能成‘椽子’?”于谦不慌不乱、坦然答道:“尊驾是堂堂钱塘府太守,还用着一个没了鼻梁的‘斗’,像我们穷家小户,三条椽子里有一根弯曲的,又有啥值得你大惊小怪呢?”
栗绽缝黄见;(太守)
藕断露丝飞。(于谦)
——于谦应对钱塘太守李谦(9)
一句话出口,引得里里外外,一阵哄堂大笑。李太守也只好以酒遮面,红着脸赞上一句:“神思嘛,倒也还算敏捷;才学嘛,也算有点儿邪才!来、来、来,我再出三个上联,你若都能对上,我就赏你个秀才当当!”说着,他一指筵席一的山果炒栗说:“栗绽缝黄见。”(栗子被炒熟后,硬壳儿就会绽裂开,露出里面的黄色果实。)于谦呢?随手挟起盘中一段藕片呈上说:“藕断露丝飞!”
看花亭下看花回,看看看到;(于谦)
分水桥边分水吃,分分分开。(太守)
——于谦应对钱塘太守李谦(10)
李太守嚼口藕片,接着又说:“你村东口有座分水桥,是不?请听上联:‘分水桥边分水吃,分分分开!’”(此处‘分’,应是一字两音两义。)于谦略一思忖,便道:“听说尊驾公馆里有个看花亭,有吧?请听下联:‘看花亭下看花回,看看看到!”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太守)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于谦)
——于谦应对钱塘太守李谦(11)
李太守双眸骨碌碌一转:“分水桥下那片洼地叫七里塘,是不?再听上联:‘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于谦两眼滴溜溜一忽闪:“钱塘县西北向有个九溪蛮洞,是不?请听下联:‘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菱角三尖,铁裹一团白玉;(太守)
石榴独蒂,锦包万颗珍珠。(于谦)
——于谦应对钱塘太守李谦(12)
李太守有些焦急,一指盘中菱角喊道:“菱角三尖,铁裹一团白玉;” 于谦霍地站起叫了:“‘石榴独蒂,锦包万颗珍珠!’李大人,三对都已对上,大人不要食言,快把‘秀才’拿来!”李太守只恼得面皮紫涨,但他仍不愿服输:“且慢且慢,还有一对,听我道来!”
厅凉无用扇子搧,退下,退下!(于谦)
酒热何须汤盏烫;滚开,滚开!(太守)
——于谦应对钱塘太守李谦(13)
这时,恰好从人又给太守烫上酒来,他早已面红耳赤,汗顺着脊梁骨流,便没好气地呵斥道:“酒热何须汤盏烫;滚开,滚开!”太守在筵前吃酒,里正还派了个俊俏村姑,站在身后给他搧扇子,搧了这半晌,那村姑早累得臂软手酸,可又不敢停歇下来。于谦看在眼里,早已愤愤不平。这时,恰好借题发挥,便一指村姑叫道:“厅凉无用扇子搧,退下,退下!”得,俊俏村姑扔下扇子,忙不迭跑出去了!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太守)
切糕分客,上七刀、下八刀。(于谦)
——于谦应对钱塘太守李谦(14)
李太守心里这个气呀,却又来不及发作,忙不迭地叫道:“这个不算,这个不算!你听听这个!”他一眼瞥见庭院里微云漠漠,下起春雨,微风起处,刮来一阵雨丝,落在窗糊纸上,便道:“冻雨洒窗,”话音未落,于谦的父亲恰在此时,端一上盘粘糕,于谦便信口对道:“切糕分客,” 李太守心头一喜,捋着短髭笑了:“我这上对还没说完呢:‘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于谦道:“我这‘切糕分客,上七刀、下八刀!’”“错了错了!”李太守拍着巴掌笑道:“小娃儿,你可知我这上联里,暗藏机关?”“请教有何妙处?”“前后句,字字紧扣,密不可分!头一字是个‘冻字’,是‘东’字加上两点;第三字是‘洒’,是‘西’字加上三点,这就叫‘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你那‘切糕分客’,又焉能对得上?”小于谦嘿嘿一阵冷笑:“谁说对不上?上边第一字是‘切’字,‘切’不是‘七刀’吗?此谓之‘上七刀’;下边第三字是个‘分’字,‘分’字分开,就是‘八刀’,谓之‘下八刀’,这就叫‘切糕分客,上七刀,下八刀’!对你那个,恰好似鬼斧神工,自然天成!”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于谦)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太守)
——于谦应对钱塘太守李谦(15)
李太守心里默默一盘算,哎呀,果然如此!好不丧气,不认帐也不成了!只好忍气吞声说:“也罢,就赏你个秀才当,快把名字报上来,也好给你注册呈报备案!”于谦双拳一拱:“不才姓于名谦!”李太守两眼一瞪,吼道:“好大胆!你是何等样人,也敢跟老爷我用同一个字,难道不知老爷我的名讳吗?”你说巧也不巧?于谦碰上了李谦!这在封建社会,可是对官家尊长的大不敬!如不避开,难免要获罪受罚。于谦却不慌不怕,坦然问道:“尊驾官迁钱塘,不知已有几年?”“三年!”“不才的名字,受之家严老父,却是八年前的事了,何来避讳?”李谦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你且听我这个上联,如若对得上,便与你个‘秀才’;如若对不上,老爷还得治你个‘犯上之罪’,听着:‘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蔺相如:战国时代赵国的上卿。成语“完璧归赵”即来源于他。司马相如:汉朝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汉武帝时,通西南域有功,拜为孝文园令,长于辞赋,其妻卓文君。‘文君私奔’、‘当垆卖酒’,就是说他夫妻二人的故事。‘名相如,实不相如’,这里的‘相如’,是巧妙地借用了词义的歧意与双关,‘相如’在这里是‘相同’与‘相象’的意思,言外之意就是说:他们俩个,名字相同,其实很不相同;你和我呢?也是名字虽然一样,可实际不一样得很!我是堂堂太守公,你不过是个平民小百姓罢了,语含轻蔑之意。)这个上联,确实很不好对。首两句,必须是两个名人,名字还得一样,而下边呢,还得能用这名字的歧意作文章。可真把小于谦难住了,他这里正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呢,那边李太守却高兴得眉飞色舞起来,心里暗喜:“小猴子,小猴子,你也有遭难作蹩的时候!”他一拍桌案,站起来了:“来人哪!”“慢!”于谦双眉一振,朗朗诵道:“听着,下联是:‘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魏无忌:战国时代魏国的大将。长孙无忌:唐朝的开国元勋,国舅,执掌朝政数十载,后被武则天所害。“彼无忌,此亦无忌”,意思是说,他们两人的名字也一样,人家都不忌讳,你我何必忌讳呢!)
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太守)
匹马隐身泥内,此畜牧怎得出蹄。(于谦)
——于谦应对钱塘太守李谦(16)
此对一出,语带双关,把李太守诘问了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无言以对!他楞怔了好半晌,才言不由衷,却又语含轻侮地说道:“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 (隐喻“对句”)于谦呢,不假思索,拍案而起:“匹马隐身泥内,此畜牧怎得出蹄”(隐喻“出题”)这一对,对得更妙更绝,针锋相对,一语双关,喜笑怒骂,皆入其中!李太守呢,事由己出,气又气不成,恼也恼不得,驳又驳不赢!喟然长叹一声,颓然落于座中。小于谦呢?凭着敏捷的才思,狠挫了这不可一世的太守老爷,又吃饱喝足,便连蹦带跳跑出来,找小伙伴们玩蝈蝈去了。
4、〖于谦应对叔父〗
他年独占麒麟阁!(于谦)
今日同上凤凰台。(叔父)
——于谦应对叔父
相传于谦7、8岁时,清明节父亲于彦昭领着他和他叔父一起去祭扫祖坟,路过一处名叫凤凰台的名胜地。他叔父登上凤凰台高声出句道:“今日同上凤凰台。”叔父拉着于谦的手问:“你能答对上联吗?”于谦一听,喜不自胜。随口对道:“他年独占麒麟阁!”
癸辛街;(叔父)
子午台。(于谦)
——于谦应对叔父
在扫墓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座牌坊,上面写著三个字:“癸辛街”。于谦的叔父说:这三个字的地名,前面两个字属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要对个地名对,恐怕不容易。”不料,小于谦用《三国演义》中所写到的陕西地名,对道:“子午台”。他的叔父和族人们,听了更加惊讶欣喜,因为这一地名,前两字正好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中的两个字,与(癸辛街)恰成一佳对。
5、〖于谦其他合撰、应对联〗
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于谦)
两位将军,偷狗、偷鸡、偷苋菜;(于谦)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佚名)
——于谦续对题西湖南山净慈寺单联
有一次,于谦跟着巡按、三司大人过西湖南山净慈寺,其中一人指着大雄宝殿的佛像出了下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一时无人能对。有人说:“可让于谦这小秀才来对。”于谦也不谦让,随口对出上联:“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众皆异口同声称赞:“对得好!”“对得妙!” 于谦刚迈步走出寺门,门外有个军校大嚷不服。他便没好气地又对半联道:“两位将军,偷鸡、偷狗、偷苋菜。”众人听罢哈哈大笑,无不为小于谦叫好。
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主考)
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于谦)
——于谦应对主考官虞谦
于谦14岁赶考,碰巧主考官也叫虞谦。考前点名,主考连叫三次“于谦”,于谦不应答。主考不高兴地问为何不答?于谦说:“小生与主考同名,故不敢答。”主考是个宽宏大度之人,便用半联来宽劝于谦,半联为:“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于谦一听,心中感动,从容答对:“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表达的是谦虚和对主考大人的敬重。
【纪念、题咏于谦(墓、祠、胜迹等)对联】
血不曾冷;
风孰与高。
——佚名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墓
于谦墓祠位于西湖三台山麓,分为墓区与祠庙区两部分。苍柏翠柏环绕,十分庄严肃穆。于谦祠由序厅、正殿、生平事迹厅、兵器室组成。其间阵列于谦年表、世系表、绘于清代的于谦夫妇画像和于谦青铜塑像;同时,以图画、照片、史料、实物等形式,分“少年壮志”、“勤政谦洁”、“保卫京师”、“永垂青史”四部分,介绍于谦的高风亮节和悲壮人生。祠后左侧为于谦墓,两旁列石翁仲和石兽,墓前的祭桌与石香炉均为明代原物。石牌坊上镌刻着这一副楹联。祠墓已成为既有文化内涵,又具优美环境的纪念类景区。
清风来六面;
明月转三台。
——余元钱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祠六角亭亭柱
公论久而后定;
何处更得此人。
横额:百世一人
——清·林则徐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祠序殿大门
踏进于谦祠堂。大厅门上所悬的横匾是“百世一人”,两侧是这副石刻对联。联语概括了于公的历史地位和生死际遇。跨入大厅,正中一块洁白的石灰岩上镌刻了于谦的生平事迹。大厅左墙上展出的是于谦的家世,右墙是于谦的年谱。跨出前厅一个庭院,左边有一口“忠泉”井,院中央蹲着一头独角犀牛塑像,这是仿照于谦在治理黄河时所铸造的镇河犀牛而制作的。后面就是于祠的正堂,三米多高古铜色的于谦塑像端坐在高台上,塑像背后是徐向前元帅录写的于谦著名的七绝《石灰吟》。大堂周壁是有关于谦在“土木之变”后反对南迁,果断地调兵击退进攻北京的蒙古瓦刺军队的大型浮雕群塑。空寂的大堂里只有我一个游客在徘徊,整个祠堂显得格外冷清。很多名人的祠庙纪念馆,这样朴素清雅的格局,这般清静肃穆的氛围还真不多见。
雨过山林竞秀;
月移庭籁无声。
——明·崇祯帝御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祠梦神殿
日月双悬于氏墓;
乾坤半壁岳家祠。
——佚名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祠
双手扶明光日月;
一心救国壮山河。
——詹瀛生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祠
坐觉心胸绝生俗;
要留清白在人间。
——王荣初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祠思贤亭亭柱联
两袖清风昭万世;
一轮明月跃三台。
——胡澍沛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祠正门楹
少时大策魁多士;
晚节忠风愧后人。
——胡助撰、丁若延书北京东单西裱胡同于谦庙
于谦庙,即于谦祠,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裱褙胡同23号,原有门匾书“于忠肃公祠”。明代“土木之变”后,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率军民保卫北京城。英宗复辟后以“谋逆罪”于天顺元年(1457年)将于谦杀害。成化二年(1466年),宪宗皇帝特诏追认复官。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1590年)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清顺治年间,像毁,祠也废。清光绪年间又重建。祠坐北朝南,东为于谦故宅,毁于清初。光绪年间重修。院内东侧建有奎光楼,为两层小楼。上层为魁星阁,悬“热血千秋”木匾,正房5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189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1976年魁星阁在地震时被震毁,小楼亦被拆除。祠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天地为心,是真豪杰;
圣贤作则,及大丈夫。
——李定楹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祠大门门楹
问汝何来,欲圆何梦?
徇吾所历,必应所求。
——福建·余元钱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祠祈梦殿
砥柱中流,独揽朱明残祚;
庙容永奂,长赢史笔芳名。
——清·魏源题北京东单西裱胡同于谦庙(1)
联释同上。
上有青天,一片冰心盟上帝;
民皆赤子,满腔热血注民瘼。
——清·魏源题北京东单西裱胡同于谦庙(2)
联释同上。
帝念有功,群小谗谋冤太惨;
公真不朽,故居歆记地犹灵。
横额:热血千秋
——佚名题北京东单西裱胡同于谦庙
于谦庙(祠)座落在北京东单西裱胡同23号。成化二年(1466年),宪宗皇帝特诏追认复官。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清顺治年间,像毁祠废。清光绪年间又重建。祠坐北朝南,东为于谦故宅,毁于清初。光绪年间重修后,院内东侧建有奎光楼,为两层小楼。上层为魁星阁,悬“热血千秋”木匾,两侧是这副木刻对联。正房五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189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1976年魁星阁在地震时被震毁,小楼亦被拆除。祠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于谦祠占地约900平方米,现有建筑约600平方米。自民国以来逐渐又有居民进住,房屋年久失修,环境杂乱。于谦祠所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是长安街东西中轴线上仅存的一座四合院,周边都是现代建筑,2002年有关单位投资900万元,完成了该院37户居民的搬迁。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明·王守仁题北京东单西裱胡同于谦庙
联释同上。
哈同园远出湖心,侵占湖广不少;
于谦墓近居山后,所领山色无多!
——佚名题浙江省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是西湖“十景之一”,“万顷平湖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这副楹联,生动地描写了这里的景色。解放前,“平湖秋月”可供游览的面积只有2亩多,而与它比邻的6亩多地,却被帝国主义分子哈同脔割,盖起了名叫“罗苑”的私有花园,高高的围墙挡住了西湖的视野,哈同花园高墙于1959年扩建“平湖秋月”时推倒。据说,哈同花园兴工时,有位爱国人士曾经作过这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对民族英雄于谦的敬仰,而对帝国主义分子侵占湖面建设花园表示愤慨。
重社稷、保社稷,百代馨香惠社稷;
咏石灰、赞石灰,一生清白胜石灰。
——佚名撰、陆文锦北京东单西裱胡同于谦庙
联释同上。
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
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青白在人间。
——明·董其昌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墓
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
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伤心两地风波。
——明·杨鹤题浙江省杭州西湖于谦祠
杭州于谦祠位于西湖南面三台山麓。于谦为官清廉,不阿权贵。明天顺元年(1457年)2月,因“谋逆罪”在北京遭冤杀。两年后,于谦魂归故土,遗骸安葬于现址。明成化二年(1466年),于谦冤案平反昭雪,明弘治二年(1489年),明孝宗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旌功祠,设春秋二祭,形成祠墓合一格局。墓区由祖茔区和墓道组成,原共有七座墓,于谦墓居中,墓道两侧有石翁仲、石兽、牌坊,整个墓区呈葫芦状,严谨而秩然。1966年,于谦墓区被毁。1982年重建于谦墓,将原七座坟茔改为一座,墓高2米,青砖环砌,重刻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墓前设祭桌、香炉。1998年,为纪念于谦诞生600周年,在墓道两侧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兽及牌坊,整治墓区环境,修复于谦祠,建成于谦景区,成为湖西重要的人文景观。现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题咏于谦后裔宗祠联】
基业远遗,祖德恩泽大;
藻苹时荐,百世水源香。
——佚名撰于谦后裔河北省井陉县于家石头村于氏宗祠联
河北省井陉县于家石头村于氏宗祠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头四合院,占地300平方米,共有房屋15间。其中供奉着先祖于有道及其后代先逝者。于氏家族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500年前,于谦之子隐居井陉县南峪村,留有三子: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兄弟三人。成化年间(约1468年)因生活所迫,于有道迁来于家村,于东道留在南峪村,于南道迁往河南浚县。于有道刚迁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深山旷野,“与木石居,与鹿豕游”,艰苦创业,生有五子,繁衍至今已24代。于氏宗祠大门上方挂有一块黑绿色金字大匾,上书“于氏宗祠”四字,字体苍劲雄健、气宇轩昂。旁边挂有宫灯,两扇黑漆大门,门槛两边是石雕门墩,两扇黑漆大门,门板上贴有鲜艳的红纸黑字对联。大院北面(正房)是祠堂,建在高台之上,和14米、宽8米。门在正中,装有四扇花棂木门,门首悬挂“僾见忾闻”金字匾额,门口两边挂有这副镌木楹联;楹联左右是砖砌三尺窗台,在这长长的窗台上装满花棂窗扇;祠堂之内宽敞明亮,四根明柱分列前后。东墙靠窗处镶有一块修建祠堂碑,碑首刻有“根深叶茂”四个叠篆,碑面文字清晰,字体秀美,文体简洁,是石头村重要文物之一。祠堂正中设有于有道神龛,龛内牌位两侧是四条透雕金龙,上捧一寿字,牌位正中刻有“始祖于府君讳有道配贾氏神主”金字。神龛前面是黄缎围帐,围帐两边分别悬挂着“五股”(按于有道五个儿子分为五股)的家谱。每块家谱均以高过三米,宽过数米的白布制成。上端绘有彩色灵堂图案,下端绘有彩色牌坊图案;宽阔的中间部分,排列着星罗棋布的先逝者姓名。家谱前面均摆放着供桌,上面有铜制蜡台、香鼎和面制供品等。其他房屋均低于北房,供值班、集会、存放香火、供品、灯笼、乐器等使用。院内有棵古柏,此树有三个名字,三个奇。三个名字是:旋柏、龙柏、茶柏。三个奇是:树奇、枝奇、叶奇。“旋柏”:由于树身从下到上旋转着生长,好像一根拧紧的麻绳,所以叫旋柏。这象征于家人拧成一股绳、团结向上。“龙柏”是原名。然而此树自然生成生成五枝,寓意代表于氏“五股”、龙凤呈祥、龙的传人。最粗的一枝为“大股”,稍细一枝为“二股”,依次排列。其中第三枝向外探长直指北方,正好“三股”的人早已迁到山西大同,意外地巧合,令人惊奇。”茶柏“:普通柏树叶子苦涩不能入口,而此树却截然不同,其叶煮茶清香可口,回味无穷。据传,饮用此茶可升阳气、祛浊气、除杂病、解疲劳、明目聪耳、延年益寿,可谓一宝(但未经专家鉴定不供饮用)。总之,于氏宗祠,不说不知奇,不看不晓古。整个大院古门古窗,古碑古匾,古鼎古联,古井古柏,宫灯蜡台,庄严肃穆,一派山乡风俗,令人耳目一新。
附录:【于谦轶事、趣闻】
〖日月双悬〗
明朝爱国英雄于谦,在少年时代曾经写下一首《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这首诗里,于谦抒发了他的远大志向,哪怕是粉身碎骨,也要给后人留下一片清白。后来,于谦果然是这样做的。宣德十年(1435年)英宗即位。是个昏庸的皇帝,把朝政大权都交给太监王振掌管。王振是一个非常阴险凶狠的人,掌管大权以后,在朝廷里胡作非为,把国家闹得乌烟瘴气,边界上的防务也越来越荒疏了。北方的瓦剌(蒙古的一支)得到这个消息,就趁机打进来。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分兵四路,大举南侵。王振想趁这个机会立上一功,提高一下自己的威望,就劝英宗“御驾亲征”。英宗一向听王振的话,调集了50万大军,带领100多个大臣出征,结果在土木堡(现在河北省怀来县东)被瓦剌军打得大败,50万兵马死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全都跑散了,英宗本人也成了瓦剌的俘虏。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土木之变”。消息传到北京,京城里好像炸了锅,一片恐慌。皇太后急忙召集大臣们商量怎么办。徐有贞说:“我观察过天相,这几天国家该当有一场大难,只有赶快把京都迁到南方去,才能躲过这场浩劫。”徐有贞的话还没有说完,就听得有人大声说:“谁提出放弃北京,就该先砍他的头!”大家回头一瞧,说话的原来是兵部侍郎于谦。有个大臣说:“漂亮话谁不会说,可是咱们的50万大军都让人家打败了,你拿什么守卫北京?”于谦义正辞严地说:“过去南宋朝廷只满足于呆在江南,不去收复失地,最后还是亡了国,这个教训各位难道都忘记了吗?京城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保住根本,才能稳定大局,老百姓才能安心,请皇太后赶快传令,征调各地的勤王兵马来守卫北京。”于谦这一番话,把那些想南迁的大臣都说得低下了头,连皇太后也被他说服了。就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北京。
于谦一上任,首先办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铲除王振的同党。朝廷上有许多大臣早就对王振一伙人恨之入骨,这会儿还没有等到皇太后下达命令,就扭住了王振的三个同党,拳打脚踢地把他们打死了。又下令将王振其余的同党全都革职查办,算是让大家出了一口气。第二件是扩编军队。一面传令给外地的军队火速来保卫京师,一面又派了15位官员,分头到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去招兵。老百姓们听说要保卫京师,抵抗瓦剌入侵,都踊跃报名,京师的队伍迅速增加到22万人。第三件是储备粮草。当时通州官仓里存着几百万石粮食,有的大臣主张把这些粮食全都烧掉,免得瓦剌军来了被抢去。于谦不同意,征调了500辆大车,把通州的粮食运到北京,同时又动员京师的老百姓有车出车,有人出人,协助士兵运粮,没有几天工夫,就把通州的粮食全部运到北京。这样粮草问题也解决了。北京城经过这样一番准备,变得像一座堡垒那样坚强,士兵和老百姓都憋足了劲,准备给进犯的敌人一个迎头痛击。不久,也先果然挟持着明英宗,带领着大批瓦剌军来了。派了一个使者进城面见皇太后说:“我们这回是特意送你们的皇上回来,请你们快把城门打开迎接。”有不少大臣听了,都想借这个机会同瓦剌谈判讲和,于谦不同意。说:“也先为人又凶残又狡猾,他借口送还英宗,其实是想麻痹我们,好趁机打进城来。”一位大臣说:“你不肯同他们谈判,万一惹恼他们,把皇上杀了,这个责任谁担得起?”于谦理直气壮地说:“国家是第一位,皇上是第二位。我不能为了皇上一个人,就拿整个国家去同敌人做交换。”干脆把京城的9个城门都关闭得严严的,让军队驻守在城外面,还下了一道命令:两军交战,谁要后退,一律处死。
也先见于谦不上圈套,就开始进攻。他先攻打北边的德胜门。于谦早就做好了准备,故意放瓦剌军靠近,然后命令城墙上的士兵发射火枪、火铳。埋伏在大道两旁的明军伏兵也趁机杀出来,副总兵范广一马当先,首先冲入敌阵,其余的将士也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把瓦剌军杀得大败。也先在德胜门吃了大亏,又调头去打西直门,没想到也吃了败仗,他又去攻彰仪门,还是占不到便宜。这时候,北京周围一带的老百姓也自发地组织起来,截杀小股的瓦剌部队,瓦剌军就好像陷入明军和老百姓的汪洋大海中,处处挨打。经过5 天的战斗,瓦剌军伤亡惨重,士气越来越低落,也先只好放弃攻打北京的计划,垂头丧气地撤兵回去。这次京师保卫战,大败瓦剌军,使明朝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国家没有遭到分割,数于谦的功劳最大。可是后来于谦竟然被明朝皇帝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自从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当了瓦剌的俘虏,明朝的皇位就空着,这对国家来说是个不稳定因素。为了安定人心,抵抗瓦剌的入侵,于谦等人就拥戴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当了皇帝,就是明景帝。也先攻打北京失败后,觉得留着明英宗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放了他或许还会有些好处,就把他送还给明朝。英宗虽然回到北京,可是皇帝位置已经不属于他,他只能在皇宫里默默地打发日子。公元1457 年,景帝得了病,就在他病得很厉害的时候,石亨、徐有贞等人假传皇太后的旨意,把英宗重新扶上皇位。英宗对于谦当初拥戴景帝做皇帝怀恨在心,更不满意于谦把国家看得比他还重要,石亨等人也早就嫉妒于谦的威望。结果于谦被加上“谋逆”的罪名死于封建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之中。于谦遇害那一天,据史书上记载,天阴沉沉的,北京城里的老百姓,不管男女老少,都放声大哭。隔了没几天,北京民间便传开一首民谣:“京都老米贵,哪里得饭广(暗指大将范广)。鹭鸶水上走,何处觅鱼嗛(暗指于谦)。”后来,于谦的女婿把他的遗体运回故乡,埋在杭州西湖边上的三台山。明朝末年的抗清义士张煌言,在于谦的墓前写过这样一首诗: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张煌言把于谦和岳飞并列,说他们俩人的爱国精神,就像天上高悬的太阳和明月,永远照耀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