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传斌和于派山东快书(二)

0
回复
93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5 18: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于派主要艺术特色
1、四页竹板的使用,气势强烈
山东快书自傅汉章创始起,一直用从山东大鼓中借来的犁铧片(俗称钢板),和来自山东落子的打竹板配合伴奏。
于传斌感到钢板音量太小,不利于招揽听众,且与自己追求演唱气势惊人的夙愿不合,所以就像他从演唱淮海大鼓转而山东落子,再改“武老二”一样,决心改革快书伴奏乐器,使演唱风格与本人个性和谐一致。他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小竹板合适尺寸,可发出清脆的类似戏曲板鼓的声响。大小板配合,远比大竹板加犁铧片清脆响亮,可以完全取而代之。
大小竹板配合的明显反差,营造出极为强烈的气氛,突出了“于派”快书的粗犷风格,听来气势非凡。
2、韵颂说唱,极富音乐性
于传斌利用家乡方言的先天优势,结合自己嗓音洪亮、吐字清晰、中气充沛的特点,并采用山东大鼓蹿纲腔演化成了大顶板唱法,演出效果极佳。同时于传斌又从鼓曲念诵腔调中,选取发展成了一种拉腔并使尾字拖音上扬的俏皮花腔唱法,听起来令人感到流畅自然,就像进入诗画般的音乐殿堂,给人极大享受。
3、语言粗犷质朴,带有村野气息
由于于传斌主要活动在家乡平阴、泰安一带,听众对象主要是农村大众,口语、俗语使用较多,而且“荤口”改口较晚,有着浓郁的乡村气息,语言甚至有些粗野,听众听书,不但在看表演,而且倒像是在听对方拉家常,唱词就像村妇吟唱,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却又有着大气磅礴如大江奔腾一泻千里之势,正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4、不断发展,突出创造性
“于派”从产生伊始,就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于传斌创造性的发明了四页竹板为伴奏乐器,以及竹板打法,同时创造出多种演唱腔调,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于派竹板传人刘同武,丰富了书目剧本《武松传》,傅永昌则加强了竹板的表演技巧。
以后的许多竹板快书传人中,在竹板打法上虽基本一致,但也各有许多不同的花点出现,充分体现了“于派”快书的创造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五、于派主要传人并传承
于传斌授徒很多。在家乡有大弟子东阿镇的高庆海(高福来),二弟子洪范的黄振周,三弟子东阿镇的孟□□,后收有孙二(小名)、于路明(未被于承认)等人,在济南演出时收有马俊生、关门弟子张庆海。相声名家王凤山、在于晚年也曾拜在门下。于因朋情把四页板传给了刘同武和傅永昌,帮助两人从演唱山东大鼓改唱山东快书。因于传斌的艺德高尚,艺风正派,影响很深,不知名的门外徒也颇多。
刘同武(1899—1961)山东快书艺人,又名同铭,原籍山东省齐河县赵官镇,后定居高唐县城。早期演唱山东大鼓,喜说唱中篇《响马传》、《刘公案》、《天门阵》诸书。因痛感大鼓曲调对于趟口说书限制太大,曾一度改唱西河大鼓,在东北大连等地演唱。后因与竹板山东快书创始人于传斌交情深厚,得到其四页竹板打法以及经常上演的武松故事唱词的传授,遂于三十年代中期改口演唱山东快书。
刘同武社会阅历丰富,对书情书理揣摩深透,说起书来对于书中人物心理刻画,常能细致入微。他不受原有“书架子”局限,临场发挥富有创造精神,改唱山东快书后,凭借其多年演唱的丰富经验,以于传斌所传武松唱词为基础,参考《武松传》及民间有关武松传说,大胆发展创造,便改编便演唱边修改,经过十多年艰苦实践,终将原中篇组合型的《武松传》,在《快活林》后,续编《诳军计》、《飞云浦》、《鸳鸯楼》、《二返十字坡》、《蜈蚣岭》、《白虎庄》等大量章回,采取上挂下连的书扣,改编成为一部独具特色可以连续演唱的长篇大书《全本武松传》,由趟口说唱逐渐发展成为响口。五十年代初,山东省文化局曾派人去高唐县文化馆组织抄录全书(未分章回)。1956年中国曲艺研究会整理出版的《山东快书武松传》,将其作为老艺人口述底本之一。
他幼习山东大鼓,语音纯正,吐字发声很有功力,且练有拳术武功,化入快书表演,使得动作大方帅气。1958年8月参加全国首届曲艺会演,自编自演山东快书《飞云浦》,上台开打来往招式清晰。年已六旬,打飞脚、抢背等动作,使起来仍然潇洒自如。1961年春应聘至山东曲艺团任教,传艺侯有贵等。主动提出要求将平生心血结晶《武松传》,再次分章回口述记录传留后世。(抄本现藏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可惜完成抄录工作不久,他便因心脏病发作,于1961年5月去世。
傅永昌(1907—2000)山东快书艺人,原籍山东聊城傅加老庄,后迁平阴县东阿镇张家庄。出身曲艺世家,九岁随父傅长泰习唱山东落子。后拜山东大鼓名家阎教言为师,习唱山东大鼓,学得长篇《北宋》、《隋唐》、《打破河间府》、《陈三两爬堂》诸书。二十四岁得“活武松”邱永春授业演唱山东快书。因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又充分发挥原唱大鼓讲究字字入耳的特点,表演质朴粗犷,幽默风趣,肯卖力给书听,号称“傅大回头”。因与竹板快书创始人于传斌(绰号于小辫)交好,得其真传。又改用大小四页竹板伴奏。但傅并不因得于传斌“流水板”、“锣鼓三件”等伴奏点为满足,为丰富竹板打法,他精心研究京剧锣鼓经的名称、用场、强弱变化,经过反复模仿敲打演练,竟能用四页板击打出急急风、慢长锤、凤凰三点头、斗鹌鹑等精彩点法,增强了竹板伴奏的表现力,1958年8月,他参加全国首届曲艺会演演出,施展竹板绝技,上场一个大过门下来赢得三次满堂掌声。
傅永昌在济南演唱期间,与名家杨立德结拜,与同门师侄高元钧相交至厚,三人切磋交流,同倡摈弃“荤口”。在天津演出期间,结识曲艺名家骆玉笙、马三立、李润杰等,虚心学习,博采众长,表演技巧更为精进,1957年6月,他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曲艺会演,演出《石家庄》或演唱一等奖。后在泰安长期担任市曲艺队长,繁忙演出之余,注意为快书培养新人,弟子有刘玉峰、王立仁等,他的代收师弟赵光晨,在济南及鲁中一代颇有影响。
自十年动乱,他被迫停止演出,生活困难,心情郁闷,缠绵病榻多年,于2000年4月16日,病逝于泰安家中,享年93岁。
高庆海(1907—1997)  字福来,艺名“一鞭扫”,平阴县东阿镇人。曾在杂技团演出,高对于传斌非常仰慕,经常到于的书场听书偷艺,后自称于传斌徒弟,敲着四页板在乡间演出。一次演出时正好被于传斌碰到,高庆海跪地恳求拜师,遂成为于传斌首徒。高庆海常年跟随于演出,获得于真传,建国后不久,回东阿老家,后在鲁西、鲁西南一代演出。收有弟子窦延喜、姚德明、秦宝林、关门弟子陆圣果等。高与张庆海一直联系,高庆海之子高占水,代表其父经常去济南看望张庆海,即使在文革期间都不曾间断。可见师兄弟之间关系之密切。
张庆海  原济南市曲剧团二胡演奏家,在于传斌1947年进济南市时,喜爱其山东快书,便拜在于传斌门下,成为于的关门弟子,尽得其真传。张庆海继承了师傅于小辫的精湛技艺与表演风格,然后根据自身条件有所创新与提高,他的特点是书词精炼,出口流畅,慷慨激昂,动作豪放潇洒,很受听众欢迎。他演出时身着中山装,手打四块大小竹板,从《武松赶会》到《飞云浦》一个星期内不说重复段子,让观众们常听常新。在于晚年,悉心照顾于传斌起居,直到于去世。收有弟子王振鲁。
严子敬   原诸城文化馆馆长。高福来演出,路经诸城,严子敬喜爱其竹板快书,要拜在门下,高因严子敬年龄比自己还大,便代师收徒,成为于派弟子。收徒有宋新民。
王振鲁   济南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说唱艺术团团长,于派快书第三代传人。幼儿时经常在济南西市场听书,迷上竹板山东快书,16岁时拜在张庆海门下。在师父的从严指教下,王振鲁的四页板在手中日渐成熟,打出来的声音清脆响亮,花点繁多,错落有致,变换无穷,很快就能登台演出。王振鲁在继承“于派”快书艺术上,相继将罗广兴(后拜杨派快书传人金双诚先生为师,为杨派快书第三代传人、掌门人)、张君、牛得忠、何庆、张修坤等收为弟子,进行传艺。
宋新民   诸城人,严子敬弟子,14岁学习竹板快书,花样繁多,说新唱新,自编自演,多次获大奖,并能现挂(指演员根据演出的实际情况,在适宜的情境里,联系当时当地发生的事件,现场进行即兴发挥)用快书形式回答观众的提问,被评为为地方名人,并座客央视《实话实说》栏目,进行了一人多角戏的表演,相声表演艺术家唐爱国先生跟其学过竹板技巧。
赵光晨   艺名赵永盛,1933年3月生,山东省长清县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县文化馆县文联创办副主任、戏曲名誉主席。
1965年,由傅永昌代师收徒,拜山东大鼓艺人阎教言为师,傅永昌并传其竹板山东快书。是山东省曲协、济南市曲协、济南市老艺术家协会会员。
六、于派快书与其他快书派别的关系及于派的未来发展
1、传承关系
根据艺人师承关系考察,傅汉章传艺于师弟赵震、徒弟魏玉河。
魏玉河授徒卢同文、卢同武兄弟及杜永春(道士)。卢同武代师收徒杨凤山,卢同文代师收徒杨凤岐。于传斌得杨凤山真传,因友情传艺于刘同武、傅永昌,授徒有高福来、李德胜、于鲁明、王凤山、马俊生、张庆海等。杨凤山之子杨立德,由叔父杨凤岐启蒙山东快书,后又得于传斌弟子高福来传授及于传斌亲自指点传授。傅永昌传艺于赵光晨、刘玉峰、王立仁等,刘同武授徒侯有贵等。杨立德授徒有高绍清、赵连甲、金双城、侯金杰等。
赵震授徒吴洪钧,吴洪钧传艺于马玉恒,马玉恒传艺于徐清河(徐五子)。
赵震晚年,因喜爱戚永立之演唱,在卢同武、杜永春传艺基础上,也悉心对戚永立传手指教,使戚永立得兼三家之长。戚永立传艺周同宾、范元德、郭元和、李元才、高元钧、李学义等。高元钧授徒极多,其中刘洪宾、刘学智、陈增智、孙镇业、牛增福、李燕平、刘立武等成就较高。
根据以上传承,于传斌的山东快书演唱技艺主要得自杨凤山传授,并受马玉恒、戚永立等影响。与杨派、高派都有着重要联系。而杨派代表人杨立德,也曾跟随于传斌弟子高福来到农村撂地演出,并得到于传斌亲自指点传授。可以说,“于派”、“杨派”出自一家,两派相互影响深远。
2、表演特点
以高元钧为代表的“高派”,活跃于北京及全国各地驻军中,影响最为卓著,高派山东快书以台风潇洒大方、表演刚健、豪爽、滑稽,夸张俏皮、韵诵富于变化、动作化用戏曲程式,具有舞台曲艺演出特点。
以“杨立德”为代表的杨派主要流布山东省境内,台风亲切、轻巧细腻、表演自然、韵诵紧凑、平中见奇,说口既“俏”且“泼”,吐字削金断玉,善以丝丝入扣抓人,同时动作简练为主要特征。
而独唱四页板伴奏演唱山东快书的于传斌的“于派”,主要活跃在广大农村,于派是在唱法上保留了山东快书原始形态较多的一个艺术流派,于派竹板快书以讲唱故事为主,重咬字、讲喷口,方言词汇使用较多,唱起来拉腔托韵,“浑口”改掉较晚,时露粗野,动作简单拙朴、真实有力、不刻意洗练加工,但也经常借用戏曲与武术动作来增强表演动作的气势,再加上大小四页竹板伴奏,气势磅礴,演出气氛热烈,风格刚劲、强悍、粗犷、带有浓重的农村山东快书特色。
可以说, “于派”既和“杨派”一样都注重俏口及赶板的使用,也与“高派”的戏曲动作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3、书目关系
于传斌在丰富山东快书的演唱书目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虽然他从小学艺,识字有限,但凭借多年演出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生活积累,再加上勤于思考与丰富的想象力,不断进行着新书目的创作改编。于传斌的堂侄于广斗先生说:“他不认字,但记忆力非常好,他让村里一位周姓的私塾先生,讲老书,我陪着他听过《隋唐演义》的故事,他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专心致志地听,一天听上这么一两回,晚上回家躺在床上编词,第二天则能打着竹板演唱,再听上一两回,在编唱,慢慢的就把整部《隋唐演义》编成了,在集上演唱买卖很好。”这是于传斌后来的拿手书目《说唐》。他曾根据清末举人王金妮举旗造反的事件,编演了新书目《打丰县》,听众感到非常新鲜,每场都点名要他演唱。再如《东岳庙》原本从《石家庄》、《闹公堂》倒叙中抽出,只能演唱一回书,他与周同宾、傅永昌一起发展成五回书,凑够一场 “买卖”。此外,他还将山东落子《蛤蟆传》等书,改编成快书“趟口”演唱。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的车锡伦教授说“我听于小辫说‘武老二’,是1946年在故乡泰安粮食市街小学读书的时候。学校南边是集市,闹哄哄的市场边上,有坠子、说书和说武老二的民间艺人撂地说唱的场子。于小辫说书的场子,周围用几根木棍拦起,中间放着几条长条凳,也有听众从河边搬来当座位的石头。说书的地方用几领破席围起来,一张破长条桌,桌上放着一小撮花生米。说书中间,他不时扳开一颗花生米,拣一瓣放进嘴里慢慢嚼。印象中,当时听他说的是杨家将故事,书名则叫《蛤蟆传》,场面非常火爆。每天收场,他都会卖关子:‘werwa!wetwa!你看那蛤蟆来了!’我每天下午逃学去听书,记不得听过多少次,到底想看看有没有那‘蛤蟆’真的来了。”同行称赞于传斌“肚子宽满,演出精彩,却有过人之能。”于派的书目也被其他两派所借鉴。
近年来,山东快书逐渐衰微,后继乏人,特别是于派山东快书的传人,更是少之又少,缺乏新人,基本没有专业演员继承,同时由于于派快书演员主要活跃在农村,演唱曲目缺乏整理,面临困境。
当前,继承和发扬“于派”山东快书,任务之艰巨,道路之困难,亦可想象,但作为“于派”山东快书传人,要把“于派”发扬传承下去,有着不可推辞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寻找“于派”快书的传人,加强之间交流。
其次,要整理“于派”书目和专著。
再者,要召开“于派”山东快书即竹板快书研讨会。
最重要的是,要培养新人及竹板快书专业演员。


                                                                                        张修坤

                                                                             2007年1月24日夜写于彰方居

                                                                                 2007年6月4日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