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也谈于谦之冤死是一面镜子

6
回复
96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5 21: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历史上,论名气之大,于谦显然不及岳飞,但就其所承载的历史内涵而言,于谦却比岳飞更为丰富。于谦死后,很多人便把于谦和岳飞相提并论,如清代诗人袁枚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诗文前一句指的是岳飞和于谦,他们的英名,为妩媚的西湖增添了慷慨悲壮的阳刚之气。于谦墓道牌坊的楹联说:“远望岳坟,千古并推双少保;近邻花港,一抔永镇三台山。”这首先是因为西湖,西湖接纳了许多名人义士的忠魂,使他们超越时空成了近邻。于谦同岳飞之死一样,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冤狱,墓前缅怀凭吊,一样让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笔者以为,于谦同岳飞一样,究其原因,其人生悲剧性结局就在于他们都有意无意地触动了皇位传承的魔咒。据《万历杭州府志》,于谦“弱冠取进士”,“超拜行在兵部右侍郎,年才三十。”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年轻有为。他出生在洪武朱元璋驾崩三十一年,并在永乐年间考取进士,在河南、山西等地认过职,口碑甚佳,可以说,是一个有基层工作经验、并能运筹帷幄的高层干部。《明史》称他是“英迈过人,历事三朝”。可这样的一个好人、大忠臣为什么会冤死呢?他因什么而冤死呢?

忠肝义胆的于谦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首先在于他的清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咏物言志的《石灰吟》对于许多国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于谦还为中国的廉政文化贡献了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成语:“两袖清风”。于谦在河南、山西巡抚任上,进京公干。当时官场习气是地方官进京要给朝中权贵上敬钱,然后借助他们的影响力为自己溢美隐恶。属下知道于谦正直清廉,不屑为之,就劝他不妨带点土特产打点一下也好,于谦赋《入京诗》一首以言其志:“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可以想见,于谦的孤标傲世、嫉恶如仇使他在官场上树敌颇多,盛誉之下就是一张罗织好的网,随着政治风向的游移,随时都会兜头撒下。于谦性情刚烈,常叹息说:“此一腔热血,竟洒何地!”只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大明朝再造功臣的热血竟会洒在大明朝的刑场上。于谦的确有忠诚无私的高洁人格与济世为民的远大抱负,现代学者则大多称其为抗敌保国的民族英雄。这不仅有他那再造 社稷的盖世功勋为证,而且凡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略有了解者,可能都读过他 那 “但愿苍生俱 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咏煤炭》。然而这只是反映于谦人格心态的一半而已。

为于谦带来杀身之祸的是他在紧急关头所作出的一项政治决策,而在事后看来,这项决策几乎是当时所能作出的唯一正确的抉择。1450年(正统十五年)秋,瓦剌国的也先率兵进犯,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御驾亲征。结果因后勤保障不足、军事指挥失当等,使50万大军陷入绝境,激起土木堡之变,全线崩溃,朱祁镇被俘,重蹈了北宋靖康之耻的覆辙。消息传来,朝廷上下一片惊恐,有人提出迁都南京,以避也先的锋芒。此议成行,那么明代将是南北宋的翻版,大明王朝将不复存在,有的只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力主积极备战,保卫京师。也先很有政治头脑,他既有朱祁镇这张王牌在手,就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他兵临城下,然后派出使者谈判,摆出一副送朱祁镇归位的姿态。这给朝廷出了道难题:开门恭迎,无疑等于弃械投降,这正是也先所希望的;闭门不纳,又将朱祁镇这位一国之君置于何地呢?在群臣束手无策之际,于谦:“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于谦一言九鼎,力挽狂澜,坚定了朝野上下同仇敌忾保卫京师的信心和意志。本着“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理念,大胆地提出另立新君,在孙太后的支持下,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然后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粉碎了也先的阴谋。军事上,于谦指挥若定、用兵有方,屡次挫败也先的进攻,最终取得了京城保卫战的胜利。在于谦的运筹之下,明王朝安然度过了土木堡之变后的重大危机,重新稳定了政局。从这个意义上说,于谦对于明王朝具有再造之功是毫不过分的。

然而,这桩旷世之功最终却成了悬在于谦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在七年之后稍然落了下来,这就是历史的吊诡。因为,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七年之后,让整个大明王朝蒙羞的朱祁镇咸鱼翻身复辟了。起初,当朝臣纷议迎奉已“升”为太上皇的朱祁镇时,朱祁钰就一百个不情愿,在朝堂之上公然说:“我非贪此位,而卿等强树焉!今复作纷纭何?”意思很明白,就是他回来了,我往哪儿摆?还是于谦站出来说: “大位已定,孰敢他议。答使者,冀以舒边患得为备耳“致祸。意思是迎太上皇回来绝不是要重新洗牌,而只是国防战备的需要,试想,我国的前任最高领导在人家手里,这算什么事呢?朱祁钰这才勉强说: “从汝,从汝!”以于谦的操守和性情,被传统社会的官场所边缘化,为同僚大臣所孤立,是很自然的情形。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官僚集团或许还能容忍于谦的存在;一旦天下无事,于谦必然会被排挤,甚至有遭到杀害这样的奇祸降临。

于谦是明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大臣,以拯救民族、国家命运为己任,其一生配得上《明史》中“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的赞语。 事实证明,朱祁钰的担心并非是杞人忧天,尽管他也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比如辟出南宫作为朱祁镇的住所,并派兵监视守护;把南宫周围茂密的树木伐掉,以防串通密谋。但是,在封建专制政权下,皇帝的权威实在是太大了,哪怕是形同幽禁的废帝,其影响力也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七年之后,朱祁钰病重,一连几天都无法上朝。朱祁镇在亲信的护卫下,击破南宫,直奔奉天殿,大内守卫竟无人敢拦,于是“登御座,鸣钟鼓,启诸门”,向等候早朝的百官宣布“上皇复辟矣,趣入贺!”“百官震骇,乃就班贺。”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就这样兵不血刃地轻松完成,史称“夺门之变”。病榻上的朱祁钰闻知,也只能连说:“好!好!”于谦等人以“迎立外藩”之罪下狱。复辟的朱祁镇也深知于谦的功劳和才干,犹豫不决。拥戴复辟的亲信说:“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于是,朱祁镇朱笔一挥,于谦人头落地。用历史学家的话说是“势若孤雏,根非磐据,”于谦为什么会死?历史学家、政治学家、文人骚客等都在寻找于谦的死因。虽然他们得到的答案并不相同,不过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于谦这样一个操守清白、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是没有理由血溅刑场的。,“行路嗟叹,天下冤之”。然而于谦偏偏死了,给后世带来无尽的感慨。

于谦是在传统思想文化熏陶下的官僚士大夫,性格刚正不阿、洁身自爱,不会接纳也不会融入官场的人情世故中。于谦与岳飞之死的悲剧,是封建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的必然结果。岳飞抗金,以“雪靖康之耻,迎归二帝”为己任,而这恰恰是宋高宗赵构的“暗疾”。所以,尽管岳飞战功赫赫,“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但赵构似乎从来没有那种把岳飞视作“国之干城”的踏实感。有了岳家军将士用身家性命打拼出来的战果之后,赵构完全可以挺直腰杆跟金人说话了。但还是怕,怕的原因又没法说。直到岳飞被害后,金人随即把赵构的老娘和他老爹宋徽宗赵佶的骨灰送回,而依然扣押着赵构的老哥宋钦宗赵桓不放,所有的人才恍然大悟:岳飞的头不过是这场肮脏的政治交易中对方要的彩头。所以作为操办者的秦桧,深文周纳的功夫都懒得做足,“莫须有”三个字就把一代名将打发了。在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中,在宫廷政变、政治权术中,不乏形形色色的人物,也总能见到光怪陆离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每个人的操守。也许随着时间飞逝,有些人和事不再清晰,不再被记起,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那些人和事让人记起和值得牵挂。于谦正是这样的人,他也做过这事。         

诗曰:“一篇读罢头飞雪”,皇位是皇权社会中最稀缺、最珍贵、最惹人眼红的资源,是可以癫狂人性,让父与子、母与子、叔与侄、兄与弟之间刺刀见红的东西。骨肉亲情都可以弃之如敝履,谁还会怜惜忠臣良将的血?不过,对照朱祁镇的“夺门之变”,谁又能说赵构说不出口的“暗疾”是杞人之忧呢?如果岳飞真的迎回了二帝,那么历史上的“夺门之变”会不会提前三百年发生呢?于谦之死公认是冤枉的,但当时朝廷重臣很多,为什么会冤在于谦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明史?于谦传》明着说的是,于谦得罪了英宗夺门之变的两大功臣石亨和徐有贞,所以被罗织入罪,但于谦是天下皆知的救时宰相、保国英雄,连皇帝要下诏处死他的时候都要犹豫说:“于谦实有功。”为什么要在政变刚刚成功、宝座还没坐稳的时候,先冒天下之大不韪去铲除功臣?徐有贞的一句话直中靶心:“不杀于谦,此举(夺门复辟)为无名。”这句话一出口,“帝意遂决”。“血不曾冷,风孰与高?”这副楹联据说原本是于谦游岳王庙时给岳飞的题词,如今题刻在他自己的墓前竟也如此贴切、浑然天成,让人不禁懔然喟叹。 “阴霾翳天,京郊妇孺,无不洒泣”。《明史》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籍没时家无馀资。锦衣卫发现于谦的正屋大锁牢牢锁著,里面放著皇帝御赐的蟒衣、剑器,看了也忍不住落泪。成化年间,其子于冕获赦,上疏为父平反,明宪宗亲自审理,亲自撰写诰语:“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持,为群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弘治二年(1489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葬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万历年间,明神宗改谥号“忠肃”。留有《于忠肃集》,后世敬尊于谦为民族英雄。

发表于 2014-9-10 20: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谦死后,明王朝就逐渐走向了衰败直至灭亡
发表于 2014-9-12 10: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没有于谦,明朝历史将怎么书写
发表于 2014-9-12 10: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没有于谦,明朝历史将怎么书写
发表于 2014-9-12 10: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没有于谦,明朝历史将怎么书写
发表于 2014-9-12 10: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没有于谦,明朝历史将怎么书写
发表于 2014-9-12 10: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没有于谦,明朝历史将怎么书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