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邘国故城

23
回复
6010
查看
[复制链接]
置顶 发表于 2012-2-15 22: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专题诸多资料来自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文物局。为能形成一个系统的古城介绍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特别是文物局田中华局长给予了本版面的电子文件。

沁阳是一座古老的小城,有“覃怀故郡、河朔名邦“之称,古老的小城,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更多的于姓后裔落叶归根,欢迎所有的于姓人回家看看。

    交通:沁阳火车站乘出租车前往,10多分钟即到,车费5元。

    食宿:沁阳市宾馆,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地址:怀府东路二号。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22: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邘国故城

邘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沁阳市西北15公里的西万镇邘邰村东南。海拔高程130米,东经112°54′48.6″,北纬35°10′42.7″。故城北依太行屏障,南瞰沁河冲击平原,东滨龙门石河,西北接邘邰村。城始筑于商代,为“盂”方国。纣王帝辛封鄂侯于此,称鄂侯国。帝辛十八年,西伯代邘,鄂侯南迁,周武王封次子邘叔于此立邘国,春秋至汉历有增筑,之后废弃。邘国故城分东西两城,东城东西长820米,南北宽580米,地表现存北城墙及东城墙一段,残高2—7米不等,宽17—22米。北城墙外仍存有宽40米的城壕。城内现为耕地,地下文化层及遗迹未经扰动,保存较好。因未经钻探,文化遗迹布局不详。西城位于东城西北,原有四城门,南门额为“古邘城”,大致呈抹角方形,城外有城壕。古籍《列时邘国图》绘制有其城的布局,从八十年代对残存的一段城墙夯土来看,此城建筑的时间应晚于东城,推测在战国时出于军事防御需要为拱卫东城而建,之后历代修筑,至民国年间废圮不存。邘城东100余米的龙门河西岸有一条南北长2.5公里的防洪堤防,筑于西周,是为防控龙门河洪水对邘城的危害而修筑的人工堤防。此外,邘城周围还发现有大量商、春秋、战国、及汉代时期的墓葬群,与邘城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22: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与人文环境

一、气候
邘国故城所在地沁阳市,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因其北依太行,西临黄河,在三百里怀川之腹部,气候变化有区域性特征。日照年平均2496.1小时,一般在2172.2——2633.2小时。年平均气温14.3℃,变幅在13.6℃——15.2℃。年瞬间极端高温42.1℃,极端低温零下18.6℃。寒冷与炎热期都在9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583.7毫米,又多集中在7—8月间。夏秋多东北风,冬春多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3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66%.
二、地貌、地质、土壤、水文
地貌:该城址在山前冲、淤积地带,北高南低,坡度较缓。城址以南较为平坦。
地质:沁阳市地处太行南坡,系山西台地向二级台地的过度地带,以高角度正断层,平缓开阔褶皱和构造简单断层为沁阳地层构造之主体。该城址处于“行口正断层”南侧。该城址属于古生界奥陶系中统(Oz)和新生界第四系(Q)。
土壤:故城地表为黄色粘土,土质硬,兼有海石淤积。其地下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城址东百米许有地下河,首有贝涧源头,称五壶泉。东北200——400米龙门河出山向东南而去,今成季节性河道。故城西传为出自阜山盘古沟的邘水故道。《水经注》云:“沁水又东,邘水注之,······其水南流,经邘城西,故邘国也,城南有邘邰”。
三、植被、动物
植被:该城址全被耕地覆盖,没有树木。城址东与南面方田林网,杨、柳树纵横交织。村中有千年古槐和椿、榆、杨、柳等用材林,大街两旁为景观树种。山前坡地系绿化柏树及次生荆丛林,亦有苹果、柿子、山枣等少量果树林。
动物:前山区野生动物有狼、狐狸、野猪、太行猕猴,家畜有马、骡、牛、猪、狗、山羊等。
四、居民、产业、交通状况
沁阳市人口48万,其中城址所在地邘邰村1700多户8000多人,60多个姓氏。于姓全部外迁,汤、殷、周、苏、韩、卫及陈、王、刘等姓在此历史悠久。
邘邰村有耕地4200余亩,铁、铝矾土等矿产资源分布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村中有集体和个体采矿、化工防腐、玻璃钢、耐火材料加工及运输、食品加工、规模养殖等企业300多个。手工农业产值超亿元,人均收入超过沁阳平均水平。文化、体育娱乐、健身设施齐全。
城址所在之邘邰村南距市区12公里,东临省道太(原)洛(阳)公路,西有沁(阳)紫(陵)市域公路,焦(作)济(源)公路和焦(作)枝(城)铁路横穿北境。过界公路均与高速公路相接,北距沁阳火车站仅4公里,交通便利。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22: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城本体状况

邘国故城分东、西两城。
东城城内现为耕地。故城平面近似长方形,东西长约820米,南北宽约580米,总面积47.56万平方米。现从地表面上仅能看到北城墙及东城墙一段,其余西、南及东边一段均遭毁坏,城墙的下段埋入地下。城墙外围原来均有护城壕,现存北城壕。北城墙高2—7米不等,宽17—22米,北城上有两个明显的缺口,似为原来城门,现为便道。北城壕宽40米,该城墙下部夯层厚度不等,有的为4厘米,有的为12厘米,且夯窝较小,直径2—3厘米,为捆扎木棍夯筑,应为商代时期的城墙。中部夯层厚6—9厘米,夯窝圆形,直径5—6厘米,为西周时期加筑的城墙。上部夯层厚10—11厘米,夯窝圆形,直径8—9厘米,深1厘米,部分施筑平夯,应为汉代加筑的城墙。城上及城内散存着大量陶片,属西周、春秋和汉代遗物。因此,该城应建于商代,西周达到鼎盛,汉代又延续使用,之后慢慢衰败,直到最后废弃。故邘城西北角有一高台,面积约1300余平方米,高9米,相传姜子牙曾在此钓鱼,故曰“钓鱼台”。城内现为耕地,地下文化层及遗迹未经扰动,保存较好,因未进行过钻探、发掘,文化层厚度及城内宫殿、道路等布局不详。
西城原有四门,南门城额为“古邘城”。该城创建时代不详,从邘邰村《陈氏族谱列时邘国图》(明清版本)可知城的布局,该城四门有城门楼,城内西部有静应庙,南有观音堂,东有王祠堂,城内东北、东南城墙内侧有城河,西门外也有一段城河。城北门外有文庙、老君庙,东门外有社稷坛,东北有陈氏宗祠,西北有土地庙、山神庙,西南有魁星楼,南门前有将军庙。从地面残存的一角20余米原城墙夯土来看,西城的筑城时间应较东城晚,可能是战国时期出于军事防御需要而兴建的。该城延用到清代晚期,城废圮于民国年间。从遗留下来的南门城额刻石来看,该刻石时间为清·道光五年,说明城在清·光绪年间曾进行修缮。
在东城东侧100余米左右处的龙门石河西岸有一条南北长2.5公里的防洪堤,此堤北起太行山麓红岭山山脚,南至邘城东南的景明村。因其蜿蜒似岭,而且历史久远,当地人称之为“故岭”。筑堤就地取材,用土夹杂卵石夯筑而成,现存宽6—12米,高2—4.5米,现南段保存较完好,是为保护邘国故城而修筑的古代人工堤防。根据1998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故岭进行的横截探沟式发掘资料来看,夯土层厚4—20厘米不等,夯窝直径4—6厘米,其夯筑情况与邘城城墙中层一致,由此推断,该堤防的修筑年代至少应为西周。
除此之外,解放以来,由于农村生产、生活基本建设在邘城周围发现有大量的古代墓葬,一处在景明村东的龙门石河河床中,发现有商代墓,墓室为竖穴土坑式,出土器物有铜爵杯、铜片饰件等。一处在虎村一带,发现有战国时期的墓葬,墓葬为单人竖穴土坑墓式,出土器物有铜管剑、铜带钩、空首布等。一处位于东邘城外西北角,为一春秋至汉代时期的墓葬群,1981年发掘的七座古墓中,春秋墓2座、西汉墓5座。这些墓葬应与邘国故城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邘国故城是古代豫西北重要方国城邑,它对研究商、周时期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22: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沿革

邘,又作于或盂,商周古国。帝辛纣王元祀(前11世纪)命鄂侯于邘,立鄂侯国,属畿内。《史记·殷本纪》载“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
帝辛十八年,西伯昌伐邘,败戎人,攻灭鄂侯国,鄂侯族人南迁至荆楚一带。
周武王灭商,封次子邘叔于邘,立邘国。“邘······武之穆也”。
春秋战国时期,邘地先后归属郑、晋、魏、韩、秦等国。《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王取邬、刘、苏、邘之田于郑,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温、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陉、隤、怀”,属郑地。《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王飨晋侯,与之阳樊,温、原、欑茅、邘地周围城邑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属晋地。烈王七年,魏败赵于怀,邘属魏。顕王十六年,韩伐东周取邢邱,邘地属韩。赧王二十九年,秦司马错击魏河内,魏纳安邑及河内于秦,属秦国。
秦昭王五十四年,秦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邘城为秦军征赵进行长平之战的必经之地,邘城扼太行山南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秦始皇六年,拔卫濮阳,卫元君角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属卫。
汉高祖元年,项羽立司马卯为殷王,王河内,属殷国。二年,汉王自临晋渡河,魏王豹降,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卯。置河内郡,隶河内。文帝时,封李寿为邘侯。汉代之后城废。
明清时期,邘邰为乡镇治所在地。
1928年,改邘邰镇为邘邰村。隶西万镇辖。
1982年,邘国故城被沁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邘国故城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22: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价值评估和相关研究情况

价值评估:

1、邘国故城是古代中原地区重要的商周方国城邑,它对研究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商、周时期的城市规模、布局有着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2、邘国故城历史延续时间长,从商代至汉代历代均有增筑修葺,对研究豫西北各个时期的筑城技术发展、演变以及建立该地区夏、商、周考古学文化谱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3、邘国故城是控扼豫晋“京洛孔道”上的重要城邑,它“南瞰伊阙、北控羊肠”,地处战略要冲,为古代军事重镇,对研究古代交通、军事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4、邘国故城东部的故岭,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较早的防洪堤防工程之一,该堤防的发现,说明早在周代邘城先民已具备了抵御洪水灾害的能力,为研究早期堤防筑造技术提供文物例证。
5、在姓氏文化方面,邘国故城是“于”姓的发源地,它对研究“于”姓氏的起源、形成、传播等也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其保护,对促进姓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关研究:
1、“邘国故城”,《焦作市志》,焦作市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红旗出版社,1993年5月。
2、“邘国故城”,《沁阳市志》,沁阳市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红旗出版社,1993年5月。
3、“邘国故城”,《河南省志·文物志》,河南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
4、“邘”《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第二章·第七节,马世之著,大象出版社,1998年11月。
5、“于姓祖根在沁阳”,《河南画报》总169期,谢均祥,1999年。
6、“焦作先秦古城考”,《河南文物考古论集》,郭建设著,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0年5月。
7、“邘国故城”,《焦作文物志》焦作市文物局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
8、“邘国故城”,《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古城卷》中原文化大典编委会,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9、“邘国故城”,《沁阳文物》,中州古籍出版社,田中华、靳爱萍编著,2008年12月。
10、“商周城上城——鄂邘故城”,《文化沁阳》,邓宏礼著,2008年。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22: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调查、考古、保护、展示工作

1956年12月,沁阳县人民文化馆李长寿同志在邘邰村干部的陪同下,对邘国故城进行调查。

1963年,沁阳县文化馆邓宏礼同志对古邘城进行调查。

1970年,沁阳县革命委员会沁发(70)31号文件,明确邘邰古城由西万公社邘邰大队负责保护。

1971年,沁阳县革命委员会沁发(71)29号文件公布邘国故城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72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杨宝顺在沁阳县文化馆邓宏礼的陪同下,调查古邘城址。

1978年,河南省博物馆郑杰祥同志在沁阳县文化馆邓宏礼同志陪同下调查邘国故城。

198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沁阳县文管会的配合下对邘国故城西北角城外发现的春秋、汉代时期的7座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

1985年,沁阳县文管会对邘城西北角城外发现的5座汉代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

1986年11月21日,邘国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树立保护界桩及标志碑,成立了邘国故城文物保护小组。

1989年,在河南省文物局尤翰青副局长带领下,安金槐,许顺湛、韩绍诗、赵青云等专家对邘国故城进行考察,认为该城应始筑于商代。并现场采集了夯土标本。

1994年,国家文物局孟宪民同志考察邘国故城,并指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立项上报发掘,未获批准。

1996年4月5日,省文研所李京华先生对邘国故城进行调查,对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铜管剑进行化验鉴定。

1997年,河南省姓氏研究会、省社科院、沁阳市文物局、沁阳西万镇政府在沁阳联合召开“于”姓研讨会。

1998年,河南省文物局司志平处长、省文研所杨育彬、曹桂岑等专家在沁阳市文物局田中华的陪同下调查邘国故城。

2001年,举办“邘国与于姓文化学术座谈会”。

2002年8月,为配合西气东输国家重点项目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故岭”防洪堤横断解剖发掘,同时对邘国故城北城墙横断面解剖发掘,通过对两者夯土层比对、研究后认为:防洪堤应筑于西周时期。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22: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信息

“四有”工作情况

1、保护管理机构:
邘国故城由沁阳市文物局进行保护和管理。1987年,为加强对邘国故城的保护管理力度,成立了邘国故城保护小组,负责日常的保护工作。
2、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城内和城墙墙基外50米以内。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区边界线向西20米,向东、南、北各50米。西北角:北至焦济公路,西至保护区边界线向西扩460米。
3、保护标志:1987年,在邘国故城北城墙入口处树立了石质保护标志碑和保护界桩,碑身宽100厘米,高80厘米。碑文如下: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邘国故城/河南省人民政府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布/沁阳县人民政府立。碑背面为邘国故城简介。
4、保护档案:1996年,沁阳市文物局按照河南省文物局开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通知要求,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测绘、拍照、拓石、文字记录等工作,完成了一套完整的、详尽科学的档案资料。

安全保卫情况

1987年,沁阳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按要求为邘国故城树立了保护标志碑和保护界桩。1990年,成立了由文物、公安、乡镇、村街等单位和部门人员组成的邘国故城保护小组,文物和公安部门负责邘国故城保护的指导、检查和维护工作,乡镇和村街派人负责邘国故城的日常巡视和检查工作,对其形成了县、乡、村及文物、公安、业余文物保护小组共同参与的“三线三级”保护网络。

下一阶段保护、管理、使用计划

邘国故城是中原地区重要的商周方国城邑,也是春秋时豫西北著名的“十六邑”之一,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下一阶段将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
1、在保护方面:首先,做出邘国故城的遗址保护规划,并由焦作市人民政府、沁阳市人民政府公布后,认真贯彻,切实落实好保护措施。
2、管理方面:设立邘国故城文物保护管理所,具体负责邘国故城的调查、保护、管理及宣传陈列和科研工作,并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
3、使用方面:在落实保护规划的前提下,建立“邘国故城历史文化陈列馆”,进一步做好宣传、展示工作,积极开展“于”姓文化研究,大力推动姓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22: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说故城

邘国故城在沁阳市的地理位置
image001.jpg
邘国故城周边环境图
image003.jpg
邘国故城总平面、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图
image005.jpg
列时邘国图(明清版本)
image00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22: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城现状

保护标志碑
image009.jpg
古邘城东北角  
image011.jpg
古邘城北城墙
image013.jpg
北城墙外壕沟
image015.jpg
故岭
image017.jpg
钓鱼台遗址
古邘城西北角有一高台,面积约1300余平方米,高9米,相传姜子牙曾在此钓鱼,故曰"钓鱼台"。
image01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22: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城墙上部断面
image021.jpg

上层汉代夯土层
image023.jpg

故岭夯土层
image025.jpg

古邘城下层采集的商代夯土层标本
image027.jpg

城墙上层夯土层
image02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0: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城出土文物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陶猪圈(汉)
image031.jpg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陶灶(汉)
image033.jpg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陶井(汉)
image035.jpg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彩绘陶卧羊尊(汉)
image037.jpg

古邘城采集的筒瓦、板瓦(汉)
image039.jpg

古邘城采集的铜军司马印(汉)
image04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0: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错金镶嵌铜带钩(战国)
image043.jpg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铜剑(战国)
image045.jpg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铜剑(战国)
image047.jpg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铜鏃、璜、带钩(战国)
image049.jpg

古邘城西北虎村墓群出土的空首布、平首布(春秋、战国)
image051.jpg

古邘城东采集的陶鬲(商)
image053.jpg

古邘城东商代墓出土的铜爵杯(商)
image055.jpg

古邘城采集的石斧(新石器)
image057.jpg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7.jpg
6.jpg
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0: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邘国故城专家评估意见书

河南省文物局:

受你局委托,我们对“邘国故城”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认真研究、论证,提出评估意见如下:

1、邘国故城是古代中原地区重要的商周方国城邑,它对研究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商、周时期的城市规模布局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2、邘国故城历史延续时间长,从商代至汉代历代均有增筑修葺,对研究豫西北各个时期的筑城技术发展、演变,以及建立该地区夏、商、周考古学文化谱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3、邘国故城是控扼豫晋京洛孔道上的重要城邑,它“南瞰伊阙、北控羊肠”,地处战略要冲,为古代军事重镇,对研究古代交通、军事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4、邘国故城东部的故岭,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较早的防洪堤防工程之一,说明早在周代邘城先民已具备了抵御洪水灾害的能力,为研究早期堤防筑造技术提供了文物例证。

5、在姓氏文化方面,邘国故城是“于”姓的发源地,它对研究“于”姓的起源、形成、传播等也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其保护,对促进姓氏文化旅游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6、1986年邘国故城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对邘国故城做出了保护规划,完成了“四有”工作。

综合上述意见,我们认为“邘国故城”符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因此,同意推荐“邘国故城”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jpg
置顶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0: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南省文物局


关于邘国故城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的推荐报告




国家文物局:

我局组织有关专家对“邘国故城”申报项目进行了考察、论证和评估。局长办公会又进行了认真讨论,认为“邘国故城”符合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因此,决定推荐“邘国故城”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专此报告。



                                        河南省文物局

二OO九年十二月


完整资料请下载:

邘国故城申请国保材料.rar (230.18 KB, 下载次数: 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