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崮山泊于间发现明代“九皋寨”遗址

0
回复
170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6 10: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采访当地老人3 y+ B5 b0 X* A' A

# F/ a) S8 B% q# h5 V+ L! d当地村民从遗址中找到的清砖。  M8 w. M/ q4 ^9 z2 @7 J

& I$ }, k: `: T% ~' E明清年代残留下来的瓦片。
# M7 n. ^$ q: ^! C/ y( n+ s! a
2 G! Q" m" c( e* v! ^; P西城墙的出口。
# _/ ]% A) H7 t3 L
) {+ ?/ Q, S% E: p这个杂石堆,就是兵营的遗址。( C8 A- L% c$ e+ G' y: C: b( o
) `" J4 i9 d" {% a. [
  □记者 耿楠 实习生 岳丹 隋伟/文 记者刘德成/图+ j1 h/ H7 W- _: ]* e  X8 ?& X

% t3 |4 O. c* Y* Z" H+ [3 A/ [  q5 q  ■这是我市文物史上一项填补空白的重要发现;) p+ v. S! O* Q+ T! @& X3 g: c
- J$ r3 Z- l! |8 K" C
  ■“九皋寨”与之前发现的双岛兵寨形制一致,可以确定为明初所建;! r! g4 w# \/ ?1 v) j# S; m
0 |" c; W7 x% P$ B' X' a
  ■“九皋寨”属于胶东48个小寨中的一个。当年众多小寨留有遗迹的已非常少,像九皋寨这样保存比较完好的,绝无仅有。   " b$ s2 F1 ~- s' T0 Y; n

( O* h2 F6 x5 F4 ~5 r  调查:崮山泊于间发现神秘城寨  : ?6 h7 _' E, X

/ {5 d" x- z5 s3 r  6月初,威海晚报接到读者爆料:市民于先生和他的朋友在崮山爱于村的东山上,无意中发现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遗址,“城墙夯土大多完好,官道还在,这不就是明清时遗留的兵寨么?”3 h% Q* V2 X5 o8 i' |. x

% `1 @! J8 |. q  真的是一座兵寨吗?为什么保存如此完好的兵寨遗址却没有文物部门的碑刻?记者联系到威海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却意外地获知文物管理办公室也不知晓这座城寨的存在。如果于先生所说属实,那么这可能是威海文物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市文管办的文物专家张云涛和山大分校的一些研究生都对这座神秘的城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晚报牵线下,大家决定18日共同前往探访。
; U, r: G( B3 p) Z5 f' m3 u7 g! N
( B- u$ U; H: N- O8 y6 g7 d  18日早9时许,记者一行来到崮山镇爱于村。村中不管老人小孩都知道山上有一处古代城寨,却始终没有人能说出城寨的历史与来源。在该村村民于胜京带领下,我们沿着山道一直向上,穿过一片树林后,来到了城寨遗址所在地。  
3 ]. X+ B. I& W* \# |( r( y: y: _  Z; [& Z
  探幽:城寨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 M5 w8 h7 p/ y' T! T
1 ^* O* |) V, Y, M' v' c, [
  当遗址彻底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很多人都被惊呆了———小山山顶上竟是一个小城大小的平整土地,四周4到5米高的城墙夯土大都留存,完整地环绕在山顶平地四周。我们来的路穿城而过,路两旁的平地上已成为村民的花生地。路旁还有很多瓦砾堆成的石梁。据领路村民于胜京说,这些瓦砾以前都是“老辈子留下来驻兵的房子”,年久失修后瓦砾就留在原址。" p; G: x) {7 g% x4 v& z) R

5 ~/ b9 j! k* O  看到古城寨遗址,专家、记者和研究生们都显得非常兴奋,不住地询问村民关于城寨的信息。从于胜京口中我们得知,这座城寨遗址正好处在崮山、泊于两镇分界线上,横贯古城的土路分别通向崮山爱于村和泊于寨子东村。他只听村里老人说这个古城是座兵寨,以前城里还有大片房子,后来都因为年久失修坍塌,只剩下瓦砾堆。他记得小时候古城还有城门,我们的来路就是穿城门而过,但当时城门是被瓦砾石块封死的。后来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为了开垦遗迹内的土地,将城门拆除了。于胜京还回忆起自己小时古城东南角还有一个用木头和土坯搭起的烽火台,整个烽火台呈三角形状,约有十几米高。可惜后来土台上的木料被村民拿去烧火,土台如今已荡然无存。
$ i/ d+ y, V0 K* e: Z* Q3 N( s2 J
6 X/ \+ l2 T5 {3 P* t( r' H/ c5 {  除了这些信息外,于胜京对城寨也知之甚少。恰好此时一位牵着牛的7旬老者经过,他连忙指着老者说:“你们问他,他知道的多!”  % O$ m/ j+ K* V# Z9 f
) u' R+ Z* a+ E
  考据:城寨军户与附近村民的关系  8 x9 U/ ?4 U& f
' @5 E$ @0 Q$ j& S- ?* L1 Q& k
  记者上前询问得知,老人叫邓忠顺,是古城寨东边寨子东村的村民,他家的承包地就在这片城寨里。老人说,寨子东村其实就是因为山上的这个古代城寨而得名。按老人所说,这个城寨是“朱朝”皇帝建起来的兵寨,为的是抵御海上倭寇用的。“朱朝”是哪个朝?按照字面意思推测,应该可以确定是明朝。
5 W% X' w& S3 J8 Y& g
/ H5 \0 G. `# g, b& h% q; n  X$ }  记者在探访中了解到,爱于村的村民以于姓为主,寨子东村则有邓、梁两大姓,定居于此已经数百年。据世代相传,两村及附近不少村落居民的祖先都来自云南。事实上,经金元之乱后,胶东地区人口“十不剩一”。明初,朝廷多次下令从山西、云南、四川、江苏、安徽等省移民入境。史载明永乐七年以后,由云南移民山东。民间传说先人在强迁长途中,两手被反绑,至今文登人保留着“背搭手”和向西南祭祖的习惯。
$ R% ]5 b( J. {( g- A) Y' M# j8 [) b3 n0 Z5 C- m
  此后记者专门查阅了一篇关于明初山东移民的文章,其中写到:“胶东移民普遍有所谓来自云南乌撒卫的说法,按崂山县地方志中所列各种族谱,应可证明云南乌撒卫就属于今日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省。由云南与四川迁入山东的不太可能是民籍移民,故最大的可能即是军卫的调动,乌撒卫与建昌卫就是证明。”7 }9 W1 i7 [% j
+ `. W( i$ [8 _  P0 C7 ~
  按照明代军制,卫所士兵应该属于“军户”,即统一住在军寨或卫城中,农忙时种田或务工,农闲时操练,一旦战事需要则要上战场。这些“军户”通常拖家带口,世代为军户,除非有人替他们“脱籍”,否则其长子为“军牙”,仍要接班从军;庶子为“军余”,要服丁役。$ L+ ^$ b1 k6 f- s6 J5 ~
& M# B( T/ d+ t; U2 m- @4 C; P
  附近村民多是云南军卫后裔,那么是否与这一兵寨有关系呢?邓忠顺老人说,从他记事的几十年来,村子里经常有人在兵寨的城墙中或附近挖到过上粗下细用碗扣住口的粗瓷瓶坛。据说是南方人的“骨灰坛”,死后火化然后埋在风水好的地方以求“带旺家运”。村民挖出来后多因觉得不吉利而就地将“骨灰坛”砸毁,因此目前没有什么留存。
4 k' I8 Y. L2 v$ Y$ ^& e6 e, J( S2 ^/ T5 D. a- e1 P0 q
  记者此后查阅资料发现,明代初年威海及整个中原、江南地区都信奉“入土为安”,基本没有火化的习俗,而这一习俗及此类形制的骨灰坛却多见于云南贵州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如果这些“灰骨坛”真是兵寨驻军死后所留,那么兵寨驻军很可能来自云南,而且可能会和山下几个村的村民有血缘传承关系。- v+ S" g8 `6 v
, Z8 O* l" w; `
  由于“军户”大都被迫从云南迁来,因此对明朝政府相当怨恨。记者在寨子东村采访时,听到关于山上兵寨故老相传的俚语:“猪修寨,官修城”。其中的“猪”无疑就是指明朝国姓“朱”。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军户后裔对当时明政府强迁移民背井离乡的怨恨。! Z9 l! q  w  s/ a( D

  c- F  g/ u/ M: k4 l1 {  [1 Q  访古:揭开古城寨的神秘面纱6 p9 d! q7 N/ G- N1 B

' q- k( a. ?# O4 s' q9 N  在邓忠顺老人的带领下,我们在兵寨遗址内漫步。他指着一处整齐的方型大坑告诉我们,故老相传这个大坑是兵寨内的饮马池,其中还有一个传说:饮马池内有一对很奇异很长寿的金鱼,所以多年来池中之水一直没有干过。后来附近一个村的村民要在此处开垦土地,觉得池水太多导致地涝,因此挖了一条沟想把水引走一些,但没想到不慎引走了金鱼,从此以后池水便一天少似一天,直到最后干涸成了一个大方坑。通过这个传说,我们也依稀可以看出城寨中水池的旧观。& j, B7 W1 S! d2 h
1 G+ E3 X1 i5 H' c) u
  继续漫步,途经城寨士兵营房倒塌后的废墟,我们看到不少石块、瓦砾和方形的大青砖,青砖长宽大约都是30厘米,厚约20厘米。文管所副所长张云涛表示,明代多用这种大青砖来构筑城墙等军事设施,威海卫城城墙就是用这种大青砖砌筑的。兵寨城墙中,北、东、南三面城墙夯土基本保存下来,但西城墙及所有城门基本已荡然无存。至今保存的城墙多为以数百公斤重的大石构底,其上以土坯和木质搭就,再以素土夯实。虽然现在城墙上面已长满了各种灌木荆棘,但依旧能清晰看出旧时形制。而在很多村民记忆中,城中还有一口明代水井,但因过去古城寨附近前几年曾开过采石场,不但城墙被破坏了不少,水井如今也已无法寻觅。邓忠顺和闻讯赶来的村民们纷纷表示,在倒塌营房的瓦砾堆下应该会有一些有价值的古迹遗存,但我们毕竟不是专业考古人员,手边也缺乏工具,因此只能留待考古学家前来进一步挖掘探寻询了。
% t6 ~" X. _. b, V
2 ]6 Z8 D1 q- O/ M  绝响:700年失落绝响的““九皋寨””
9 ?( j! F3 {: @% |5 o- }* o5 W$ Z( A$ F* W) T
  通过GPS定位测量后,张云涛告诉记者,城寨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70米,面积约为2300多平方米,形制与之前发现的明代双岛兵寨一致,按照城寨城砖、格局等信息可以确认该城寨为明初所建。按照故老相传,崮山、泊于间有兵寨名“九皋寨”,但始终未见诸于各类史料。因此初步推断这个山顶上的神秘城寨应该是明代九皋寨。
3 X. A# F1 r8 ~9 L- h  I
# u9 n( z3 r7 H" D  i) o/ h  记者与研究生此后在寨子东村的调查也佐证了这一观点。寨子东村村干部梁志忠说,从山上的古城寨通到该村再通到海边的一条路,从祖辈起就被村里人称为“九皋路”,但过去村里基本没有文化人,大家都搞不清楚这个“文气十足”的名字从何处得名,这无疑更证实了古城寨就是九皋寨的判断。近年来,村里搞生态工程时曾先后在古城寨附近挖到过一些有价值的古物,前不久还挖出过一个圆形石盆,盆边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此外还曾出土过半截记载寨子东村邓氏起源、迁徙的石碑。可惜这些出土古物都被暂时寄放在村民家中,需要村里查资料找到寄放的村民。由于我们采访时间有限,未能有幸见到这些出土古物。
0 T7 I8 r% ^6 {) g
( u8 d2 g5 g4 {4 C, A0 y! n  采访结束后,记者特意查阅了《威海市志》、《文登县志》、《荣成县志》等史料,却均未发现关于九皋寨和明代胶东城寨驻军的信息。后来还是在查阅《明史》时找到了这样的文字:“(洪武)二十三年,从山东都司周彦言,建五总寨于宁海卫(在今烟台市牟平区),与莱州卫八总寨,共辖小寨四十八。已,复命重臣勋戚魏国公徐辉祖等分巡沿海……故终洪武、建文世不为患。”3 K. W( m6 P& k1 n$ [( [
( q; a2 M* r8 Y- _& ^0 M2 ]: j
  张云涛表示,“九皋寨”就属于胶东这48个小寨中的一个。可惜当年众多小寨到现在仍有遗迹的已非常少,能像“九皋寨”这样保存较完好的,更是绝无仅有。从威海地图上可以看出,九皋寨遗址正处在崮山、泊于两镇交界线上,居高临下俯视皂埠口、逍遥港之间的海域,战略位置相当重要。……5 U- J  M6 @: P" Z7 i

7 Z1 W% ?5 L: `: G6 b4 ?  采访中,我们还听到寨子东村村民传说:早在唐朝“薛李征东”时,两位将军就曾路过九皋寨,并在其上的大石上留下了马蹄印。但在史料中,薛平贵、李绩两位将军东征高句丽时其实并没有从胶东走海路,反而是在唐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李治曾派大将苏定宗方率领水陆大军10万,由成山东渡,征服百济。马蹄印会不会是苏定方芳所留?传奇般的传说仍然有待后人考证。但700年九皋寨面对的那片海域早已不复旧时的纷乱。
) b3 N# W" h8 r% h. R3 L/ [7 e8 @* S
  而今,从九皋寨所在小山向海边望去,绿色的远山、宁静的小村、转动的风车和蔚蓝的海水都平静地向人们表达着生活的美好,表达对这个700年守望祖国家海防的古老城寨最深的敬意。
200907021246512641968.jpg
200907021246512605343.jpg
200907021246512536015.jpg
200907021246512506000(2).jpg
20090702124651250600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