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官的传说

0
回复
73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6 11: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涞水县 , 至今还在传说着于官的故事 , 人们亲切地称他为 " 清水鱼 " 。
??清朝时 , 涞水有一任知县 , 姓于名蘅霖。因为他为官清廉 , 深得民心 , 当时人们不称他县太爷 , 官宦绅士叫他于公 , 乡民百姓则统叫于官。就是现在一提起他来 , 上年岁的人还一口一个于官呢。于官为何如此盛名 ? 笔者采集了几件传闻 , 记录于后 , 以 飨后人耳目。
?????????????于官受审
?? 于官初任涞水知县时 , 还不足二十岁。他妈不放心 , 就跟他 一块上任来了。于官哥四个 , 数他最些?天下老子向小的 , 这是 当爹妈的常情。于老太太也是这种心肠 , 一来照料儿子的生活起居 , 二来怕他误入歧途 , 坏了他于家的名声 , 想在官场上作儿子 的一个参谋。再说这天 , 一辆马挂轿车直奔涞水驰来。车厢外坐着于官 , 身着长袍马褂 , 危襟正坐 , 目视前方 , 很有一派风度。于老太太坐在车厢内 , 两条腿却时而伸出车厢外 , 两只大脚在车外耷拉着。一路之上 , 于官也没介意。马车正走之间 , 前面隐约出现一座城池。赶车的说 , 那就是涞水县城。快到任所了 , 于官紧忙弹了弹身上的尘土 , 正了正帽子 , 一眼瞅见了他妈那双大脚 , 不由眉头一皱 , 就冲车内说 :" 妈 , 任所不远 , 请老人家将脚收回车内吧 !" 于老太太在车厢内看了儿子一眼 , 没说什么 , 就把脚收了回去。
?? 初到任所 , 免不了一番应酬 , 不必细说。单说第二天早饭之 后 , 于老太太要坐第一堂。于官惊问其故。于老太太说 :" 到了 堂上你自然晓得。 " 老太太坐在大堂上 , 于官侍立一旁 , 三班衙 役分列两边。这时 , 只见于老太太把惊堂木一拍 , 厉声问道 : " 我儿蘅霖你知罪吗 ?" 于官一听 , 审到自己头上 , 赶忙下跪 : " 儿不知。 " 于老太太说 :" 俗话说 , 狗不嫌家贫 , 儿不嫌母丑。 你刚刚做官就嫌起我这两只脚来了。 " 一句话说得县丞、陪审、 三班衙役一个个目瞪口呆。于老太太把昨天路途之事说明后 , 问 于官 :" 我说的可是实情 ?" 于官忙答 :" 句句属实。 "
???" 你自己定罪 , 犯了大清哪项律条 ?"
???" 儿不孝。 "
???" 想你刚刚是七品知县 , 就讨嫌起亲娘来了 , 要是官高位显之日 , 还不连祖宗姓氏都忘了吗 ?!"
???" 儿不敢。 "
???" 为了名誉 , 嫌母丑 ; 为了地位 , 谁能保你不误入歧途。看来 , 你说要做清官不是由衷之话了 !"
??? " 儿知罪。 "
??? " 前车之覆 , 后车之鉴。来 !" 于老太太说着抽出一支竹签 , " 打不孝之子二十板子 !" 三班衙役你看我 , 我瞅你 , 没一人敢动。县丞也苦苦求惰。无奈 , 于老太太就是不允。
???于官深知妈的脾气 , 就自己撩衣趴在堂下。衙役没法 , 只得打了二十板子。
?????????? 于官烧帐
?? 据说 , 过去涞水有四大家族 , 号称 " 吴李秦梁 " 。老百姓叫俗了 , 都骂他们是 " 无理欺良 " 。四家族家有良田百顷 , 城中有买卖铺面 , 有钱有势 , 是涞水四霸。新官上任 , 得先去拜访他们。不然 , 他们豢养的一帮子地痞无赖就会作案捣乱 , 搅得满城风雨 , 使你官位坐不稳。
?? 于官上任 , 尽管县丞主簿再三劝他去拜访四家族 , 于官说 : " 于某一身清白 , 没有进见礼钱 , 让我拿什么去拜见呢 ?" 执意不去。四家族闻风后 , 就纠集了一帮不怕死的无赖搅闹公堂 , 声言要试一试于大老爷的官刑。县丞告诉于官 , 他们好干这一手 , 叫试刑 , 任你夹棍、板子全用上 , 他们也不怕 , 治不服这一帮无 赖 , 他们就天天来闹。于官说 :" 治标先治本 , 刨树要刨根 , 待 我明日会会他们的主子。 "
?? 第二天 , 于官坐上官轿出了县衙 , 衙役鸣锣开道。于官从没 坐轿出巡过 , 人们都觉得新鲜 , 全尾随其后 , 想看个热闹。官轿 抬到街心 , 路过四家族的铺面 , 于官吩咐落轿 , 对身旁的衙役 说 :" 去到四家族的店铺 , 把今年的帐全部拿来 , 就说县太爷我 要亲自过目。 " 衙役不敢怠慢 , 抱来一摞帐本。于官坐在街上 , 一本一本地查看起来。看了一个时辰 , 就把全部帐本看完了。然后对衙役说 :" 把这些帐本当街烧掉。 " 衙役一听 , 傻了眼。于官 厉声呵斥道 :" 叫你烧你就烧 , 愣着干什么 !" 衙役一根火柴点着 了帐本 , 火苗熊熊着了起来。四家族掌柜的听说于官烧了他们的帐 , 气势凶凶奔到于官轿前 , 围着于官闹。于官说 :" 吵什么 ? 不就是这堆帐本吗 , 两天后还你 , 保你一笔不错。 " 说完就搭轿 回衙了。
??过了两天 , 于官传信叫四家族掌柜的去县衙取帐。伙计抱回 来一摞新帐本 , 管帐先生一笔一笔地订对了七、八天 , 告诉掌柜 的一笔不错。掌柜的惊呆了 , 脱口称颂 :" 过目称诵 , 真是神人 也 !" 此后 , 四家族再也不敢小瞧于官了。
??????????罚钱买驴
???一日 , 于官独步出了西关 , 见俩老太太正推碾子 , 热得汗流 满面 , 就凑过去说 :" 老太太 , 歇会儿再推不行吗 ?"" 晌午还等 吃呢 ?" 俩老太太以为是个过路的 , 也没理他 , 仍旧边推边唠家 常。一个说 :" 听说新来的县太爷姓于 , 人都说是个清官。 " 另一 个说 :" 清他妈的屁 ! 要是清官 , 给咱俩买头驴 , 省得费劲推这石头轱辘了。 " 说罢 , 俩人大笑起来。
???说者无心 , 听者有意。第二天 , 于官就传俩老太太上堂回 话。俩老太太听说县太爷传 , 可傻了眼。到了堂上 , 双膝跪下。 于官说 :" 不必下跪 , 本官给你每人一吊钱 , 去到东街盐店买盐 , 买回来再回话。 " 俩老太太下得堂来 , 心里直纳闷 , 不知这位县太爷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俩人嘀嘀咕咕买了盐回到县衙。于官叫衙役把盐约了约 , 一份少二两。于是 , 传来了盐店掌柜 , 于官把惊堂木一拍说 :" 大胆盐店掌柜 , 为什么给小份量 ?" 掌柜的说 : " 本店绝无此事。 " 于官说 :" 这两位老太太告了你 , 一吊钱少给二两。 " 掌柜的说 :" 那是伙计一时疏忽 , 往常并无此事。 " 于官见盐店掌柜的还想抵赖 , 就厉声说 :" 你店平时给小份量 , 本官早有耳闻 ; 你店把米汤倒进盐池子里搅和着卖 , 本官也早有察觉。这点小事本官要是不知 , 还配作什么一县之主 !?" 盐店掌柜见于官说得有理有据 , 并抖了他的老底 , 吓得一个劲儿地磕头 , 嘴里还不住地说 :" 小人知罪。 " 于官说 :" 既然知罪 , 你是认打认罚 ?" 盐店掌柜一合计 : 认打 ? 这把老骨头经不住几板子 , 豁上点钱财认罚吧 ! 就说 :" 小人认罚。 " 于官说 :" 罚你二十贯铜钱 , 马上取来 !"
?? 衙役跟随盐店掌柜拿来了二十贯钱。于官对俩老太太说 : " 你们不是跟我要头毛驴吗 ? 这二十贯钱足够的了 , 拿回去买驴 吧。 " 俩老太太一愣神 :" 小人没敢跟老爷要驴。 " 于官说 :" 昨天 你俩推碾子 , 不是跟我要来吗 ?" 俩老太太正纳闷之时 , 于官脱去官服 , 走到她俩跟前说 :" 你看我是谁 ?" 俩老太太一看 , 这不 就是昨天搭话的那人吗 ? 忙说 :" 敢情你是县太爷啊 !" 于官把二 十贯钱递到俩老太太手上 , 转身退堂回衙了。俩老太太出了衙门口说 :" 昨天一句玩笑话 , 今个真得了一 头毛驴 , 看来是清官。 "
???????????? 于官赠银
?? 于官有个特点一一好私访 , 用现代话说就是下乡搞调查。
???就说这天 , 于官私访到了石亭。石亭是涞水城北的一个镇店 , 又逢集日 , 人格外的多。于官正走着 , 见一个小伙子刚卖完 一担柴就去烧饼铺买了两个烧饼、两个麻花 , 用手巾一包 , 拴在扁担上就走。于官走过来拉住小伙子问 :" 壮士 , 是否用这烧饼、麻花当干粮还去打柴啊 ?" 小伙子扭头一看 , 不认识 , 就爱搭不 理地说 :" 穷苦之人 , 哪配用此当干粮啊 !" 于官又问 :" 那你买 它干什么 ?" 小伙子说 :" 先生 , 不瞒你说 , 家有七旬老母 , 病了好多天了 , 买俩烧饼、麻花给娘吃。 " 于官一听 , 是个孝子。又忙问 :" 两个麻花够吗 ?" 小伙子长叹一声 :" 唉 ! 卖柴之钱还需养活家口 , 少买点米紧出这两个烧饼麻花钱。 " 于官听后 , 就买了十个麻花、十个烧饼 , 递给卖柴的小伙子。小伙子一愣 :" 素 不相识…… " 于官说 :" 拿回家去 , 孝敬你母吧 !" 小伙子不好意思地接过来说 :" 敢问先生大名 , 让我如何谢谢你呢 ?" 于官说 : " 不必称谢 , 我的名字日后你自然知道 , 不知你叫何名 ?" 小伙子 说 :" 我叫张山 , 就是本镇人。 " 于官点头就走了。卖柴的小伙子 瞅着于官走远了 , 才回家去。
???于官回到县衙 , 派差役传来张山。张山见过县太爷。于官 说 :" 张山 , 本官念你是个孝子 , 有心周济于你 , 只可惜前日在 石亭腰中余钱无几 , 今日才传你到县。 " 张山一听 , 细细一瞅 , 原来前天送他烧饼、麻花的竟是县太爷 , 赶忙磕头谢恩。于官让 人搀起 , 说 :" 取我俸银二十两。 " 差役拿来二十两银子 , 于官亲自递到张山手中说 :" 儿女孝敬父母本是人之常情 , 可叹当今儿 女不赡养父母的可谓多矣 , 实乃乡风不正。象你这样的孝子 , 理 应表彰。 " 张山接过银子 , 千恩万谢。于官派两名差役送张山出城。
???两名差役把张山送出城门 , 对张山说 :" 你跑三十里路得了 二十两银子 , 难道就让我们白磨鞋底吗 ?" 张山一昕 , 是要钱 , 就说 :" 给你每人一两吧。 " 俩差役一扭嘴 :" 不太寒掺吗 ?" 张山问 :" 差役哥 , 你要什么 ?" 俩差役说 :" 我们哥俩每人五两 , 你得十两 , 怎么样 ?" 俗话说 , 阎王好见 , 小鬼难缠。张山没法 , 只得给了每人五两 , 这才出城回家。
?? 俩差役回衙交差。于官说 :" 你俩再跑一趟 , 追回张山 , 就 说本县还有一事。 " 俩差役不敢怠慢 , 又追回了张山。于官说 : " 张山 , 本县给你的银子呢 ?" 张山说 :" 腰里掖着呢。 " 于官说 : " 拿出来本县再过过目。 " 张山拿出仅剩的十两银子递给于官 , 于官忙问 :" 本县送你多少 ?" 张山答道 :" 二十两。 "
???" 那十两呢 ?"
???" 这…… " 张山张口结舌 , 不敢吐露真情。
??? 于官逼问 :" 为何不说 ?" 张山看了看俩差役 , 吞吞吐吐地说 :" 差役大哥每人要了五两。 "
???于官把眼珠一瞪 :" 大胆差役 ! 我知你俩半路要骑驴。本县 的钱你们都敢从中勒索 , 百姓的钱你们平日不知敲诈了多少 , 不 严惩你们怎么能正官风 !"
?? 于官叫人打了两个差役各四十大板 , 并罚每人纹银五两 ,一并交与张山。 张山得了三十两银子 , 高高兴兴回家去了。

???????????? 于官省亲
?? 于官三年任满 , 回乡省亲。到了家中 , 父母高兴 , 合家欢乐 , 宾客络绎不绝。于家天天摆宴待客 , 好好热闹了几天。
???一日 , 父亲把于官叫到跟前说 :" 为供你哥四个读书求宫 , 耗尽了祖传家产 , 只落得典房卖地。你哥四个还争气 , 都有了功名 , 没辜负为父一片苦心。 "
?? 听到这里 , 于官忙答 :" 儿不及三位兄长。 "
?? " 你还小哇 , 慢慢也许能超过他们。 " 父亲看了看于官接着又说 :" 我想重整于家门庭 , 耀祖光宗。到那时 , 纵死九泉之下 , 也无愧去见先人。还有 , 你三位兄长年年往家捎些银两 , 我才又置办了这些家产。不知你此次回乡带回多少银钱。 "
?? 于官一听 , 父亲跟自己要钱 , 不由脸一红 , 赶忙下跪 , 说 : " 除了随身盘缠 , 儿是分文无有。 " 难道你这官就白做了 ?"
?? " 儿是两袖清风 , 哪来银钱呢 ?"
?? " 吾儿差矣 ! 为父也不想让你当那种‘三年穷知县 , 十万雪花钱 ' 的贪财之官 , 难道俸禄之银分文没剩吗 ?"
???" 那点银两还不够儿的调费呢。 "
???" 怎么 , 俸禄之银也花得精光 ?"
???" 正是。 "
???" 你说 , 那些银钱你都怎么花子 ?" 老爷子真发火了 , 他以为儿子这几年没走正道 , 钱都胡花乱花了。见儿子低头不语 , 就大声威道 :" 来人 !" 家丁走上 , 老爷子说 :" 去到后花园挖个坑 , 我今天要处置这个不孝子孙。 " 家丁走了 , 老爷子怒气未消。
?? 听见老爷子发脾气 , 儿媳赶忙走上劝慰公爹。老爷子却高门大嗓 :" 你俩在外面干得好事 , 还有脸见我 !" ???" 你儿并没有不走正道 , 他把银钱都放赈了。 " 儿媳忙答。
?? " 什么放赈 ?" 老爷子不懂。 正说着 , 家丁走上 , 回禀坑已挖好。老爷子指着儿媳 , 怒容满面地说 :" 你也一快儿去 !"
?? 于官和媳妇跟着老爷子来到后花园。于官一见挖的坑就说 : " 这坑太小了 , 也浅 , 怎么好埋呢 ?" 说着就跳下坑去又挖了起 来。刚挖几锹土 , 就觉着坑底咚咚响 , 于官赶忙铲了几锹土 , 露出一块石板。掀开石 , 原来是口大缸 , 缸里盛满无数金银元宝。 老爷子一见 , 乐了 , 赶忙让拿出一块元宝仔细看了起来。看着看 着 , 又问于官 :" 吾儿在哪里为官 ?" 于官答道 :" 直隶涞水县。 " " 吾儿你看 , 这元宝上铸有‘涞水 ' 字样 , 可是这两字 ?"
?? 于官一看 , 正是这两个字。父子大吃一惊。惊什么 ? 元宝向 来是不铸字的 , 怎么这元宝有字呢 ? 又拿出一块 , 块块都有 " 涞水 " 字样。拿着拿着 , 缸里露出一张纸条 , 上写 " 放赈之银 , 如数奉还。 " 老爷子一看 , 想起来了 , 忙问儿媳 :" 刚才你也说放赈 ?" 于官忙答 :" 放赈乃关里方言土语 , 意为穷苦百姓施舍钱财 , 放粮舍粥 , 以救灾民。 "
??老爷子似恍然大悟 , 说 :" 吾儿一身清白 , 上为帝君下为黎 民百姓 , 感动了上仓。 " 说着就地跪下祷告说 :" 上仓有眼 , 保吾儿官运长久。 "
?? 于官搀起老爷子故意问 :" 这坑…… "
?? “这坑 , 我只不过是吓唬吓唬你 , 虎不食子 , 哪有父亲埋亲儿之理呢 !”
?????????? 城门挂靴
?? 于官任满 , 调任知州。 消息一传开 , 惊动了全县绅士富户、 黎民百姓。几天来 , 县城自不必说 , 就是三里五乡、十里八里、 三二十里的 , 只要昕见消息 , 都纷纷赶到县衙门口 , 称颂于官功 德。
???这日 , 正是于官赴任离职的日子 , 涞水大街上真是人山人 海 , 少见的热闹。从县衙门口 , 一直到南城门 , 出了城门还排出 去老远 , 道两旁全是送行之人。有男有女 , 有老有幼 , 有艳服丽 装的 , 有衣衫褴褛的 , 有手托礼盘的 , 有设茶桌的 , 抱鸡的 , 拿蛋的 , 真是五花八门。
?? 于官的轿车刚出门口 , 几名绅士和乡民代表忙送上万民匾 ,上书 " 公正清廉 , 万古流芳 ", 于官拱手答揖 , 连声说道 :" 不敢当 , 不敢当 !" 人们说 :" 于公德高望重 , 受之无愧。 " 几经推拖 , 于官才接过匾 , 并连声称谢 :" 愧领了 ! 愧领了 !" 此时 , 只见一老者 , 银发银须 , 手托一双新布靴 , 走至于官面前 , 双膝跪下。 于官赶忙搀起。老者说 :" 于公三年 , 抚弱济贫 , 惩奸除恶 , 奖励农商 , 使民安居乐业 , 可谓劳苦功高。望公换上这双布靴 , 重踏征程 , 留下足上靴 , 权当纪念 !"
???于官在众望之下 , 只得脱靴换靴。老者立即把换下的靴子交给跟来的人 , 那人把靴装在一精致的木箱里 , 老者命人挂于城门 洞里 , 并对于官说 :" 看到靴子 , 就似见到于公 ; 看见靴子 , 不忘于公功德。此靴就是于公品德的名鉴。 "
???于官走了 , 那双靴子却在城门洞里挂子好多年。现在一提起 " 城门挂靴 ", 人们还津津乐道地谈论于官的清正呢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