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百年辽西史的活标本《于氏家谱》

3
回复
1767
查看
[复制链接]
星雪飘零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2-16 11: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约20多天前,天河钓日文学网站组团赴建昌采风。本来是随意周游,毫无目的的旅行,却在无意间,于偏远的要路沟乡发现了一本记载了百年家史的《于氏家谱》。二十一世纪初,人们再来谈论家谱,好象是极其遥远的事情。但是,当这本用圆珠笔写在稿纸上的族谱展现在这些文人墨客的眼前,他们无不惊诧,因为,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原汁原味地记载了辽西腹地,一个民族的细胞的演化、增长、分裂的精采片断。在我们掌握的材料之中,这部《于氏家谱》的发现,很可能添补了辽西地方历史研究的一项空白。
1 P. q; Z- ~. u! M?????????
' m/ R4 G% r) a7 w% A' S?????????梅树冬记述……
% Z) L; p5 H) n# m& T1 k% h, Z& R?????????
3 L+ b8 W- M2 }3 r1 E. W??采风者中,有建昌的知名散文作家梅树冬先生。在归来后发表在天河钓日网站的《西行散记》里,他详尽地记录了发现《于氏族谱》的过程——; K) H' w* n& }  n! I7 S6 @3 s. m3 v
?????????
3 o4 [( X- v% O2 k5 I9 ]7 _+ R??车到要路沟,刚刚上午十点钟,这就去等饭吃,等酒喝,太那个。石肩他们说,找个大集逛逛,偏偏今天附近没有集日。海说,去乡政府南山看看烈士墓。, E: [7 T& s4 ]( D3 H
??我猛然想起,附近有个很有名的地方,出过一个很显赫的家族,我和海儿早些年闲游时,还在那见过一个颇传奇的人物。: e3 S3 y$ d, I8 R
??就跟海儿和提裙商量:去河南?
$ I, J3 K( s4 p( x. o??海儿和提裙惊醒了似的:“对呀!去河南。”他们便引导司机,直奔河南。
/ L7 [# [6 Q+ _5 U/ c! x' }4 {??河南,是要路沟乡所辖的一个村,因坐落在大凌河源头的南岸而得名。我知道它是在二十年前,单身宿舍有个年龄属我父辈的同事,茶余饭后,偶尔跟我聊起他在要路沟中学工作时听到的关于河南、关于于八家族的传说。5 r" q. N9 T4 v: `1 p# E
??清末,河南村就出了个姓于行八的大财主,人称于八。据说和当时执掌朝纲的慈禧老太后沾上了干亲,拥许多田产,口里关外的许多大小城镇开着不少烧锅、店铺。家中有两百间房舍的大宅院,朝廷准许,盖成皇室的样式,门外树了御赐的石牌坊,文官下轿,武官下马。8 K6 V; M4 I8 `
??又说于八是义财,年年五黄六月,青黄不接的季节,天天早起去村前的南山,往村中了望,见谁家的烟囱没冒烟儿,就回家打发下人给那家送一袋粮米做接济。* Q& E+ O; t6 G6 j
??后来,我一个人寻访凌河源头的时候,顺便去了河南村,想看看那传说中的于家老宅子。那会宅院早不在了,老房子仍有两座,做了生产队的队部,里边堆放着废旧或当用的农具、杂物。外边青砖已经上了青苔,青瓦上长除了瓦松,显现着这房屋的古老,还有颓态。而房前的廊檐、房后的厦檐,粗大的原木廊柱,雕刻精细石条台阶,仍透着以往的气派与豪奢。# g. s) Y& J6 @& i( z$ j
??可惜,没见到旧日主人,或他们的后代。% K; f& y9 E+ b8 @' W# E7 j
??…………' }4 N# w- Y' v& I2 z" v( G
??汽车刚下公路拐下往河南去的小路,海儿、拉瓦力士都喊停车。他们眼神比别人好,发现与我们同向下路来的姑娘,齐说:“也许是河南村的,让她上车,给我们带路。”, x( z) V+ w+ C% q  u
??车门拉开,姑娘有些诧异地看着我们这些陌生人。
. X& Y) K4 `3 o+ j) b3 b??拉氏赶忙问话:“是河南的吗?”
: W* g7 y9 `( ?/ x??姑娘点头。
1 J. c+ l7 ~( ~$ u1 V( P5 t??拉瓦又问:“知道于八家吗?”* d- C' j; z" X$ m" M, w9 o! b0 O/ Y
??姑娘说:“我就是于八的后代。”4 x5 C/ U; h2 Q- n8 E6 m' ?" p# y
??海儿,拉瓦生怕这姑娘飞了,说:“快上车,带我们去看看你祖上的老宅。”
1 |* L' I- p& t??姑娘上车后,我们听她介绍了有关情况。8 H& J# v1 v4 }* |3 ^
??她叫于洋,是于八的重孙女,今年二十四岁。锦州师范毕业,在要路沟中学当教师,教英语。她的爷爷是于八的第三个孙子,已故去三年了,她的奶奶仍健在。老宅子已经属于别人家,被翻盖过了。( c2 n! A+ ]. [4 c$ `
??说话的功夫,车已进村。于姑娘让车在一座民居外停下来,一行人下车,她指着这民宅说:“这就是老房子了。”真的被翻盖了,与其他民居毫无二样。只有墙底与地基间仍用着那老式的石条,略略可以想见从前的影子。
4 k9 d7 N  b7 E! B) O??她说,这儿不是她家,她家在前边呢。
/ p# k) g! P, \) Z8 q% N6 X4 t) V??跟着去她家,临街的院子,朝东开门。门敞着。于姑娘进院就喊奶奶,奶奶正在院里。八十一岁了,脸庞眉目并不龙钟,可以想象青年时的光彩。见我们一帮人进院了,不惊不异,从从容容往屋里让。墙上挂着如今农家常见的相镜,镶许多照片,有一个戴博士帽的小伙子的照片。老人介绍,那是她大儿子的姑爷子,北京大学在读的博士。
  _, C. ~/ w; G8 q??主席大哥感叹:“家道虽然衰落了,血统和遗传基因没有断。”( D- w4 L" S0 N8 x$ E# U
??于姑娘找来她的大伯、二伯,并从二伯那儿取来爷爷亲手写的家谱,还有爷爷口述,一位小有名气的记者执笔,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介绍于家的文章。
/ _" ^$ q1 [9 D??要问的事太多,要了解的历史更长,看看时间,眼看到中午了。5 Y) M- q8 O( p
?????????
/ z; b% o, V5 V8 X??梅先生提到的那位记者,是朝阳日报的一位同志。可惜我们没有拿到那篇文章。但是,那本《于氏家谱》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几经辗转,在记者与于家后人——那位在要路沟中学做教师的于杨联系之后,终于拿到了《于氏家谱》。" o4 w7 P4 s/ W; W4 S7 Z3 a
?????????
: [) [$ D6 @# [5 g??《于氏家谱》摘抄
! j. }0 ]( q# H; v3 \$ `?????????
' _1 w7 f; a( @% D" J8 ~0 N. I??拿在记者手里的这本《于氏家普》,是于杨找人打印,又经电传过来的。字迹不太清晰,少数地方又有错误。但是,所记内容基本清楚。叙述语言为文言,但是,个别地方也参杂白话。从谱序记载看,是后人补撰。虽无先人写在老宣纸上的家谱更古意一些,但是,所记内容仍然充满了历史的沧桑。
0 V5 Z7 Q, E$ N! U5 h????????? / ^6 F3 p/ r, m
??《于氏家谱》谱序记载——& p/ j5 T5 J) `3 H6 d
????????? ! I" @2 m2 C+ S, a! x/ ~* ^
??一(于氏)祖籍山东登州府文登县大水波村,在清代康熙年间,约二(三)十年前,始祖于凤祥因荒年离家北上,驻辽宁省建昌县要路沟河南屯。后吾先人曾回山东省老家寻访。据说吾族在山东是第四大门,只有寡妇之后,支绝。山东族人分其田财。吾先人回到山东,族人恐其要遗产,不以实言相告。居久之,吾先人说:(空)在口外,衣食自足,此来为追姓求源,并非来要田产者。山东族人乃告以实情。并乃返。拾世序家谱,建家祠备矣。九一八后,家祠荒废。“文革”时被拆毁。家谱遗失。传至第九代,分居各地,仅就个人记忆,普询问族人,记先世概,留与后代子孙。是为序。
* |5 ?2 q# M9 Z; E??二左氏记载:于晋应蕃武之穆也。周武王第四子封拾予,在今河南省河内境内。春秋时七国为陈蔡所灭,子孙跑到东海边打渔为生,往大水波地方。(以下记载不清)“去于的”“”旁以于为姓。故河南村家有联云:" F6 i8 d/ }, K8 `
??支溯姬宗绳其祖武
6 F' j' C6 i/ k8 _* b/ B# O" `( k2 v??派分于氏贻厥孙谟8 e5 P3 O! n/ k3 h: u+ @9 n
??三世代命名排字三十——
+ O2 J# C/ ~+ N- |$ n! U* U??维世家克勤,宝大国治远。! G; W* m, l$ p/ v& ~( {0 E
??守信经方荣,安常汝善显。( r+ `4 U/ G2 y6 ]! ^& c
??一九六六年岁次丙午正月
/ e+ S6 I3 M4 B7 w- t8 x- d3 i??仲常氏记拾白鹿泉畔厂(氏加耳刀)
$ Z& B  x3 r7 P$ G0 x????????? ; m- ^0 D+ @4 \2 R0 \) ~6 y
??这部《于氏家谱》,记载了这样几项内容:谱序、世表(记载人脉沿续的图表)、先远(记述家族最早历史)、老五大门(记载祖上兄弟分支)、近五大门(记载近族兄弟分支)、六支(年代更近一些的兄弟分支)、年例(先辈生日忌日)、墓志,以及以家族重大事件记录为内容的“轶闻”。这些记事中,有类似于史记式的记载于家先祖事迹的文字,也有颇具神话色彩的传说故事,更有记述抗日战争期间,于氏家人言行的,颇具史料价值的内容。
9 ^! w5 S- a, a?????????
/ R& h3 L. O1 M??使于家名声显赫的人物
2 I9 z: h) l) d4 `" t?????????
! |8 o0 J: B" O& T: C9 c??一部家谱流传至今,而且最后一次补写,时间居然是在一九六六年那个狂热的年代,这件事本身,就具备了一些传奇色彩。是什么力量,使于家后人对于先祖的事迹如此感念,并冒着政治风险续写这部家谱呢?很明显,是于氏祖先的显赫声名,及其很是传奇的经历。
; N5 ?4 j1 {& M1 `( a??于家在大凌河沿岸,是声名显赫的家族。让这个家族声望空前的人物,叫作于培荫,族里行八,人称于八。后来,于八被人们传说为慈禧太后的干儿子。以讹传讹,直至今日,很多人就相信了于八是慈禧的干儿子。就在前面的此文中,梅树冬先生,也把于八视为老佛爷的干亲。一个偏远的要路沟的小人物,居然和慈禧这样的人物“攀上干亲”,自是一件很能吸引人的眼球的事情。
- I. u4 f  v7 q4 H* h1 E3 [$ F! c??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部家谱写得非常明白——. V  a* p( m9 \2 L2 b8 o' _8 m
????????? . F4 _$ E4 k/ s. j7 l. T
??公(于八)字越圃行八,经营商业。从前公之父友爱诸弟,分家时,让老院子五门,自己迁到百里之外定居,开设酒业。家室居马,其地蒙汉民族杂居,民多强悍。公之父善试学,每出门,勇跃以行,健步而出,又与当地蒙古旗府交好,固之得安居经商。公之父去世时公辛十九岁,读书不理这用力,商夥友共谋商去,以相要骨(?)公独挽留李步云,同心共济,商业大兴。公偶去县城,邑人以女仓公,公正颜拒之。人称公正真。
  ~) |# r& h/ u& J3 w3 F/ D$ X8 e??清光绪年间,商业的在地,白塔子大水,公迁回原籍,建宅舍于老院之西。时地方盗起。公之三族兄早年对盗着(贼)有大恩。群盗相约,不侵犯公家。乱后,永平知府,(相当于今之专区)李子清亲查地方,住在公家。见公驾车之骡善,称赞不绝于口,意欲索取,公默然不语。李(恼)羞居怒,对公说:乡屋均被盗走,你家经商不破产。(……)带公步行至临渝县乾沟镇,强迫捐银七千两,限期交纳。当时,与公友好者都说知府权势可灭家门,李恩波二君商议控告知府,李子清知之,遣人侦辑公之行动。公因常在外以夜归家,状告李子清越境而捐良(李营地永平府公家是承德府)非其所辖,状纸上告直隶总督衙门(现河北省)。从前公之三姐丈王雨庭任临渝县知县,其幕友张君与公友好。张君此时任直隶幕府掌文书,李子清呈文先到,诬公通匪,张君见之说,素知公为人正直,李之呈现出文不实,恐有其它原因。压其呈文,暂不上报。及公控李之状到,张君面见直隶总督李。这时总督李正在病中,张君先将普通文例念与李督听,李督说这等一般公事,你看着处理吧。张君乃指出公控告李知府之状说:李子清伉贿越境而损良民,甚害百姓,免职如何。李督允许李子清被罢官,于是乡人都说,公胆略才能过人。称呼为八公而不道号。公长于考古之举多珍藏文物,精于星相地理学术,亦精通医学幼年时随父常居住蒙古王府,衣装生活方式多仿,性仁厚,言语和蔼,平易近人。公之姊常说,先大人(指父)在世时声如洪钟,震动铜炉(指火盆)作响,吾弟何其不相似?公答说,语高多伤人,有何好处。
" Y0 T+ f+ ^; c4 @# P??村东家庙住有外八营兵。一日,公到其处闲坐旁脱来(?),有二散兵闲员,以相送为名,突出白刀要示盘川回家。公颜不变,说尔有话好说,何必如此。卸去公之金锡珊瑚手米(?)而逃。公走公七族兄处坐后徐徐说曾被盗劫,其遇变镇定若此。! x+ m/ y/ l. Q1 {' q
??公两代单传,盼孙心切。居室森雕多刻连绵瓜(?)式,象征子孙众多。晚年教孙灯下识字常说,期望孙辈好好读书,学本领治国安帮于邻足矣。6 V9 w$ ?" s# G3 Y: a1 P  S- y* r% I
??公卒去时……(于家有产业)白塔子商业,当铺烧锅百货粮店,要路沟街开设当铺烧锅,果子铺,药铺等。于沟街有烧锅,喇嘛洞酒局,山咀子酒局,白塔子王地一千四百亩,财雄一世。2 r1 k+ a$ D% {  H9 a* |
?????????
1 B' _! b( B! W( S3 Y??于八去世后,于家产业开始走了下坡路,先是后人不精商业,为人所欺,再是后来,直奉大战起,天灾人祸接二连三,等到土匪起来,日本鬼子点了东三省,于家的产业,就剩下白塔子一处,勉强维系了。2 b9 w7 A8 a$ G6 q
????????? 5 u+ z8 P4 v; I0 T" ?7 h) Z
??《于氏家谱》的文化价值
% {0 `% [% s+ ^  J?????????
# Q9 h/ m) o; [( y1 L??要路沟河南村,曾有于有老宅,占地之大,建设毫华,许多当地人都引以为荣。据说,于家老宅曾经是中共十八军分区的驻地。解放后,老宅还在。一位四十几岁的中年男子说,他小时候,从前门进去,出月亮门,进花园,……里面可好玩了。而今呢,于家颇具规模的宅院,只剩下关壁砖墙了。很可能是一幢集清代建筑文化于一身的辽西古宅,毁于“文化革命”的狂飙之中。面对荡然无存的于家老宅,人们只有叹息了。% K3 E1 X: x5 H& c, ^  B2 }% r$ N
??一部《于氏家谱》,让人们看到了辽西近百年的历史变迁。这里,有蒙汉杂居的记载,有中国百年沧桑,从积贫积弱走向富强的丝丝痕迹。这些津津有味的记载,让历史学家们笔墨更加丰满,更加鲜活,更加人性化,更有了人文意趣。无论是史学价值还是社会学价值,这都是一部值得关注的记录。
* n& k2 l. P. D: u?????????(注:引《于氏家谱》文中多有错讹,为保持原貌,后标?)1 m! l) M: h, @* ?. Q1 Z
发表于 2012-10-5 20: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看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