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姓著名专家学者汇总贴

110
回复
805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 10: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大家把知名于姓专家学者的介绍跟帖在后,有关个人的故事报道请发到其他对应版面。谢谢
发表于 2012-3-2 15: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ngyuehua 于 2012-3-2 03:32 PM 编辑

于敏
1230637937.jpg (1914.3.15—)原名于民,祖籍山东潍县,生长于烟台。曾在烟台海外贸易专科学校学习。1931年中断学业,赴沪谋生。1936年返烟台教书,1938年赴严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公学学习一年,后在《新中华报》任记者、编辑,在鲁艺戏剧系任教员,并在鲁艺实验剧团从事研究。1946年到山东大学任教。1947年东调东北电影制片厂作编剧,开始文学创作。1948年完成电影文学剧本《桥》艺术上并不成熟,但他的摄制揭开了新中国影片史的第一页。1949年春完成电影剧本《赵一曼》,有很大影响。1953年后落户鞍钢20余年,写下了一系列反映工业战线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其中有电影剧本《高歌猛进》、《工地一青年》、《炉火正红》等,有报告文学《老孟泰的故事》、《王秀兰和她的姐妹们》等。“文革”后期下放农村期间,创作长篇小说《第一个回合》,写解放初东北某钢铁基地工人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故事。1978年调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和《电影艺术》主编。

[著作书目]
赵一曼(电影文学剧本)1952,中华
工地一青年(电影文学剧本)1956,电影
炉火集(电影文学剧本)1958,电影
南游散记(散文集)与人合著,1958,天津人民
老孟泰的故事(报告文学)1958,春风
王秀兰和她的姐妹们(报告文学集)1964,春风
第一个回合(长篇小说)1978,中青
千里从军记(长篇小说)1979,少儿
树人(论文)1982,电影
探索(评论集)1983,电影

[翻译书目]
巴甫洛夫(苏联电影剧本)1952,艺术出版社  

发表于 2012-3-2 15: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红箭

于红箭,一九九一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物系,现任核工业集团公司四O四厂第二分公司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从事厂科研技术研究及管理工作。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她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大胆创新,成为科技带头人,参与了多项关键技术研究工作,为企业多项科研的顺利完成做出了突出性贡献。曾多次荣获企业优秀科技工作者、先进生产者、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01年、2004年、2005年三次获得四○四厂“三八”红旗手称号;2001年获甘肃矿区第二届“十大优秀青年”荣誉称号;2001年、2003年两次荣获四○四厂科学进步贰等奖;2002年光荣当选为酒泉市第一届人大代表;2003年荣获甘肃省第二届“巾帼十杰”荣誉称号;2004年获得四○四厂保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4年、2006年两次获得四○四厂科学进步壹等奖;2001年至2005年荣获四○四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1229512179.jpg       在工作的十多年中,于红箭同志由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技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与她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这与她严于律已,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是分不开的;这与她辛勤钻研业务是分不开的,在她取得成绩的背后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
      中试工程操作工艺复杂,从国外引进了大量先进的技术设备,充分掌握这些设备的技术性能和使用方法是今后中试工程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其中Micro  TDC3000是从美国引进的集散控制系统,它是控制关键设备,此设备的硬件费用达17万美元。要使系统实现对工艺的全面控制,必须进行建立控制策略,编写工艺运行程序,绘制动态画面,使系统软件生成用户软件等一系列组态工作。若要美国公司完成组态任务所要的费用不下几万美元。所以1996年领导决定成立专门的科研课题组靠我们自己的能力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当领导问到于红箭同志是否愿意参加此课题的工作时,她第一次感到了工作上的压力。
      此课题与她所学专业相差甚远。当时,她不知道什么是模拟量,什么是数字量,什么是PID调节,什么是输入/输出,而这些都是自控仪表专业最基本的概念。所以可以说当时对自控仪表专业,她一无所知。摆在她面前有两条道路,要么知难而上,利用业余时间开始系统地学习自控仪表知识,利用上班时间熟悉Micro  TDC3000系统,掌握需要控制的工艺流程,尽快进入角色,开展实质性工作;要么知难而退,放弃这个课题,不是本专业课题无法完成任务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理由。“退”定会让领导们失望,定会耽误工作,这不符合她的个性,她想努力就一定有成功的机会,不努力就注定要失败,于是她决定通过努力承担起这项艰巨的任务。
      从此以后,于红箭同志学习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化工自动化仪表、自控原理等基础教程,不懂的就向周围的同志们请教,星期日机房里经常出现她的身影。她一个人捧着厚厚的《操作手册》、《工程师手册》一页一页地上机试,就这样她由一个门外汉到开始提一些建设性意见,并且成为课题负责人,圆满完成了组态任务。
由于Micro  TDC3000系统为全英文界面,这给一般工艺人员操作此系统带来了不便,她提出了建立汉字库的设想。在建库过程中,克服了工作单调、枯燥的不利因素,将汉字以图形的形式输入了近万个,使操作界面成为中文界面,大大地降低了操作难度。同时于红箭同志利用大量业余时间翻译了十万余字的《操作手册》和《工程师手册》,当她默默地将译文交给同事们时,大家欣喜不已。
      1999年于红箭同志赴美国参加了FCI公司多点界面仪的验收工作,FC 1229512158.jpg I公司先进的技术,敬业精神激励她更加努力地工作。
      2000年由于于红箭同志突出的工作业绩,她被调到厂生产科任副科长,主管技术及科研管理工作,她比过去更忙了,不仅要完成自己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工作,而且要协调组织全厂的科研工作。从科研项目的立项,到科研的组织实施,直至按进度计划圆满完成任务无不浸透着她辛勤的汗水。她很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工作,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组织科技人员认真编写开题立项报告,确定技术路线,明确研究内容,制定进度计划,这些都为科研项目的顺利立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于红箭同志及其他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流程试验研究》、《管道封堵技术研究》、《***工程工艺配方实验》等科研项目国家相继投资立项,其中有些项目列为国家“十五”重点项目。
      2005年,第二分公司进行调整改革,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技术发展中心。该中心将围绕分公司“调整改革,发展提高”的工作中心,以科研管理、技术研发与三废治理工程项目等为工作重点,按照新单位、新机制的管理要求,狠抓各工程项目的立项、审批及设计工作,努力提高技术研发能力,逐步向项目管理科学、高质量、高效率、专业化,拥有工程项目自主设计能力的总体目标迈进。通过竞聘,她被聘为该部门的主任。由于她对工作火一样的热情,积极主动,在2005年度,她带领同事们勇挑重担,废寝忘食地工作,结合我公司的实际生产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活动,确保按计划完成了各项科研任务。在生产科研、项目管理、员工队伍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分公司废物治理工作的进程。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按照技术发展中心的基本职责,对中心承担的职责按专业、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实现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相互协作。对所编制的所有方案、技术报告等形成了中心内部集体讨论、分公司评审、上报总厂或其他单位的管理模式,保证了技术发展中心承担的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在每项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于红箭同志从技术难点到材料采购,从进度计划到费用使用,从设备安装到现场实验,无不操心。不管哪项项目在加班,总可以看见她的身影,仅在2005年度,根据不完全统计,第二分公司技术发展中心编制、参与编制、组织编制的有 关科研工作方面的技术报告及各类总结报告达120多篇,而这些技术文件,于红箭同志每篇都要审核好几遍,而这些工作,按照正常的上班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加班加点,没有节假日在她身上成了家常便饭。她常说:“我累点没关系,但我们编制的报告绝对不能有技术错误。” “有问题找于主任”是同事们经常说的一句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红箭同志带领科技工作者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一个又一个科研项目圆满完成了计划任务,有些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流程工艺试验研究》、科研成果获得“四○四厂科技进步奖”。2005年度,于红箭参与的水泥固化工程技术项目获四〇四厂科技进步一等奖。
      谁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权享受的。家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小屋,它需要用细致的关怀、明媚的阳光来哺育。于红箭同志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爱人是她大学时的同学,也是一名技术工作者。于红箭同志将工作时间全心全意地献给企业,回到家里也尽心尽力地献出爱的真诚。有时她会查资料、写论文到很晚,这时爱人的一杯热茶,一句“快休息吧”让她心中充满暖意。于红箭同志的爱人目前正在攻读硕士学位,她很支持爱人的学习,总是尽量多承担家务。她认为,如果双方都想着为这个家多付出一些,那么紧张的工作不仅会得到家庭的理解还会得到支持和帮助,并非女性的事业和家庭就象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正是由于她对工作火一样的热情,积极主动,勇挑重担,使科研工作蒸蒸日上,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在十多年的科研工作中,于红箭同志取得了许多成绩,获得了许多荣誉称号,但是她却十分谦虚,总是说成绩的取得是领导和同事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自己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正是这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使她不断前进,我们相信年富力强具有开拓进取思想的她定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发表于 2012-3-2 15: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于静
1230871562.jpg

法学研究员, 1985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法律专业并获法学学士学位,美国波士顿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现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会长。律师制度改制前曾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下属律师事务所(国资所)主任。

20余年来从事法律教学、科研、律师实务工作,对法学理论及法律、法规有深刻的理解并擅长运用跨学科理论分析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曾多次获邀请参与政府、人大等有关部门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工作。

主攻方向是家庭法以及家庭法与冲突法领域、同时特别关注社会转型时期对法治产生较大影响的社会新问题的研究。著书多部,其中的《家庭法新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比较家庭法》(人民出版社,2006年)、《差异与冲突——关于离婚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为个人专著;撰写论文数十篇发表于《政法论坛》、《开放时代》、《中国律师》等核心期刊、国家级学术期刊物或提交国际会议,其中数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人民日报网络中心人民网转载。主要有:《社会变迁与法律回应——我国的三部婚姻立法》、《基督教的传播极其对中国婚姻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平安家庭”建设作用的思考——妇女参与法治建设的一个新视野》、《和合以谐 国富民强》、《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文化特征》,以及《电子合同法律问题初探》、《亟待规范的期货诉讼》、《入世对服务业市场的冲击思考》、《流动人口城市犯罪的心理需要分析——以广州市为例》、《城市空间环境与城市犯罪的关联——以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等为例》等。
发表于 2012-3-2 15: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新

于新,教授,男,汉族,1959年11月出生。1982年大学本科化学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农产品贮藏加工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4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学院在职博士研究生。
    一.工作简历:
    1982~1995,在新疆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4年4月由新疆人民政府破格晋升副教授,同年10月被聘为新疆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5~任仲恺农业技术学院食品系副教授,教授。其中1997年12月以来任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处长、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副主编、调研员。从未间断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996年以来分别被聘为西南农业大学、中科院华南植物所、华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二.专业及研究方向:
    专业: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食品化学。
    研究方向:农产品加工、食品保鲜及功能性食品研究。
    三.科研工作简介:
    主持科研项目:
    1.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哈密瓜采后病害生理研究”(390600048);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银杏采后病原菌潜伏侵染及其抗病机制的研究”(30471217);
    3.主持完成新疆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药用层孔菌有效成分及药理研究”(91912)。论文“Studies on the chemical activities of attracting materials from Fomers officenalis”(1993年)和“Studies on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anti-bacteria compounds attracted from Fomers officenalis”(1996年)在第五届和第六届BCEIA国际会议宣读发表;
    4.主持完成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60522):“银杏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5.主持完成广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963303)“银杏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该项目5年来在各级刊物公开发表论文32篇;
    6.主持完成广东省“科技百项工程”项目“银杏产业化研究—银杏贮藏保鲜技术研究与推广”(99B05903X);
    7.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33311):“银杏采后病原菌潜伏侵染及其抗病机制的研究”
    8.主持广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银杏采后病原菌潜伏侵染机制的研究”;
    9.主持完成广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马齿苋功能性食品的研究”(001963) ;
    10.主持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广东老火靓汤营养评价及工业化生产研究”(2005B20401002);
    11.主持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项目“黄鳝、鳗鱼、水鱼中类固醇避孕药残留检测方法制订”(2005-243);
    12.主持完成广东省农业厅项目:“大果石硖龙眼新品系诱变和保鲜技术研究” ;
    13.主持广州市环保局项目“作物秸杆加工与利用”;
    14.主持广州市环保局项目“广州市生态村(镇)建设标准及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该项目研究的“广州市生态村(镇)建设标准”已通过市环保局组织的专家鉴定验收,作为广州市政府文件于2002年9月颁布实施。            
    15.主持广州市环保局项目“广州市生态村(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
发表于 2012-3-2 15: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国华

1231503075.jpg

于国华,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军事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军事科学协会会员。1969年12月入伍, 1991年调入国防大学任教。1986毕业于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指挥系,获全优生称号;1991年和1997年毕业于国防大学研究生院,获军队指挥学硕士学位和战役学博士学位,成为全军第一个战役学博士。1997年10月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陆军军事学院讲学。荣立三等功两次,2000年被评为国防大学献身国防教育事业标兵。

  现主要担任联合作战指导、战役信息作战等课题的教学与科研。主持编写教材《现代进攻战役》、《战役力量投送》等。

    主要学术成果有:个人专著1部、副主编2部、合著4部;在《中国军事科学》、《军事学术》、《国防大学学报》、《外军学术》和《解放军报》等主要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数十篇;多次获各种学术奖。
(1988年他考取国防大学军队指挥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战役教员;1994年他考取国防大学战役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成为我军历史上第一位战役学博士并获全军优秀博士生称号。他,就是我军联合战役理论知名专家、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教授于国华。

    战役,是武装斗争领域最重要的作战层次。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一场战役的胜负往往决定一场战争的输赢。作为最高军事学府联合战役学学科带头人,于国华把课堂“瞄准”战场,将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把三尺讲台当作“打赢”的平台,在我军联合作战战役理论研究方面,不懈地进行着研究和开拓。几年来,于国华参加了学校几乎所有重要班次的教学,所讲授的课程,涉及了我军军事斗争准备联合战役方面的许多方面,基本都是原创性的首开课。学员们反映,于国华教授的课,理论与实际结合得紧、针对性、应用性强,对指导部队训练和未来作战很有帮助。

    他参与创新和发展了我军联合作战理论,对“联合作战系列问题研究”进行了总体筹划与设计,首次提出了“联合作战的指导思想”填补了我军兵力投送方面的理论空白,并获全军军事科研成果一等奖

    和平时期,军队学习战争和掌握驾驭战争本领的最有效方式是进行实战化演练。而实战化演练,必须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模拟实战的训练环境。在指导演习中,他以发现和揭露问题为主,重在提高指挥员的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和摔打部队。

    近年来,于国华作为我军战役理论的知名专家,参加了全军“砺剑—2005”、“砺剑—2007”等许多重大演习的组织与筹划。在演习中,他坚持用实战标准,从实战出发,来审视和衡量演习的各个环节。他深恶痛绝华而不实的“虚招”,以敢于直言、敢讲真话而闻名。

    2006年,于国华参加某战区步兵师实兵对抗演习的导调与讲评。演习结束后,军区首长请他以专家身份对演练进行讲评。在讲评中,他毫不客气地将个别分队协同动作不到位、指挥员运用战术原则不够充分等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并从战役理论与战争实践、我军战役历史与强敌作战特点,以及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对战役行动的重大影响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阐述。

    无论是受批评的同志,还是其他同志听了于国华的讲评,都感到有理有据,十分解渴。他在演习讲评中说:“自觉地按照实战的要求建设部队、训练部队,应该成为我们每个军官的职业道德。”他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就是:“军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必须按实战的要求进行教学和训练!” )
发表于 2012-3-2 15: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1314795610.jpg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临床博士生导师,现任皮肤科主任、郑州皮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1986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1989年获医学硕士学位。
擅长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非淋菌性尿道炎、梅毒、念珠菌性龟头炎以及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天疱疮、血管炎、白癜风、银屑病、真菌性皮肤病、病毒性皮肤病、痤疮和各种皮炎、湿疹的诊治。1999年、2001年先后获河南医科大学和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称号。现主持郑州大学《皮肤性病学》中英文多媒体软件制作课题。1995年以来获地厅级科技成果奖4项。在中华皮肤科杂志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河南省住院医师培训教材编写,任副主编,获国家专利4项。

发表于 2012-3-2 15: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逸生

1237949423.jpg

于逸生,1952年5月生,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刑法学学科带头人,现任黑龙江大学法学院院长。
  兼任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法学会副会长,哈尔滨市法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内委司法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
  1982年1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后赴西南政法大学进修访学,回校后,主要从事中国法律制度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刑法学的教学研究工作。1992年9月晋升副教授,1997年9月晋升教师。曾任黑龙江大学法律系副主任、党总支书记,1998年任黑龙江大学法学院院长。
  在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中,先后著有《中国法律制度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律史简论》《相似易混罪名比较研究》《刑事诉讼程序论》等10余部著作。在《法学研究》《求是学刊》《学习与探索》《河北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经长期的研究与探索,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
发表于 2012-3-2 15: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全
1229510300.jpg

基本信息:

  男,1968年9月出生(39岁),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某研究所总工程师。

  事迹简介:

  于全以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命感,自觉把个人的发展与科技强军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长期致力于军队通信科研创新并取得丰硕成果,是我军通信领域优秀的青年学术带头人。

  于全1992年从法国完成博士学业时,已是国际通信界密切关注的优秀人才。面对种种诱惑,他不为所动,毅然回国投身国防通信科研事业。为使我军通信系统建设尽快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他全身心投入到军队通信现代化和指挥自动化建设之中,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某通信网仿真系统”和“某通信网组网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和经济效益;“某网关电台”解决了三军协同通信这一世界性难题,使我军在野战通信技术研究上第一次走在了世界前列。他始终瞄准世界军事信息技术发展前沿,以强烈的创新精神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应急作战准备的重点难点问题,先后主持完成了2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特别是作为首要完成人和系统总设计师,他精心设计和周密组织,经过长期艰苦攻关,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战术通信网,实现了通信保障模式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了坚强有力保障。

  获奖情况: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国家重点资助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全国优秀归国留学人员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国青年科技奖

  全国青年科技奖—求是工程奖

  全军学习成才标兵

  全军通信系统优秀科技骨干

  总参青年标兵

  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

  总参优秀科技干部

  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发表于 2012-3-2 15: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荣敏

1229413854.jpg

于荣敏,男,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淄博人。现任暨南大学药学院中药系系主任。

    于荣敏博士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中药生物技术领域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研制开发。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国家、部、省、市各级课题多项,其中有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抗癌中药新药ACM胶囊的研制开发》(2006,30万元)、广州市科技计划重点课题《抗癌新药注射用JNY-1冻干粉针的研制开发》(2005,50万元)、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转基因西洋参组织培养及其活性成分的系统研究》(2004,2万元)、广东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课题《抗癌新药注射用JNY-1冻干粉针的研制开发》(2005,40万元)、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培养及其活性成分的研究》(2005,5万元)、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洋参冠瘿组织培养及其人参皂苷类药用成分的研究》(2004,5万元)、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重点项目《抗血栓新药注射用益栓通的研制》(2003,10万元)、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银杏细胞培养及其次生代谢产物银杏内酯B的生合成研究》(1998)、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L-苯丙氨酸的酶法生产》(1995)、国家攻关课题《中药西河柳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1994)、国家医药局新药基金《中药白花前胡活性成分的研究》(199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新抗癌剂—苦木内酯类成分构效关系的研究》(1989)等纵向课题。目前于教授课题组正在进行利用植物细胞或转基因植物组织/器官进行某些重要天然活性化合物的生物转化和生物合成研究,旨在利用植物细胞培养体系研究其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通过其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某些著名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工业化生产。

    此外,于荣敏博士主持的国家五类新药TMYX胶囊已获新药证书。其它二个创新药物的研制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

    于教授课题组的另一研究方向是海洋生物技术,目前已从几种海洋生物中筛选出具有显著抗癌活性的前体药物三个,目前正在进行深入的药理、药效及生化研究。

    于教授现承担暨南大学天然药物化学专业相关课程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研究指导。
发表于 2012-3-2 15: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ngyuehua 于 2012-3-2 03:47 PM 编辑

于奇智
1229413511.jpg

于奇智,男,汉族,1963年8月生,四川达县人,人文科学博士,哲学教授。


一、求学与研习经历

1982年9月-1986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

1986年9月—1987年7月,攻读西南师范大学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苏天辅教授。

1987年9月—1988年5月,上海外国语学院出国培训部学习法语。

1988年6月—1993年5月,法国普罗旺斯大学(艾克斯-马赛第一大学)哲学系师从康德-黑格尔-卢梭专家韦尔纳(Paule-Monique Vernes)教授攻读深入研究文凭(DEA)与博士学位,先后获哲学与认识论深入研究文凭及人文科学/哲学学科博士学位(国家公派研究生)。

1998年6月—12月,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师从该院研究导师、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创始人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先生研究哲学、文学和欧洲问题,完成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法国知识界对欧洲前途的思考――从舒曼欧洲一体化思想到德里达欧洲精神论”。

2004年11月-2005年5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南锡第二大学哲学与科学史实验室·彭加勒档案馆与维耶曼档案馆做高级研究学者,师从海因茨曼(Gerhard Heinzmann)先生研究科学哲学、分析哲学与逻辑学。



二、工作经历

1993年6月-1998年12月,先后评聘为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7月与西南农业大学组建为西南大学)副教授(1993.6.)、教授(1998.6.),在该校哲学研究所从事逻辑学与外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任逻辑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1999年2月应骋到广州师范学院德育部任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从事伦理学和外国哲学教研工作。

2000年9月调到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管理学研究所,后兼任副所长、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兼学科负责人,从事外国哲学与逻辑学教研工作。

2004年7月任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主管院科研、全日制研究生、学科建设、外事工作,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兼学科负责人,从事外国哲学、逻辑学与公共行政学教研工作。



三、社会兼职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法国哲学研究中心主要成员

四、主要研究方向ST

1) 法国哲学与现象学【以福柯、德里达、德勒兹为重点】

2) 严密科学哲学【以维耶曼、罗素、亚里士多德、克吕希波为重点】

3) 哲学人类现象学与普遍批判学

4) 后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

5) 政治哲学·公共行政·政府管理



五、目前开设课程

本科生:1)西方哲学史、2)逻辑学、3)公共行政学

研究生:1)专业法语、2)现代欧陆哲学、3)现代西方哲学名著





于奇智教授E-mail:

yuqizhi@scnu.edu.cn

qizhinancy@gmail.com

发表于 2012-3-2 15: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孟学

1226805062.jpg
北京军区总医院风湿免疫科特聘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科研方向为关节(滑膜,滑液…)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及相关的免疫机理,非常熟悉关节穿刺、关节镜技术等专门操作,擅长滑液常规与特殊检查及滑膜的形态学与病理学观察,在全面掌握所有风湿免疫病的基础上,精通以各种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尤其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有很深造诣。“类风湿关节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997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1998-2000年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编码自身抗原RA36KD蛋白CDNA克隆及在类风湿关节发病研究中的应用”,成功制备了RA36单克隆抗体并纯化了RA36抗原,克隆hnRNPA2/B1基因,并表达与纯化了hnRNPA2重组蛋白。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2006年出色地完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风湿性疾病自身抗体检测芯片”。发表医学论文70余篇,翻译了医学名著《康氏现代治疗学》“运动系统”一章。主编了《现代风湿性疾病诊疗手册》、《风湿科主治医生376问》、《现代风湿免疫性疾病影像学表幻灯册》、《现风湿免疫性疾病滑膜、滑液、组织病理、自身抗体幻灯册》、《现代风湿性疾病图谱》、《风湿科主治医生657问》。1987年留学日本,研修关节镜技术及滑膜细胞的培养;1991年留学澳大利亚,研究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抗类风湿药物的作用机理;多次出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参国国际学术会议,使自己的医、教、研工作与国际接轨。 现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北京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编委,《中华临床杂志》编委。

发表于 2012-3-2 15: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宪一

1226804227.jpg


    1954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第二小儿内科主任。
  现任中华儿科学会免疫学组委员、《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委、《国外医学儿科分册》编委、《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委、《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编委。
  1983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儿科系,一直从事儿科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于1989年、1997年先后获得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1991年和1999年曾作为访问学者先后赴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从事小儿循环专业和免疫专业,主治该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川崎病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主持国家教育部课题"川崎病的血流动力学研究"曾在美国超声学会杂志、日本小儿科学会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发表有关论文30余篇。
   "小儿心肌缺血的诊断与治疗"获辽宁省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联系方式:024-83956640

发表于 2012-3-2 15: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己百

    于己百教授  1920年4月出生 山东省牟平县人。18岁时随父学习中医,并为人治病。其父于有五先生为华北国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重视对《伤寒论》的研究,著有《伤寒论讲义》、《施今墨先生医案选》等,是当时甘肃省的名医。
  于己百教授于1947年经国家考试院特考及格,获中医师资格。1950年,又以同等学历考入兰州大学医学院,进行西医学知识的深造。1955年毕业后,先后在甘肃省中医门诊部、甘肃省中医医院工作,任医师、主治医师、研究室负责人和甘肃省中医学会副秘书长等职务,负责甘肃省中医院医疗、科研和教学的组织工作及甘肃省中医学会的日常工作,并担任甘肃省党、政、军领导及外国专家的中医保健医疗工作。1970年调离甘肃省中医医院,负责甘肃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并筹建甘肃省新医药研究所,任研究所副所长,负责教学及新医所临床的组织工作,还亲自担任中医学基础、伤寒论、中医内科学等课程的讲授,为培养甘肃省中西医结合人才作出了贡献。1978年调入甘肃中医学院,历任中医学院筹备组副组长、副院长、院长等职务。在此期间,还兼任甘肃省第五届人大常委、第一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第一届中华全国中医理论研究会理事、甘肃省中医学会会长、甘肃 1226803443.jpg 省高等教育学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顾问、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甘肃省中医技术人员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甘肃省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组长、甘肃省老龄委员会顾问等职。
    于己百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从基础到临床,从教学到科研,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十分丰富。
    在临床实践方面,于己百教授十分强调"科学辨证的诊断,病证结合的治疗"。他曾说:"中西医结合的途径,从临床上讲,主要是病证结合的诊断和治疗。病证结合的诊断,是整体反应与局部病变相结合的科学诊断;病证结合的治疗,是增进机体抗病能力和驱邪相结合的治疗。"
    于己百教授在临床中,善抓主证,喜用经方,对治疗伤寒热病、胃肠诸症、咳嗽气喘、肾炎水肿、高血压病、胸痹心病及妇科病证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其研制、并在临床应用十数年的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胃炎宁、萎胃宁、胃溃宁和结肠炎丸疗效确实可靠,深受患者好评,在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于己百教授对科研工作同样非常重视。在他的指导下,将其"热病证治"设计为"内科热病专家系统诊疗程序"输入计算机,于1988年通过甘肃省卫生厅鉴定,认为该成果 "填补了甘肃省诊疗系统的空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于己百教授笔耕不掇,著述甚丰。他先后编写有《新编中医入门》、《中医简易方选》、《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释义》及《中医内科学讲义》等著作和教材,发表了《谈谈中西医结合》、《六经病证治提要》、《热病证治》、《2000年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等论文数十篇。
    他治学态度严谨,科研思路开拓。他对中医深究善思,师古不泥,既重视继承,更重视发扬,既重视整理,更重视提高。他认为,中医要发展,就必须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多学科、多层次、多途径进行研究,要勇于改革创新,绝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所以他对于历代医家的观点,敢于大胆质疑,直抒己见。他的这种师古不泥,勇于创新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他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和中医临床治疗中,而且也体现在他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在编写西医学习中医的试用教材时,即根据中医传统的理论和现代中西医研究的成果,采取 "以证带病,病中辨证,病证结合"的体例,便全书内容系统、全面,形式新颖、条理,堪称中医学教材中的一枝奇葩。
    于己百教授不仅中医理论功底深厚,临床医疗效果卓著,而且医德高尚,医风廉朴,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他的德、术、品、识,都广为学生和病家赞颂。他诊病,不论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唯发大慈侧隐之心,而无欲无求。他述医,科学客观,实事求是,从不夸大其辞,故弄玄虚。论读书,他虽年至八旬,仍虚心好学,晤首穷经,手不释卷,从不以已知为满足。论临证,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应诊,一丝不苟,从不间断。他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对古典医籍悉心钻研,对各类期刊杂志经常翻阅,凡有价值的资料,乃至于单、偏、验方,都随手抄录,并验之于临床。如此,不仅扩充了他的知识储量,而且也正是他临床疗效十分卓著的奥秘所在。他也十分重视中医后继人才的培养和后继学术的发展,"八五"、"九五"期间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请为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总是把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掌握技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疾苦。
    于己百教授行医执教60余载,师古创新,广征博采,勤奋不怠,注重实践,崇尚仲景学说,尤善活用经方;他教书育人,救疾疗伤,德高望重,生活俭朴,医名功德享誉教坛医界,学生病家可谓有口皆碑。所以,他多次荣获各级表彰和奖励,并被收入《甘肃医药卫生志》、《甘肃省教育志》及《中国当代教育名人传略》等志书中。
    于教授诚谓“医林之元戎,后学之楷模!”  
发表于 2012-3-2 16: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颖彦

女,1962年生。1983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1986年取得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日本冈山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荣获日本冈山县国际文化交流奖。毕业后在日本冈山大学医学部留校任研究员一年。1993年回国,先后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副教授、教授。1996年底起担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教授、行政副主任,并兼任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1年7月调入瑞金医院,担任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主任,从事消化系统的肿瘤病理学以及器官移植病理学研究。2002年初公派赴世界著名器官移植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Thomas E Starzl器官移植研究所接受器官移植病理学培训,师从国际著名移植病理学家Demetris教授。从事病理工作近20年,具备较强的临床病理诊断能力,全面、熟练地掌握病理学研究中多种技术手段,迄今已完成国家卫生部课题一项,掌握日语、英语,在国内外多种学术刊物及大型学术会议发表论著近50篇,主编学术著作一部,参编学术著作两部。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编委。在我院消化外科的肿瘤病理学以及器官移植病理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年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曾被评为河北省“百千万工程跨世纪人才”。1999年获上海市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专项资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