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家堡寻宗记

6
回复
278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5 20: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家堡寻宗记
  t- ~7 T% S: p+ m' {                              本文来源于:天津滨海时报  作者:李学韩
; S; E& W5 `/ ]5 z% u' H2 N' {  前几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我编写的塘沽十三中校本教材《塘沽史话》的读者胥启芳。她母亲于文荣是于家堡于氏家族的后代,现在亲戚大都在成都、上海等地,于文荣女士到成都哥哥家探亲,正遇哥哥家喜得孙子,要按于氏家谱为孩子起名,以延续于家宗缘。委托她在家乡寻找于氏家谱,于是于文荣开始了于家堡寻宗之行,这位读者要帮助实现母亲的愿望。 3 `( [( M3 {5 {

' p  V8 U7 {/ X% a# u: b  X0 a  在《塘沽史话》第一单元第3课《塘沽最早的自然村落》中,记述了于家堡居住着于氏第十三代于永礼保留于氏家谱的故事。以此便找到了我,希望由我引见于永礼。我难推重托,欣然答应,想不到这本校本教材还有这一新功能。
" \2 x4 v: D: r% [' n# j. |. R; d: Y7 n7 x8 Z1 l/ k( Z- \
  7月2日上午,我与于文荣女士驱车来到于家堡还迁房新城家园,这里耸立着一座座绿地围绕的高层住宅大楼,优雅的小路穿行其间。我辨认出这里就是原1917年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创办的永利制碱公司排放的生产废渣处——尘埃飞扬、光秃秃的白灰埝,真是天壤之别了。 ; P2 T2 {: q2 H7 N( x
' c& E" R/ h7 V4 h
  于永礼和我相识已有十多年了,1999年,我筹办塘沽海河游览线几次到他家访问了解于家堡情况,以后有多次在塘沽政协会议上见面,算是老朋友了。他家三年前才还迁新居。这是两套相连的住宅与原于家堡老屋今非昔比。 / }/ I- A' t8 A! Q2 E8 {
9 V0 _' v& @# G& {" D. V( z# _! T
  于永礼拿出那本历经“文革”劫难的家谱,它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续记的,上面记录着从明初来塘沽地域先祖于英、于潮,到十五辈各代的名字。于文荣女士也拿出收集整理的于氏几代的名字的记录。按汉族风俗同辈的名字如果是三个字中间的字应都相同,如果是两个字格式一致,这极简单的排列就记录着辈分信息。于氏家族近代名字是按“得”、“两个字”、“邦”、“永”、“洪”、“文”排列的,以前于家堡于氏家族有完整的家谱,保存在本族于永洲那里,于氏家族新添人口都要到他那里登记起名。另外,在山东文登县大水泊也有于氏宗祠掌管家谱,于家堡于氏要及时上报,所以于氏家族也有完整的家谱。近几十年,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登记起名方式中断。“文革”期间于永洲迫于形势,把于家堡的于氏家谱和于氏地契上交,唯一记载于家堡于氏脉络的依据从此下落不明。山东文登于氏宗祠也无人接替续写家谱,于氏名字开始出现了混乱。经过他们认真地核对,确实找到不少相同辈分的名字,但他们两家中没有。据大家回忆,在于氏第12代“邦”字辈就有十六人,但这本家谱中却只有6人。原来于永礼手中的家谱是后来续写的,只是他们的一个分支。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努力寻求,可以认定他们确是于家堡于氏家族的后代,而并非同一系,但这次寻宗梳理出于家堡于氏家族的基本脉络。最后大家合影留念,凝固下这一难忘时刻。
+ ^, _! o& M6 r+ `. f- z
1 o. a7 j6 [; ^3 y/ L  于永礼不断向南方望去,那里是他们的故土于家堡,而相隔约百米处就是于家坟,于氏先祖于英、于潮安眠在此,现已建成新式住宅区朝阳新村。而于家堡原址上,一座座参天大楼拔地而起,这里将成为世界著名的金融区。于家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唯有人们的血缘亲情未变,热爱家乡的情感未变。
 楼主| 发表于 2012-10-5 20: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族谱记录于家堡变迁' n% I% z! F: R3 E' m0 |
本报讯 (记者邹雪)家住于家堡新城家园的于永礼老人日前给本报打来热线电话,称她手中保留着一本于氏家谱。据于永礼老人称,于家堡就是因为于氏家族首先定居而得名。昨日,记者和滨海文化搜集人李学韩一道,聆听了老人族谱的故事,探寻了于家堡从明永乐时期的渔民村落、到清代军事要地、再到如今金融中心的演变历程。
$ z& c1 }; h! O$ I) `
3 z8 H, w: z2 v, P* s9 X  昨天上午,记者和李学韩在于家堡还迁房新城家园小区见到了于永礼老人。由于经历的年代久远,厚厚的家谱扉页已经发黄,记录着从明初来塘沽地域先祖到十五辈各代的名字。记者看到,家谱的首页是先祖于英、于潮的名字。李学韩告诉记者,根据他查找史料考证,最早在于家堡定居的正式于英、于潮两兄弟。“明初,两兄弟从山东省文登县大水泊逃荒来到这。由于这里临海打渔方便,就在此定居。”于家堡因此成了塘沽最早的居民点之一。此后于氏人口不断增多,成了这里的大户,于家堡因此得名。! d! d- ]& ?! ]8 Z  w5 _
# U* x* s$ r! R- F
  清朝后期,为了加强大沽的防务能力,建成了以五座炮台为主的防御体系,其中的两座炮台就建在了于家堡东部。于家堡还是北洋水师舰船的停泊地。为了纪念在海战中牺牲的将领,于家堡还修建了“双忠祠”。2 g! w/ ?' B+ T9 h
" D* _: C9 E9 ~' T
  此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于家堡也成了外国人登陆、易货的重要地点。20世纪初,于家堡已经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通商口岸,很多居民因为工作远迁至世界各地,于家堡因为港台眷属和侨属多,成了塘沽地区的“侨乡”。今年6月份,还有位美籍华人找到于永礼,称自己是于家堡于氏家族的后代。
5 ~* Y" i" J5 [: I" g. z! ?  W% l1 Q8 {) _* L1 l" {" r) S( t# @
  如今,于家堡已经成了全球瞩目的金融区,60余栋超过百米高大厦正在加速建设,汇集各类金融资本已突破千亿元。作为国际金融区域,中心商务区正在成为集产品研发、商业配套、资本汇集、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金融商务中心,在远期规划中这里还将突出滨水、人文、生态的特点。历经百年的于家堡正在以新的容光焕发光彩。
5 c8 P4 B% g& i. ~3 v, T4 W, a) \' [
 本文来源于:渤海早报
发表于 2012-10-5 20: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后感动
发表于 2012-10-5 21: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啊难得,还有家谱漏网成珍品了!于氏万岁!
发表于 2012-10-6 23: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10-19 11: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里“文”字辈下面是“新”只辈,我们这里的于氏是源自哪里
发表于 2012-10-24 07: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浩劫给中国人、中国文化带来了多名巨大的灾难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