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塘不食官盐碑1 k" V5 b8 b( I2 S1 b
发布日期: 2012-07-21 00:00 作者:李学韩' |! D5 {* Z6 ^3 E8 ~+ f! K* s/ V' e
8 D. t# l4 _" x! a8 V/ l
( J" w$ o1 i: M l6 N
北塘全面拆迁改造时,2010年7月人们在拆迁工地发现了一块汉白玉石碑。高162厘米,宽80厘米,厚32厘米。上下各有一个突出的石榫。根据经验判断,它上部应该有碑冠,下部应该还有一个碑座,即人们常说的“王八驮石碑”的赑屃,但没有找到。从这个碑的尺寸看,是一个经政府设立的规制较高的碑。发现的地点是原北塘大河的大码头一带,这里正是交通要冲,北塘最繁华的地段。1 L$ ^1 G8 W* b: Z
* d% q& o6 h- N经塘沽文物管理所研究员王利考证,这是“北塘不食官盐碑”,并辨认出碑文。此碑虽经历119年,但碑文大都清晰,可辨认出碑文522字,只有个别文字遭腐蚀。遗憾的是,发现时挖掘机的利爪划了几道伤痕,本来清晰的文字被毁。现被北塘民俗文化协会收藏。; ~1 Y% W) _7 k8 A
& @/ t. q' s+ h7 v6 F2 J
其记述的内容是:北塘沿海一带是盐产地,自清代准予北塘及沿海渔村的人到盐滩自行购买食用,不食用官盐。所谓的官盐是由盐商专卖的盐,内含国家盐税和盐商的暴利,价格昂贵。北塘及沿海渔村用盐直接购买于盐滩,价格自然便宜很多。雍正二年(1724)春,有盐商用车载官盐到北塘强行派卖。北塘善士于化龙会同沿海渔村村民殷桂蕃、郑荫芳、田尝清等,奔赴控盐院莽大人处控告此事。谕令北塘及沿海渔村遵照原来朝廷规定,永禁盐商来此派卖食盐。雍正十三年(1735),派人监验漏规渔税,经天津道会同盐法道详复,准予渔民为保鲜海产,可买盐滩底泥盐腌渍咸鱼,这盐称之为渔盐。所以在北塘不论食用还是海产加工用盐都很便宜。乾隆三年(1738),芦台盐店又来北塘派卖官盐,于化龙、高儒进等再奔赴宁河县,宁河县黄大老爷明令禁止,并刻碑公示。光绪三年(1877),又有盐商船运官盐到北塘,向船户派卖。再遭北塘人反对。他们列举朝廷各谕令和违背谕令的官吏受到革职的事实,禀告了宁河县丁大老爷。并执行乾隆十四年(1749)获准粮船经过产盐地方许带食盐四十斤的规定,出谕告示。唯恐日久年长再有变更,故由北塘乡绅陈鸿耆补叙前文,重勒诸石以垂永久。此碑系乾隆四年(1739)于化龙、高儒进等建立,光绪十七年(1891)菊月士商陈学周、陈学仲、张良卿、李瑄、刘昆、李华、翟桂元、宋鸿丰等重镌,就是2010年发现的石碑。雍正二年(1724)北塘善士于化龙控告盐商强行派卖官盐一事,在《长芦盐法志》中有记载,看来北塘不食官盐之事非同小可。1 `( _- ^$ |3 }1 T
2 T1 K) O! R6 f/ E
北塘盛产鱼虾,而鱼虾等水产品极易腐败,在没有冷冻设施时,主要是以腌渍防腐,北塘用盐量很大。清代盐法制定了低价供应渔盐办法,1915年位于塘沽的长芦丰财盐场设渔盐总局,下设5个分局,其中有北塘渔盐分局。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设北塘、大沽两个渔盐处,经办渔盐供销;1950年实行渔户食用盐按人口定量配销;1955年撤销北塘、大沽渔盐处,渔盐供应业务移交渔业生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渔盐制度在北塘实现了几百年,有利于渔业生产。利用渔盐可大量生产咸鱼、虾酱、螃蟹酱,既可远销,又可供北塘人常年佐餐,北塘人不会再花钱购买官盐。另外,北塘地处海边为斥卤之地,遍布池塘水坑积聚海水,春秋之季就能结晶出盐,冬季斥卤之地也能冒出盐花,在北塘,只要勤快,盐唾手可得。北塘用盐确实特殊,与其他地方大不相同。4 [6 l3 n$ }$ I! U! B& }: c- r0 E
0 s! X8 a1 W4 p$ ]0 | Q雍正二年(1724)盐商到北塘强行派卖官盐14年后,于化龙等人镌刻石碑以志后人,167年后,又有陈学周等乡绅重刻石碑再志此事,可看出北塘人为维护乡土利益所作的不懈努力,同时也反映了清代盐法的变革。, I4 b, Q4 L+ c+ m) R*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