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文卷岩与马踏碎石的传说

0
回复
112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5 22: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沿黑龙江逆水而上,过高料场,于北岸山坡下岸边可见层层叠叠扁方状岩石,累如书状,至西端累石数米,似书堆。是名为“文卷岩”。与文卷岩相对我方岸上为一山坡,山坡上树木稀少,为一大片碎石,名为“马踏碎石”。此处,为黑龙江沿岸一名胜。其书相传为一孩子所留。

    相传当年黑龙江以北沙皇俄国入侵以前,均是我中华百姓世代居住之地,尽管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大衰,但居住于黑龙江两岸的中国人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种地、狩猎、捕鱼日子相对也颇为过得。

    在江北,有一于姓大户人家,世代居住于此,老掌柜的叫于太学,膝下三子,也已各自成家。于太学虽已积累家产万贯。于乡土间备受仰视,但于心中总觉略有所欠。

    一日,于太学于院中闲坐,就听得一个稚嫩的孩童之声响起: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子曰……。那声音清脆,听去心里别有一番滋味。于太学连忙向声音发出之处看去,却是大儿子于奉龙的第二子叫于敏先的正蹲在墙角,在地上连画。于太学连忙走过去,摸着孩子的头问:敏先想上学了?

    小孩子正玩得入神,听得爷爷问话,就起身点头说:“想--”

    当天晚上,于太学招三个儿子于院中,说:“我家虽然不愁吃穿,但总归是人下之人,今应趁此丰足之年,调教出一二个读书的后生晚辈,将来考取个功名,亦可彰显门第。”老爹发话了,做儿子的没有不应下的理,长子于奉龙就说:“老父所言极是,明日我便张罗此事,我听说江南有一老学究,叫做章炳言,原是进士出身,因有犯忌的言语,被充军发配到漠河,现在也没有正经营生,我们不妨请他来,做个私塾先生,也是个正理。”

    于太学沉吟半晌,点头应允,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第二日,于奉龙备下此果品点心,划小船来到江南,四处打听章炳言。经人指点,于奉龙到老街基一地窨子处,见一老者,正于地窨子门前择网。于奉龙走上前去,一揖到地说:“可是章炳言老先生?”

    老者五十七八岁年纪,花白头发,一撮山头胡子向前撅起,体格清瘦,在江风中衣衫显得格外单薄。老者看了看眼前这个粗壮汉子,点了点头说:“正是老朽,阁下有何指教?”

    于奉龙马上双手捧着礼品递到老先生面前说:“在下于奉龙,家住江北,家中孩童苦于无高人教授。久闻老先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欲请老先生劳驾江北代为教导,不知老先生可肯屈尊寒舍?”

    章炳言闻听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了于奉龙数遍,摇头言道:“老朽才疏学浅,恐误人子弟,实在惭愧,阁下还是另请高人吧。”

    于奉龙不待章炳言说完,便跪下叩头说:“老先生切莫推辞,在下久闻先生大名,万望应允,老先生有什么为难之处,尽管吩咐,在下没有不应的。食宿费用及所需一切全凭先生开口,有半点不周之处,定全家谢罪。”

    也许是于奉龙尽吐肺腑之言,形容诚恳,打动了章炳言老先生,章炳言伸手扶起于奉龙说:“老朽本为待罪之身,实不敢再抛头露面,……请屋里谈,屋里谈。”

    章炳言将于奉龙让进屋里,这是一座不太大的地窨子,炕上坐着一个老太太,正自纳鞋底。见有生人进来,一时有点发懵,怔怔地看章炳言,章炳言对于奉龙说:“这是老朽的内人。”

    于奉龙赶紧上前施礼,口称师母。章炳言对老太太说:“别愣着,快去给客人倒杯水来。”

    老太太这才从炕上下来,给于奉龙倒了一杯白开水。

    章炳言的儿女都不在身边,北边只有他们老两口,章炳言原本一个书生,不会什么经济营生,所以,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于奉龙的邀请自然正合他的胃口,略略谦逊几回,也就应了下来。

    随后,章炳言老两口简单收拾一下,并没有别的什么物件,只有几箱子经、史、子、集等书籍,其中一部二十四史,就装了满满两大箱子。央来几个大小伙子,将书抬到船上。章炳言随便找来一根木棍,横别在门上,算是上锁了。三人一行上了小船,一帆风顺就到了江北于家。于太学欢喜异常,将章炳言老两口安排在自家一处闲置木刻楞房子里,一样是独门独院,至于家不足一箭之地,往来甚是方便。

    于太学对几个孙子读书之事十分看重,特意选了一个良辰吉日,开馆上课。

    初时,于家学堂只有于家五个孩子,后来,村上一些幼儿也都被家中父母送到于家学堂学习,一时间,这于家学堂成了这一带唯一一家学堂。于家兴办学业的善举,也为当地人所称颂。

    在这些孩子中,章炳言最喜欢这个叫于敏先的孩子,这孩子天资聪颖,学习也颇为勤奋,《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不上半年已倒背如流,远远超过了其他孩子。于是,章炳言便对这孩子更为上心,十岁上就开笔做文章了。章炳言也经常对东家于太学讲,这敏先将来必成大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于家学堂开办的第三年的一天,村子里变得躁动不安起来,村长慌慌张张地通知村民,俄沙就要打过来了,要村民马上准备向江南撤退。老百姓顿时慌成一团。

    这时,于家学堂里章炳言正给孩子们上课,听到这个消息,大叹说:“国家瘠累,百姓遭殃”。言罢,便让学生马上回家,以防万一。

    孩子们纷纷回家去了,只有于敏先没有走,章炳言奇怪,就问:“你为什么还不回去呢?”

    于敏先说:“先生年老体弱,别的东西都可以扔掉,可是先生这些书籍万万丢不得,我想与先生一道,将这些书籍运走。”

章炳言听罢,心中甚为感叹,说道:“汝子有此想法,可见不比凡俗之人。”说完也不推辞,便与这于敏先一起,慌忙将一箱箱书籍装好。于敏先对章炳言说:“先生等我一会儿,我去叫父亲赶车过来。”

    于敏先说着回家去了。

    这时村子里已经乱成了一窝粥,人哭马叫,一派凄凉景象。没一会儿,于奉龙果然赶着马车来到了学堂,父子二人与章炳言一起,将十几大箱书籍装上了大车,安顿好章夫人,匆匆向黑龙江边走去。

    黑龙江边上到处都是人,可以用于渡江的般支却少得可怜,只有村民平日打鱼用的几十只小舢板子,一次也只能渡得三五人。于奉龙父子与章炳言将书籍堆放在岸边,只好耐心等候。

    章炳言对于奉龙说:“对岸可知道这边的情形?”

    于奉龙说:“村长已经过去,通知了县上,想来这时已经知道消息了吧。”

    正说着,就见对岸山坡上涌来一支上百人的马队,站了整整一个山坡。一个当官模样的人对这边喊道:“乡亲们不要慌,船马上就过来了……。”他的话音还没落,北面突然传来一阵阵枪炮声,听那声音已经离江边近了。老百姓立刻慌乱起来,于太学爬到一高处对乡亲们喊道:“乡亲们,不要慌,不要抢,先让妇女、孩子过去。”又对于奉龙说:“你带着青壮男人,顶住这帮王八蛋,到这份上,我们就和他们拼了。”

    于奉龙听罢,立即叫道:“有种的就跟我来--”

    说完抄起自家的土炮,转身向传来枪响的方向跑去,他的身后马上有二十几个年轻人跟了上去。

    江面上还是那几十支小舢板子,来来回回运送着老百姓,官家的船还是没有踪影。一条小舢板子停到了章炳言他们跟前,于太学让章炳言马上上船,章炳言说:“我等老朽,争先保命,忌非人乎?”说完一把抱起于敏先放到船上,又扶几个女人上了船。船正欲返回,不想于敏先又从船上跳了下来,让另一个小孩上去了。章炳言着急地说:“你怎么又下来了?”

    于敏先道:“我与先生习学做人之道,忌能先己后人?”

    枪炮越来越激烈了,也越来越近了,大多数人已经逃到了江北,就在小舢板再次返回时,人们看到了于一群野蛮的沙俄士兵,他们手里拿着长短枪炮,向江边冲了过来。

    于太学对江中小舢板挥手喊道:“快回去--,不要再过来了,快走--”

    枪响了,于太学、章炳言、于敏先等没来得及渡江的十几个人倒在了血泊中,他们在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仍然没有看到官家的大船。而参加狙击俄国鬼子的于奉龙和他的同伴们则再也没有人见过他们。

    沙俄士兵冲到了江岸边,他们因为什么也没有得到,犹如一头头饿晕的野狼。当他们看到那十几个木箱时,一定以为那是什么稀世珍宝,忙冲了过去,砸碎木箱,他们突然发现那十几个木箱里原来是一摞一摞的石头,那石头看上去竟似一本本的书籍,搬不动,也看不懂。他们气得“哇哇”大叫,疯了一样用枪托向石书砸去……

    后来,逃到江南的老百姓常常来到江边祭祀,回想着当年那惨烈的一幕。看着对岸那一摞摞石书,似乎正向世人昭示,世代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原本是我们中国人,不知那化成石头的《二十四史》是否记录了那段屈辱的历史。

    而江南岸那个山坡上的树木一年比一年稀少,现出了一大片碎石块,人们就把这个山坡取名叫“马踏碎石”,而把对面那一摞摞的石书叫做“文卷岩”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