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营山三尺巷与名士于式枚

0
回复
103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2 15: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月6日,在成都上班的苏先生专程来到营山县城,他要寻找的,是一个叫三尺巷的地方。几经辗转,在有营山文史活字典之称的段炼老人的指点下,苏先生来到曾经是营山电影院和粮站老仓库之间的地方,据说,这里就是当年的“三尺巷”。

  “至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这里还有一堵建造于清朝光绪年间,高3.5米,长46米,厚32厘米的古式方形砖墙。别看这堵墙其貌不扬,当年曾发生过一场拆墙与护墙、祠堂与会馆的宗族斗争。多亏于式枚挥笔解围,才平息了一场灾祸。”段老说。

  苏先生在省城一家报社工作,“十年前,我在一所中学教书,因为喜欢舞文弄墨,在《四川日报》上发表了评论《让他三尺又何妨》,说的是邻里相让。这是我在报纸上第一次发表文章因此记忆深刻。当我知道这个故事的出处竟然是营山时,我就专程过来,看看我处女作的发祥地!”

  关于三尺巷,段老回忆说,在当初编写营山县文史资料时,收集到另一名老同志撰写的《让他三尺又何妨》,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个中缘由。

  在明朝崇祯七(1634)年到清朝顺治三(1646)年的13年间,营山县战乱不息,造成百业凋弊,人口锐减。康熙十一(1672)年,营山知县向朝廷的报告显示,全县仅134户,819丁。到了雍正元(1723)年,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始,两湖、两广、江西、陕西之民应募入川开垦,前来营山的移民中,以湖南、湖北人为最多。本地人和外籍人各自邀约同籍人建立会馆和祠堂,以示族异,以彰族威。

  在营山县城,禹王宫(原电影院)系两湖永州、衡州、长沙、常德、鄷陵、麻城、孝感等九府移民建立的会馆,其移民占籍人数为营山全县之冠。紧靠禹王宫一墙之隔的,就是于氏祠堂。当时于氏族中进士、翰林达官贵人如于图培、于德培、于式枚等,为县中乡宦之首。

  于式枚,生于1853年,光绪六(1880)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充当李鸿章幕僚多年,因上奏反对立宪和召开国会,维护专制皇权,得皇族和顽固派支持,擢升邮传部侍郎、礼部侍郎、学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辛亥革命后悲愤憔悴,隐居青岛,谢绝袁世凯聘为参议。1916年移居上海不久后病死。

  回过头来再说那于氏家族中,有少数地主老财,宗祠族长,仗着名门望族,逞能哗众,炫耀乡里。这禹王宫与于氏祠堂,因为一墙之隔,于家出行不便,于是要求对方拆墙。禹王宫会馆虽然朝里无官,但人多势众。一个有钱,一个有势,双方为一堵三尺之墙,由吵骂发展到打官司。先告到县衙,七品县令不敢升堂;继而告到府里,知府久不传案;后来告到省里,也不了了之。两族人所花的钱财,在一堵墙土地的百倍、千倍以上。野史流传,禹王宫会馆的九府人为了显示人多钱多,曾在一个赶场日期,在东南西北四大城门各派人放一谷箩,凡是两湖入籍的九府人进入城门者,必须放两枚铜钱在箩内。一个逢场天就装满了四大谷箩,以此作为招募武士、购置武器以及集会、诉讼的备金,与于氏祠堂相对抗。于氏族长们则采取搬泰山以压社稷的办法,数次派人送信上京,企图借于翰林之势,拆墙占地,显示威风。族人只等于翰林点头认可,一触即发的宗族之间的大搏斗迫在眉睫。于翰林为人明智豁达,他在信中写了几句诗:“封封来信都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氏族人拆书传阅,大家才泄了气。禹王宫会馆九府之众,闻于翰林深明大义,亦愿重修旧好,共建家园。自此以后,两族人等捐弃前嫌,相友通婚,再也没有纷争了。

  如今,于式枚作古已百余年,三尺巷那堵土墙早也不见了踪影。然而于式枚关于处理邻里关系的宽宏大度,那种退后一步自然宽的待人之道,注定要和他那首信手拈来、易记好懂的《让他三尺又何妨》诗一道,千古流传。

  ◆ 记者 邓成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