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七与大楚留(转自百度文库)

11
回复
124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30 15: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七,本名小喜,又名孟熹,山东省栖霞市人,清初胶东农民抗清斗争的著名领袖。清朝初年,于七造反,天下十三省发兵围剿。当时由于山东栖霞大楚留村出了朝廷名人于际清(据“圣旨”碑记,于际清授予福建布政司右布政使),于是在于七起义后受到格外保护。当时朝廷发布命令,以大楚留为圆心,方圆五里地之内官兵不许进入,更不许杀人。于是外村的村民都纷纷迁入大楚留的保卫圈内,使很多百姓免遭杀害。
  那么于七为什么会在大清初年举行造反呢?
  据说,于七有个干姥爷(就是其母亲的干爹),过年去出门,因为干姥爷家是当地有名气的财主,自己还办了私塾,招收弟子传授文化知识。于七去出门(胶东风俗,过年串门走亲戚),到姥爷的书房去玩,看到了干姥爷写的一篇文章,文章中写道“于七将来要造反。”于七看了以后非常生气,在干姥爷喊他吃饭的时候,于七怒火心中烧,抽出身上带的刀将姥爷的头砍下。于七杀了干姥爷后便逃跑了,而姥爷家的人怎么肯受这个气,于是便到京城去状告于七,并传言说于七要造反。过了些日子,于七见没有什么动静,也就放松了警惕。后来,于七的邻居结婚,他在婚宴上酒喝的正酣,官兵来了,于七的家人听说官兵来了,其弟弟拿着花枪就出来应战,结果枪刺到了墙上,其弟弟被官兵杀死。而于七拿着特长的烟袋(三尺长),用烟袋砸死了一个官兵,并抢下了官兵的武器,大开杀戒,杀死了很多官兵。于七看形势对自己很不利,不敢再在家里待下去了,就去投奔了自己的拜把弟兄。
  那么于七起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顺治五年(1648),他以栖霞县东七十里的锯齿山(现在桃村镇境内的牙山)为根据地,聚众抗清。于七一方面率军出击骚扰清军,另一方面又“割富济贫”,除暴安良,打击当地豪绅地主,得到登州地区农民群众的热烈支持,成为当地实力最强的一支农民起义军,被清统治者称之为“诸寇冠”。登州知府张尚贤自知无力剿灭,被迫采取招抚政策,授于七为栖霞县把总。于是,于七利用合法身份广泛交结各阶层人士,暗中组织力量,以图大举。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于七在宁海州(今烟台市牟平区)、即墨县和海阳县建立了三个据点,势力不断增强。顺治十八年春,按察使宋琬侄子赴兵部首告于七和其叔交结,图谋不轨,使清廷大为震惊,急令官兵前往逮捕于七。十月,在于七的领导下,各据点同时发难,登州府属各县瞬间也举起了抗清大旗。他们攻福山,围文登,“焚劫八邑”,给清军以沉重打击。康熙元年(1661)春,清兵云集,围困锯齿山。于七团结军民,身先士卒,骁勇善战,给义军以极大鼓舞。他们坚守四个月后,突围入海,于七下落不明。
   至于于七的去向,民间有很多传说。据家父说,
 于七造反后,因兵力不足,与朝廷军队的实力相差悬殊,最后被逼到牙山。晚上于七遇到了自己的结拜兄弟,于七请求他一起上山,到牙山安营扎寨,但其兄没有答应,并劝说于七也不要去,于七不听劝告,其兄极力劝阻,拉扯中将于七的衣扣都撕了下来,但于七就是不听。于是于七将兵营大旗偷上了山,当时兵跟旗走,在士兵不了解情况时主要以旗帜为令,结果跟着旗帜上山的清军被于七截杀,血流成河,于是便有了血灌亭的村名,血灌亭因为名字不雅,后来就改为接官亭了。
   于七的干爹用小馒头藏着书信用箭射到山上,告诉于七,让于七赶快逃走,并给于七支招说:“前营脱靴,后营逃走”,结果于七领会反了,在后营脱靴,从前营逃走。结果很快就被官兵发现,于七的干爹被官兵抓到杀死,于七不敢恋战,最后逃到青岛崂山的一座小庙里。当时庙里有位老和尚,三间屋,进入庙后,于七请求老和尚救救自己,并对老和尚说:“师傅师傅,快救救我,我被官兵追杀”,老和尚说,施主你看我庙小,人也就我自己,你让我怎么救你。可是于七再三恳求说,师傅如果不救我,我就没命了,官兵眼看就要追过来了。老和尚心地善良,看到于七地再三恳求也不好拒绝,于是大发慈悲,让于七赶快上炕脱下衣服躺下,然后赶紧去烧了一锅开水,从头往下浇在了于七的身上,于七身上立时被烫起了很多水泡,看上去就像生水痘一样。
   一会儿官兵追来,进屋搜查,问老和尚是否看见一位长的非常彪悍的年轻人,老和尚说,没见有人来过。这庙里就我师徒二人,而徒弟正在生水痘。官兵走上前查看,的确炕上的那个人满脸水泡,也就相信了老和尚说他徒弟生水痘的话语了。官兵看屋里也没有能够藏人的地方了,于是就离开了。于七逃过了官兵的追查,逃脱了一次被杀害的劫难。
   几年后,老和尚死了,于七又招了二个小徒弟。又过了几年,民间有关于七造反的故事就传开了,于七到底到了哪里谁也不知道。而此时的青岛打出了一出戏,名字就叫“于七造反”,两个小徒弟说去看戏,于七也没有阻拦,就让他们去了。看戏回来,于七问徒弟,你们听的什么戏啊?徒弟说是“于七造反”,于七听后,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徒弟的话勾起了他的回忆。他告诉徒弟门口外面的石条地下有一把刀,让徒弟拿出来。结果二个徒弟,用手抬起石条则倒不出手抽刀,要抽刀每人一只手又抬不起石条,放下石条又抽不出刀。于是回来禀告师傅,他们二人抽不出刀,请师傅帮忙。当时七十多岁的于七到了门口的石条跟前,很感慨对徒弟说:“你们二人真的埋汰(真无能)”,说完于七自己用一只手抬起石条,一只手抽出刀,然后耍了一个背花。于七的二个徒弟一看,师傅并非凡人,急忙给师傅跪下,说徒弟们有眼无珠,遇到高人都没有看出来。
   于七看着徒弟们办事机智,心底善良,于是就对徒弟说出了自己的身世。但是由于刚才用力过猛,师傅突然死去。
   于七死后,徒弟按照于七的嘱咐,为他做了十二个坟头,但是于七的尸首并没有被埋在这十二个坟头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为了保全自己不被后人或者朝廷的追查,于七让徒弟把自己埋在十二个坟头以外的地方,并不做任何标记。所以,于七到底埋在哪里至今仍然是一个谜,这就有待于考古的证实了。
   于七死后,他的二个徒弟因为知道了于七的身世,害怕继续住在庙里将来引来官兵追查而导致杀身之祸,于是离开了崂山庙宇而云游他乡。
   于七的徒弟离开崂山以后,把于七的功夫传扬天下,也把于七造反的故事说的神乎其神。大楚留村也从此名扬天下。
   后来,官兵知道于七死后,派人到崂山将十二个坟墓全部挖开,结果没有找到于七的尸首。
   也有资料说,康熙元年(公元1661年)春,于七从锯齿牙山突围,转移至崂山东麓,先在王哥庄港西给人家当佣工,后为避难便到华严庵出家当和尚,先得法名通澈,受戒时又获法号善河。他在众和尚中颇有威信,70岁时被举为方丈,康熙四十一年(1702)圆寂华严庵,享年93岁。现华严寺(华严庵)善和的墓塔已修复,寺外立了于七石雕像。
发表于 2013-4-11 08: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发表于 2013-4-11 11: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先顶后读
发表于 2013-4-13 17: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3:}已拜读
发表于 2013-4-13 20: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曾经给家族带来很大灾难,但毕竟是一条汉子!
发表于 2013-4-14 07: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心没有更详细的于七家族后裔的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10: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资料,慢慢搜集吧,在青岛倒是有自称于七后人存在。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10: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奇怪的是,我们家也有祖辈在山东会螳螂拳的说法
发表于 2013-4-19 20: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3:}拜读!
发表于 2013-5-18 12: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3-6-2 08: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看电视节目,有传说于七还可能是螳螂拳的创始人。
发表于 2013-6-16 09: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