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落落乾坤大布衣—于右任

1
回复
136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0 23: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0043.jpg
矗立在于右任故居的于右任铜像
100427.jpg 100423.jpg
          于右任故居        三原县于右任纪念馆
  
   中国陕西网讯:2008年初春,走进位于三原县城西关斗口巷的于右任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布鞋长衫、长髯飘飘的于右任铜像气宇轩昂,凝神注目远方。这座幽静的渭北小院里,几间青砖老房就是于右任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院中一棵历经沧桑的老槐树虽然尚未发出春的新芽,但遒劲的枝干有力地伸向天空,依然充满了生机。早年于右任为这座老宅题诗的手迹就挂在故居的墙壁上:“堂后枯槐更着花,堂前风静树阴斜,三间老屋今犹昔,愧对流亡说破家。”

  于右任卧室的陈设极其简朴,一张老式方桌上放着镜屏、笔架、陶罐,墙上挂着于右任手迹“清夷天下望;博大圣人心”的对联,并保存着于右任当年睡过的老式木床。简朴的陈设,可以想见于右任当年清贫的生活。就是在这里,青少年时期的于右任攻读诗书,苦练书法,精研古今,最终又从这里走向了中国政治、艺术的大舞台,成为历史无法忘却的一代风流人物。

  民主革命先驱 旷代草圣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号骚心,又号髯翁,晚年太平老人。于右任是近代民主革命先驱,爱国诗人、国民党元老,又是沉雄博大的一代书法大师。

  于右任23岁中举,曾因讥讽西太后为清廷拘捕。1904年逃至上海,参与创办复旦公学、中国公学和上海大学。青年时代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曾在上海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民吁日报》,大力宣传民主进步思想,揭露清廷的黑暗和社会弊端,鼓励民众革命。于右任本人更是以“大风”为笔名发表文章,为民生、民权疾呼。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民立报》,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辛亥革命后,于右任曾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国民政府常委、军委会常委、审计院院长,后长期任监察院院长。

  在外敌入侵国难当头之际,于右任提出了著名的“合则两益,离则两损”的论断,积极倡导国共合作。周恩来称赞他是国民党内的有识之士。于右任曾希望留在大陆,迎接解放,但被蒋介石裹挟去了台湾,仍担任有职无权的“监察院”院长。夫人高仲林及长女留大陆,5个子女去国外,一子去台湾,各奔东西。

  于右任精书法,尤擅草书,有《标准草书》一册行世,被誉为“当代草圣”。于右任早年书从赵孟頫人,后改攻北碑,精研六朝碑版,在此基础上将篆、隶、草法入行楷,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一本《标准草书》千字文,成为现代中国文字学研究上的伟大创造,也是草书发展史上的新高峰。于右任的书法雄豪婉丽,冲淡清奇,出神入化,海峡两岸同胞都视“于草”为瑰宝,能得其寸楮片纸,均奉若拱璧。

  浓浓桑梓情

  于右任虽在外身居高官,但对故乡和故乡父老乡亲的感情却一日也不曾淡忘过。亲民爱民的形象令陕西的老百姓感念不已。

  公元1929年,民国十八年,陕西遭受千年一遇的大饥馑,人多赖树皮、草根、观音土维持性命,赤地千里,十室九空,饿殍遍野。在南京国民政府高就的于右任彻夜难眠,西望故土,长泪满襟。为赈灾民,他特意张扬地为他的长子在上海完婚,然后他将所有朋友送的礼金全部送回陕西作为赈灾款项。

  眷念故乡的于右任始终惦记着三原乡亲父老的冷暖,多年来于右任汇到三原的赈灾款成千累万,于右任在三原的秘书张文生曾将贴满五大本的捐款收据呈给于右任过目,于右任翻着厚厚的账簿良久沉思,最后对张文生说:“这些账簿都烧了吧,不要叫我的子孙看见将来讨债,他们应该自食其力。”


  两袖清风的布衣大臣

  身为国民党监察院长的于右任,生活俭朴,家里除文房四宝外,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身上穿的是土布袍子,鞋袜也是土布做的。于右任曾对人说:“我生平没有钱,年轻时以教书为生,现在仅拿公务员的薪水,所有办公费、机密费一概不受。袋里从不带钱,身上只有一个褡裢袋。别人的袋子是放银子的,我的褡裢袋只放两颗图章。”他曾书嘱蒋经国:“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年名”。

  一生高官的于右任始终注重名节,两袖清风,当他晚年病重时,竟没钱住院。

  1963年4月18日,于右任喉咙发炎,住进台北荣民医院。刚过三天,于右任便在日记中写道:”今日早起,疾已轻,有归去之意。开支甚大,如何能继。“5月初,于右任在病未完全治愈之时便出院,后病情因此再次发作。1964年7月底,于右任病重,咽喉发炎,说话进食都很困难。蒋经国来看望他,劝他住院治疗。再次住院没几天,于右任又因担心经费问题而欲出院回家。副官方伯熏看着病情严重的于右任,有意隐瞒实情,将每日高达千元的住院医疗费说成“只有一百元”,如此于右任才安心住院了。然而此时他的病已治不好了,病情日益严重,1964年11月10日晚8点零8分,于右任在台北荣民医院病故,终年86岁。

  于右任的长子于望德为寻找父亲遗嘱,特请来监察院副院长等数人作证,打开于右任最为珍贵的保险箱,大家被眼前的物件所感动:箱子里没有一点金银积蓄,唯有一枝钢笔、数方印章与几本日记;还有结发妻子高仲林早年亲手为他缝制的布鞋布袜。再有,便是他的三儿子于中令赴美留学时向银行借贷的账本以及平日借副官宋子才的数万元账单。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晚年独居台湾的先生,渴望叶落归根、人归故里,他深念大陆亲人,抑郁苦闷,无以释怀,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之后不久,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写下了情激山河的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海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和千古绝唱,其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首届新上任后的首次中外记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对两岸关系的看法时,即引用了于右任的诗《望大陆》。温总理深情地朗诵着于右任的诗词,诗中真挚沉郁的爱国思乡之情令所有在场的人动容。

  盼望祖国统一、回归故乡是于右任临终的心愿。于右任病重期间他的老部下杨亮功来探望他,当时他已无法讲话,杨亮功问道:“院长有什么事情吩咐我?”于右任略思片刻,伸出一个指头,杨亮功不解何意;过了一会,于右任又伸出三个指头,杨亮功猜测多次都被于右任摇头否定了。于右任去世后,杨亮功向资深报人陆铿提起此事,陆铿反复考虑后提出一种解释,认为于右任的“一个指头”是指祖国统一,“三个指头”代表三原县。合在一起就表示:将来中国统一了,请将他的灵柩归葬于陕西三原县故里。这一解释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故居保护与现状

  于右任故居原占地约三亩,分为南北两院,房舍数十间,由于历史久远,现大部分建筑已荡然无存,仅保留有故居北院庵房三间,一株老槐树及于家祠堂和于家五间磨坊。于右任经常在回忆中提及的“三间老屋一株槐”院落及其伯母房太夫人居住过的院落目前已全面维修恢复、对外开放。2007年8月,省市县各方人士集资铸造了于右任铜像安放在于右任故居。在与于右任故居相邻的民治小学校园里,孩子们的笑颜如花,这座由于右任先生创立的小学至今仍在发挥它的作用。

  三原县于右任纪念馆伫立在西三公路旁,是1992年三原县、台湾标准草书学会,日本高峙书道会等各界人士筹资修建的,1997年11月开馆。纪念馆主楼为三层仿古建筑,分为三个展厅。于右任爱国事迹展厅,以丰富详实的照片、手札、实物资料,展现了于右任反清反帝,投身辛亥革命,支持国共合作,和平统一等爱国活动。书法展厅展现了先生从早期到晚期墨迹珍品、海内外印行的诗词、墨品善本等。观完,于右任先生一生事迹更加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这是人们对先生的评价,人们将永远深深地感念这位时刻将国家、人民的利益系于心头的布衣大臣于右任先生。

发表于 2013-4-11 1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于右任的了解,主要源于对他的书法。{:soso_e17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