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4-10 23: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于右任先生二三事
李楚材
一、于右任先生的书法
于右任先生的《标准草书千字文》最近重印出版,引起书法界的兴趣和重视。我曾在于先生手下工作多年,对其书法略有所知,《标准草书千字文》的出版,使我欢欣异常而又思绪万千。
于右任先生早年即追随孙中山先生,属于民主革命行列中的一员,是国民党元老。解放前夕被迫去台,但对大陆一直怀念不已,他的怀乡诗句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引起很大反响,革命老人何香凝曾做诗以和,周总理对于右任先生亦有肯定的评价。
于右任先生的书法根基于北魏,宗法手章草,融会四体之妙,博采众家之长,卓然自成一家。他的草书于跌宕中见俊逸,于疏放中见规范,晚年尤为苍劲国妙,时人誉为“舞鹤游天”、“有力而无用力之迹、深厚而极从容之貌”,故无论初学和书法家都十分喜爱。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于右任先生在书法上的成就,得功于毕生精研苦练。于先生幼年在三原家乡私塾就学时,即以书法见赏于业师同县毛班香先生。青年时代在上海办报之际,专习北魏碑帖,并精心临何绍基(清末大书法家)的书法。尤其临何收藏的《张黑女墓志铭》十分神似;并从何绍基入手,临写《石门铭》及《龙门二十品》,这些都是北魏书帖中的珍品。以后又由北魏旁及各家,真、草、隶、篆,各体均学,博采众长,自成一体,因此书法大进,名噪一时。传说于先生在沪办《民主报》时,因报社失火、机器烧毁,不得已与报社编辑杨天骥(也是名书法家)用手写办法石印报纸,因书法精妙,该期报纸竟售价一元一份。
于右任先生的书法,是在兼习今、章、狂的基础上专攻章草,也临写索靖的《月仪》帖和无名氏的《出师颂》、王羲之《兰亭序》。特别当他一九三一年就任国民党监察院长以后,有机会广泛临读各派各家书法以及新疆发掘出来的汉魏木简等,视野既广,草书益见成熟。但于先生草书的猛进,还与草书名家王世镗老先生有关。
王世镗老先生河北省天津市人,后居河南开封,一生专习章草,功力深厚。晚年隐居汉中,不为人知。他曾修订旧《草书百韵歌》,纠前人之失,抒自得之见,并在汉中刻石印行,为此还引起一场官司。因当时北京大学教授卓君庸等人在报上撰文认为这个刻本只能出于前朝名家之手,王世镗何人岂能写得这样好,并以为“三百年以来无此人”。这个说法受到当时绥远教育厅厅长靳志的反驳,指出王世镗其人其书均在,卓君庸焉能发此谬论。卓愤而上告北京法院,报上登了这则消息后,于右任先生甚为关怀,到处打听王的下落,均无人知。一天,监察院秘书周伯敏到于先生处,于先生顺便探询,不意王世镗老先生竟是周伯敏的叔岳丈,于大喜过望,便托周函请王老至京,并予以监察院参事名义,专搞书法。王老常在于的中山陵园别墅中研究草书及汉魏木简,于先生与他朝夕过从,切磋研讨,书法猛进。时有浙江黄岩人柯璜亦善草书,故言草书者有南柯北于之誉。
王老先生在南京仅两年即不幸逝世,但生前仍重新修订了《草书百韵歌》,又为于母房太夫人重书其行述。这两种著述于右任先生均用河罗版印出使流传。于先生对王老先生十分推崇,王老逝世后,于葬之于南京牛首山玉梅花庵旁,与清末书法家李梅菴(号清道人)墓为邻,并题诗云:“牛首晴云掩上京,玉梅庵外万花迎,青山合伴王章武,一代书家两立盟。”
于右任先生虽身居高位,草书亦一代宗画,而毕生苦练不辍。我在于先生左右时,每见他临书《出师颂》帖,一气就是五十多遍,这需要长期深厚的功夫,一般有书法基础的也是难以做到的。于先生平生作书不计其数,代表作为《正气歌》与《标准草书千字文》。然而,《标准草书千字文》曾修改再版十一次之多。后几次我曾参与修改,深为于先生刻苦求精的精神所感动。他曾赋诗云,“朝临《石门帖》,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文,夜夜泪湿枕。”可见他对书法锤炼探求之功夫和内心境界之苦乐。
于右任先生亦善书擘窠大字,曾为南京明孝陵书自撰的对联:“与锺山不朽,为民族争光”,字大到近二尺见方;又为南京新灵谷寺书自撰对联“古寺名灵谷,高僧有志公”,约一尺五见方,雄伟壮观。
于右任先生清古而不泥古,反对摹似,主张创新。他曾为王世镗老先生逝世赋诗云:“一代离奇章草案(指前面谈到的那次修订《草书百韵歌》而引起的官司),都因爱古薄今人。”他对有的人学他的草书只求形似而不求神似,认为这样“照描画虎是不行的”,并说“学我不能光摹我,要临我学的那些碑帖,这样才能学好。”
学于右任先生草书书法的很多,过去学得较好的有周伯敏、王陆一、李生芳、胡公石及李祥麟等人,周王、二李俱已作古,胡公石先生现仍从事书法研究,以学于驰誉书坛。
二、于右任先生的诗文
于右任先生的诗文豪放雄健,夭矫不群,尤其是旧体诗词颇有苏、辛之风,率多佳作,惜为书法盛名所掩,知者较少。
于右任先生早年曾受教于三原名儒朱佛光,朱先生不仅学识渊博,且具有进步的反满兴华思想。朱先生在关中书院、特别是在三原设励学斋讲学时,把慈禧太后重呼为那拉氏,并举其祸国殃民之害,对学生影响很大。于右任先生既长于诗文,又接受了进步思想,因而在青年时代即痛感民族危难而写出了《半哭半笑楼诗草》,其中多有斥责慈禧之诗句。由于这些诗触犯清廷,因而当于右任先生去开封参加进士考试时,被人告密,清廷密令陕西大吏收捕于先生,有“……逆竖昌言革命,大逆不道,着即拿办并就地正法”等语,幸家中事先得讯,急派专人通报,于先生始得逃亡上海,这倒促成了他更早地参加民主革命,也使他的诗文具有更磅礴的气势。
于右任先生的诗文得力于《诗》、《骚》、《昭明文选》、汉魏乐府古诗等。加之早年接受进步思想,以后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诗文更加涵浑开阔。他的文章多为政论文,文笔畅达,观点鲜明,当时推为大手笔。他的作品主要是诗,旁及词曲。这些诗词均辑入《右任诗存》,并由王陆一先生为之笺注。以后为庆祝生日,还曾以朱红字选印其中一部分印赠亲友,我也得到一部,惜现均已散失。
于右任先生的诗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即景抒情,词句洗练,结构严整,律诗尤见擅长,如一九一八年他奉孙中山先生之命回陕领导靖国军,由于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处境不利而暂居耀县时,曾有五律一首云:
北去将何去,南还不忍还。
迎春王翦庙,卧病药王山。
柏老添香叶,碑残印泪斑。
南军丛葬处,新月似弓弯。
以后靖国军失败,他避居三原东里堡半耕园时,又有七律云:
南园急雨北园晴,载酒西国又月明。
天上风云原一瞬,人间成毁不须惊。
高坟玉盌儿孙盗,曲沼金鱼将士烹。
凄凉范公穷塞主,力穷西北泪纵横。
这两首诗既愤时局之不利,又显示出对革命的信心;苍劲悲壮,意境浑成,词句精炼,对仗工稳,的确是上乘之作。他的另一首七律则想象奇丽,充满信心。如云:
十月之交雨一犁,瞢腾盘马灞陵西。
东征大队驱河洛,北伐偏师起晋齐。
尽殪渠魁消阀阅,广传文化到群黎。
荒鸡四唱天难晓,又梦鸾凤枳棘栖。
他的《翠亨村杂诗五首》,我现在记得其中两首。
当年首义同堂者,大节堂堂天下闻。
一代人豪争想像,犁头尖下陆公坟。
(陆公,指陆浩东,孙中山挚友,革命先行。)
山环海绕翠亨村,郭外朝西故宅存。
世界劳民思救主,同来瞻拜圣人门。
两诗对孙中山先生及革命先行极尽敬仰、想念之情,真挚感人。还有他在苏联参观时写的《舟入大彼得湾》诗云:
二百余年霸业零,天风吹尽浪花腥。
掬来十亿劳民泪,彼得湾中吊列宁。
此诗立意新奇,以在彼得湾中吊列宁来赞颂列宁的功绩远胜彼得大帝,而为广大人民所怀念。另一首《由欧入亚东归》诗云:
鄂毕河前饭,乌拉山下眠。
无戈肱作枕,有产舌为田。
金鼓劳民檄,冰山债主钱。
神州竟何似,怅望一凄然。
此诗以苏联之崛兴而怀念祖国的艰危,意境极为深远。
于右任先生的诗可称为豪放派,但有时写乡思家情,亦深婉动人。如《外家杂诗》:
朝阳依旧郭门前,似我儿时上学天。
难忘白头诸舅母,几番垂泪话凶年。
无母无家两岁儿,十年留养报无期。
伤心诸舅坟前泪,风雨牛车送我时。
身边事,眼前景,信手拈来,而深情自见。
于右任先生以儒生自许,而以不谙军事为憾。他的《无锡尚父湖》诗云:
尚父湖波荡夕阳,征诛渔钓两难忘。
穷羞白发为文士,老羡黄泉作国殇。
落叶层层迷去路,横舟缓缓适何方。
枫叶如血桂如雪,猛忆关西旧战场。
既对自己作了评价,也流露出临岐的哀思。如果与他另一首词中的“……不作名儒焉名将,白首沉吟以有俟”联系起来看,则自许自憾之情,就更清楚了。
于右任先生不但自己善于诗文,而且大力倡导。抗战时,著名曲家卢前先生在重庆,于先生聘为监察院编纂,委托卢主编《民族诗坛》刊物,为鼓吹抗战和民族气节的作品提供阵地。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由于作曲的人特少,于先生对卢说“请你多写曲,我也学着写一点。”以后应卢前先生的要求,我也曾参加了这个刊物的一些编辑工作,并写过几首曲。《民族诗坛》共出二十多期,给当时的旧体诗词曲坛上,添了一点生气。
至于于右任先生去台后创作的怀念大陆诗词,前些时报上已有介绍,这些诗词情真意切,直抒胸臆,读之怆然。
于右任先生的诗文,尤其是诗,是有成就的,在研究评价于先生的一生时,对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是应当特别给予重视的。
(原载《陕西文史资料》第16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