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氏兄弟的绿色生态梦1 o* y5 a+ A3 z5 G: f, x# p
来源: 农民日报 - }% P3 Q- L4 |" v7 e. _
6 b. Y4 r$ [- R* W9 G! @( U. ^7 Q
京郊最大的生态园——璞然生态园9 R+ F n3 K4 B4 O* U; G7 c
* Y9 O4 P1 q( `! o
璞然生态园内的葫芦长廊* T# i7 J D; U7 p6 K
. v9 L! H, f; b" W1 q7 }! j
世界上的许多绿色建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这些建筑能融入周遭的环境、节约并高效利用能源。而于付财和于富清兄弟的生态住宅则从另一个思路体现了绿色特性,他们将传统住房变成了一场低碳生活秀,将其碳足迹降到几乎为零。- q+ d w+ e( b7 ?9 P9 |
: O' B( j- ~* z, c3 t 低调创富:第一桶金是如何掘得的?
; Q# H5 K# F' C. u7 x' r1 n# n/ K& F. v- P
于付财,1962年出生在河北省三河市黄土庄镇掘山头村,兄妹四人,他排行老二,于富清排行老三。: X/ M% P+ y- g8 }
^: ?9 U. S! C, t 1979年,于付财高中毕业后,通过关系找到一份工作——给公社领导开车,每月工资30元。在当时,他的收入是中上等。1983年,于付财辞掉开小车的工作,一天大车没开过的他,开起了大货车,给人送煤、送石灰,虽然辛苦,但他很乐意,因为工资增加到了60元。
4 z$ Y* j6 |% N# e* n+ v# a) q2 P! _: T' n* p. h+ X9 [- z# |
1985年,人民公社政社分开,集体车辆可以承包给个人经营,于付财那辆大货车一年承包费是6000元。费用虽然不菲,但头脑活泛的于付财决定要干。在家人鼎力支持下,于付财顺利承包下那辆货车。他也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有汽车的人。
- n8 f+ K, b* p% d8 R9 }+ W: z; ~' l$ H1 H) c) Z4 A2 q
1986年,于付财花了1.2万元买断了货车承包经营权,主要是拉煤和建材。于付财回忆说,拉煤去北京房山,每天夜里2点钟就得起来,装好车就出发,当日晚上8点多就得回来,高峰时一个月拉了27趟,基本上一天一趟。辛苦是辛苦,但一趟能赚几百元,据说当时政府工作人员每月工资还不到200元。靠着这股拼劲,1987年,于付财成了三河第一个万元户,一年纯赚4万元。
- u9 }; A5 v6 y- g& q% K, o1 }8 H$ g* {( |) D1 B
掘到第一桶金后,于付财做的第一件事是盖楼房。于付财自称,他盖的楼房不管是规模还是质量,在三河都是第一家。当时领导把他当成示范户,经常带人到他家参观,于付财成了当地有名的致富典型。从承包中尝到甜头的于付财,1988年初又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他和弟弟于富清承包了村白灰厂。通过招投标,于付财中标后,一次付给村里4.3万元承包费。
/ H( p$ A; P; x; P' f0 j# }5 i1 G v
于氏兄弟接管白灰厂后,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扭亏为盈,头一年赚了七八万元。自从他们经营后,从没亏过钱,每年利润都在增加。因产品供不应求,1992年,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建了一个石料厂,年利润100多万元。当年买了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壮大了运输力量。1995年,于氏兄弟经营的石料建材产业实现了产销运一条龙服务,之后利润每年递增。这种运营模式一直持续到2007年,于氏兄弟矿山企业总资产已超过8000万元。) B/ \- w% H( F0 U0 y+ ~
6 N+ ~9 \2 y8 e: X$ v0 j; O
华丽转身:生态住宅是怎样诞生的?- c# m7 G( S# }8 G
) O1 k1 E- q+ B- n7 Y7 c; j
所有资源型企业最终都会面临转型的问题,要么抓住时机进行主动转型,要么被动转型。于氏兄弟没有迟疑,走上了主动转型之路:建设生态住宅。5 ~( q" _" x% X3 z
" Z _8 A+ ]2 X' P3 g- ^! G- A# s1 ~( x
为何主动转型?于氏兄弟说:“作为资源型企业,资源枯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干这么多年的矿山开采,体会最深的是:资源浪费了,植被破坏了,环境污染了。我们在想,若不开山能做什么?面对难题,我们早有谋虑。”
& Y1 i- \5 B- g/ w0 A- t6 u) b: i+ |& m7 }) N9 v3 B* q& u
事情得从2007年说起。一次偶然机会,于氏兄弟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北京格物创道科技发明公司发明家孔维铭,当时他的团队有一个生态环保房屋建设项目正寻求合作,其间也找了不少人,但因风险太大,无果而终。于氏兄弟接触这个项目后,很感兴趣。经过多次研究分析,于氏兄弟认为项目虽然风险大,但还是可行的,他们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8 Q" I h! h w, Q# F9 u
( e4 k' J* l, J% L) H6 B# a2 } 坦率地说,于氏兄弟这个转变还是很大的,即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核心是节能减排。于氏兄弟的180度的大转弯,让人惊叹之余,又心怀期待。, o& A0 ~" {& c% i, I
0 C [( ~" y, K9 s7 F8 ?! p: X) g
生态住宅建设可谓一波三折。首先是顶住亲朋质疑的压力。于氏兄弟很多朋友都规劝他们说这个项目是不可能的,只是一个概念炒作。朋友说,不用一砖一瓦,不用一粒沙石,不用一两水泥,不用一寸钢筋,就能把房子建起来,那是吹牛。其次是建设成本增加。于氏兄弟这栋房子总建筑面积是376平方米,最初资金预算是120万元,但投入120万元时,房子模样还没有。按照协议,于氏兄弟完全有理由终止合作,但他们没有,反复试验直至建成共投入380万元。于付财说:“投入这么大,做这个尝试,主要目的是为中国农村住宅产业革命提供现实参照。”, q/ m2 H P! }2 v7 g
' _) l6 M" J; B) H1 S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7月15日,于氏兄弟建造的国内首栋生态住宅正式竣工。该套住宅由北京璞然明德生态科技公司设计并承建,于付财任公司董事长(13910829586,13582786755),在建设过程中,应用了格物创道发明机构组织研究发明的22项成果,真正实现了住宅、人与自然之间的高度和谐,被联合国发展组织授予“蓝天奖”。“这是一套非常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新住宅系统,在新农村建设、旅游度假区等领域中将有巨大的市场。”于付财说,截至目前,生态住宅系统签约额已达5亿多元。
+ M& l6 f; w* s0 P
" m7 y) {8 N$ ?& J 据了解,于氏兄弟建造的生态住宅现已通过进一步优化创新设计,技术成熟,建材初步实现工厂化标准生产,有效提高了生态住宅建筑的安全、节能、环保、生态以及健康指数。同时,生态住宅还大幅度降低建筑成本,与现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的造价相当,但其性价比远高于传统建筑。不过,生态住宅在推广过程中还面临资金短缺、观念更新等困难,亟须政府相关部门给予政策扶持。
) s2 b0 P/ o2 s. `; c( ~
; ^! u0 s3 v. X' t3 [% w) e6 @: N6 q于付财(右)与于富清近照, Q( s. A P' q% L
7 b4 h) P, y& {: @, N- ?于氏兄弟建造的国内首栋生态住宅
: |* _7 X5 L1 a! e( Q- U9 z7 ]6 L! ~, b8 s+ g' X/ m
转型升华:绿色生态梦是如何实现的?' e# W" S! _ U1 c! {
5 r9 o$ h0 q! d8 I; |
建设生态住宅,于氏兄弟说这是他们的绿色生态梦,但远不止这些。为了让矿山企业彻底转型,于氏兄弟作出一个重要抉择:打造璞然生态园。
1 `: C* E8 E j7 A7 z& n, k
1 k" I6 W% e) r; w5 r u; `1 G 于氏兄弟的璞然生态园是由河北省三河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农业生态园区,前身就是矿山企业。在矿山整顿期间,三河市委市政府、黄土庄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在园区整体规划布局上,按照“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发展可持续”的原则,全面推进生态园区建设,以期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探索一条路子。4 p1 }& z$ z4 f% t
: C8 B) A4 O; z/ B, F1 O4 r; l- P+ Q
璞然生态园毗邻北京平谷区,东临燕山,西濒清河,依山傍水,是一个感受大自然灵气、体验农耕文化的好地方。璞然生态园占地1000余亩(相当一部分是废弃地),已投资8000多万元,完善了部分基础设施。据统计,园区已修建特色果园380亩,人工湖198亩,特色养殖区124亩,观光景区108亩,垂钓园58亩,无公害蔬菜大棚32亩,整个园区草皮等植被绿化面积达8万平方米。: p3 C/ ~% t7 o0 Z! U2 l
\' G0 U2 \7 l( k& L- L5 m$ k
于付财说,璞然生态园定位较高,以先进科技为支撑,旨在打造京津生态园区第一品牌。现在,园区率先引用新技术、新设施、新品种,精品农业初具规模。生态园中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标准化配套生产技术得到普及,推广了富硒果蔬新品种400亩、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循环养殖技术200亩、有机蔬菜设施栽培技术200亩、蔬菜瓜果应用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害虫技术300亩、山泉滴灌系统100亩等,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3 x7 Y: b9 D1 t& [8 N5 A$ W$ Y, z# v6 n) j! v) k3 a. g6 U& d5 ?
于氏兄弟用事实向人们证明了:人生何时该进何时该退,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大地;在勤奋中开悟,在开悟中精进,不懈怠,不自满。出则精进,入则淡定,顺应万物,自然有成。他们以自己的人生际遇和事业追求,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外化、活化到他们的创意无限之中。(记者 李朝民 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