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武术名家于光庆

2
回复
203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8 12: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0961252806278937.jpg
/ l) r% K3 z9 w0 T
      于光庆先生,潍坊人(原住奎文区北下河街30号),1915年生于寒亭区一殷实之家,家有良田2000余亩(小亩),当铺多处,是远近闻名的寒亭第一大家。
4 q- ^2 F+ C' G3 g/ [  n& P
  {$ W1 ^7 z5 ?2 s+ R  于光庆先生自小聪颖过人、勤奋好学,14岁拜当地著名拳师范兆令(清武秀才,潍县范家庄村人)之子范持经为师习武练拳。他自14岁拜师至2008年去世,在这80年的时间里,他没有一天停下习武运功,晴天在家外空场地上练,环境不允许时在家中院子里练,遇到雨雪天就在屋地上练。武术,可以说是于光庆先生一生的爱好和追求。  
% p' b* l4 \6 ?- T& T
2 u6 t  Q2 F' a' e% N  U  初识于光庆  
" V$ A% A) o1 a+ R2 K
) z* V2 Y' v7 d# D  时间大概在1980年初秋的一天下午,笔者正在坝崖街(笔者当时居住白浪河西亚星桥北)的一块空地上操练“梨花枪”,此枪乃城北贾庄人李万胜所传。李万胜,潍坊民间武术家,据传,潍坊有名拳师张洪升、谭佛川都曾拜访过他,尤其是他的流星锤真是了得。
- x: d5 L7 |5 V* b( U: {1 Q; ]/ G) [
  这时,笔者一街兄来此挑水,自来水井就在笔者习武附近。街兄姓李,名胜利,与笔者年龄不差上下,他有一米七五六的个身,长的英俊潇洒、精明干练,也是从小喜爱运动。他放下水桶来到笔者近前,寒暄之中,他问,光见你练刀、枪、棍,怎么没见你练过剑,笔者曰:剑,练过甲级剑、乙级剑,都是国家套路,动作难度高,跳跃大,只是比传统剑术少有内涵。
) v* h) V2 ^1 [
3 h- }; m( t' _8 X9 X$ l" ^& n  李胜利听了,指着东边告诉笔者,东关北下河有一高人,姓于,是拔丝厂退休工人,他说到这一顿,不过他可是戴着一顶不光彩的帽子。
: R' C% k1 z& E
0 |0 C/ Z7 b' L) K) I  于光庆,笔者早就从武行人中得知,东关北下河街有一位武术高人,是一个隐士多年的武术家,当时,潍坊著名的老一辈拳师颜景璋、陈铭章、杨庆怡、杜崇起等都十分敬重他。只是无缘接近罢了。  b! n. T- H/ |8 r6 i# u8 G* o- g
! e' G+ ?( Z, l8 m# k) M5 ~
  今天听街兄一说,忙接茬道:“咱习咱的武,又不牵扯政治,管他戴不戴帽子。你认识这位老师吗?”
8 c' Z! D, S* K3 J" Q
0 N8 ^% z6 M* @! ^  K# q6 S  李胜利听了,也不作答,来到墙边一鸡栏前拔出一根木条(街邻靠墙扎制鸡栏,养鸡下蛋贴补家用),在笔者面前当场就示范了一趟短小精炼,动作不俗的剑术,然后对我说“这是于师傅教的三才剑。”; t: b3 K; p8 {- N1 N3 u. b6 R
" ]6 e. {4 h( _8 n
  以前光知道李胜利是著名拳师张尚民的学生,他怎么能跟于先生学习三才剑哪?; b* J/ Y9 k6 D
; s1 w+ B" K6 f
  猛然,一个念头闪现出来,李胜利也是拔丝厂的职工,这就是李胜利能与这隐世高人学习剑术的因由之一。0 H7 W: M  F8 l; L$ C

, C5 Z% Z" f% [8 X4 h  “于师傅这人太好了,你如果想学习剑术,明天我领你去拜见拜见于师傅。”李胜利见笔者拄枪思虑,出自对一个习武者的嗜好和追求,满腔热情地对笔者说。真心话,此时此地真是巴不得学习武术的传统器械,忙应承第二天早上去拜见于光庆先生。
  S) o6 T7 z7 h7 Z3 u( M+ s) l5 w; }6 D
  在李胜利的引荐下,第二天一早便来到河东小石桥北面的空场上。此时场地上早有七八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跟一个近七十岁的老人操练太极拳。另一空场上有十几个年轻人在舞刀弄剑练短打,练得也很热闹,看景也是于先生的弟子在操练。这七八个人中,其中还有一个上了年纪的女士,她也在一板一眼的跟着老者模仿着他的动作在用心运动。
  I& d* ^- L' J  r$ l1 @; \3 V2 F+ `/ j# G8 V/ _
  他们所练的这趟太极拳架大、舒展,绵中暗含刚劲,采捩肘靠、捧捋挤按,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去似杨式太极,动作又不尽然,说是“八八”式太极也不像,介乎两者之间。
. L* `! f% a& l; p2 L
# j: h+ y1 w/ {) h! L. a' j  等了近十分钟,他们这一趟太极拳运动完毕,老人却主动的来到李胜利和笔者跟前。笔者端详了一下老人,他有一米七的个身,圆头圆脸,浑圆的身子,完全一副车轴汉子样,半点看不出是一个习武之人,只是从他的腿脚走动轻盈的步伐中可以断定,他就是那位武术高人,于光庆先生。几句简单的寒暄,街兄就把笔者想跟他练剑的目的表述明白了。于光庆先生端详了笔者一会,说:“你不弃嫌,咱就葛伙着耍吧。”7 F+ P  M/ h, X& H3 \2 ^6 _
* q, Y3 ^: P; ], G' D9 v- @/ |
  一句极简单的应诺,既通俗又亲切,没有半点武术高人的架子,一见面好像就有多年的师徒关系,笔者却生出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不像其他武师对前来拜师学艺之人先问跟谁练过,都学过什么拳脚刀枪棍剑,都练到什么程度。
( A* r0 e0 a( y: @9 @& s
' z! M/ C5 Q# C3 b9 ], d$ n2 r  于光庆先生,烟没抽我一支,酒没喝我一口(其实于先生烟酒不动),笔者便成了他的弟子。
: l0 G' D! x  m/ \8 `0 Y" D( m2 N  
, ^& b; f& a2 M0 A4 _+ p  剑术 
 
# I* C* W- J, X+ N! s; v" f2 h9 h$ ^* [* @" q0 O
  从此后,笔者每天早晨夏5点多,冬6点多便来到河东小石桥北的空场地上跟于光庆先生练习剑术。这种场面一直持续了近十年,后因笔者旧居拆迁搬到幸福街杨家小庄,因路远怕影响工作才把坚持了十余年跟于先生晨练的活动中断了,但是,每个星期天是必定到小石桥的空场上和东风桥(亚星桥)南河东图书馆处的空场上跟先生习武。- |7 P& A1 i. [# ~- _

! B7 d3 |, B  B2 P, i  三才剑,是笔者跟于先生学的第一趟剑,而且是和他单独见面的第一个早上就开始学习此剑。由于前天街兄在笔者面前练过此剑,对此剑印象较深,也可能先生传授有方,在二个早上就把此剑学会了。
' J; c1 o" w2 Y8 |* K' E" k
* b- n' k4 A3 A1 \! t8 N$ b2 P  学会的头半个月里,于光庆先生任凭笔者在一块空地上练习,他只管带领着那七八个老人操练太极拳和指导另一帮年轻人练习长拳短打,只有在间息中,他老人家才来到笔者操练处,让其练一遍。当剑路走完,他要过笔者手中剑,来到场上,以“仙人指路”起式,“陈仓暗度”换剑至右手,将此剑从头至尾练了一遍,让你领略他接剑、起式、运剑、收式的剑侠风采,当时先生已近7旬老人,可是行起剑来脚下干净利索,一招一式足见功力,尤其是小动作处更是让人扼腕叫好,练完他把剑来递与笔者,对笔者也是对围上来的十几个老少学生说:剑要握活,不可握牢,剑在腕力,也就是寸劲,不在猛劲。武行中有句俗话“四两拨千斤”,尽管是泛指,用在剑术上也是恰如其分的。仔细想来,确实如此。
; a/ ?& F' i! |' z$ J4 a
* t9 L% k. E, A  时隔不久,于光庆先生便传授第二趟剑,青萍剑。现在想来,那时真有点受宠若惊之感,刚和于先生接触,他家门口朝南还是往北一点儿也不知道,而且他对笔者也不了解,仅凭街兄几句简单的介绍,就把这么好的东西传授于笔者,真乃三生有幸,不由在心中暗谢街兄引荐之情。4 v7 i" v3 T/ s) L& e$ Z
0 s5 D0 i; o  [9 T: N4 U( c
  潍坊尽管崇文尚武之风极盛,可要拜在某位师傅门下,想学点真东西,没有三年五载是万万做不到的。学武一是人品,二是悟性,三是勤快,四是功夫,师傅考察徒弟,大都以这四关来决定传授徒弟什么套路和拿手绝活。在这方面,各门派的武师真是仁者爱山、智者爱水,见仁见智各有所取。没想到的是,于光庆先生在笔者刚刚练熟三才剑不久,又将青萍剑传授。
3 _9 B' ]9 N  t. ]: n/ N" F; G2 ]2 ], Y% p/ H4 |
  青萍剑是于先生的师兄范之孝先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南京国术馆带回来传授于先生的。2 ]# R0 u( O& f  ^

& T- r' d5 T) H5 q, Q  范之孝,上世纪四十年代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武术教师,寒亭范家庄子人,年长于光庆先生四岁,祖父范兆令是清朝武秀才,以开镖局传授拳术为生,父亲范持经,号铁生,受家庭影响,自幼习武,深得父亲真传,尤其喜好“铁砂掌”,每天双手在铁砂桶里翻来覆去,数十年如一日,练得双手如铁砧铁蹄一般坚硬,动辄伤人重辄毙命,因此范持经不愿再练习拳路,为这,时常遭到范兆令的训斥,对他习武重功不重拳的做法极为反对,但他就是提不起练拳的劲头来。
4 k3 u% w$ s( z; \' J
8 x( q% Z/ @4 r  范氏家族,世代习武,尤其到了范兆令这辈更是三代同堂习武。练的都是长拳短打,枪刀棍剑,至于范持经所练“铁砂拳”为何人所传,却无人知晓,他也不对任何人讲。后来由于长年操练“铁砂拳”不很得法,导致老年时双手严重於血,药石罔效几乎成了残废,后来范之孝先生以此为例,告诫习武人,习武练拳,拳法与功法必须相互配合,气血须贯走全身,不可只练某一部分,而荒废了整体性。国术讲求的是“拳非拳周身是拳,功非功全身是功”的道理在他父亲身上得到了验证。
3 y* W% O6 T3 F9 d+ w
  ~" M$ O/ J7 J  据考,青萍剑创始人为潘道人潘元圭。此剑共分六趟,总计368剑,除去8式复剑,360剑,剑剑名称不同,并有剑诀及用法。潘道人后来传给了山东沂水县的孟教华,孟传山东临邑县的冯希阳,冯又传到了河北省盐山县北乾村的贾鹤云,贾传给本镇刘九如,字文石,文石又传给河北沧县城的米连科,号殿三,殿三传于本城郭锡三等。青萍剑堪称40余种名剑中的上乘,时任中央国术馆长的张之江先生提倡国术,闻殿三和郭锡三先生善青萍剑术,特聘为该馆教授馆员,编著青萍剑,并将该剑列入国术馆教材之一,教授学员攻习青萍剑术,意在宏扬中华武术,保存国粹。当年,幸得张之江任中央国术馆长,这位西北军的将领,虔诚的基督教徒,力掘民间武术精髓,不遗余力,凡斯道高明者无不广为延揽。从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前后招生五期,学生约五百人,抗战暴发全部投入到抗日第一线,一说到抗日不由不令人联想到西北军,大刀队,率众抗敌的头领皆出自南京中央国术馆,这段时间被外国人称作“中国国术的黄金十年”。
: W7 l# N" _8 ]6 l- i- H* o
, q  K8 l# H# g" F- d8 I# j  范之孝先生时常告诫学者,青萍剑是国术剑类种上乘佳品,剑中瑰宝,因年代久远,传到米、郭时期,六趟剑路只乘下两趟精华,若再不将其发扬光大,不知后人可有幸见闻否?因此范先生禀承国术馆信誓,将两趟剑路全部公开。" z8 ]4 F9 r; c% m* C

- V2 ]' S% n# e9 i  由此看来,于先生主动提出传授笔者青萍剑也是他老人家的一个心愿。随后又将戚门剑传授于笔者。戚门剑,是明朝抗倭大将戚继光所创,该剑是范之孝先生在国术馆时由我国著名武术家姜容樵亲授范之孝,范又将此剑传授于师弟。此剑与潍坊著名拳师刘笑君所传戚门剑套路大同小异。
  C! I* }' T  O; `  U9 D# i$ r# ~' i8 T9 A+ u8 O
  这三趟剑学完后,于光庆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这三趟剑是我的终生所爱,什么时候我都没拽下,一直陪伴着我,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师兄教我剑的情景历历在目,不敢忘怀,你今后要好好练习,有人要学,尽可传授,不可保守,教学相长。
; D5 c) P; `8 p$ Z' j, C% ~( n. v! y" a/ ^- H* _2 x
  言外之意,于先生受师兄影响,为使国粹不致于失传,可谓用心良苦。  e1 Y3 n& A! B$ ?% ~1 h, l
 
  R# K2 }2 P8 G( U8 \5 I3 o& G3 O6 m6 F0 q
  太极拳
  3 `( M3 v+ z) S; p2 e! w

/ ~/ N' X: D) T  跟随先生已久,笔者也加入了学习太极拳的行列。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才了解到于光庆先生教练的太极拳为于式太极拳,虽说此拳与杨太极拳近乎,但它的腿法要比杨太极多,而动作更加舒展优美。因跟先生相识时间不是很长,不便询问此拳的出处,后来还是师兄郭明志(于先生之婿)告诉笔者,于式太极拳先生是跟陈铭章学的,此拳的始创人姓于名化行,是山东军阀韩复榘的手枪旅长,山东昌邑人氏,此人身强力壮,聪颖过人,研习国术很有一套,他将老前辈多年演练的杨式太极拳术,经过筛选加工,改编为于式太极拳。改编后的于式太极拳保留着杨太极的精华洒脱架大,但多了许多腿法。可能考虑到以实战为基点,改编后的于式太极首先在军营传播开来,逐渐流传于社会上。陈铭章先生是跟旧社会一个警察所学,他的真名字叫王金瑞。: o9 S4 [3 v8 m. Q- v3 W+ i

2 C) {6 Q* q* ?3 `! K0 s  于光庆先生在教练太极拳前,要求操练者首先要从意念上放松自己,从肩肘腰胯一直到脚跟,这种意念一直坚持数遍,方才起式操练太极拳。于先生讲,松是太极拳的灵魂,松练不好,太极拳就练不好,松不是软,不是缩,不是懈怠,松是把身体的各关节、韧带、肌肉都要舒展开,要做到手与脚合,肘与膝合,并要松腰提顶,要求大家在练拳时要周身相通。太极拳要求是虚实、伸缩、刚柔、开合、阴阳、变转这些对应的东西潜心地融入到每个动作里,功夫就会不期然而然了。
5 B8 B+ g1 e' Q. j3 x: ]4 W( X4 I' h3 V
  “文革”后,于光庆先生落实了政策,恢复了名誉,于光庆先生的武学得以施展,对来求学者,一般不拒,并亲自下场示范,尽管是年近七十岁的高龄,下场授徒,一招一式从不含糊,不论男女老少一视同仁,从不以武术前辈自居。上世纪80年代初期,跟于光庆先生习武者多达五六十人,这其中有部分初学者和女士。# J4 f" Q) a" y7 _2 T0 w

5 K6 ?* f2 k9 X* R: F$ c) I8 g  于先生为达到他们健身需要还根据他们的自身条件,不耻下学,特地邀请原潍坊钢厂的年青人王崇信来教授孙式太极拳(开合太极,活步太极),此拳比于式太极相对的绵柔,下三路及腿法少,很适合上年纪的人和缺乏武术功底的人练习。而于光庆先生在学习孙式太极拳时更为认真,为的是尽快学会好传于他人,并亲自为传授者备好茶水及烟,以致得到王崇信的口赞:于老前辈在武学为人方面不愧是大家风范,亦师亦友为人楷模。  
, v( r6 f+ ?  Y' s
; d" D' ^! D9 L2 o9 [  坎坷人生  ! y: I4 E& m$ _% b% F
- |) x5 \& k6 [& u8 A- y
  于光庆先生虽说一身武艺,又间接的接受了南京国术馆的武学理论及器械,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家庭出身以及在旧社会当了3个月的保长,这些先决条件注定了他的坎坷人生。1957年山东省体工大队武术队组建时来潍招聘教练,于光庆先生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初定受聘,当政审时却发现他有上述“污点”,省体工队只好婉言谢绝了。随着政治斗争的步步深入,于光庆先生在市第五小学任体育教师的工作已不适合于他了,便被教育部门辞退了(潍坊市四通捶名家于效航曾是他在五小教过的学生)。为能达到在新社会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于光庆先生招聘到潍坊市拔丝厂工作,成了光荣的工人阶级的一员。
7 |$ n5 Z6 M9 o# _. `' B, b3 H0 z9 [, o& C
  尽管于光庆先生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可他不知道厂里已给他定了性质———“内控分子”。1965年的一天,潍坊监狱(与拔丝厂毗邻的西生建)有一重刑犯越狱出逃,在接连打倒几个围追堵截的人后继续奔逃。恰逢于光庆先生下班碰上,见状挺身而出,全然没有顾忌自身安危,一个箭步窜上去用技法将其打倒擒获。事后,市监狱了解到擒犯人者是拔丝厂的工人时,便敲锣打鼓送来了感谢信,当得知于当时为该厂的“内控”分子时,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 x" a& v5 x. q6 Y
1 k! \$ c4 w( m3 w  但是,于光庆先生徒手擒重刑犯人的事却在厂内外流传了很久,都说此举为社会的安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8 w3 K% T* i" w( U7 s" B$ u1 s' R3 k& @
  不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于光庆先生又被扣上了一顶“坏分子”的帽子,那个年代,“地富反坏”是与社会主义阵营格格不入的两大阵线,是受管制的主要人物。从此,于光庆先生在单位除去正常的8小时工作外,还要结合形势,配合单位里大小批斗会,而且每次批斗会都得把他“请”到主席台上去,低头弯腰,认“罪”伏法,老实交待近期的思想改造情况。
/ V' z' [8 S5 ^( i+ F( ?# _0 t+ V( M- v" x+ ]7 U
  批斗会开完,别的职工都下班回家了,他还要进行思想改造,要到成品仓库去搬运半成品钢坯、铁丝达数十吨,每天如此。当时他的处境是非常的糟糕,行动上不自由受到限制,思想上有压抑无人倾诉,体力上严重透支无人体谅。只有夜深人静回到家中,看到桌上的饭菜和守在桌旁等他回家的老伴及已熟睡的子女,才感到世间亲情的温馨,才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就是在当时那种环境中,于光庆先生始终没有中断喜爱的武术,在外没法练习就在自家院子里操练,遇到雨天就在屋地上活动,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辍习武健身。
: d0 w4 T! n, z# f
6 `* J9 \* V( V$ a& G: D9 ^# L9 }  1984年,全国武术、太极推手、散打在潍举行,当晚在体育馆举办观摩表演,力在挖掘地方传统武术器械及套路,那时,潍坊许多的著名拳师杨庆怡、邵坤、年青选手张华南、宫武汉等都下场进行表演。于光庆先生那时已是七十岁高龄,当他持剑登台一亮相,坐在观摩席上的全国武协副主席著名武术家沙国政为之一动,扶案站了起来,聚精会神的关注着于光庆先生的一招一式,当他将三才剑表演完毕才坐下,由衷的对其他武术家说:“这是好东西”。并询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表演者姓氏名谁,哪里人氏等一些问题。
- G8 H1 t$ T7 h- ~1 S, M  O+ s3 W% j0 F7 Q& x, [
  可惜,廉颇老矣!( q: v2 H' d" a

/ l' c! Y+ ]% f: G3 f) i3 j  于光庆先生走了,他是2008年农历八月初八凌晨三点四十分谢世的。享年94岁。老先生一生都把武术当事业来追求,无奈的是因历史原因和家庭背景,致使老人家致力发扬国术的志向未能如愿,对先生来说,这是一生的遗憾。
( d6 d$ l: m! c0 u) d7 u' |7 l/ E4 H& b
* ~3 ]! c3 e. ~0 Q4 B3 s
发表于 2013-4-19 21: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潍坊的传统武术技击自称一绝!
发表于 2013-4-19 21: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金-珂 发表于 2013-4-19 21:14 ! Y; f( C8 M( ^% Y9 ^* |6 A
潍坊的传统武术技击自称一绝!
1 N: A4 P$ V+ M$ E! _
潍坊的于占鳌功夫就了不得!{:soso_e17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