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先生轶事拾零

2
回复
178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3 15: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于右任先生的一生中,有许多小事闪烁着他爱国爱民、清白廉洁的高贵品质,至今被人们传为佳话。这里选录其十则,以飨读者。
1、一张散发照
     庚子年前后,有一位叫董眼的摄影师,是个富于正义感的人,和于右任很相好。他经常往返于三原、泾阳和上海、西安之间,利用采买照相器材之机运送革命书报。董眼和于右任志同道合,来往甚密。有一次于右任要董眼给他照一张“散发照”,问董眼敢不敢。因为清王朝规定,人人必须留长发结辫子,否则就以反对朝廷论处,官吏一经发现,就要拿办。董眼说,怕什么,照就照,把头割了碗大个疤。说着就帮助于右任解开发辫,在场的三原学友胡德兴,特地写了一副大字对联贴在墙上,于右任高兴地站立中间,董眼打开相机,给照了一张“散发照”。相片洗出来后,于右任看了很高兴,特别欣赏“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这副对联。
     有几位朋友,几天后看到了这张照片,既赞叹又担心地怨董眼:“你这是害了右任。”董眼却认为这是自己的得意之作,就又加洗了一些,分送于右任和自己的好友,不料照片却被清吏发现夺走了几张。
     值得庆幸的是在1937年4月30日,《神州日报》创办人于右任先生六十大寿纪念时,于右任先生应邀向大家出示了这张几乎为此丧生的“散发照”,众人无不钦佩,遂印在当日的特刊上。1984年10月,笔者有幸参加编辑《于右任纪念集》,请全国政协副主席屈武题词时,年已86岁的屈老,满怀对岳翁的思念和崇敬心情,从内室捧出珍藏的这张特刊,让我们观瞻。
     “你二人要永远友好相处”
     1924年暮春的一天(具体时间已经记不清了),屈武和他岳父于右任、岳母高仲林,正在客厅里聊天,侍卫领着一位风流潇洒的少年从门口进来了。他就是蒋经国,那时经国才14岁。他向于先生面呈了蒋介石先生的一封信,信的大意是这样的:
     右任先生尊鉴:
     吾儿经国年少,将在吴稚晖先生办的一所学校就读,望于先生对其多加关照。是为至盼!即颂时安
      蒋中正上
     于先生看了信后,对蒋经国说:“这个好办,我给吴稚晖先生招呼一下,请令尊大人放心好了!”他又问蒋经国:“今年十几了?”蒋经国回道:“十四。”“哪年生的?”“1910年”。于先生捋了捋他的大胡子笑道:“真是无巧不成书!我的这位女婿屈经文1898年生,是属狗的,你也是属狗的,你俩的属相一样;他叫经文,你叫经国,名字也连在一起。来来来,你俩就结拜为兄弟吧,往后让他多关照你!”
     于先生话音刚落,机灵的蒋经国便走上前去,与屈武紧握双手,笑道:“经文老兄!久仰你的大名,没想到今日见面!有你做我的师表,小弟万分荣幸!”屈武也双手拍着蒋经国的肩膀,亲切地说道:“经国老弟!我们互相学习嘛!”于先生又诙谐地叮咛他们:“不过,往后你二人要永远友好相处,切不可‘狗咬狗,两嘴毛’呀!”说着,他自己也捧腹大笑起来,于夫人、屈武、蒋经国也都笑得前俯后仰。(节选自《屈武文选》,题目是编者所加)
2、看戏
     1931年的一天夜晚,回乡探亲的于右任先生请杨虎城将军,来到三原县城西关民治小学观看师生们排演的话剧《一元钱》。
     杨虎城问导演李先生:“这剧是啥时排的?”李先生回答:“去年春上,我们民治师生仰慕董事长右任先生赈救陕西灾民的苦心,为募捐排的!”杨虎城敬重地看了于右任一眼,轻轻点了点头。
     演出开始了,演员的服装十分精美。杨虎城不解地小声问身旁的一个女学生:“你们哪来这么好的衣料?”学生轻声回答:“于伯伯的养母去世那年,收到的挽幛层层叠叠,优质绸缎多得很,我们演出没服装,就去找于伯伯要挽幛。”于伯伯立即答应说:“好事!卸去,看上啥卸啥,就卸了几大摞,请裁缝做了演出服。”杨虎城又敬重地看了于右任一眼,轻轻点了点头。
     杨虎城看着看着入了迷。剧中“教子”一场的剧情,和他少年时的境遇像极了,想起少年时的惶日月,杨虎城感动的流下了热泪。
     演出结束后,师生们征求意见,于右任捋着长胡子说:“很成功!要不,我们的英雄咋会落泪呢?” (秦川牛)
3、法学博士
     熟知于右任是位法学博士者甚少。
     1930年10月17日下午,复旦大学在上海体育馆举行25周年校庆纪念典礼。到会者有该校创办人马相伯先生,校长李登辉先生,董事于右任、邵力子、钱新之先生,老校友朱仲华(学名承询)先生,以及来宾、记者和该校师生五千余人。李登辉先生主持会议,马相伯致辞。马先生虽已年过九十,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首先讲述了创办复旦的艰难历史和复旦命名中恢复中华的深刻寓意,肯定了25年来的办学成就,勉励全体师生继续努力奋进。最后他讲到在今天这个大会上,特授予于右任、邵力子、钱新之三位先生以法学博士学位。他指出像于先生等无论在学问和地位上,以及他们对母校的爱护,替国家的尽力,为促进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是谁也知道而且是景仰的。授予他们法学博士学位是当之无愧的,是应与诸位同乐的。会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此时,于先生更是喜不自胜,捋着飘在胸前的胡须,登台演讲:“今天是本校25周年纪念,并赠给兄弟及数位旧同学以学位,兄弟觉得甚为欣慰!”回忆起自己痛苦的童年和坎坷的一生。他说:“记得从前我在家乡时,完全没有读书的机会。后来漂流至上海,逢马相伯先生,才由马先生介绍至震旦。那时,异乡漂泊,遑论博士学位……希望诸位青年的同学们,努力求学,造福于国家社会。”他的演讲铿锵有力,语重心长,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博得了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王冠英)
4、“热诚爱国”
     于右任始终遵循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坚持“合则两益,离则两损”的正确主张。他不仅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倡导国共合作、致力于国家民族事业,而且在具体的工作事务中,为之奋斗。1938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新华日报》,在武汉正式创刊。于右任应周恩来、朱德之邀,为该报题写了报头。他一连写了十几幅,让来人拿回去请周恩来挑选。接着他又满怀激情,泼墨挥毫,为《新华日报》写了“热诚爱国”四个大字。在该报1月12日二版刊出。这四个字,遒劲庄重,雄浑有力,表达了他信赖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正确主张,号召各界人士积极投入抗日爱国斗争的真诚愿望。
     于右任还多次为《新华日报》题词撰文,呼吁民众抗战,控诉日寇暴行。汪精卫当了汉奸后,他曾发表《以胜利击破汪倭毒谋》等文章和讲话,义正辞严,揭露其卖国贼丑恶嘴脸,伸张了民族的正气。于右任先生矢志如一,主张团结抗日的赤诚爱国之心,受到了人们的赞颂。 (李生武  王冠英)
  5、一面锦旗
     1944年,于右任第一次以个人名义为母校(复旦大学)从军学生颁赠锦旗一面,上面写着“抗倭英雄”。这四个光彩夺目的大字,凝结着他热爱祖国,爱护学生的古道热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三省沦陷,千百万同胞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痛遭蹂躏,全国人民义愤填膺,青年学生更是慷慨激昂,奋起斗争。复旦学生激于救国热情,首先分赴各校发动组织请愿团。9月20日,由复旦、金陵等学校组织一千余人的请愿团,在学校的帮助下,冲破层层阻力,奔赴南京。9月28日,学生们冒着滂沱大雨,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列强!”等口号,来到总统府请愿,要求出兵抗日。蒋介石惧怕群众,不敢出见,就让于右任接见请愿团。于右任和大家同站在雨中,衣衫尽湿,水从“大胡子”上往下滴。他慷慨激昂地讲道:“今日诸位在如此急风骤雨之下,有这样热烈的情绪,来此作救国的请愿,这种精神,就是爱国心的表现。我们中国青年,有这种热忱,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会灭亡的证据。……”当学生向政府要枪组织义勇军时,于右任回答说:“……即如我届时也要同诸位荷枪鼓勇,上前线唱杀敌之歌的。”他的话,大振人心,感动得很多学生声泪俱下,嗣后,于右任闻知,京沪警备司令陈铭枢派张道藩等要带卫队去镇压学生。他竭力去阻止,张道藩不听从。他跪在张道藩面前劝服,并去求见蒋介石,婉言相劝。这样才制止了一场暴行,避免了一次流血惨案。
     在于右任的感召下,同年11月20日,复旦一百多名同学组成“援马抗日团”,赴东北援助马占山将军抗日。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复旦爱国学生又立即组成抗日义勇军,参加十九路军翁照垣旅抗日。十九路军的上海抗战,被南京政府破坏,复旦三十余名学生集体北上,投笔从戎。后来他们参加了著名的长城战役。当“一二九”运动达到高潮时,复旦成为上海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国民党最高当局一度要封闭学校,于右任和邵力子等人多方努力,从中劝阻,方使复旦免遭于难。
     抗战胜利前夕,于右任向复旦大学从军学生赠送锦旗,教育他们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努力战斗。他的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崇敬的。(勤  耕)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5: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6、平民大臣
     于右任先生经常给自己的左右叮咛,遇事要关心人,尊重人,尤其是对一般平民百姓不要耍威风。一次,他回到三原,当地政府给他准备了一顶四人抬的大轿。他看见十分生气地说:“叫我摆官架子,让乡亲们唾骂。”执意不坐。他每次回三原,总要去东家,串西家,该走的都要走走问问,看大家有什么困难。有一次他得知马德超的母亲病故,家境困难时,马上就给了300块线,解了马家燃眉之急。
     1929年陕西大旱,于右任奔走呼号,筹措赈款,携款回陕视察,解救陕西老百姓。年馑之后,关中地区又发生了急性霍乱。他知道后心急火燎,派人采买疫苗和药品,请夫人高仲林携带回陕代他慰问百姓。高夫人遵照于先生的嘱托,不仅把药品交给地方政府,而且还亲自到三原、泾阳一带督促防治,救了不少人的命。他一生爱国爱民爱家乡,省下钱建校办学,办农场,修水利,帮助穷百姓,从不置私产。乡里人赞许于先生是一位平民大臣。 (郭抚民)
7、以诗陪嫁
     1922年初在靖国军战事纷繁的日子里,于右任家中总算遇到了一件喜事,这就是为爱女成亲。
     原来,于右任和三原西关高仲林女士,24年前结为伉俪,一年后得了个女儿,乳名楞女,学名芝秀。芝秀从小聪明伶俐,夫妇俩视为掌上明珠。在那个时代,女子很少有人能进学堂,但芝秀却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为她爸爸是有名的反清爱国志士,即使,在那戎马倥偬的年月里,他也积极筹措经费兴办教育,极力提倡女子和男子一样有权上学、工作。他先后在三原办了好几所学校和讲习所,开展新文化运动。所以岂能不让自己的女儿上学!芝秀除了学好课业外,还很爱爸爸的书法,常常要爸爸给她写字,自己模仿练习。爸爸经常择暇督导女儿习文练功,并讲解天下大事。因此,女儿也像爸爸一样渴求自由,向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后来芝秀在三原渭北中学上学时,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活动。
     靖国军时期,总指挥胡景翼因和于总司令商量军政大事,经常见到芝秀,眼看着芝秀长大成人了,就主动给芝秀保媒提亲。一天,他蓦地想起了正在北京上学的渭南人士屈经文,才思过敏,青年有为,两个真是天生一对。一天,军议之余,胡总指挥提起了这门亲事,于总司令夫妇欣然应允,于右任高兴地说:“屈武,奇士!奇士!”
     为什么于总司令连声夸赞呢?原来,这位屈武,字经文,五四运动时就是个有名的学生领袖,那年他在西安上学,和同学一起高举“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的大旗,在西安游行示威,后来,被选为赴京请愿代表。到北京见到总统徐世昌时,他激昂陈词,坚决表示“誓死收回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当他讲到北京政府丧权辱国的罪行时,愤怒地以头碰地,瞬时鲜血满面。次日全国各大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登:“屈武血溅总统府!”的消息,屈武的爱国精神受到全国人民的称颂。后来屈武考入北京大学就读,对时局仍然十分关心,每逢假期回陕后,经常参加陕西的革命活动,与胡总指挥和于总司令有过接触,其才干备受胡、于的赞赏。
     在胡总指挥的撮合下,屈武、芝秀的婚事定下来了。右任夫妇盼望着早日为爱女完了终身大事。但是陕西干戈不止,战事频繁,右任身为总司令,忙于军政诸务,所以就请夫人送爱女赴京与屈武完婚。为此,这位诗人、总司令还高兴地以诗陪嫁。其诗文如下:
     内子高仲林送楞女入京成亲,媵之以诗
     一
     春风苏百草,送尔出关门。
     遇合从儿愿,追随念母恩。
     家庭新创造,文学旧思存。
     应念空山老,诗笺印血痕。
     二
     世人如问我,勉强说平安。
     百战身将老,三年枕未干。
     秦兵仍奋激,民党更艰难。
     素蓄澄清愿,时危肯自宽?
     三
     海上攻书日,关中省父时。
     岁饥兵不饱,女大嫁因迟。
     多事添媒妁,无端累义师。
     人心未可测,究竟有天知。
     四
     汝婿亦奇士,青年多美誉。
     忧同屈正则,事类申包胥。
     至理无贫贱,浮云有卷舒。
     进修齐努力,嘉耦复谁如!
     从这几首诗里,可以看出于右任对屈武的翁婿之情,或者更确切的说是革命之情思何等深厚。他赞佩女婿的革命气概,勉慰女婿女儿“进修齐努力”,对革命前途持乐观的态度,在那种形势下,是十分可贵的。 (水番  弓长)
8、别开生面的宴会
     有一年夏季一天,于右任回到三原,住在民治学校,于右任的左右建议于先生搞个宴会,宴请亲朋邻里。于先生心情愉快,早想请大家在—块叙叙,苦于没有时间和机会,这次经人一提就爽快地答应了。
     人们闻知于先生要举行宴会,议论纷纷,认为于院长请客一定是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不料于先生办的这个宴会,一不发请柬,愿来者皆表欢迎;二是不置酒席,不坐桌椅。那么到底是怎样个宴会呢?
     原来,宴会这天,民治学校放了假,整个校园供乡亲们尽情游玩。学校的假山后,鱼池旁,树阴下,花丛中,摆满了三原街道上的吃食小摊。有泡油糕、甑糕、凉粉、饸饹、蒸肉、糟、豆浆、米汤、水饺、石子馍、饦饦馍等,应有尽有。这些吃食摊都是于右任派人请来的,进门时,全部按市价计算付款,在校内让游人随意就餐品尝。于右任手执凉扇和乡亲们同游同乐,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整整热闹了一天,乡亲们议论说:“这种宴会恐怕世上少有吧。”  (水番  弓长)
9、上坟祭祖
     于右任任监察院院长以后,每次回三原,都要去斗口村上坟祭祖。三原县城距斗口村二十多里,步行太远。秘书李祥麟想给西安打电话要小汽车,他不同意,让斗口农事试验农场大花牛拉的硬轱辘车接送。启程时,他让西关斗口巷和东关河道巷于家子孙都上车,自己最后总是坐在车辕上。
     车到斗口,吃过茶点,就开始上坟祭祖。于家祖坟周围,有八、九片坟地。于右任要到每一座坟前,点着香火,庄严肃穆的三鞠躬。于右任是一位重孝道又富有感情的人。当他来到房太夫人坟前,双膝下跪,连连磕头,热泪夺眶而出,口中念念有词。每次上坟回家,他总有几天心情不快,思绪万千。
     于右任家道贫寒,生活艰难。母亲生他以后,体弱多病,无钱医治,忧郁成疾,离世而去。他不满两岁,即由二娘房太夫人抚养。正如《于右任自述》中写道:“我以一无母之儿,又处在单寒孤弱的家庭中,所以能长立为人,幼不失学,可说全由伯母房太夫人含辛茹苦而来,伯母之恩,真是我毕生所报答不尽的。”所以他无时不怀念二娘房太夫人。 (吴树民)
10、铁箱之谜
     “三十功名风两袖,一箱珍藏纸几张”,这是台湾报刊在于右任逝世后的报道中,赞誉于右任先生高风亮节清廉洁贫的诗句。
     原来,于右任先生在生前有一个铁箱,放置私用物品。他曾对亲友有示,等自己逝世后才能开启。因此铁箱中放置何物,从无人知晓。1964年11月10日中午,于右任先生呈弥留状态时(同日下午8时8分与世长辞),台湾当局监察院副院长李嗣璁、监委王文光、刘延涛、陈肇英及于右任长子于望德等人,为了寻找于先生的预立遗嘱,会同打开了这个铁箱。
     铁箱开启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于先生生前一些日记之类的记述,不仅没有珍贵珠宝,甚至连张股票、证券也没有。令人难过的是仅有几张借账单,其中有于先生的三公子中令于1964年上半年出国留学时向人借款的账单;有因平时经济拮据,零碎挪借跟随他40多年的老副官宋子才的三万多元钱借据,平时人们猜想于先生铁箱中一定有“宝”,岂知竟然是些账单,在场人们感动得哽咽不止,连平时最爱“挑剔”的记者们也热泪盈眶,大声哭泣。
     人们赞誉于右任“右老遗产,仅有账单,清廉自若,元老典范”,“铁箱之谜”在台湾久传不衰。  (水番  弓长)
发表于 2013-4-25 08: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