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解读尤侗賀于(涟)吏部四世荣封一品序文

14
回复
149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5 08: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康乾时代,是清代鼎盛时期,政治清明,文化复兴,尤侗和于涟公却逢盛世,展現了自已的卓越才能。于涟公从一介书生,凭倚自已的聪明融智,和不懈的努力,终于登上了士子所企盼的仕途顚峰,荣封一品。荣宗耀祖,泽及先人。四世一品,实属罕見。尤侗在賀于吏部四世荣封一品序中用了大片文字,细述了于涟家族的世系源流,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对我们今人考证大水泊于氏的源流大有俾益和依据。关于大水泊于氏的源流,目前到始祖敬祖,上层就无从攷証。此文虽为赞于涟公所记,但尤侗应是研究过于涟家族的世系,否則在此不能乱写,因为尤侗当時是在康熙倡作下写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尤侗是如何写的。"元夫周室文孙,肇生邘叔。"此点出了于姓始肇姓自周文王孫子邘叔。也就是说于涟一支是邘叔之后。从大处辟清了于夷或盂方之混淆。再看"汉京世族,爰始于公。西平嗣起,有高门驷馬之祥";這段文字很好理介,为今人熟知的汉代東海于公起,于氏成为東海望族,至公子于定国为宰相,封西平侯,实現了于公駟馬高门的愿望。接下這段文字很重要,今人不知自已之所出,人云亦云,硬把自已祖宗推论为少數民族.這里的记载我们耒看一下。"黒矟代兴,兼領軍尚书之貴;歌平梁之什,谨号元勛;贈买山之錢,頔称国老,历祀累书其事。今时复見此人,乃山左名家海东甲第,城临不夜,天开通德之门;石刻之罘,人说高阳之里,于是桐江先生出焉。"這段文字记的是:黑矟公乃于栗的称呼,当时宋刘裕見于栗在河对岸守卫,手持黑矛,刘裕見栗威武,因而不敢开仗,送书称黒矟公阁下,因而有此名。這里黑矟代兴,是指于栗家族在北魏兴起。其子孫或领軍或尚书令都很显贵,史称栗有功于三代,-点不假。歌平梁之什,谨号元勛;这里写于谨在北周指揮攻打南梁,大获全胜,梁平灭。战后为表彰于谨之功勲,作平梁歌以頌之。贈买山钱是指于頔在任山南東道节度使時,有匡庐符载山人,遣三尺童子賫数幅之书,乞买山銭百万,頔不但给了符载百万买山钱,还加给纸墨衣服等,此事载唐范摅撰的云溪友议一书。頔后为司空平章,相宪宗。以上这支曾融入鲜卑族,在北魏及北周立下了不朽功勲,到隋唐及宋,此支于氏长盛不丧,這里我点-下与今山東于姓有关的,除这里点到的于頔一支外,还有于翼一支,据史料记载,于翼封地在兖州一带,食邑五千户。其后代中宗朝宰相于惟谦之父于士俊就被封为東海郡开国公,其子孫后人应多在東海。至于谁迁到斥山尚待进一步攷证。這些都是历祀累书的事,谁历祀累书?写在这里当然也指于涟-族了。后面讲今时又見到了于姓人氏象先人一样登峰造极,谁呢?山左名家,海東甲第,原居荣城的不夜城的,又即从斥山迁出,洪水澜有石刻为凭的,后又迁大水泊的桐江先生,即于涟也。所以大水泊的上祖也是与洛阳于氏一脉相承,否則尤侗在文中不会记下这支人的名字。而于涟为正宗的大水泊的族人,大水泊且以其为骄傲的杰出人物,其源流即大水泊的源流,此是无可争议的。
文中继又尽述了于涟的任职历程和高度赞扬了于涟的功迹,并予期望。此文文笔简練,内涵深刻,不亏为文章高手所为,再看尤侗之为人,不是阿臾奉承之辈,峥峥铁骨,文如其人,其文承可信哉。以上是我初浅之見,拋砖引玉吧,多請熟悉山東于氏资料的宗亲及大水泊的宗亲批评指正。
欢迎宗亲认领
 楼主| 发表于 2013-5-27 10: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于-金-珂 发表于 2013-5-25 20:25
“除这里点到的于頔一支外,还有于翼一支”,这么说好像不太合理,于頔好像是于志宁这一支的,确切说是于义 ...

据于邵河南于氏家谱后序称于志宁创宗谱时把于谨九子称为九祖。实长支,翼第二支,义笫三支,礼智绍弼兰旷各列一支。于頔属长支,于实七世孫,由于前三支衣冠人物多,故史载和家谱记蛓较全,后六支记载较缺,这在于邵笫二次修谱时,正值安史之乱平息后,当时就出現后六支联络困难问题,因而把九祖併为六祖成谱,大家可参阅河南于氏家谱后序。安史之乱是于氏由中原迁徒南方(也包括山東)的重要时段,因于卲有"北走沙朔,南逃吳越"的记载。再到金元时又是-次,因宋室南移临安,北方大族多随迁南方。有的是随官,有的是逃避战乱。于氏聚居江淮,是以仪真,镇江(瓜埠),金坛为中心,故至清代才有金坛于氏之茁起。明代时金陵,武林(杭州),仪真三地互有迁徒,后扩散到皖赣闽湘等地。如于光祖藉泰州,就是元代末年随父避乱迁居九江的。于氏因明代于谦冤案打击很大,时间长,牵连面广,杭州于氏几乎逃光,后有留下的有些不一定是直系,或后迁的。這也是一次较大的避祸之迁。所以現在造成于谦一族分居全国各地的局靣。
欢迎宗亲认领
发表于 2013-5-25 13: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提供的学习机会!{:soso_e183:}
发表于 2013-5-25 20: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金-珂 于 2013-5-26 14:23 编辑

于复林不太承认胶东于和魏朝于氏的关系!太遗憾。不过我觉得还是按照历史记载称栗磾为好。因为那段历史的校对有于志宁的功劳。
发表于 2013-5-25 20: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除这里点到的于頔一支外,还有于翼一支”,这么说好像不太合理,于頔好像是于志宁这一支的,确切说是于义这一支的应该叫于翼为二公吧。再一个于休烈也被封为东海郡公。都与赤山于关系密切,赤山属于故荣洲,即现在威海荣成。赤山又做斥山,山上有法华寺,是唐朝的官庙,也就是说公家的庙宇,过去据说是为了让大臣或者王子修心改过的地方。这就联系到于姓官员被贬之后该做的事情了。
发表于 2013-5-25 20: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是张姓官员修建的法华寺,张姓兴起在武则天时期,看来于姓官员当时日子不好过啊。被贬后——————
发表于 2013-5-25 20: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金-珂 于 2013-5-26 14:33 编辑

《竹书纪年》有于夷来宾之说。这里的于夷也不是外人,如果上溯历史,黄帝长子少昊一支于姓。少昊的长支传帝喾,帝喾大妃姜嫄生后稷,后稷姓姬名弃,后人从事稷官直至夏朝荒废农业,直系血裔传至文武两王,武王之穆邘、韩;武王长支姬姓,二支于姓,三支韩姓。这样分析来,少昊长支为姬姓,传于姓一支则为于夷始祖,所以这两支于(如果少昊于还有后人的话)本是同一支族。同族同祖。
发表于 2013-5-25 21: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金-珂 于 2013-5-26 14:16 编辑

再一个于栗磾家族不是鲜卑族的证据早已经有了,但是于姓在万纽山鲜卑地区繁衍日久,和鲜卑族通婚,与北周将门同称八柱国家,联姻日久,八柱国有宇文泰、贺拔胜、李穆、李虎、于谨、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如。又和八柱国的下级直属十六大将军关系密切,如王思政、窦毅、杨忠、尉迟丼、王罴、段**等都很密切。此后于翼娶了宇文泰女儿,李虎的儿子也娶宇文家族的女儿,杨忠为儿子杨坚娶了独孤信的女儿,这样来看,这些柱国和将军之间的关系是何等的亲近和牢固,所以才能打败北齐。最后由隋朝统一南朝。于姓能够在北魏、北周、隋、唐几百年历久不衰,好像不是那么简单的吧。到了宋朝,赵姓皇帝启用早已定居四川的宇文虚中做了安化军节度副使,权重一方,好像也不那么简单,说明宋朝赵姓皇帝是赵贵的后人的可能性大一些。
发表于 2013-5-25 21: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从北魏、北周、隋唐、除了沙陀人统治中原的五代十国时期,还有宋朝,都与八柱国家族密贴相连的。于姓族人也没法在历史的真空中生存下去的,这是不可否认的!所以我通过研究那段历史,感觉很自豪,没有什么觉得不对。好像于姓人由于武则天利用南朝文人贬低北朝勋贵后,对于这段历史有自卑感。那我不妨说说南朝一段小历史:自封为宇宙大将军的侯景,背叛了北齐高姓(贺六浑)政权以后,逃亡南梁,被逼之下造反,三十万人围困南京半年,南京城里的大户名门等十万人都饿死了,最后能爬上城头的还剩下一千人左右。侯景的军师也姓王,好像不是王羲之的后人吧。现在好些人冒充南朝名人之后,可笑极了。当然南朝也有于姓,在朝为官者有于繇之兄弟两个,后来却造了反,被南朝统治者灭门。
发表于 2013-5-25 22: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楼上诸位的文字
发表于 2013-5-25 22: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3-5-25 23: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  学习了
发表于 2013-5-26 12: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发表于 2013-5-27 00: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