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骏 2003-01-10
从杭州坐船沿京杭大运河向北航行,约一个多小时,便到了余杭县东塘镇的普宁村。村西二里许有座古寺,叫普宁寺,是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2)吴越王所建。现在村委会的办公室就设在寺里。寺内原有18墩白牡丹,这些牡丹相传是明朝兵部尚书于谦手植。后来,于谦又奏请敕赐龙牌、供器及“大普宁寺”金匾一方。以后寺虽几经兴废,但牡丹却久荣不衰,那18墩白牡丹仅遗6墩,其余为今人补栽。
普宁牡丹花白如银,花瓣呈细波浪形,重重叠叠,花瓣基部泛淡红色,花朵直径达17厘米,主干粗如手腕一般。说来也怪,这花清香四溢,沁人心肺,但对气候极敏感,只在当地生长繁荣,移栽他地则不荣。此花的名声在杭州、上海、苏州一带广为传播,所以每到开花时节,远道而来赏花的人非常多。清时塘栖人张亚冬在文章中说:“牡丹则向普宁寺,凡斯古迹,笔不胜搜,策杖闲寻,放舟偶步,有不换烟景以流连,对名花而踯躅者哉。”这是一段普宁寺和牡丹花的生动写照。
至于于谦手植牡丹的传说,东塘镇的父老们是十分熟悉的。据说,于谦那一年从杭州乘船上京赶考,路遇风雨,船身颠簸摇摆得很厉害,他只得停船靠岸,这场雨却一直下了三天三夜。这天是三月初三,于谦在船里看见许多人撑着雨伞,提着香篮去岸上的普宁寺烧香,还听到一个老人口中念道:“普宁普宁,普天安宁。”于是,于谦也跟了大家到寺里烧了一炷香,等于谦回到船里,雨就停了。从此一路顺风到京城,赶上考期。后来于谦回杭州时,又过普宁寺,就上岸在殿前亲手种了几棵牡丹,借以抒发感念之情。普宁村民爱牡丹如宝,他们在牡丹谢花和入冬前都要为它施上一次足足的荤肥,故牡丹生长颇佳,长盛不衰。1963年曾移了6棵种在杭州植物园,1999年又曾迁了一棵植于超山大明堂内,都因花茎趋小,瓣基未泛红霞,明显逊于普宁。
普宁牡丹,在清明至谷雨间开花。气候稍有变化,花期也就随之缩短。故当地民众习惯在牡丹初花时早稻“落谷”,是有道理的。如今,普宁牡丹已被列为余杭区文物保护单位,修筑公路可直达牡丹园。阳春四月,赏花的人络绎不绝。普宁牡丹越发欣欣向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