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氏家风淳朴 受村民敬仰

4
回复
326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6 12: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806579836210832786.jpg
9月24日,方山县横泉村附近,于成龙墓保护现场发现的瓷碗。
7916662940383128456.jpg
现存于成龙故居 摄影\记者 王卫华
      于成龙因其一生清廉,不贪图财利、不留恋功名,受世人敬仰,传为历史佳话,廉政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尤其是2000年19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拍摄和播放更是引起社会各界良好的反响。从此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踏着于成龙的足迹探寻廉吏风采及其成长经历。
家族后裔对周边影响大
      于成龙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出生地为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但于氏家族在吕梁境内的分布历史上曾遍及吕梁的柳林、离石、方山三地。
      根据历史记载和相关研究,于成龙和其家人有时候自称永宁人,有时候自称汾阳人,有时候沿用古称石州人,或者西河人,其家庭沿革有着怎样具体的历史原因?
      于廷励为于成龙的第二个儿子,《于廷励墓志铭》记载“于氏世为州右族”,讲的是,于家为永宁州大家族,家大业大势力大。因为于氏家族没有长期连续的家谱,现存的几种家谱又无法连贯,所能查到的于成龙最早的祖先叫于伯达,为“石州白霜里人(现柳林县李家湾乡白霜里村)”,于伯达为一名普通百姓,家里有地读过书,勤于农业,行孝千里,但没有进学、科举、做官,自其曾孙于渊,家族开始兴旺发达。
       于渊进学出仕,初任河南永宁县(今洛宁县)县丞,因政绩突出升为知县,后调任卢氏县,任职数十年,做了大量善政,深受百姓爱戴,但也没有因此继续升迁,晚年辞官回乡。
       于渊的第四个儿子叫于坦,是永宁于氏中唯一一个凭科举做到高官的人物,他给于氏带来了一次大兴旺。
       于坦,明景泰年间中庚午科举人,四年后中甲戌科进士,出仕后,到明孝宗弘治年间,官至“大中丞”,为正三品官员,《永宁州志》记载于坦为官多年,做的是“巡抚”,但何处任职不详,其晚年回乡安享天伦之乐。
       在陈廷敬为于成龙传写的 《于清端公传》中记载“先世仕明者讳坦,有声,弘治朝官至大中丞,明确记载于成龙是于坦的后代。”于坦后代于素为于成龙高祖。
       研究表明,于素一支离开柳林县白霜里祖籍,源于明朝隆庆元年的“俺答之乱”。
       于成龙出生时,其家族居住在方山县来堡村。来堡村,现有居民约1000余人,据该村于氏十六代村民介绍,其中,于姓村民大约有200人左右。
       目前,来堡村仍尚存于成龙故居一院,还有人居住。走进院内,小院朴素而宁静,古风古貌俨然,明显和旁边的建筑不同。除该院落外,窑洞后原有的于成龙诞生院落已损坏,仅存遗址。附近,原有的于氏油坊,仅存一墙和院落,依稀可辨旧时痕迹。
      “于氏家族是这里的历史大家族,对周边有较大影响力。于家家风淳朴,人心纯净,始终与附近村落和谐相处,受到村民们的敬仰。”来堡村一位张姓村民介绍。
       于氏家训重在孝
       康熙二十一年,时年六十六岁的于成龙跟康熙帝请假葬母,得到准许,途经固关时作诗一首即兴感叹其一生“四十年前经过地,于今一别到三山”。此次回乡,于成龙为家中子弟留下了《于成龙家训》,全文四十二条,这篇家训也被尊为全国于氏家族的家训典范之作。
       于成龙在家训中的第一条即告诫后代子孙“孝为百行之原”,他说:父母生儿,能有几个身显荣亲的?就是力田贸易、肩挑负贩者,皆可随分以养亲。但要把父母时时刻刻放在心里、时时刻刻顶在头上。读书明理者,以养志为先。愚夫俗子,亦勉力养其口体,依依膝下,始终儒慕。如有不孝,族人公罚。
       此外于成龙还对弟兄、族人、士农工商进行教诲。对读书出仕等内容进行阐述。勉励子孙勤田、交税、早起晚睡、居家节俭、善待仆人、不攀高结贵、丧事简办、夫妻尊敬、广交寒士、交友谨慎等。
       于成龙交代,四十二条于氏家训,都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每一件都要遵守,凡于氏后人,不能疏忽。
       于成龙自四十五岁出仕为官后,到其终老,有史记载的回乡仅有一次。但据于氏后人的流传和于成龙研究工作的相关考证,他还有一次回乡的经历,应为回京复命途中,赶脚绕道的临时选择,这一次回乡极为短暂,仅为匆匆一瞥。
       在于成龙的子孙中,也不乏才俊之士。
       于成龙长子于廷翼,字右之,为岁贡生,做过一任曲沃县训导,大概是个从七品的官员,分管教育,他也是于成龙三个儿子中唯一做过官的。于廷翼生有一子名于准。于成龙次子于廷励、幼子于廷元未出仕。
       作为于成龙的孙子,于准是于成龙家族的另一位明吏,先后任山东临清知州,刑部员外郎、户部郎中,江南驿盐道,浙江按察使,四川布政使、贵州巡抚,江苏巡抚。于准一生,也多次受到康熙皇帝及众皇子的丰厚赏赐。此外,于成龙的另一名孙子于大梃曾做过广州廉州知府。
       有研究表明,于成龙后人,大部分做官在江、浙、宁一带,现在东南沿海均有出自离石、方山的于氏后裔和嫡亲后代。
       归葬方山传奇
       于成龙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的凌晨,一直没有睡好觉的于成龙从床铺上爬起来,穿上衣服,颤抖着走向平时办公的书房,开始批阅处理昨夜剩下的公文,到“夜漏四十刻”的时候,就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离开了人世。终年六十八岁,按现在的周岁算法是六十七岁。灵柩历经三个月左右的时间由任职地江宁运回祖籍方山县来堡村,受封赏和御诏后,于康熙二十三年隆重下葬。而围绕于成龙下葬的具体方式也有着其独有的传奇色彩。
        在吕梁市离石区和方山县,一直以来有一个代代相传的传奇故事。据传说,于成龙下葬因为有皇帝御赐的一颗“金头”,于家人深怕盗墓而万分谨慎,下葬时,在方山离石两地的多达十八个地方遴选为墓地承葬,一个早晨“出了十八座灵”,真假墓地共十八处。
       这个传说,在近年来对于成龙生平的研究、挖掘和整理中也得到了应证,现存的于氏家谱上,确实记载有于成龙一日十八次出殡的传奇事实,这个事实也得到于氏后人的认可。
       围绕于成龙一日十八次出殡这个细节,诸多谜题目前无准确依据可以解释,不过,方山县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和于成龙研究协会的相关专家初步论证认为,于成龙真身应葬在距离来堡村以西大约5公里左右209国道方山县横泉村附近。
       当地还有传说,于成龙的墓葬在砌筑的时候,并不使用砖石砌筑墓穴,而是给当地每个村的每户村民派发了两个瓷碗,一个瓷碗由村民负责装填石灰,一个瓷碗则装填松香,原因不明。但可猜测的含义是,石灰寓意于公一生端正清廉,松香寓意愚公身后万古流芳,其廉洁精神代代传承。
       9月24日,记者在当地采访过程中获悉,当日上午,方山县组织对于成龙墓地的保护工作时,施工现场挖掘出部分白骨,且发现有较多数量瓷碗出现在墓穴,一位曾在现场跑出租车的司机说自己目击碗里有石灰,墓内壁呈红色油漆状。本报记者有幸一睹瓷碗形状,该碗口径大约20公分多一点,碗壁较现代瓷碗陡直,用材目视较为粗糙,内碗底有一圈藏青圆弧,外碗底底托大约四到五公分,无字章痕迹。至于此碗与传说中的墓葬碗有何种关系,墓葬是否于公本墓,目前尚无任何定论。
       关于于公墓地,还有一则传言,传言在于公墓地近前,有一地势较高之处,被当地群众称为“叫驴”山,为于公所治过的贪腐者恶意毁坏风水而为,之所以弄这么个高出墓地的地方,是因为“叫驴”不生产后代,恶意诅咒于公断子绝孙。传言真假,不得而知,但于公清廉,可见一斑,即使在他身后,贪腐者仍恨之入骨,心惊胆战。
                                                                                                              
                                                                                                             本文来源:山西青年报
发表于 2014-10-17 16: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愿于氏子孙永远谨记祖训,保持好的传统。
发表于 2014-10-17 16: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传统是要继承
发表于 2014-10-17 16: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包公,海瑞啊
发表于 2014-10-17 22: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