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栅川于氏宗祠: o$ }+ b* g7 o- `6 G
* a. \0 g" d H( I4 F5 B
6 Z1 x7 s9 A. s5 G Z' j* v
) V& `" z& {7 A0 e' B
于氏宗祠位于乾西乡栅川村,清康熙年间重建,前后三进,谓之前厅、中厅、后厅,左右有厢廊,现仅存前两进。据栅川村老人回忆,该宗祠第三进后厅在70年代曾经历火灾,80年代末又出现坍塌,村里遂拆除了该进,并在原址建造了小学校舍(现为村委会所用)。( ~; H: A& i, Q) B# E+ S; D q
9 t6 A+ i, h) R3 M2 \
在栅川村支部书记于燕芳陪同下,记者于日前参观了于氏宗祠。因为长期无人进出,宗祠一进与二进之间的天井内,杂草已近半人高,颇有些萧条、荒芜的意味,但细看祠内材料、构造,屋角、墙沿,古建筑的特点清晰可见,那是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彰显着艺术的气息。) a& K, [6 _/ }; K5 `: R6 b
& M7 j! d1 t- x 祠堂门厅外为一牌楼式砖雕门楼,门额上有“百世崇瞻”石匾。令人扼腕的是,石匾下方曾雕刻了寓意祥瑞的石刻图案,在60年代被人为破坏了,虽近年重新做了石雕镶嵌,整体看去毕竟有所区别,少了几许韵味。不过,石雕之下两排56颗大钉、大门左右一对抱鼓石,都保存完整,给建筑带来了庄重、威严的气势。走进祠内,可见门厅五间,两边耳房各三间。正厅为独立式歇山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度近七米,石柱木梁,飞檐翘角,气宇轩昂。此外,山墙下还立有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于氏宗祠祀田碑记》。整体来看,于氏宗祠平面呈现“回”字形,据说是兰溪周边常见的祠堂形制,但又多见于明代。与其他古建筑有所区别又颇具特色的是,祠堂内青石柱与木柱相交,仅一二两进及厢廊就保留有46根方形石柱。石柱抗压、防火,这大约也是该建筑得以相对完好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吧。% v8 [3 O/ E/ k" a& b
7 y5 n% y: E2 o+ f9 ~' m: h 于氏宗祠的建筑特色鲜明、技法精湛,值得鉴赏。而宗祠所传承的历史记忆,则令于氏后辈深感自豪。栅川人口口相传并深信不疑的说法是——于氏宗祠为祭祀祖先于谦所建,栅川于氏即于谦后人。因此,近年修缮宗祠时,村民特意在祠内中厅墙上悬挂了“生三公于谦伟绩”、“生三公诗选”和“弘治帝的圣旨”展板。于谦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根据史料记载,于谦并非乾西人,为何栅川于氏宗祠为于谦而建?村民于国财老人为给记者解惑,翻阅了藏于家中的于氏宗谱。 % R' _( ^$ k) u E # w7 \% w8 V1 o6 R6 t 宗谱显示,栅川于氏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其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偏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栅川于氏祖籍正是河南,与于谦祖籍同为一处,即河南考城(今民权县)。此外,宗谱上确实记载于谦其人,题为《少保忠肃谦公赞》,高度评价了于谦在正统十四年时平定瓦刺,取得京师保卫战胜利的事迹。不过,栅川于氏始于宋代,最早的祖先为于海一。而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这才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由此可见,于谦和栅川于氏同宗,但当今栅川于氏并非于谦一脉相承的后裔。当然,这和栅川于氏建宗祠祭祀于谦并不冲突,反而更见于氏宗族之团结,以及对同族英雄无尚崇敬的感情。5 S( a: }! d8 u) ['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