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福海投下中国第一颗空爆原子弹

3
回复
2464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5 19:44: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15-7-12 07:03 编辑

3053.jpg
3050.jpg 3051.jpg
1932年出生在辽宁省庄河县花园乡东里泡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在生活逼迫下,不得不到本溪煤矿当矿工;1950年12月参加抗美援朝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空军战士。1953年和1956年国庆节,两次驾机通过天安门上空,接受中央领导检阅。1965年5月14日9时59分10秒他按下了投掷按钮发射了我国第一颗空爆原子弹,达到了周总理提出的“一次试验,全面收效”的要求,荣获一等功臣、一级轰炸技术能手的称号,并与战友们一起编写出版了26万字某型轰炸机的《领航员改装教材》、《领航员预习教科书》两部专著。核工业部许多专家称他为国内权威的投掷原子弹专家。

1965年5月14日9时59分10秒,我国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原子弹“空爆”实验。那最准确、最关键、最神圣的一揿,就是在于福海手中完成的。不久前的一个机会,笔者有幸采访了于福海,听他讲述了我国首次空投原子弹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使我终生难忘的,还是第一次空投原子弹。”于老神情激动地说。

不寻常的任务,不寻常的训练

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不过这颗原子弹是采用“地爆”方式进行实验的,对于精确测量核爆炸的当量,检验原子弹各种杀伤力的实际破坏程度等,都有很大局限。当时西方一些国家断言:中国爆炸的只是一个原子装置,没有解决运载工具问题。要使原子弹武器化,至少需要5至10年。所以,空投原子弹,成为核试验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取得这方面的突破,中央军委指示和国防科工委决定进行首次核弹空投试验。1965年2月,空军首长亲自到于福海所在的部队,正式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关于空投任务的命令,并确定了第一飞行员李源一、第一领航员于福海、第二飞行员刘景新、第二领航员张公祥、通讯员孙兴富、射击员韩惠安为正式机组;徐兴宏、赵承业、张师的、高成发、肖富贵、张尚英为预备机组。


中国首次空投原子弹的轰炸机

1965年2月18日,机组人员进驻某基地,进行投弹前的飞行轰炸训练。在当时科学技术条件下,史无前例的空投核弹,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气象学、动力学、运筹学等多种科学知识,尤其是首次运用光学瞄准,既无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又无任何资料可供查询,真可谓困难重重。平时投普通的航空炸弹,在靶心200米以内就算优秀,可是投原子弹要求就高了。因为在靶标周围,每隔一定距离都修建了房屋、铁路、桥梁、地下工事等,放置了车辆、舰艇、飞机、坦克、大炮等各种兵器,组成了效应物群,以检验原子弹的冲击波、光辐射、放射性沾染的杀伤力和破坏力。因此必须把原子弹投到靶心100米内,才能保证获得科学的数据,达到周总理提出的“一次试验、全面收获”的要求。

在那些日子里,于福海和他的战友们白天在天上飞、地上练,晚上总结经验教训,摸索提高投弹精度的规律,计算、积累光学瞄准的各种数据。从1965年3月初开始,实验基地上空终日涌动着恶劣的气流,飞机颠簸、抖动得非常厉害。从万米高空看去,直径200米的靶标只有5分硬币大小。飞行时靶标在瞄准镜中辗转腾挪,很难套定。俯身瞄准的于福海两眼被碰肿了也丝毫不敢懈怠,他深知在空中失之毫厘,在地面就会偏离千米。越是急切,训练越糟。一次轰炸训练,正好遇上剧烈的高空气流,投出的一颗弹落在距靶心两千多米的地方,另一颗连弹着点也找不到。

随着正式投弹的日子越来越近,训练成绩也越来越好,来自北京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一天,直接指挥这次核试验的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将军特意从指挥部来到机组,并送来一筐传说中的人参果——库尔勒香梨。他传达了周总理和军委首长的亲切问候,深情地嘱咐大家:“投弹时精神一定不要紧张,能投到100米以内最好,投到200米以内也行,投到哪里算哪里,重要的是我们从中获得经验,为今后的核试验打下基础。”张副总长的一番话,不亚于一颗精神原子弹。在最后一次按实战进行的综合演习中,于福海机组投出了一颗冷炸弹,距靶心只有96米,达到了训练计划中所规定的目标。

与此同时,在装运空爆原子弹的另一个“战场”上,工程技术人员和空军地勤人员按照“防碰壁、防震动、防潮湿、防酸、防碱、保持一定温度”的要求,把原子弹分装在几十个箱子里。出于种种考虑,原子弹部件是凌晨0时从火车站运到机场的。起运时,岗哨林立,当地铁路和公安部门亲自护送,列车被定为一级专列,所到之处,一路绿灯。

所有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实验指挥部报请党中央、周总理批准,1965年5月13日傍晚,下达了空投命令。

神圣的历史性时刻

1965年5月14日凌晨3时20分,原子弹送到现场;

4时整,机组人员进入现场,开始准备;

7时54分,张爱萍下达了起飞命令;

8时13分30秒,一架我国当时最先进的轰炸机挟持惊雷、扶摇凌霄……

此时此刻,于福海心里也很不平静:“不知怎么搞的,当时我们的心情都异常地激动、兴奋而紧张

发表于 2015-4-17 20: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圣伟大
发表于 2015-4-19 09: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致敬!!!!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06: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1965年4月14日,指挥部终于下达了投放原子弹的命令。
    轰炸机载着一枚乳白色的球型原子弹一飞冲天,为了确保原子弹投掷万无一失,指挥部事先确定了轰炸机要3次进入靶标区的投弹程序。
    第一次进入,进行搜索目标,概略瞄准。
    李源一打开自动驾驶仪,把飞机交给于福海,叮嘱他说:“我和刘景新一定把高度速度保持好,你放心大胆地瞄准!”
    于福海接过飞机操纵,进行瞄准,迅速求出了投弹诸元,报告:“航向270度,偏流负2度,中间风修正80米,投弹角34.8度,没有发现靶标有偏离的趋势。”
    于福海报告后,机组人员互相报告各自情况。
    李源一:“速度好,偏流对,飞机平稳。”
    刘景新:“航向和高度都很准确。”
    张公祥:“原子弹温度正常,设备良好。于福海计算的投弹角和我计算的完全一样。”
    第二次进入十分顺利。
    最后一次进入了。
    一切正常。
    通信员孙兴富发出了“投弹请示”,地面指挥员、空军副司令成钧批准投弹。
    爆炸时间定在10时整。
    爆炸前7分钟,于福海报告:“打开投弹总开关!”
    爆炸前3分钟,于福海报告:“接通原子弹电源!”
    爆炸前1分20秒,于福海报告:“打开自动投弹器!”
    于福海最后报告:“打开弹舱!”
    9时59分10秒,于福海操纵瞄准具使观测角和投弹角准确重合,电路交通,原子弹脱钩而出,轰炸机减轻了重量,突然向上窜了一下。
    于福海向外一看,乳白色的原子弹在阳光下亮闪闪地直向靶标落去,他又在瞄准具中观察了10秒钟,十字标线仍然死死压着靶标,丝毫没有偏移。
    轰炸机座舱中玻璃上的遮光罩刚刚拉闭,一阵耀眼强光闪来,持续了四五秒钟。光焰刚过,于福海忍不住,摇开了遮光罩飞快地向靶标看了一眼:靶标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火球,仿佛是太阳落在了脚下。
    隔了片刻,大家都忍不住了,都往下望去:靶标不见了,机翼下是一片汹涌壮阔的火海,乌黑的浓烟从火海中不断翻滚而出,越聚越多,飞速升腾着。
    轰炸机离原子弹爆炸中心大约19公里,冲击波赶来,飞机强烈地抖动着,持续了六七秒钟。
    后来,根据地面雷达测定,原子弹爆炸时,距靶心只有40米!
    坐镇指挥所的空军成钧副司令通过电台向机组人员兴奋地说:“周总理刚刚和指挥部通过电话,总理说‘你们工作很好,祝你们安全返航,回去很好总结经验。’”
    原子弹空爆成功后,空军党委给机组荣立了集体一等功。
    原子弹“空爆”成功,标志着中国彻底打破了西方大国的核垄断,使原子弹具备实战能力,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