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学峰:衣带渐宽终不悔

0
回复
202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9 10: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AIN201412151010000159051648801.jpg

于学峰,男,博士,研究员(二级),“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土资源部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兼任山东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山东国土资源》(原《山东地质》)杂志社社长、编委。

一、“转战沂蒙山革命老区15年”

1996年8月4日,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承办的国际地质大会。来自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0名地质学家、地学工作者共同开启了国际地质科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大会上,一位来自基层地勘单位野外项目组的年轻地质队员的论文展讲引起了与会中外代表的关注。这篇题为《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Guilaizhuang Gold Deposit 》的论文,被编入大会论文摘要集,其作者和展讲人就是来自沂蒙山革命老区归来庄金矿床普查-勘探项目负责人于学峰。

在长达5年主持归来庄金矿勘查工作中,于学峰通过对鲁西金矿床控矿因素、成因及成矿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归来庄金矿属中-低温次火山热液作用形成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的观点,并建立了“归来庄式”金矿床成矿模式,这一新类型金矿的研究成果不仅为鲁西地区的金矿找矿方向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还通过本次国际地质大会,让该研究成果进入了国际矿床学研究同行的视野。

1991年年初,山东省地质二队宣布了一项新的任命,于学峰担任平邑县归来庄矿区项目技术负责人,全面主持归来庄金矿床普查-勘探工作(国家“892”黄金承包项目)。这一消息立即在归来庄矿区引起不小的震动。到工区不足一年、年仅29岁、只有中专学历的于学峰能胜任吗?

归来庄金矿区共约2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近百人,拥有众多的高级工程师、研究生、本科生。选拔一位资历浅、学历低的年轻人担任技术带头人,令一些资格老、职称和学历高的同事不得其解,个别老同志对他的能力提出了质疑。

归来庄金矿床属在新地区发现的新类型金矿,在国内尚属首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复杂,与鲁东地区金矿特征全然不同,勘查评价工作带有很大的探索性,无现成的实例可借鉴,工作难度很大。

面对质疑,于学峰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在主持矿区地质设计编制时,从矿床的实际出发,进行了多种设计方案的对比论证,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野外勘探施工中,他总是深入第一线,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技术疑难问题,确保了勘探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勘探取得的各类第一手资料,总是精益求精,深入分析,扎实研究,认真总结矿床的成矿规律,深入探讨矿床成因。在他的精心组织和指挥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了地质勘探任务,为国家探明了一处储量达35吨的大型新类型金矿(目前,矿床深部找矿取得突破,预计总资源量超过50吨),也为该类金矿的找矿勘探积累了经验。

在主持矿区工作的数年中,他把别人打球、下棋、玩扑克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研究上。由于自己的不懈努力,其能力充分显现,取得了显著的业绩,也得到了大队及厅局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广大技术人员的信任和支持。没多久,起初对其能力持怀疑态度的个别同事都成了他生活中的好朋友、工作中的好搭档。

1994年年底,为争取后续600万的勘探资金,时任大队领导向上级主管部门拍胸脯“打包票”:“就是头拱地,15天也要拿出报告!”按常规,完成此报告需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面对困难,于学峰沉着应战,将十几个报告编写人员封闭在家属院旁边一座小楼内日夜鏖战,一天两顿方便面,连续半个月每天纯工作时间都在18个小时左右,硬是将“不可能”变为了现实。

矿床勘探圆满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此,于学峰主编的《归来庄金矿床中间勘探地质报告》,获全国储委“矿产勘查报告质量奖一等奖”,成为山东省固体矿产勘查的第一份优秀报告;主编的《归来庄金矿床勘探地质报告》,获地矿部“找矿一等奖”及“勘查二等奖”,这也是山东省同一项成果同时荣获两项重奖的第一份地质报告。作为主编人之一,他还出版了《鲁西归来庄金矿成因》专著。

平邑县归来庄金矿是鲁西地区迄今所发现的唯一大型新类型金矿,它的发现填补了鲁西无大型金矿的空白,是山东金矿找矿的重大突破,曾被原地矿部列为“七五”期间我国地质找矿的三大发现之一。矿床的勘查评价及研究,对指导鲁西乃至全国类似地区的金矿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为技术负责人,于学峰为这一新类型金矿的勘查评价及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矿床的成因研究及成矿模式的建立做出了突出成绩。他的勘查及研究成果已经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勘探结束后,归来庄金矿建成日处理矿石过千吨的选矿厂,连续几年黄金产量过吨、产值过亿元,目前年黄金产量达2吨,为沂蒙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研究成果,为鲁西地区金矿找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继归来庄金矿之后,已在其外围地区发现和评价了平邑卓家庄金矿、磨坊沟金矿、苍山龙宝山金矿等多处中、小型金矿床,使鲁西成为山东省继胶东地区之后的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

归来庄金矿项目为于学峰提供了施展专业技能和领导才能的平台。5年短暂的时间,从普查、详查到勘探、交报告,他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亲和友善的人格魅力和科学有序的管理才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6年底至1998年初,于学峰升任省地质二院副总工程师,负责矿产勘查技术管理;并主持与加拿大合作的“中外合作平邑铜石地区金矿勘查”工作,继续开展归来庄金矿外围地区金矿普查找矿。

谈起在沂蒙山革命老区15年的工作历程,尤其是在主持归来庄金矿普查-勘探中取得的辉煌业绩,于学峰满怀感恩,用四句话概括了自己的体会:“领导信任是前提,团队合力是关键,不懈努力是基础,成果业绩是体现。”

二、“欠老人、欠妻子、欠孩子的太多太多!”

“有女莫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守空房”。野外地质队员找对象难,对“两低一高”(学历低、身高低、工作流动性高)的于学峰来说,就更成了老大难。参加工作快五年了,无人问津。为解决婚姻大事,他找到领导要求调回大队部,并承诺:“一年之内解决不了对象问题,自愿返回野外工作。”

1988年3月31日于学峰调回了队部,临时在综合研究组工作。也许是缘分到了,不到一个月就经人介绍认识了在地矿部第三地质大队工作的张瑞华。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第二年“五一节”他们回农村老家举办了简朴、温馨而热闹的婚礼。完婚后仅一周,他就兑现了承诺,抛下新婚妻子,返回野外继续开展矿产调查工作。

普查工区到兖州大队部仅100多公里,因工作繁忙,常常一个月回不了一次家,回趟家也住不过3天。1992年妻子怀孕时,全靠岳父岳母照顾。妻子预产期来临时,正值归来庄金矿勘探最紧张的时候,直到从分队对讲机里传来“妻子已住院待产”的信息时,于学峰才匆匆赶回兖州,直奔医院。两个小时后,可爱的女儿降生了……当得知妻子是由岳父骑自行车载去医院的,他万分愧疚和自责。

“学峰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质人,地质人的家庭都是这样的。”谈起这段往事,同是地质人的妻子对于学峰格外理解,对他从不抱怨。

在山东大学读书的女儿珍藏着一份读小学时的校报(《春晖报》),上面有一篇于学峰应邀撰写的题为《爸爸?石头?女儿》的文章,记载着两代人的地质情结和父女情深:

“记得还是在女儿呀呀学语的孩提时候,一次我刚从野外考察回来,女儿欣喜若狂的翻起了我那沉甸甸的地质包,找来找去全是我刚从山上采集的岩矿石标本,可她并未失望,选了几块好看的石头,爱不释手地摆弄起来,并坚持要作玩具留起来,尽管我说这是科研样品,要拿去化验,可她坚决不肯。直到我答应,以后每次从野外归来都给她带回最好看的石头,她才肯作罢。

从那以后,我每次野外考察回来,女儿第一件事就是翻我的地质包,但不是为了找吃的,而是为了找宝贝石头。对那些石头她总是爱不释手,分门别类的存放在一个个盒子里,过一阵子就倒腾出来欣赏一番。每当这时,我都感到格外的欣慰,并同她一起摆弄,也让她认识了一些岩石、矿物,比如花岗岩、大理岩、页岩、金矿石、石英、方解石……,她还能略知一二。”

“我深知,我的工作离不开石头,女儿对石头的兴趣是源于我的职业性质,石头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我和女儿感情交流的纽带。当我跋涉在崇山峻岭中,或者是奔波在大海边,每当想起期盼我回家的女儿时,就增添了一份不畏艰辛的力量,当然,更忘不了为女儿带回的‘礼物’。女儿对石头的喜爱,也意味对爸爸职业的崇敬和喜爱,她盼望的不仅仅是爸爸带回的石头,还有那带回石头的爸爸。”

“与石头打交道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我无法象别人的爸爸那样关心呵护好女儿……在女儿成长的十几年中,我和女儿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也是屈指可数的……庆幸的是,家庭和女儿的支持得到了回报,我带领找矿分队经过数年的艰辛努力,为国家探明了一座大型金矿床,为此我还受到了国务院的嘉奖。女儿也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有人说:“地质队员上不养老,下不养小。”这话听着刺耳,于学峰却深有感触。从事地质工作30多年,他大多数时间都扑在工作上,时常心怀对父母、妻子和女儿的深深愧疚,特别是一提起几年前因病去世的父亲,仍是泣不成声……

2008年7月,多年身患重病的老父亲在治疗冠心病时,检查出胃癌晚期。得知检查结果后,于学峰几乎崩溃,自责、懊悔、惋惜之情交织在一起,几度掩面而泣。在老人最后治疗的10多天中,于学峰白天上班、晚上抽时间陪伴伺候病榻上的老人。在济南工作10年了,他一直有个心愿:陪老人游览泉城广场、趵突泉,却因工作忙一直未能成行。老人临终前,于学峰把父亲接回家里,在一个细雨绵绵的下午,与爱人、妹妹和孩子一起,推着从地矿职工医院借来的轮椅,打着雨伞,陪老人游览了泉城广场、趵突泉。那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陪父亲逛泉城,算是弥补了多年的缺憾。

三、“管理、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998年5月,于学峰作为引进技术人才调入省地科院,担任全省成矿远景区划室主任,主持全省第三轮成矿远景区划工作,工作的重心转向地质科研。

他深感现有知识的不足,亟需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自1998年开始,他利用自学、函授、半脱产等形式,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重新补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班(结业)及博士研究生的所有学习经历。完成了吉林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研究生班”、山东科技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研究生全部课程,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作为课题负责人,于学峰先后主持完成了《山东平邑铜石地区金矿成矿预测》、《山东平邑铜石地区磨坊沟式金矿成因及找矿方向研究》、《山东苍山龙宝山地区金矿成矿预测》、《山东鲁西绿岩带型金矿调查评价》、《鲁西金矿GIS预测评价》、《泰安市化马湾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综合研究》、《山东省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山东省平邑归来庄金矿田控矿地质条件与找矿方向研究》、《流体包裹体在胶东金矿深部找矿中的应用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山东胶东地区蚀变岩型金矿深部找矿综合信息模型研究及应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课题,深入探讨研究了鲁西乃至全省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

他先后主持矿产勘查和专题研究50多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5部。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省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4项。

2001年9月,由于工作出色,于学峰被任命为山东省地科院第一副院长,主管全院地质科研与找矿勘查工作。当时,受上世纪90年代地质行业低潮的影响,山东省地科院也正面临着发展的艰难时刻,职工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只能依靠出租办公楼、车库艰难度日。新班子刚上任,就接到银行通知,如果限期还不上50万元贷款,就要查封账号。为解燃眉之急,于学峰与时任院长王君仁一起四处借钱还贷。

“作为地勘单位,要想改变现状,首先必须重视地质找矿勘查工作。”面对暂时的困境,于学峰思路清晰,他带领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探索地质找矿新理论、新方法,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在地质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和支撑作用,根据区域地质构造成矿条件,选择重点优势矿种和成矿区带,开展地质矿产科学研究与深部找矿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先后在煤、铁、钛铁矿、方解石、地热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新发现和探明中、大型矿产地20余处。主持完成的“山东省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成果经同行专家鉴定认为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金矿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组织团队完成的的“鲁西石炭-二叠系赋煤规律研究与找煤评价”工作,发现和查明了单县煤田和曹县煤田,实现了山东煤矿找矿的重大突破。“曹县大型优质焦煤煤田”的发现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2010年度中国十大找矿成果。近10年来,负责完成的菏泽地区煤矿及苍山县凤凰山地区铁矿勘探等项目,探明优质焦煤资源量逾50亿吨、铁矿及钛铁矿资源量近2亿吨,为工作单位带来矿权转让收益近15亿元,经济社会效益巨大。

2009年4月,于学峰担任山东省地科院院长,主持省地科院全面工作。找矿勘查有了成果,山东省地科院的总体经济形势也不断好转,可于学峰并不满足:“项目多了,吃得饱了,我们必须要着眼长远,准确定位,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争取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从上任之初,于学峰就把创新作为科技进步的主线,注重加强基础性和前沿性科研和技术攻关,加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近年来,他带领全院在成矿理论、找矿方法、测试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一批创新成果;近5年来,全院先后获得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地质找矿奖、全国矿产资源规划成果奖、山东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等60余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

在他的带领下,地科院先后建立了“山东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国土资源系统唯一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国土资源系统唯一部级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山东国土资源系统唯一院士工作站)、“国土资源部归来庄金矿野外科研观测基地”、“国土资源部诸城恐龙野外科研观测基地”等多个科技创新平台。

作为山东省省委省政府选拔的“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国土资源部首批“科技领军人才”、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和第一学术带头人,于学峰主持省地科院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全面工作,带领着一支精干的地学科技创新团队,包括正高级职称20人、副高级职称52人、中级职称67人、博士10人、硕士45人;承担着地科院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以金为主的矿产资源成矿地质过程和成矿预测研究工作。

目前,他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鲁西归来庄金矿田碲化物特征与碲金成矿机理研究”,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山东省胶东招平断裂带深部过程及找矿方向研究”以及山东省科技发展规划项目“山东省胶东地区金矿深部成矿机制与找矿方法研究”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工作实践中,于学峰把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智力引进”、自主培养等方式有效结合,努力构筑高层次的人才群体。近5年来,聘任了包括翟裕生、李廷栋、陈毓川、赵鹏大、莫选学、孙传尧等六位院士在内的10多位高层次专家,作为院和重点实验室的科学顾问、学术委员会成员,指导全院的地学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引进、培养硕士研究生41名,博士5名;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20多位综合素质高、群众基础好的年轻干部走上中层领导岗位。在他的带领下,该院率先推进了事业单位改革岗位全员聘任工作,并在全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公开招聘工作座谈上做了典型发言,为全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累了经验,得到了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的充分肯定。

本着“统一规划、保证重点、分步实施、改造为主”的建设方针,院里筹集资金近3000万元用于现代化科研装备以及其他设备的更新改造。通过采取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才、添置先进技术装备、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等措施,先后取得行业资质和职能授权21项,其中甲级资质12项、乙级资质5项、丙级资质4项,使全院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专业技术服务能力跃居全国兄弟单位前列,有力地促进了全院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于学峰突出的工作业绩,丰富的管理经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得到全院干部职工的一致拥戴,多次被评为省国土资源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先进科技工作者。在他的带领下,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先后荣获“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全国模范地勘单位”、“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及“省级文明单位”、“模范职工之家”、“职工代表大会先进星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四、“地质工作历练了我、成就了我”

1962年10月,于学峰出生于泰山姊妹山徂徕山脚下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泰安市徂徕镇土门村。刚满月的于学峰不幸得了一场大病,生命垂危,当时家境贫寒,无力回天,家人忍痛准备用山草包裹后扔到山里。当父母还沉浸在丧子的恸哭中时,本家大奶奶将偶现一息的弃婴抱回……

这次生命的奇迹,注定了于学峰未来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特别是与沂蒙山革命老区的生死之交,更注定了他一生的地质情结。

在从事地质工作之前,于学峰对野外工作的辛苦、艰险已有心理准备,但经历的几次惊险,至今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有一次在平邑南部山区开展地质路线调查时,为了突击完成任务,每人负责一条路线独自进行地质观察、记录,在行进到寒武纪石灰岩地层区时,遇到的多是悬崖、陡坎。当于学峰欲大步跳过一个裂缝时,脚下碎石松动,整个身体失衡,瞬间滑向陡崖。危急时刻,紧握的地质锤侥幸勾住了凸出的岩石,才止住了下滑。望着脚下近百米高的陡崖,于学峰不禁吓出一身冷汗,瘫坐在地上好长时间才缓过神来。

还有一次,在开展蒙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时,有两位同事按照设计好的地质路线进行观察填图,不知不觉中行进到蒙山深处,由于山高、谷深、林密,加之天色已晚,不小心迷失了方向,被困在了深山密林之中。当时没有通讯手段与外界联系,又遇上了暴雨,他们在山中被困了三天两夜,饥饿、寒冷、暴雨、恐惧对他们的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直到第三天傍晚才被上山的老乡发现送回山下。

“这两件事,使我真正体会到,从事地质工作不但条件艰辛,有时可能会献出年轻的生命!”于学峰坦诚相告:“刚参加工作的前几年,自己一直在野外普查组工作,从年初到年尾一直在野外。虽然工作单位是在县城,实际上一年也去不了两次大队部。年末放假收队直接回农村老家,年初上班时又直接回到野外工作一线。工作条件及生活环境与生活在城市里的同学、朋友比相去甚远,一度深感地质工作枯燥、乏味,加上受许多同事改行调出的影响,自己也动摇了对地质事业的信心,曾萌生了调回老家泰安改行做其他工作的念头。后来,也许是命运注定了自己一生的地质情结,还是坚持了下来。”

而正是30多年的坚持,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山东地矿系统第二位获得者)、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记二等功)、山东省省直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当时山东地矿系统最年轻获得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国土资源系统第一位获得者)、山东地矿技术拔尖人才、国土资源部首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山东省唯一入选者)、山东省省委省政府选拔的“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国土资源系统唯一获得者)。

“我从事地质工作已经31年了,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她。尽管征途中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但地质工作历练了我、成就了我,她永远是我有生之年孜孜以求、为之奋斗终生的崇高事业!”

走进于学峰的院长办公室,除了书橱中的地质专业书籍资料外,最显眼的就是大大小小的矿石标本,办公桌上、书橱内、窗台上、地上,到处都是,大多是他自己从野外现场采集来的。如今已是单位“一把手”的于学峰,依然保持着对野外地质工作的执着和钟爱。

回顾自己的地质工作生涯,于学峰感慨万千,他由衷地感恩野外地质工作赐予他的人生境遇,感恩“伯乐”、“团队”和社会给予的回报,感恩父亲母亲的汗水和妻子女儿的微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