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Z: b z9 f2 A+ ^
0 }) u6 ^, o) `- e
8 V" c' V) `$ A3 {5 i9 s y
5月25日,于受万正在创作。
- y' g8 o! ]/ b, ~, w7 g7 [ 编者按
. K; j! q* y2 w- i) X 300年的积淀与历练,造就了《聊斋志异》这部传世佳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让其“针砭时弊、刺贪刺虐”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愈发闪耀光芒。岁月寂静流逝,一方学者与艺术家肩负着传播和传承聊斋文化之重任,守望一片热土,守护一方文化。- U6 A) Q6 C+ k" U% [/ p ]
2015年6月2日,正值一代文豪蒲松龄诞辰375周年纪念日。近日,伴着初夏的暑气,记者兵分几路,寻访多年来深耕聊斋文化的学者和艺术家,再说聊斋,探讨淄博聊斋文化今日传承之重。2 [3 Z# ?: v( v# n7 `: j
5月25日,一个阳光融融的夏日,记者走进于受万先生的画室。偌大的画台上还散发着阵阵墨香,或是悬挂、或是摆放的聊斋画件,令人感受到文化气息的厚重和艺术魅力,以及画室主人与聊斋的隔世情缘。, P: }1 ]9 `% L, A) d: ]
于受万,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淄博市美协名誉主席、山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教师书画院副院长。他为491篇《聊斋志异》逐篇配图,共计绘制了505幅插图,成为《聊斋志异》问世300年来画足全图的第一人。
* U+ _- y; b P# T 聊斋文章能泣鬼神,美妙图画感动大千。300年前的聊斋故事和当今名家的线描淡彩珠联璧合、相映生辉,505幅《聊斋志异》配图画活了一个个聊斋故事。 结缘聊斋 少小受熏陶,剑铭文字成为座右铭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说起聊斋的话题,72岁的于受万先生,引用了《聊斋志异》开篇之作《考城隍》中的一句话,先生说,《聊斋志异》中的每一件作品,都表达了中国文化最质朴的善恶观,隽永唯美。 “我一生都在看《聊斋志异》,我觉得,只有用心读懂了,才能够真正画好,我把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研究成果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和体现出来。”先生说,《聊斋志异》诞生至今的300年间,无数人画过,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采取连环画的形式对优秀作品进行推广和普及,《聊斋志异》的连环画很多,但那些作品都是编者和画者分开进行,出版社组织脚本,请画家来画。写脚本的人是不是深刻了解《聊斋志异》?文字稿交给画家之后,画家是不是真的懂得《聊斋志异》?这都是问题。 受万先生出生于牟平。上世纪中叶的胶东大地,大雪过后,苍茫大地上常常有狐、獾、野兔等小动物觅食时留下的足印。至今,先生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童年时,父子俩一边踏雪而行,一边讲聊斋故事的情景,《偷桃》、《种梨》、《崂山道士》都令他如醉如痴。 一次,先生翻看父亲的笔记,上面写着:“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虽然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但仍然抄在了自己的本子上。后来,先生知道这是《聊斋志异·陆判》中的剑铭文字,从此这便成为他的座右铭。 作为蒲松龄先生的故乡和聊斋文化的发祥地,淄博文化界读聊斋、研究聊斋的氛围很浓。在淄博工作几十年间,更激发了受万先生要画聊斋、画好聊斋的强烈欲望。 聊斋全图 六年易稿20余次,70岁完成全图绘制 2007年,先生立意创作一幅“聊斋大画”。为了画好这幅聊斋大画,他决定先画出其中一些篇章,以备创作参考。 这些草图生动传神,比先生原来设想的更生动。于是,先生就暗下决心,将聊斋全图一鼓作气画完。彼时,受万先生已经65岁。 整个创作过程绝非简单勾勒。长时间专心致志地投入作画,受万先生的颈椎受损,在后期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他不得不找了一张45度角的木板继续完成聊斋全图的后期创作。由于种种原因,画画停停,断断续续持续了6年,先生反复斟酌,易稿达20余次,终于在70岁这年,为491篇聊斋故事完成了505幅插图的绘制。 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柯文辉先生评价受万先生的这套聊斋全图“高于同侪”,为“60年来第一人”。 受万先生的聊斋作品,线条淋漓顿挫,旷达开张,对原文当中一些恐怖、血腥、色情的情节进行了适度雅化,真正做到了千人千面,神气十足。如《婴宁》,中心画面是婴宁初见王子服时的憨直之笑,右侧是惩治浪荡儿的快意之笑,背景是婴宁在笑的3个特写,笑声仿佛充溢整个空间,婴宁的纯洁无瑕跃然纸上;如《快刀》,用漩涡状动感的线条,掩饰了断头的断面;如《蛇癖》,捉到蛇后痴迷的眼神,避开了“啮其头,尾尚蜿蜒于口际”的吃蛇场面;如《画皮》,作品中的美女之妖、狞鬼之恶、乞人之谑、王妻之忍,不着一字,情态毕现…… 对文看画,对画解文,受万先生的画意,在尊重原文的同时,对故事和人物加以升华,极大地加深了读者对原文题旨的感受。如《促织》,受万先生只画了愁苦的父亲无声地抱着死去的儿子,父亲脸上无限的悔恨、悲凉,氤氲整个画面,催人泪下;而小蟋蟀的奋勇努力之状,和死去的孩子胖嘟嘟的安详小脸又形成了鲜明对比,先是令人揪心,继而令人愤慨:“真是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隔世情缘 每一滴墨都凝聚着于受万的心血 “画到美好的时候,我跟着高兴;画到恶劣的时候,我皱眉跳脚。就像《画壁》里的朱孝廉一样,画着画着就进到书里去了,我不仅和故事里边的人物进行交流,甚至有和蒲老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感觉。有时偶一停笔,发现连自己的呼吸、心跳都感觉不到了。”先生说,只有用生命、情感画画,这样的艺术创作状态,才能画得深入、画得真切、画得生动,才能打动读者。 在许多人看来,蒲松龄困于场屋,长期生活在中下层社会的窘境之中,创作《聊斋志异》时的心情一定是孤愤、苦闷。但在受万先生看来,蒲松龄创作的过程却是充满了快乐的,正如《聊斋志异》自序中蒲松龄自述的“遄飞逸兴”、“永托旷怀”,也因此,受万先生在其画作《聊斋乐土》中,画面中心的蒲松龄盘腿而坐,表情愉悦,举杯展笔,神采飞扬,笔下竹叶翩飞、群鱼游弋,展现了蒲翁陶醉在创作过程中的兴奋状态。 《聊斋志异》对受万先生独创的写意性工笔画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书中浪漫主义的情怀、光怪陆离的形象、天马行空的想象,增益和启发了受万先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意能力,美术评论家刘龙庭认为,受万先生的写意性工笔画是“确实具有艺术史的意义”。而如此高的评价,正是受万先生在《聊斋志异》的影响下、不拘一格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物。 作为山东人,亦作为在淄博长期工作和生活的知名画家,受万先生将自己与《聊斋志异》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隔世情缘,全部融入到作品中,可以说,每一滴墨都凝聚着先生的心血。在先生看来,对于《聊斋志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自己的创作只是抛砖引玉,以期有更多佳作问世。 于受万先生认为,聊斋文化是淄博市标志性名片之一,理应在动漫和旅游等方面有所建树,他的聊斋全图也是在这方面的一次抛砖引玉。 文/图 记者 徐博 王兵 张楠 ( m4 W7 b+ b+ O1 P7 d: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