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7 I$ I; g( W! U; Q6 X% e& Z) c
; r( V" Y- p+ ?3 p2 P& D3 T* `
2 T8 n, @0 J: x. t于锡明在查看树莓 程冠军摄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对农户的情感。”这是国家审计署沈阳特派办驻彰武县二道河子乡二道河子村第一书记于锡明写在驻村日记里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在中央国家机关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一辈子的处级干部,于锡明在即将退休的年龄却义无反顾地走进辽宁省西北部的彰武县的一个贫困村,在第一书记的特别岗位上书写出人生最精彩的一页,成为心中有民、脚上有泥的第一书记。 二道河子村来了第一书记 今年59岁的于锡明是国家审计署沈阳特派办机关工会主席,是一位有28年党龄的老党员。2008年4月,国家审计署沈阳特派办对彰武县二道河子乡开展定点扶贫,从那时起,于锡明开始了定点帮扶工作,2014年,省委组织部和省扶贫办向全省1790个贫困村选派驻村工作队,年近六旬的于锡明积极响应驻村扶贫号召,再次向组织提出申请,成为特派办驻村工作队的一员,并挑起二道河子村第一书记的担子。 可别小看这个二道河子村的第一书记,职务虽小,担子可不轻!二道河子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且不说,此前,村支部班子涣散,连支部会都开不起来。于锡明到任第一天,发现村支部竟然没有一个人上班,而办公桌上的尘土却有厚厚的一层;他组织召开第一次村支部大会,全村33名党员加上村民代表只来了7个人。看到这些,于锡明没有退缩,他想,如果没有这些问题,组织上也不会派他来担任第一书记了。怎么办?先摸清情况,再开展工作。于是,他扑下身子对全村进行摸底走访。 40多天,走访了276户村民,搜集了100多条信息,于锡明终于摸清了二道河子村的家底:全村463户人家,1640人,贫困户217户,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176户,364人,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41户,48口人。经过认真的梳理,他发现二道河子村村民致贫的原因有四类:因病致贫,当地心脑血管发病人口较多;陋习致贫,主要是儿女出嫁后,债务由老人负担;思想致贫,少数农户,习惯于贫困的生活,养成了惰性;上学致贫,有个别家庭由于孩子上学,造成家庭负债。 通过走访,于锡明还发现,有的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被确定为扶贫户,而有的真正贫困的家庭却没有得到扶贫,这必然导致村委会无法得到村民的信任,也因此导致了村支部的涣散。另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呈现出独立性、流动性、不好组织等新特点,这就要求村级党组织务必做到服务群众、取信群众,前提是务必公开、公平、公正。 走访结束后,于锡明建议镇党委对村支部进行了提前改选。对于扶贫工作,于锡明结合各自家庭不同的致贫原因,协同驻村工作队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并把扶贫户进行公示,此举赢得了村民的高度信任。 苞米、布鞋见真情 刚住村的时候,村民对他这个省城下来的第一书记并不买账,一些村民认为,他这个第一书记是下来镀金的,就是个摆设而已,做做样子就回省城去了。甚至有一个比较直爽的村民这样对他说:“别看你是上面派来的干部,你扶贫如果不对我们老百姓负责,谁也不愿意给你一口水喝!”从村民不冷不热的眼神里,以及这些掏心窝子的话语中,于锡明读懂了大家的疑虑和想法。面对这些困难,于锡明没有退缩,而是继续坚持走访,到农民的田间地头、房间炕头,甚至猪圈、羊舍,访民情、听民声,与农民促膝谈心。下乡当过农民的于锡明最了解农民的感受,他说:“农民很实在,在农民的家里,即使他用脏了的缸子给你倒水,你也要毫不犹豫地喝下去,否则,你就无法和农民融在一起。” 不吃村里一顿饭,上下班都坐通勤车,有病住院瞒着村里,病还没好就让爱人陪着来驻村……于锡明的工作作风老百姓看在眼里,服在心里。渐渐地,村民们真心接纳了他这个第一书记,而且对他的称呼也由“于书记”“于主席”变成了“老于”“老于头”。在二道河子村,贫困户住房困难,他就协调资金帮助建房;贫困户有病,他协调资金帮助救治;贫困户孩子上不起学,他从中学一直帮到大学……百姓的心中有杆秤,老于处处为村民着想,村民就把他当作主心骨,因此,在二道河子村,村民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愿意找老于出主意。 可以喝群众的水,不能吃群众的饭。不占群众和集体的一点便宜。——这是于锡明给自己定下的一条硬杠杠。农户杀猪了,请老于吃顿饭,老于谢绝了。镇领导看到老于每天下村很辛苦,就提出让镇机关食堂免收他的伙食费,于锡明坚决不干,食堂不收钱,他就把伙食费放在餐桌上。村委会看到于锡明的手机整天为了村里的事打长途,没经他同意为他的手机卡充了1000元话费,于锡明收到充值短信后问明情况,马上把钱还给村委会。贫困户刘远志与老于处成了“好哥们”,玉米成熟了,到村部给老于送来三支鲜玉米。老于看到刘远志情真意切,不好意思拒绝,只好收下。周末回城,他为刘远志买了一双新布鞋。一直到现在,刘远志的新布鞋都没舍得穿,而且逢人便带有几分自豪地讲:“老于给我买的布鞋我还没舍得穿呢!”刘远志的这句话是有含金量的,这句话缩短了群众与干部的距离,更隐含着一个农民对党的基层干部的信任和感激之情! 修好致富路,架起连心桥 作为一个党培养多年的审计干部,于锡明对扶贫的认识是:“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中国要想富,农村必须富;中国要想美,农村必须美。”因此,他向组织保证:三年的脱贫任务,我一年就要完成。 于锡明通过摸底走访了解到,二道河子村建村几十年来,6个自然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不仅村民进出、孩子上学极为不便,粮食和经济作物也外销不畅,严重制约着村子的脱贫和发展。为此,他首先解决桥和路的问题,架起了5座扶贫桥,铺了22.7公里的砂石路。今年又争取了250万元资金,修了10公里的水泥路。并且,为了整治村容村貌,清理了900多吨垃圾。修好致富路,架起连心桥。二道河子村村民心里乐开了花,他们说:“咱们村的路,1949年解放,2014年透亮。”“于书记来了,咱们的道见亮了,心也见亮了。” 为了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于锡明带领驻村工作队为贫困户发放母猪,鼓励养羊大户以合作社形式带动农户养羊。为了发展扶贫产业,提高造血功能,于锡明通过调研和考察,鼓励和支持农民规模种植经济作物芝豇和树莓。芝豇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豇豆品种,每亩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树莓被称为第三代水果,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每亩的收入在8000元左右。当地的常规作物苞米每亩的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芝豇和树莓的经济效益均超过苞米,因此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如今,二道河子村已有100多户村民种植了芝豇和树莓。 只要是群众的事,不在乎本村本屯。这是于锡明对自己工作的一个特别要求。因此,他扶贫也不仅仅限于自己帮扶的二道河子村。当他发现乡卫生院房屋破旧了,他就去省里有关部门协调资金80万元重建了新的门诊和住院楼;当他得知二道河子九年制学校缺资金,就上报审计署特派办领导,帮助解决资金83万元,修建了学生食堂。如今,无论是在彰武县还是在阜新市,大家只要说到二道河子乡就要提到于锡明,更有些乡镇的群众十分羡慕地说:“二道河子乡遇上了省城派来的干部于锡明,真是小鱼儿串上大串了!” 老百姓的心底见亮了,村支部班子凝聚力增强了,贫困户一户户减少了,而“老于头”却一天天变老、变黑、变瘦了。 群众路线最重要的是践行。“三严三实”不能只讲在嘴上,而是要落实在手上、脚上。8年来,于锡明的脚步踏遍了二道河子乡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8年来,昔日的西装革履的机关干部,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衣着半旧,皮肤黝黑,头发花白,双手粗糙不堪……以至于有一次,老于回沈阳参加外甥的婚礼,当又黑又瘦的他和爱人张雪梅一起出现在婚礼现场的时候,很多亲戚竟然没有认出来他。 有人说,下派干部是来镀金的。但老于不是,因为他已经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有人问:“老于你都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坐了一辈子机关,现在又从城里干到农村去了,这是图的啥?”于锡明回答:“拉一把,他们(指贫困户)可能就翻身了,这样才对得起组织,对得起供养我们的乡亲父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一句话体现了他这个第一书记的一腔公仆情怀。 对于于锡明,国家审计署沈阳特派办党组书记、特派员章柯这样评价:“于锡明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第一书记的使命和责任,解决了群众听谁、信谁、靠谁、跟谁走的问题,他不是一般意义的村官,而是审计干部队伍中的典型代表、是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典型代表、是第一书记的典型代表。”
+ W+ Q6 n" y! U- `5 ~/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