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地"于氏姊妹楼"修缮(图)

0
回复
127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5 18: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修缮中的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修缮前的旧址

  系苏北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修缮面临资金、人员、史料搜集等难题

  【核心提示】

  郭村,江都的“东大门”。当年,苏北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这里成立,标志着创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抗战胜利纪念日来临之际,不少市民和游客前往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追忆当年抗战岁月。据了解,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纪念馆暨苏北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地已经启动修缮,保护和布展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力争在今年7月底前完成并对外开放。目前修缮工作整体进展顺利,不过在资金来源、人员配置、史料搜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75年前,于氏姊妹楼

  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扬州市新四军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洪军向记者讲述了当年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的前前后后。

  郭村,与泰州一田之隔,素来被称为扬州的“东大门”。启扬高速和328国道穿境而过。70多年前,这里是“三桥两荡”地区,日、伪、顽三派各占一隅,情势错综复杂。

  为打破日伪顽的分割和包围,新四军分会副书记、一支队司令陈毅坚决执行党中央“向北发展”的指示,派遣新四军挺进纵队渡江至江都的“三桥两荡”地区。1940年2月8日,新四军挺进纵队1团在大桥附近粉碎了日伪军近500人的“扫荡”,取得了新四军挺进江都以来对日伪军的首战胜利,军威大震。

  不甘心失败的侵华日军,再次集结部队扫荡吴家桥地区。5月14日清晨,日伪军1000多人再次“大扫荡”,结果再次被挺进纵队击退。为了防止日军报复,新四军挺纵移师郭村地区休整。

  1940年6月27日,国民党顽固派纠集13个团的兵力,对郭村四面包围,轮番进攻。在接下来七天七夜的战斗中,渡江抗日的新四军在地方党组织和郭村人民的全力支持下,以2000多人的兵力,顽强抗击国民党顽固派13个团20000多人的围攻,最终以弱胜强。

  郭村保卫战胜利之后,陈毅指示筹建地方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7月7日,江都县政府成立大会在塘头镇隆重召开。苏北特委副书记惠浴宇宣布苏北地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江都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在姊妹楼成立。

  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正式拉开了序幕,后来成为全国著名的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苏北第一个县级抗日政权

  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拉开序幕

  虽然历经岁月沧桑,但当年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地——于氏姊妹楼依然保存完好。

  郭村保卫战纪念馆馆长秦如生介绍,这是于谦的第十五代子孙、清末翰林于齐庆的故居。

  洪军介绍,作为苏北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江都县政府是共产党、新四军为团结军民抗日而成立的政府,“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它的意义重大,功不可没。”

  塘头镇知名士绅于仲吕,不仅将于氏姊妹楼提供给县政府办公,还将家藏的一把勃朗宁手枪赠送给惠浴宇。此外,于仲吕又说服众多乡绅集中步枪多支,子弹两大箩筐,支援新四军。塘头、郭村、麻村、七里等地的1000多名青年民兵纷纷报名参军。

  我市相关党史专家介绍,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推行土地革命,开展减租减息,严惩汉奸恶霸,党群关系、军民感情进一步深化。其建设规模、组织配置、人员安排、工作性质等的定位,“为后来苏中苏北澎湃发展的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可借鉴的形式。”

  首次修缮

  面临资金人员史料等难题

  郭村镇宣传科副科长庄杰表示,目前除了于氏姊妹楼和附属建筑外,当年附近其他建筑已踪迹难寻。于氏姊妹楼及其相邻平房已有100多年历史,其中江都县政府成立地旧址早在1986年就已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这次修缮也是其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以来第一次修缮。

  抗日政府旧址修缮遇到诸多难题,首先就是资金难题。

  “对于这次修缮,相关部门已经进行了现场预算,第一期修缮资金要1000多万。”庄杰介绍,这主要是对房屋进行修缮,然后进行布展。目前郭村镇财政压力也非常大,“这对旧址的保护进度可能会产生影响,目前我们也在加紧通过各种渠道筹措,也希望社会各方面和有关部门能多多支持。”

  对于一个镇来说,旧址修缮更大的难题还在后面。庄杰介绍,旧址目前主要由文化站来进行日常管理,文化站人员本来就不多,相关管理人员并不是专职,“讲解员目前就两个人,如果有大型活动,只好从学校中寻找志愿者来帮忙。”而在省内其他地方,类似场所则由文化部门直接进行管理。

  布展资料的搜集工作,也成了抗日政府旧址修缮的一道难题。当年战争以及政府成立的亲历者寥寥无几,全国范围内也就20多人仍然在世,但无一人在郭村。据介绍,当时新四军流动作战,留下的资料很少。“我们一方面从省档案局、军事博物馆查找资料;一方面从老领导、老战士们写的回忆录中寻找有价值的资料,不过回忆录中有些时间、场景有时会有冲突,很难辨别考证。我们需要进一步向社会进行征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