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怀远大将军鹰扬卫指挥使于光生平考

35
回复
4047
查看
[复制链接]
精华 发表于 2015-12-24 17: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君才 于 2016-2-16 09:39 编辑

我将在此帖用10000多字,论证于光的生平。由于篇幅较长,我将分多次发布。本文分为以下几部分:
前言
一、生于甲子,卒于庚戍
二、倡义旅捍卫乡邦
三、率众归有道之君
四、屡立功勋,殆无虚岁
五、以身报国,死而后已
六、英雄之名与亲属考
七、《墓志铭》与《墓碑记》
八、总述:怀远大将军于光传
参考文献

前言
明史对于光的记载非常简略。国史总是惜字如金的,以免卷帙浩繁。我们要考其生平,寻找真相;以防卫牵强附会,虚构史实,需要查阅大量资料。闪入我脑海的第一想法,是查阅《明实录太祖实录》(以下简称《太祖实录》),这也是我所见的最早的原始文献。历史文献浩如烟海,只要你发现一点线索,就会牵出众多传记、文集、地方志。经过一年多的资料搜集,查阅资料上百册,直接和于光相关的史料不下20卷,大致勾勒出了这位于氏先贤的一生。

首先在此要特别声明,我无法去发掘考古,只是将文献资料加以串联、相互印证,形成证据链。历史毕竟离我们太久远,后人又多引用前人的资料,传递中总会出现差错,只能无限接近真相,永远无法到达真相。此文是否可信,取决于我所论证得是否严谨。我尽力而为,然才疏学浅,自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也欢迎各位参与讨论。是否相信此文,也取决于各位读者的认知和立场。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1-10 21: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光都昌人。初事徐寿辉,镇浮梁。陈友谅弑寿辉,光以浮梁来降,授枢密院判。积功为鹰扬卫指挥,镇巩昌。扩廓围兰州,光赴援至马兰滩,战败被执。以徇城下。光大呼曰:“公等但坚守,徐将军将大军旦夕至矣!”贼怒,批其颊,遂被杀,配功臣庙
发表于 2015-12-24 17:26: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此文,学习拜读了!

点评

感谢支持  发表于 2015-12-31 17:50
发表于 2015-12-24 1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我以为发的是整篇呢,谁想才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4 19:11: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胜利菏泽 发表于 2015-12-24 18:30
拜读了,我以为发的是整篇呢,谁想才开始

已经写好了,因为太长才分开发,正好再做一次较对。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18: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君才 于 2016-2-16 09:41 编辑

一、生于甲子,卒于庚戍
《黄荆林西溪坂于氏宗谱》(1924年/1944年版,以下简称《西溪坂谱》)记载于光生于元泰定甲子年九月十五日(1324-10-3),卒于洪武二年十二月(约1370-1),享寿43岁。生卒年与寿命不一致。《鄱邑鸣山于氏宗谱》(1940年版,以下简称《鸣山谱》)记载于光生于元泰定甲子年(1324);卒于洪武二年,时年46岁,推算卒于1370年。生卒年都没有月日,显得不够精确了。《八都上石山于氏宗谱》(1989年版,以下简称《上石山谱》)记载于光生于元泰定丁卯年八月(约1327-9),算虚岁倒是享寿43岁。然而《上石山谱》无于辉的生日,甚至无于光兄长于焰、于荣两人的名字,资料可信度大大降低。
1.png


《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录》(以下简称《国朝献征录》)《文宪集》收录的《怀远(大)将军同知鹰扬卫亲军指挥使司事于公光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中于光享寿43岁。《文宪集》又有于光生于天历戊辰年九月十四日(1328-10-17),月日与《西溪坂谱》的记载几乎一样;卒于洪武庚戌年,“月日则不可复知矣”。《国朝献征录》并没有记载于光生卒年月以及其子于蕃请《墓志铭》。作为当事人,如果这一段是当时所写,不存在月日不可知,可能是宋濂晚年自己加进去的,更象序言。


《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年十二月,“庚寅岁除享太庙。元将王保保侦知大将军南还……“。这么说来于光卒于除夕当天。1370年1月27日除夕,就是庚寅岁除。《皇明大政纪》记载:“己丑(1370-1-26)大赏平定中原及南征将士之功。故元将王保保以兵袭兰州,挥指张温坚守。鞏昌指挥于光来援,死之。”《太祖实录》与《皇明大政纪》的记载看似差一天,其实不然。这里关键要理解“乘暮击之……明温收兵入城”。
2.jpg 图5:太祖实录于光牺牲的记载 3.jpg 图6:皇明大政纪于光牺牲的记载

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历结合的历法,天干地支是农历中的阳历,以立春为分界点,古代的春节实为立春,不是现在的过年;而年号以大年初一为分界点。两年交替时往往容易混淆,就像现在的生肖和公元纪年的关系。我生于1985年初,但我是属鼠的。1370年的立春是1月26日,农历腊月廿八。所以可以说于光卒于洪武二年,但不能说是1369年,或己酉年;而是1370年,或庚戍年,这一点宋濂是对的。既然卒于1370年1月27日,按1328年算,最多是虚岁42岁。
《西溪坂谱》《鸣山谱》并没有记录《墓志铭》;并且从谱中记述来看,从鑑玉迁鄱阳后,直到雍正年间,都鄱两县才合修家谱;因此这是三份独立的资料。为什么两份记载享寿43岁,同时又两份记载生于泰定甲子年呢?《西溪坂谱》生卒年与寿命不一致,肯定有一处错误。从家谱记载的方式来看,出生第二年就会登记在册,而去世具体时间没有记载,显然寿命是后加的;况且两份家谱都记载于辉生于至和元年(1328)正月十二日;所以享寿43岁应该是算错了。

最早的一份详细资料,原版《墓志铭》已经找不到了,本文引用的《文宪集》和《国朝献征录》都来自《四库全书》。这两个版本问题也不少,最大的问题就是“同知鹰扬卫指挥使”。最早的原版资料是永乐十六年修成的《太祖实录》,此时于光已逝世近50年,宋濂逝世也30多年,而书中也未提到25岁起兵。也就是说25岁起兵只有《墓志铭》这一处记载。于光的子女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的出生时间不可能是1238年,详见下文英雄之名与亲属考。

综上所述,我认为于光生于元泰定甲子年九月十五日(1324-10-3);卒于洪武庚戍年十二月廿九日除夕(1370-1-27);享年45岁(虚岁46岁)。


发表于 2015-12-26 18: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加油!!
发表于 2015-12-26 19:09: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发表于 2015-12-26 20: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亲,辛苦啦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8 18: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君才 于 2016-2-16 09:41 编辑

二、倡义旅捍卫乡邦
徐寿辉至正十一年(1351)起兵,第二年(1352)迅速占领江西湖口县等地,而元将三旦八驻师鄱阳县,都昌夹在二者之间。《皇明史窃》说:“红巾乱起,光投笔从戎“,红巾起义也发生在1351年。根据三地于氏宗谱及史料,于光在此时起兵。

据《元史•顺帝本纪》记载:“至正十二年二月乙酉(1352-2-26),徐寿辉兵陷江州,总管李黼死之,遂陷南康路”“三月甲子(1352-4-5),徐寿辉伪将项普略陷饶州路,遂陷徽州、信州。”南康路治所在今星子县,都昌县在南康路治下。不过于光刚刚起兵,还不足以让徐重视到“署以江东宣慰元帅”,所以此时徐寿辉并未占领都昌。由于徐的兵力分散,至正十三年十二月(1354),元军“讨徐寿辉于蕲水,败之,寿辉遁走”。

至正十四年(1354),元军慑于刘福通、张士诚等农民起义军势力壮大,抽调长江中游兵力前往镇压。第二年(1355),徐寿辉卷土重来,再次攻取湖广、江西的许多地区,并占领都昌。据《墓志铭》记载:“岁乙未,徐兵破鄱阳,君之势孤,都昌继陷”。《元史•顺帝本纪》记载:十一月“庚戌(1356-1-29),贼陷饶州路”。

从徐寿辉起兵到最后攻陷都昌,都昌在于光等人的守护下比较安宁,于光本人已是名声在外。《墓志铭》记载:“徐闻君,急搜访获之,命为江东宣慰元帅,镇鄱阳“。《太祖实录》记录”署以江东宣慰元帅,镇鄱阳浮梁“,直到至正二十年归附。史料中记载归附时为浮梁院判,前后相符。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19: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君才 于 2016-2-16 09:42 编辑

三、率众归有道之君
至正二十年五月丁亥朔(1360-5-16),“日有食之,雨雹。陈友谅杀其伪主徐寿辉于太平路,遂称皇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已而回驻于江州” 。陈友谅弑主,将士离心,政令不一,又杀赵普胜等骁勇之将。《太祖实录》于光传记载:“光谓众人曰,我不能杀友谅,可事之乎?”《墓志铭》记载:“我与陈皆徐君之臣,不道乃尔,我可北面而事之耶?”。基本意思是一样的,其它文献都同于其中之一。七月乙丑(1360-8-28),“浮梁院判于光、左丞余椿遣人前来投欵”。

《饶州府志》记载:“闻邓院判开阃于徽州,光遣部下士计希孟、刘彦昺迎之。”刘炳,字彦昺,鄱阳人。《西溪坂谱》与《鸣山谱》记“副将刘彦秉扶榇归故乡”,秉应属笔误。《江西通志》也说刘彦昺是副将。《浮梁县志》说:“于光遣(计希孟)同黄季伦奉图籍,投欵邓愈。”

《明史•文苑传》中说”至正中,(刘炳)从军于浙。太祖起淮南,献书言事,用为中书典签。洪武初,从事大都督府,出为知县。阅两考,以病告归,久之卒。”这么说来刘彦昺与于光无关,虽早年从军,但还是以文为业,不可能是副将。据刘彦昺所著《春雨轩集》记载其弟“刘勲,字彦辅,少习举子业,好兵家书……同浮梁于光以兵从征九江靳黄……”。于家与刘家渊源颇深,后面还会讲到。

190913em4ox3oktvt5bt65.jpg

图7:刘彦炳集对刘彦辅的记载

计希孟,鄱阳人,《桐山老农文集》记载,元末“(计希孟、余宗旸)近年盗起,尝以民兵从元戎征讨,军败幸免,今路稍通,将归而读书故山,不复出矣。求夫子一言,归为乡里父兄道也。” 鲁贞不答应,正好遇大雪,请了三日,余宗旸劝他“希孟之从军义,今归故山不复出可嘉矣,茍有用子者起而从之。”《浮梁县志》记载:“ 寻授训导,俱洪武间任。“《淳安县志》记载计希孟于永乐九年任教谕。计希孟是不是归隐之后复出追随于光,没有找到确切的资料,也没有资料显示矛盾。洪武十二年计希孟自己修纂过《浮梁县志》,应该是可信的。
190910i1ihah1zgi3zitor.jpg

图8:浮梁县志记载的计希孟

《桐山老农集·送计希孟序》:君子之出处有义存焉其出也其处也莫非义也伊尹之就桀也义也桀不能以用天命之去耶天命旣去则独夫也其就汤也伐独夫以安天下亦义也管子从子纠出奔君臣之分未定也不死事仇未害于义也相桓公匡天下亦义之可为也夫以出为当出不若以义度之而出也以处为当处不若以义度之而处也出亦义也处亦义也君子之出处亦如是而已浮梁计希孟余宗旸不远百里访予于梧板之草舍曰近年盗起尝以民兵从元戎征讨军败幸免今路稍通将归而读书故山不复出矣求夫子一言归为乡里父兄道也时天雨雪不止留于家三日希孟求不已宗旸又为请因为之言曰希孟之从军义今归故山不复出可嘉矣茍有用子者起而从之管仲之所以相桓公也又何以不出为哉恐其未达于斯也故以前贤之出处合于义者告之。

黄季伦,鄱阳人,与唐桂芳有深交,唐为其诗作过序、跋。唐桂芳生于至大元年(1308),卒于洪武十三年(1380)。据《白云集》记载,黄唐二人相识于丁丑年(1337)秋天,同事史馆。季伦恩受校官而南去,元末农民起义,季伦隐居山中,南北消息不通。后桂芳客居金陵,两人时隔24年再相逢。辛丑(1361)春,季伦“自鄱邑来,出示一集”,在三月廿九(1361-5-4),桂芳为季伦诗集作跋。说明此时黄季伦人在鄱阳县。
唐桂芳最后终老歙县槐塘。于光为徽州院判时,季伦还建议桂芳拜访。《白云集》中一首写给季伦的诗,标题是:黄君季伦下顾槐塘山中,濒行,具述院判相公天资高明,识见超绝,海内人士以之权衡轻重,子不可不往谒之,明日入城府巧不相值,归而沉痾又复,踰月,辄陈鄙句,谨候阍人以献。从黄季伦的事迹看,很明显院判相公就是指于光。
190915aiyaxd1fff8dzf4i.jpg


图9:白云集中记载的唐桂芳谒院判相公不成


正史中没有提到于光的使者具体有谁,但我们基本可以肯定刘彦辅是于光的副将,计希孟、黄季伦是谋士。使者可能是其中二人,也可能是三人。

接受投诚的人是邓愈,这个没有疑问,正史、文集、家谱都记得很清楚。《卫国公赠宁河王谥武顺邓愈神道碑》记载:庚子(1360)七月,鄱阳院判于光、右丞余椿击走伪汉部将辛同知,取饶州,遂以其城来附,有旨命王往镇之。《明史•邓愈列传》记载:遣使说降饶州守将于光,遂移守饶州。《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太祖命邓愈往镇之“。《今献备遗》记载:“高皇帝命邓愈镇之,光佐焉。”

1360年七月,于光遣使投欵后,仍守浮梁。陈友谅遣其参政侯邦佐攻陷浮梁,于光轻骑谒太祖,授行枢密院判官,令守徽州永平翼,并赐衣冠金连环。《今献备遗》说:“以功拜江西行省参政,寻改行枢密院判,改戍徽州。”据《太祖实录》记载,赐衣冠之后,于光已走,再召还而授金连环。《墓志铭》说衣冠为金雕顶帽和锦袍,并授通意大夫、行枢密院判官;“行十里,复趣还,解金连环并绦授之”。


发表于 2015-12-30 20:33: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亲真用心了,坚持不易。 我们爱你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12-30 21: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楼主,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17: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君才 于 2016-2-16 09:43 编辑

四、屡立战功、殆无虚岁
于光归附之后,随军征战。辛丑七月壬申(1361-8-24),张定边陷安庆。八月甲申(1361-9-5), 于光攻下乐平州,擒侯邦佐的万户彭寿等六十余人,然后守饶州。《墓志铭》说:“君察伪汉国政不一、兵出于外,潜献捣虚之策。”庚寅(1361-9-11),朱元璋亲征安庆,沿江往上,壬寅(1361-9-23)至湖口遇陈友谅,友谅败走武昌。《太祖实录》记载:“友谅穷蹙,夜半挈妻子弃城走武昌。”《墓志铭》记载:“君与部将皆从,飚行电疾,友谅以为自天而下,弃城宵遁。君将兵下黄梅、瑞昌诸处。”癸卯(1361-9-24)朱元璋入江州。戊申(1361-9-29),友谅平章吴宏以饶州降。《太祖实录》记载:“九月辛亥(1361-10-2),友谅平章建昌王溥降。”《墓志铭》说“亡何助攻建昌,拔之,出戍鄱阳。”根据后来饶州兵败,这就衔接上了。不过“亡何”的何指谁,目前没有发现具体记载。

癸卯二月(1363-3)都昌盗江爵等攻陷饶州,于光出走。《太祖实录》说:于光与吴宏吴毅等不协,江爵诱张定边、蒋必胜乘隙而攻,于光等仓卒无备致兵败。四月壬戌(1363-6-5),友谅大举进兵围洪都,七月癸酉(1363-8-15),朱元璋决定亲征,七月丙戌(1363-8-28),友谅东出鄱阳湖迎战,接着就是著名的鄱阳湖大战。《今献备遗》《皇明史窃》等记载,此时于光转任振武卫指挥同知。九月丁卯(1363-10-8),朱元璋从湖口回建康;壬午(1363-10-23),亲征武昌;十二月丙申(1364-1-5),从武昌回建康,命常遇春总督诸将守营栅;由于武昌久围不下,甲辰二月乙未(1364-3-4)又发兵亲征,辛亥(1364-3-20)至武昌;癸丑(1364-3-22),陈理降。《今献备遗》《皇明史窃》等又说,平武昌,于光升鹰扬卫指挥使。《太祖实录》记载:“甲辰三月庚午(1364-4-8),置武德、龙骧、豹韬、飞龙、威武、广武、兴武、英武、鹰扬、骁骑、神武、雄武、凤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于光不可能在平武昌前转任振武卫指挥同知。
173015fis0adki8kksu0si.jpg

图10:大祖实录置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

《太祖实录》于光传:“从上征九江、下黄梅、攻建昌、战鄱阳、降武昌,皆与有功,转振武卫指挥同知,寻迁鹰扬卫指挥使。阶怀远将军。”《墓志铭》和这段表述相似:“同知振武卫亲军指挥使司事,迁鹰扬卫,进阶怀远大将军”。平武昌之后,转振武卫指挥同知、迁鹰扬卫指挥使的时间顺序是对的。《墓志铭》的标题和内容都以于光为鹰扬卫指挥同知,是个明显的错误。《太祖实录》没有称“怀远大将军”是有原因的。详见下文《墓志铭》与《墓碑记》。

接下来几年,于光与徐达、邓愈、郭子兴等东征北伐,《太祖实录》记载:”从大将军徐达平淮东浙西、擒张士诚、下山东诸郡、取汴梁、克陕洛、下潼关“《墓志铭》记载:”君从大将军徐魏公往讨泰兴、高邮、淮安、安丰,皆下;张之劲卒皆聚湖之旧馆,魏督诸将及君破之,遂平湖州、下姑苏,士诚就擒;及魏公征中原,君统锐兵以从,益都、沂、棣、登、莱诸州次第平,乃入汴梁、克洛陜、下潼关“这些《太祖实录》没有于光的特写。

洪武元年四月丙寅(1368-5-13),冯宗异入潼关。五月庚午(1368-5-17)请求增兵,徐达调都督佥事郭子兴将鹰扬卫指挥于光、威武卫指挥金兴旺镇守,《潼关卫志》也有记载。十月甲戌(1368-11-17),元将王左丞自河中兵犯潼关,郭子兴、于光大败元兵。《太祖实录》记载:“兵始接,指挥于光持矟大呼,横冲其阵,敌众披靡,子兴等乘胜击之,追奔数十里,元兵大败。”《墓志铭》说:“兵方挟战,君舞戟横贯其中,大呼杀入,元兵奔溃,追斩之,积尸盈野。”又说:“越六月,进击河中,拔其城,魏公命戍鞏昌。”《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元年十一月“戊午(1368-12-31)都督同知康茂才克河中”,似乎越六月是指克潼关后六月;然而这时候鞏昌并未攻克,应是宋濂记错了。《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年四月乙亥(1369-5-17)“大将军徐达师至鞏昌”元守将降,“遂以都督佥事郭子兴守其城”,与潼关之战恰好六个月。《今献备遗》说是洪武二年移镇鞏昌,于光是郭子兴的部下,这个记载比《墓志铭》更准确。
173014erz9mm3t79t37lz3.jpg
图11:潼关卫志记录冯宗异请求增兵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17: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维立 发表于 2015-12-30 21:24
点赞楼主,辛苦了!

感谢维立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17: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上传到论坛的相册里了。
太祖实录都是指明太祖实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