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不辞羸病卧残阳——记方城农民育种专家于松昌

1
回复
117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1 17: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10500P827DT20160308091940.jpg
9 I) {5 t4 k0 A* }* I/ A% r+ `
于松昌在观察辣椒长势
U10500P827DT20160308092018.jpg
  1973年,第一次育种的他将玉米亩产量从150斤提高到300斤;4 j& |2 e) N; G' F$ M5 _6 c" i
  1987年,他通过引进优良品种,让赵河公社的粮食年产量首次突破1亿斤;
8 R+ F& R5 W9 T  1990年,他发明的无架豆角风靡全国,为数以万计的菜农带来了财富;) `$ `$ s: E! P7 ]. ^
  1994年起,他每年自费到海南加代繁育辣椒、玉米种子;+ A  W/ h: v# q$ I. M6 C' D
  他的朝天椒三系配套育种法在国内居领先水平……
  Z. g! [* s- j% E2 _8 F7 K8 d  他就是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省劳动模范、被誉为“方城袁隆平”的农民育种专家——共产党员于松昌。
+ W% k7 V! p& P$ y  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八,海南省三亚市郊师部农场的玉米田里,于松昌和助手老张两口子正在为玉米授粉。海南的春天好像过分温暖,一天中最热的正午时分,恰好是农作物扬花授粉的最佳时期。于松昌身上的短袖白衫,早已被汗渍染黄,笔记本、铅笔、授粉工具悉数装在这件专门定制的有四个大口袋的工作服里。0 H9 @# P6 C' C5 c- P; s
& P. F6 v2 o$ Q. ]  c- j
  头顶烈日,套袋、授粉、测量、一边观察,一边作记录,除了授粉,每天还要在地里测量玉米的株高、穗位高、叶片夹角大小等。于松昌没舍得雇授粉工,他和老张两口子都已是年过六十的人,大年二十九和初一都还钻在玉米地里授粉,干了20多天,这5亩多地3000多个组合的玉米授粉这天上午终于完成了。
) K" g& z/ Z2 l' y) f$ ?2 N* R# c  下午,三人顾不上休息又给5亩多辣椒地浇了一遍水,第二天趁着洇水休息一天后就开始摘辣椒。一个多月后,待1200多个组合的辣椒摘完、晒干,剥出辣椒籽,就赶上收玉米。因为试种及杂交的品种太多,所有的工序只能靠手工来完成。等到4月份,他们就会扛着大包小包的种子材料回到方城,开始新一轮的育种试验。十月份家里的玉米收完再重返海南,整地、育辣椒苗、移栽辣椒,种玉米,给辣椒、玉米授粉,收获……
9 n9 ^( ?0 v. Y5 f  v" k  “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烧炭的,走到跟前一看是农科院的!”这是一段流传在南繁基地描述育种人的顺口溜,而这些在别人眼中已经够苦够累的农科院专家,却是于松昌羡慕的对象。因为他们有稳定的研究经费、试验用地和生活保障,而这些于松昌都没有。在海南搞育种的多是省、市级的科研单位或大型公司,只有少数集体单位和个人,于松昌就是这其中之一。
2 y- v1 f% y1 d1 f; W% t# t6 U8 [( B( Z; M  每年10月来海南播种,翌年4月收获种子回河南又开始新的试验——播种,周而复始,随着种子的生长轨迹在海南与河南之间迁徙,这就是于松昌22年的双城生活。! F6 n/ K* h: z% k7 J6 p
, L3 ^  L8 v- D/ n! c2 v
  坚持4 }/ M( h9 `9 x: o  {1 n
  为种子注入生长的动力% W% z' b% G- D& n; w- H0 ^& O
  在育种这条没有终点的路上,于松昌已经走了43年。43年里,不计其数的试验失败、台风火灾摧毁种苗、种子被盗……都没能阻挡他培育出无数为农民带来财富的种子,海南加代育种22年来,只有一年春节他是在家里度过,那是因为父亲过世……
; I. k# w$ t$ X# U  s3 P  1月7日凌晨三点多,从海口发车,行驶了30多个小时的K1168次列车抵达南阳,从三亚赶回来参加政协会议的于松昌下车后,随便找了家小旅馆休息了几个小时。他本想回60多公里外方城县城的家看看,但一想会议通知上午就要报到只好作罢。从1994年到海南育种至今,只有1997年父亲病逝于松昌才在家里过的年。实际上从2008年当选南阳市人大代表,2013年当选南阳市政协委员以来,每年“两会”期间于松昌都要从海南回来参会,但从没回家看过一次,因为开会期间正值授粉的关键时期,从海南回来一趟来回得一周时间,再回家还得浪费时间,他觉得太可惜。
( d! V! k4 i& R# T  1月12日零点,记者和刚刚散会几个小时的于松昌一道踏上了开往海口的火车,由于正值春运,直到出发前一天才买到两张卧铺车票。于松昌高兴地说现在多好啊,睡一觉就到海南了,以前能挤上车就不错了。没有直达车的时候要先到武汉坐火车到湛江,然后坐船到海口,再坐客车到三亚,最慢的时候要走五天半。上车前,于松昌买了些方便面和饼干,作为这30多个小时的干粮,他说坐了这么多年火车连餐车都没进过。随着列车前进的滚滚车轮声,于松昌追忆起自己的育种之路。. Q3 ?* }4 [% e4 B. f2 L6 l. L
  1973年,17岁的于松昌高中毕业后,回到方城县赵河公社王岗大队务农,大队民兵营长看他人实在又有文化,就把上边安排下来的杂交玉米种新单1号的制种任务交给了他。于松昌选了两亩多地,按照技术员交代的,两行母本中间夹一行父本播种,拉农家肥,挑水浇苗,锄草,像宝贝一样精心侍弄。但因为缺乏经验,于松昌将玉米的父本与母本同时播种,而父本玉米生长周期快,当它进入传粉期时,母本还未到,导致无法授粉。本来满怀希望的于松昌顿时慌了神,眼看着父本的花粉白白浪费掉,不肯放弃的他开始四处求教补救办法。终于打听到广店公社卢家台村的父本玉米种得晚,可以为自己的母本玉米授粉。于是,他每天一大早就起来,步行十几里去借花粉,将花粉收集到报纸里再回来授到自己地里的母本上,连着跑了四五天才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杂交授粉。第二年,村民用他制的玉米种,将当时的亩产量由150斤提高到了300斤,收成从一布袋变成了两布袋,于松昌第一次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
! {, G( V6 m7 @3 W  由于这次育种的成功,于松昌被选到了大队农技站任技术员,并被推荐到县农业局学习了半年的农技及育种知识。1975年4月,又被选拔到赵河公社棉花生产办公室任技术员,从农民转为临时工。恢复高考后,于松昌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上大学,却因为已婚的身份不符合当时的政策,而与大学失之交臂。可他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人生志向,其间一直在自己家的农田尝试小麦、高粱、棉花等的育种,曾用乌干达三号与岱子棉15和上海204杂交,取得阶段性成功。. _% f) r" _" Y: n
  1979年,于松昌调入公社农技站任植保技术员。1980年,通过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广播授课,于松昌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植物生理、遗传育种、土壤肥料、化学基础等农业知识,每天早上6点、中午11点半、晚上7点是授课时间,于松昌的老领导孟宪章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说:“只要在这几个时间点,你看到他一定是在抱着收音机听课,走在路上戴着耳机别人叫他也听不到,有时在食堂吃饭排队时也在拿着书背,真像个书呆子一样。”
: E  Q8 J1 N4 Y$ R2 [0 n5 ?- p4 Y; A3 x% v) v& R: U8 M3 Y4 ]
  人物简历0 S4 k# ~" Y& D7 v/ s- t
  于松昌,1956年生,方城人,1986年入党。南阳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市第五届政协委员,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科技创新优秀人物,河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1994年到海南南繁育种至今。% c" u- _: I& \
  培育的“宛丰一号”无架豆角新品种,获南阳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和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夏优26”等麦茬辣椒系列品种,获2013年河南省科普成果二等奖。育出的辣椒品种已达五大类、30多个品种。
* ^- [1 k' C, g5 o+ {8 H  除了辣椒育种,还育出十几个产量高、抗病抗倒的玉米新品种,今年已有5个品种参加了河南省审定试验。
( F$ o  @1 L$ A4 J! m% p+ Z4 ^4 v) p5 c5 h; ?2 a
  评论:时代呼唤于松昌/ c% L1 G( l2 Y: M4 r
  省委政策研究室王民选
  \5 |$ N, b2 N. o' P4 H  i) [  于松昌,一位最基层的农业科技工作者,43年专心、专注、专情于种子改良的专业研究,从一个只受过农村高中教育的农村青年,成长为育种专家,多么值得我们敬佩!20多年河南——海南两点一线穿梭,四千多里海峡此岸彼岸奔波,风餐露宿夹带车马劳顿,风华正茂直到雪染双鬓,多少辛酸心血和着汗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矢志不移的汉子、时代前行的脊梁、农业发展擎天柱式的人物!
3 l9 ?# \8 B0 a, Z' m  F  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需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高品质高效益稳定发展的新阶段。不论藏粮于地,还是藏粮于技,都离不开热爱农业、坚守农村的新型农民和农科工作者。发展新常态呼唤一批批像种子一样的于松昌式的新农人,合力推动我省农业增效益、上水平,打造出更多的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基地,吸引越来越多的农科人才投身农业,推进我省农业不断迈向新高度。5 j- h5 L$ c$ {. R& s
 河南日报实习生 曹怡然  记者 曹国宏文/图
; C4 x  w' x* a( C+ c
发表于 2016-3-11 21: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有功于社会的于家农业育种专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