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农民于运河: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成精”

2
回复
137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7 20: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按:如果按事物流行更替的速度来衡量,这个人无疑是个曾经有些名气、但现时早已过气的名人。提起“于运河”这个名字,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b4 i8 Y6 N9 O7 K- a
但他不是个甘于寂寞的人,就像他年轻时吵吵过地那样:人,活着,总要弄出点动静来。他的确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黄土地中拔出身子,成为企业家,甚至创造了“一个农民拍出一部电影”这样的一段历史,风光得很。" H3 \' h1 `- y3 L% M0 c
如今,尽管已经六十多岁了,他还像当年下苦时那样,冲劲十足。不曾改变的,是他的农民身份,和他始终注目思考的关于农民的一切。" i# f/ ^9 D& C% N7 L+ F; N% A- e% G
这,或许是翻腾出他多年前的旧事,重新探访这一人物的价值所在。
7 Z6 w) f) }: P6 P$ [( T& Y
从外表看,无论如何猜不出于运河是个农民。他戴一顶浅灰色凉帽,穿个摄影背心,一脸胡茬,眉眼弯着,见人总乐呵呵的,握手、点头,一副谦逊有礼的模样。猛一看,是个文化人。: I" Y  m6 o' D- W' _  y/ t
1.webp.jpg
但一开口,于运河就强调着:“到今天,我还是个农民。身份证上的住址还是咸阳农村么。”说着,好像别人不相信似的,掏出证件来给人看。
8 u. {! `# k; g* T( G; e. N身份证夹在一个蓝皮证里。蓝皮证上几个金字: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
" D3 c0 W/ g0 l; {8 b: @3 G, L没错,地地道道的农民于运河是作协的会员。% A4 O) q+ F3 w/ k9 {
不仅如此,他还拍过一个电影,光听名字就知道跟他的身份有关——《乡下人》。7 }( X; Y% J9 n1 O
于运河重重一摆手,“这都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大有英雄不提当年勇的气概。
, M& l) h) u6 X) W2 m7 d9 |' {可话又说回来,这些年来,乡下人于运河一直关注着乡下的事。他不光是看,还不停地想,尤其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所有人。
( C5 V; t9 R6 r/ a/ V2 I1 ?自谓座右铭“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成精’”的他,用亲身经历悟出个体会:得益于好政策、富得流油的富豪们,不要忘了“共同富裕”的义务。
9 E* U/ t/ H: g& b4 [于运河把炮口对准了富豪,其实他也是其中的一员。但他就是要放这一炮,哪怕是“向我开炮”。& @  Q- k5 |) K& ^. h
他声调高亢:“不要以为我这话说得重了!细想一下,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 m' l+ Z* }) Y
: ?+ S: s: |; D( w" b从一天挣“四毛八分钱”, ~& F5 I+ a+ R, M+ f% ^7 k& [3 M
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 E) U0 ~' j4 \( I1 h+ o! W / r$ q; N# M5 q: y8 S, ?
于运河本来不是农民。从出生到十五岁初中毕业,他一直都在咸阳市区生活,是正儿八经的“城里人”。5 }8 B2 ]. X4 b9 f& u6 @
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二日,于运河咋也不会忘了这个日子——这一天,他下乡到今天的咸阳渭城区底张镇陈家村西组,成了个农民。
3 b4 [: J  ~# R4 _' P3 i那个时候,谁也不懂得啥是“中国乡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及其矛盾问题”,光知道伟大领袖的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W3 a& u5 r9 |' V; ^$ O
知识青年于运河于是就开始了依靠双手吃饭的农民生活。“犁地、割草、吆马车……啥农活都会干。”整整十年。
2 x! V, {7 k; W% ]7 X回忆起来,于运河也觉得那时不可思议:一个壮年劳动力,一天十个工分,他年纪小,一天八分;满分是六毛钱,于运河挣够八分,是四毛八分钱。
  @+ w! j2 ]! V. U' U( D% H2 e就这么点钱,甚至“还没有一个架子车挣得多——架子车一天还记十分呢”,于运河最终却没机会挣了。
- u$ W) W( N' A0 V一九七二年秋天,连阴雨泡透了村里的几间旧房,拆房时,于运河从五六米高处跌下来——“‘腰1’、‘腰2’、‘胸12’椎体压缩性骨折”,下肢神经受损。
2 M$ T( f3 T) q于运河瘫痪了。他还不到二十六岁。
8 J8 t: F' k" ]: q4 G+ B& f村里人都说“这娃毕了”。于运河心想:不能死,要活下去。* {- h% M$ r8 X
但一个活蹦乱跳的人不能行走、整天躺在床上,“比死都难受”。2 q6 z& _; H" F9 y/ h
有个同学送给他一个收音机,他从天亮听到天黑,“连碎娃的节目也不错过”。让同学借书看,能找到的、那个年代没有被禁的,他几乎全翻了一遍。4 o  h: ?# X/ E- M- w% j. h# {; I
十个月后,仿佛是一夜之间,于运河居然能下地走路了,连他自己也认为是个奇迹。他觉得,“没有放弃、没有绝望”的心理支持,比药丸的作用还要大。
. ?, W2 U! ~7 R; r, E1 G2 G$ o既然又“活”过来了,于运河就不允许自己再像以前那样活了。他有了思想,得换个活法。8 @" r* [: F, L- T6 Q- M
治病吃药,让他负债累累。家里还有老人、媳妇、娃,继续挣工分,挣到哪天是个头?不挣,就吃不饱,没有钱,就活得窝囊。
: b; F8 Y0 {7 j* w5 Q5 s那时候,农民被死死地捆绑在土地上,出门找活干,无异于妄想。0 O& y6 a2 y2 |, U$ _
可生产队早把他当成不中用的人了,还怕被他这个“负担”粘住,索性不管他。
* G- C& Z4 P) O$ d4 w- o就这样,于运河进了城。( }" D1 O0 I  ]
那时没有“打工”这个概念,于运河干的是打工的活,“钻”的也是这个空子。
. w. F$ b% f# A, k咸阳有个长庆油田的转运站,他去转运站当装卸工赚钱。当时这些活都是交给集体的搬运社来做的,卸一吨钢管两块钱。但搬运工一天干再多的活,也不按数量算,挣的是定额的工资,一个月十几元,已经很不错了。于运河是个个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给搬运社交点“管理费”,干多少就挣多少。
+ `' g1 }) X4 B* k第一个月,于运河挣了一千多元。- u  E6 m& O5 H3 l: A; v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生产队二百人忙活一年,年底分红的总额不过三千元,一个人一个月挣了半个村子一年的钱。”2 J6 t5 n$ A3 F* k3 Y% `" s$ ^# f- |
五块钱面值的钞票,厚厚几摞,没地方装。于运河把上衣朝裤腰里一筒,裤带一勒,把钱从领口塞进去,贴到肚皮上。) Z  h$ V1 |3 U3 p/ R
回村的路四十里,还有两个大坡,于运河骑着自行车脚没挨地一口气蹬回家,一路把所有会唱的歌都唱了一遍,“不,不是唱,而是呐喊”。唱一会,摸一下肚子。- ~/ C8 Z5 f2 g: Z
才出去了一个月,就吹牛说挣钱回来了?父母以为这娃想钱想疯了,说疯话呢,没理他,“连头都没拧”。7 z5 `' T3 }' v3 v8 Q. V- S0 N
于运河“涨了”,一把从怀里掏出钱来,往空中一撂,满屋都飘着黄颜色的五块钱。1 B4 U9 |1 T0 {4 k7 k
父母捡钱时都落泪了。人老几辈都没见过这么多钱。8 R9 R1 f. [, P/ r
这是于运河人生的第一桶金。这让他见识了钱这种东西的重要。那时,他的信条是,“没有钱,人活得像狗一样;有了钱,就有了尊严”。& W- f* _# p$ W1 a# b* R8 b+ {
" T+ Q' Y( `* e: i7 @7 }/ J
从来没有过的事  
) x7 ^+ ~" L$ F- c一个农民要拍电影
  # \  `7 R3 E. ^$ m' r+ h

! o) t' p7 k$ w  M- }# Q于运河是靠下苦力挣的钱。瘫痪十个月,腿落下后遗症,虽不影响行走,细得很,到现在他胳膊都比腿都粗。
7 j* T) P' {7 x& {8 r; Y他卸过钢管,还背过水泥,是那种油田专用的防井喷的水泥,凝结速度特别快。一火车皮六十吨,六个人,两个小时卸完。干完活,出了多少汗不知道,反正整个人被水泥糊住了,看不清眉眼。8 f; |/ a# g0 t* |
到底有多累,于运河说:“累‘扎’了”。
% v% O3 d8 b/ I% E! U8 Q“累‘扎’了”让于运河一年挣了一两万。不几年,他办了个预制板厂,后来又成立了建筑公司,手下一百来号工人。# X6 b. J$ ~6 o' F9 ?
穿西装、打领带、坐小车,家里盖起了楼房。村里人、以前认识的城里人都对于运河刮目相看。+ i% n+ t+ i+ \, w
于运河觉得自己虽然还是个农民,可毕竟能从土地里直起腰来了,戴着个万元户的金字招牌,“气长得很”。
0 a7 U' |& O+ e* [6 h" X结果,电影《人生》改变了于运河的人生。
" m& @; K" ~0 l# j一九八四年的一天,于运河花一毛五分钱看了这场电影,看完了又买票,连着看了几遍。* V! x9 x5 H( P: ^' k
于运河又震撼又压抑。刚刚成为万元户抖擞的心情,一下灰暗到极点。影片结尾农村青年高加林灰头土脸回到农村,于运河不能容忍。他为高加林鸣不平:“农民只能回到贫穷的土地上吗?只能从土地里刨食吃吗?是谁强加给他们这样永世的惩罚呢?”
) O/ C3 C+ G/ E0 L' l" c% A于运河觉得自己就是个典型嘛:中国改革给了农民另一种出路,农民并不是毫无希望,像高加林那样灰不溜秋地回到黄土地上,他应该去抗争,不光是为了填饱肚子,还要做一番事情。/ Q6 ^' `  c9 K6 F# L
“把高加林‘弄’回农村是不公正的,”于运河想,“高加林也可以像我一样成为一个企业家。《人生》应该拍个续集。”
1 S9 d( o( J6 R. e曾经以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的于运河发现,光有钱还不行,还需要点别的。3 s3 }7 w- [3 f( B' i, u/ x
他找到西影厂的导演吴天明。吴天明很热情,说,那得去找路遥写个续集的本子。
2 Y5 V: h! J$ f& t- ]0 X8 m: W他又找到作家路遥,一起谝了大半天。路遥说,想法很好,不过,高加林作为一个文学形象的使命已经完成了。7 q" Q. ~+ f9 F. f2 C7 _
听这话,于运河不甘心。“咱不能‘米儿面,吃了散’——光图个热乎劲了。”再说了,“万元户续拍《人生》”这事已经被媒体捅出去了,全国居然有一千多封来信支持他做这个事。人活个脸面,不能让别人失望。于运河把《人生》续集提升到“不是宣传我个人,而是千千万万新时代农民形象这样一个大事了”。4 k8 [2 D0 `" C6 `1 g$ I% ^
作家不写,于运河自己写。初中水平,吭哧了几个月,写出三万多字,还在西安一家杂志上发表了:高加林和刘巧珍她妹结婚了,成了个跑运输的汽车专业户——农民变成老板了。
$ p0 X5 e' ~2 h有人批评,说这是画蛇添足。
1 x& T; f7 B( l# _( c于运河不以为然:“那是批评的人不懂咱农民的心情。”他琢磨着咋能拍成电影。
) ^3 |4 X" X7 [  l- R有人说他是“二杆子”,于运河也不争辩。他看准了的事情一定要干。人家说弄不成,他偏要弄。1 p4 P/ O% q* @! ^
有一年,他得肠梗阻住院,心想跑一跑就把肠子跑“通”了,就从医院跑到渭河大桥几个来回,结果,肠子跑穿孔了,疼得直冒汗。连夜手术,截了一尺多长一段肠子。大夫说,你咋这“二球”的呢,于运河光笑。2 a: _. O" J" a
拍电影可比跑步复杂多了。《人生》续集,没弄成。, i: R+ B9 E" k8 ]. M
改变不了高加林的命运,总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吧。不久,于运河又写出个新剧本,名叫《乡下人》,主人公原型是他自己。于运河祖籍河北邯郸,京杭大运河从门前流过——主人公就叫“任北杭”。2 h2 O6 _5 Y8 I9 q/ O# g
他又去找吴天明。吴天明正在山西拍《老井》呢,腾不出身。于运河横竖没拍过电影,不知轻重地说,那他自己来导。吴天明一看本子,行,不过西影厂当年的八个指标都用完了,得先去北京要个指标。
) p) r; d1 k: {- K3 J于运河拿着吴天明开的介绍信和剧本,来到北京广电部。部里批了八个字:题材很好,立意很高。给了指标。
, t; K& D" ^# N) `
2.webp.jpg
& ?* o9 p0 [: I/ W/ a: F一九九五年二月,著名导演吴天明在四川执导自美国回国后的第一部影片《变脸》,于运河去四川见老朋友. J% l5 Q- n/ z
此图由于运河提供

6 i0 B3 r, \# b) m( c4 R1 n赔了五十万的电影的价值  
不能拿金钱衡量  + D6 d' `3 ~9 G! L, i

; b7 e% O! J8 ^1 C# z$ ~拍《人生》用了四十多万,要拍《乡下人》也得这么多。于运河心说,这不算啥么。. |3 d0 U7 ^& K9 g% H
当时他个人有六七十万,只是那时候不敢露富,对外说是“自筹资金”。西影厂一个厂标费还得几十万,吴天明说一个农民干这个事不容易,没要这笔钱,把《乡下人》纳入西影厂的生产计划,配备人员、机器道具,全力支持。
) M( x  B+ D4 B. Y, d本来于运河是这部片子的编剧、监制,结果电影拍到一半,一个演员罢演了,说,你于运河钱多得能拍电影,我还要给娃买奶粉呢,还说,搞艺术这么多年,让一个农民来摆弄。
- g' i; G' E* [于运河说,人家这是要加片酬呢,咱又不知道这行当水深浅,你罢演,好,我就自己演。1 X3 b5 y9 d& @( B
于运河演起了“任北杭”,跟现实中的他一样,带着一帮乡党,搞起了农民建筑队,从乡村走进城市,赚了钱,成了老板,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困难,暴露出城乡的差距、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计划体制的弊端、农民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渴望……
9 h* p; [7 n" ^' L  T7 k当然,现在看这部片子,情节还是有点简单,戏剧冲突也不是那么强烈,但毕竟于运河是“第一人”。
1 h  |" n7 b7 z  n
3.webp.jpg
: L1 s# b1 r: ~+ D" K- M- U6 A, L# n0 X二〇一三年八月,吴天明导演与于运河在北京。七个月后,吴天明去世
- A5 _0 ^) T5 o9 q- G1 e; q6 }3 _9 [此图由于运河提供
开拍时是一九八八年八月,本来计划年底完成,中途一折腾,第二年四月才拍完。
! R" D+ J1 A: I; T9 u一算花费,好家伙,快八十万。最后卖了三十多个拷贝,一个一万一,成本绝对收不回来了。
: h" N" [5 V$ F  ?- N8 z于运河本来也没指望靠这个电影赚钱。二十年过去了,他依然不后悔,他觉得这是为自己、为“高加林”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R. N! D5 M! G+ \
当时电影界对《乡下人》这样评价:“这是中国第一部农民编剧、农民集资、农民监制、农民领衔主演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书写了一笔。; Y) U2 g+ `9 q. l( y+ ~1 M* R
“它标志着中国八亿农民人格尊严的觉醒和独立意志的全方位地崛起;展示着新一代农民在经济地位的改善下,文化素质必将迅速提高;中国农民对精神文化的强烈需求,已经上升到更高、更美的境界。”
+ L2 P7 v7 ^/ M6 A. M0 z6 G+ T拍电影时,正是于运河“正能挣钱的时候”。二〇〇九年,他六十四岁时,他想为这辈子做的一件大事,也就是这部电影举办一次二十周年研讨会。他固执地认为二十年前他的思考,现在还有现实意义。
: x7 f  k+ @" o  `1 j有学者认同他的观点:一个农民,因为对《人生》电影中对农民命运安排的不满,通过新拍一部电影的方式,来改变命运的安排,展示对命运的抗争,这对中国电影来说,具有破冰的意义。二十年后再看这一文化事件,它的价值在于折射出一个农民的“文化苦旅”。
5 \8 Y) h6 V7 d% E! `7 i* c  F于运河不再是一个户籍意义上的农民,也早已不是一个粗浅认识“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的农民企业家。5 w( \- x  x' Q& q$ M
4.webp.jpg   Z* w; |6 T3 n8 H
一九九三年,刚刚出版小说《白鹿原》的作家陈忠实到访于运河的厂子
1 P9 s5 r; t! ?( d
一个农民的“人生设计”   + D9 d+ ~. K0 n3 o7 F' [
一部电影赔了五十万,于运河说赔了就赔了,他得到的东西更多。
生活还要继续,他又一次面临吃饭问题。“不断‘成精’”的他二次创业,又搞起个化肥厂。这一次,企业一进入良性循环,他就做了甩手掌柜,这些年,他的“工作”是“拍拍照片看看书”,和文学青年凑在一起,像个理想主义者那样,谈文学、谈人生。" b* o3 u4 z: |
但于运河说,更多的,他是个现实主义者。他始终没忘他是咋赚到第一桶金、咋样变成一个农民企业家的。( l! t, U2 n& h- }) e! ~- W
进城背水泥时,文革刚结束。办预制板厂和建筑公司时,改革开放刚开始,很多方面并不规范。于运河戏称自己有时其实是个“地下经济者”,存在,但不合法。所以他心里很清楚,当年他有致富的愿望和实干,但依托的是国家政策,不全靠勤劳致富。“没有好政策,你想勤劳,勤劳没处用去。”: D/ N3 M. u5 h1 ~$ ?
于运河觉得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光口头说不行。; d# H8 b' r$ p9 u
于家是村里第一个有电视的。12寸的黑白电视。一到傍晚,院里的砖头都摆满了,全是占座的。于运河一次就给村里买了十八台海燕牌电视机,一台三百五十二元,村民掏一百五十二,其余二百他掏。
6 m: ^' V% @1 C  u) y他投资十八万,给村里修了条路,还管了村民十年的吃水问题,有段时间还给村里老年人每月发几十元零花钱。
2 t! X$ L* E6 n# N! ?后来办了预制板厂,全村四五十个青壮劳力都有活干了,赶着骡车,给城里送楼板,一车运四块,挣十六块钱——一天跑几趟,比挣工分强到不知哪去了。
' \2 s3 S5 {0 Z1 r; I当时的陈家村,楼房盖的最多,电视机最好。' l. T- m- {+ e1 e& X
于运河说,这归功于邓小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政策,改变着中国,也改变着千千万万高加林的命运。
2 R$ S: j+ r$ d# J" H+ g0 c3 f$ Z4 G“但是,如果光是‘一部分人富起来’,就忘了邓小平说的另一半。”7 [3 W7 R& z: r7 P8 c
于运河甚至能背出来邓小平的原话,“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八日,邓小平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指出:‘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这是一个义务。’”
; H# g  x1 f& k' O& F7 f; d, |$ q按于运河朴素的理解,国家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时,“是跟你签了个合同,前提就是你先富,富起来之后你得带大家一起富”。
  G' C, R8 p( z, J& K& {  |' t于运河近些年去了几次陕北,除了拍黄土高原照片,他还考察了一些地方。在一篇感想中,于运河写道,农村有很多精英人物,开煤矿、办工厂、跑运输,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通过艰辛的创业,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活得有人格、有尊严。民营企业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动着农村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Z' b1 e2 j2 l, Y# Z$ i
“共同富裕”,有些方面已经开始做了,但还远远不够。“富裕起来的高加林们,该履行那个‘合同’了。”于运河有些着急,“现在又不能‘打土豪、分田地’,到了该为家乡父老办实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时候了”。
* d: r7 w. s0 K! h3 Q如果电影《乡下人》研讨会能办起来,于运河说这将是另一个中心内容,是他这些年来最深的体会。
) L5 P! {% a8 p0 g3 ?5 E$ k0 C最初,农民于运河是想改变个人的命运,他做到了。
2 C* ?* i( f- ]4 E" C$ ]; Z他又用拿锄头的手写下自己的命运,还拍成电影,“用生命中最美好的五年,完成了一件人生中的大事”,展示给更多人看。他也成功了。) }( ^% C7 P% b; |- {5 a. u
现在,他考虑的是一个农民的“人生设计”——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规划”:有了钱,怎么为社会做点事。" N2 k5 v! J) ]1 e+ ~$ D" y
他的潜台词是,如果这“设计”完全是为了自己,像他当年那样,把钱一撒满天飞,见识就太浅了。
  X  t& F, d+ V3 b# y6 P
5.webp.jpg - K  ]4 J8 m/ u2 |* `. e& E, j
二〇一四年三月,于运河与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百年朝凤》男主角陶泽如

, O$ a, v2 y. `5 v; Z8 B此文由记录者木闻采写于二〇〇九年
发表于 2016-5-27 21: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顶一下
发表于 2016-5-30 06: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一种经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