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再谈大水泊

5
回复
2113
查看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3 10: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谈大水泊
文登市大水泊碑刻
                                   2007127日网上发帖
大水泊村始建于北宋中期,本为赵家庄,李家疃,元初于姓由洪水兰迁入,至清初两村合并因村中有大河贯流村西,为平泊地故更名大水泊,大水泊历来为县、乡、镇政府驻地,系重要商贸市场,亦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史以来名人辈出,诸如:清顺治年间户部侍郎于可托,乾隆年间钦赐翰林检讨,于令芳等俱见诸史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于植元名闻中外,现代作家肖玉誉满海内(外),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中尤不乏有胆识之热血儿男为国捐躯之革命烈士即有三十六名之多,近几年来为把大水泊建成现代化新村,于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一年修筑了长七百八十二米,宽五十米的中心大街,共搬迁一百零八户,拆民房,四百二十一间,动土石四万余方,投工十万有零,耗资八十万元,其中村民捐款,四万余元。为纪念过去激励未来,故刊石誌之。
      大水泊村民委员会立         
       文登市民政局监制           一九九二年国庆节
  
读者看了多遍解读如下:
一、这个发帖,读者认为,真实可靠,有民政局监制。
二、北宋中期赵家庄立庄。
三、元朝初才有于姓由洪水兰迁入赵家庄居住。注意:不是元朝时期赵家庄改为大水泊。
四、到清朝初,赵家庄和李家疃两村合并才更名大水泊村。更名大水泊的依据、条件、理由是,村中有一条大河贯流村西,为平泊地,故更名大水泊村。
五、大水泊村碑刻已注明是,清朝初赵家庄改为大水泊村,各地的于姓宗亲们如果您们是明朝迁居到全国各地的,山东省内各地的宗亲们,您们的族谱上面如果记载是文登县大水泊村迁居的是有误的,应该记载文登县赵家庄,如果就是记载文登县大水泊村,要考虑,一是您们的谱书,不是明朝修续的,应该是清朝中期修续的。原因是文登县大水泊是清朝初或更晚一些才由赵家庄改为大水泊村的,二是要考虑,不是文登县而是其它什么县的大水泊。
以上是1992年国庆节,大水泊村委会立的碑刻,碑文上记载的只记载是清初两村合并更名大水泊村的,没有依据说明是府志、县志或哪一支脉的族谱记载是清初更名大水泊的,更没有于姓谱书记载,没有赵姓,李姓谱书记载,所以才定为清初。为此更名大水泊村和更名的条件理由还是很牵强的。
文登县于姓村名来源记载,九、大水泊镇,第9条记载,大水泊北宋元丰五年(1083年)于姓从荣成县(今)斥山迁来此处安居,因村中有一条大河,常年流水,村西是大片平川地,当地群众俗称平川地为泊,故得名大水泊。
第二种记载:三世于坚祖晚宋间始迁大水泊因临河,北依山称大水泊,在文登县东南四十里。
第三种记载,文登市大水泊村碑刻一九九二年国庆节大水泊村,民委员会立的碑中说:清朝初赵家庄,李家疃,两村合并因村中有一条大河贯流村西为平泊地,故更名为大水泊。
第四种是于宝祥、于延友宗亲提供的记载说法,大水泊原有赵姓,赵姓是座地户,于姓迁来赵家庄仰仗赵氏族人关照(之前于姓与赵姓结亲或八兄弟)后赵氏族人,人丁不旺,绝户了(乏嗣)先祖葬赵氏,其后先祖们又把赵氏族人历代历族的神主碑并在一起,建碑,以垂不朽,后改赵家庄为大水泊。
以上四种记载,最早的年代是北宋元丰五年(1803年)最晚的年代是清朝,前三种更名大水泊的说法过于牵强,“村西是大片平川地,称平川地为泊地故得名大水泊?大水泊因临河,北依山称大水泊,两村合并因村中有一条大河贯流村西为平泊地,故更名为大水泊,太牵强,没有说服力,不能让人信服。最起码的条件,有水,湿地,沼泽地,有湖泊,常年有水。比如:水浒传中,水泊梁山,山的周围有水、有芦苇荡才称水泊梁山,又比如,我在考察诸城市大水泊村后,看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才是名副其实的大水泊村,“情系大水泊”文中已经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不再重复。总的说文登大水泊村的名称按地形、地貌的标准不具备条件叫“水泊”,加上四种说法年代朝代差距大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就表明不太准确。
读者认为,于宝祥、于延友二位宗亲提供的资料比较结合实际,或者说非常实际,这种例子比较普遍。文登市大水泊村原来是赵家庄,于姓与赵姓结亲很正常,此地条件好,投奔姑家或舅家很正常,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现在还没有发现记载)一条大河串村而过,对于姓的生存很有利,人丁兴旺,但对赵家人不利,人丁不旺,这种现象在我们沧州很普遍,“凡是第一姓立村,后来越来越少,甚至乏嗣”,“后来的姓氏进村的越来越发达”,造成“后来居上”这个名词,经过漫长的岁月赵家“乏嗣”了,赵家的土地、房产自然的有亲戚于姓继承,为了感恩,使后代人不忘赵家恩情,将赵家历代历族的神主碑并在一起,每年到祭祀的节日,烧香磕头多少代不忘旧恩,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将赵家庄没有改为于家庄,而改为大水泊。
为什么是个漫长的年代?赵家庄不是一支是多支,不一定全乏嗣,有的日子过的不顺心,不如意迁出去了,过富人日子的过的顺心如意,沉淀在村的最后,但人丁不旺,甚至乏嗣,所以赵家庄,改为大水泊村要比大水泊村委会碑文上清初还要晚一些。大水泊村从碑刻上看,是多姓村,除了于姓还有李姓、肖姓等姓,所以没有改为于家庄,而改为大水泊村,又不够水泊的条件为什么改为大水泊村?有多种可能,其中有一种可能是不是与诸城市大水泊村有关系?没有考察和论证也是一个迷,请全国各地的于姓宗亲努力解开这个谜。请顺便说一说我在网上发帖“浅谈大水泊”有什么错误提出来及时的纠正。批评、挖苦我不在乎,我认为每个于姓宗亲是平等的,应该有话语权,但有的宗亲向多名权威宗亲提出删除“浅谈大水泊”一文,我不明白此文有错误应提出来纠正,删除不是好方法,就是删除了过几年我想出书向于姓宗亲发行,不能带着错误发行,还是有错误纠正过来为好。我又考虑是不是有人心虚?想掩盖什么?
还有的宗亲说我不懂历史,说的很对,我确实历史懂的不多,我1961年去东北逃荒之前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学校发的历史、地理、自然书,没有学,只学语文、算术,但我偏爱历史、地理,从东北逃荒回来在部队近二十年自学历史、地理,初步知道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16世纪,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前1066年,周朝西周约公元前1066年——前771年,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东周时期分春秋,战国时代)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6年。汉朝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包括王莽建立的“新”朝公元9年——23年)。东汉公元25年——220年,三国,魏220——265年,蜀221年——263年,吴222年——280年,西晋265年——316年,东晋十六国,东晋317年——420年,十六国304年——439年,南北朝,南朝宋国420年——479年,齐国479年——502年,梁国502年——557年,陈国557年——589年,北朝,北魏386年——534年,东魏534年——550年,北齐550年——577年,西魏535年——557年,北周557年——581年。隋朝581年——618年,唐朝618年——907年。五代十国,后梁907年——923年,后唐923年——936年,后晋936年——946年,后汉947年——950年,后周951年——960年,十国902年——979年。
宋朝: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年——1279
916年——1125年,西夏1032年——1279年,金1115年——1234
元朝1271年——1368
明朝1368年——1644
清朝1644年——1911
我最清楚的是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文登县大水泊是清朝初由赵家庄改为大水泊村。
我最明白是明朝在清朝前面早276年。诸城县大水泊村最少在明朝之前或元朝之前立村,说明诸城县大水泊比文登县大水泊至少早300年以上。
不当之处,有什么错误,请宗亲们及时给予批评、指正,有错就改,有错必纠,谢谢!
                                                                                                                                                                  于茹振
                                                                                                                                                                                 201666
欢迎宗亲认领
发表于 2016-8-8 09: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亲,我提出的建议,请你回复!
欢迎宗亲认领
发表于 2016-10-5 18: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议茹振宗亲“再谈大水泊”之有关问题之正本清源考察
历史上常有这种情况,某一历史事件常有多种解释,如当地于姓传自“小云南”迁出,“小云南”系何处有多种版本说法。同样,文登赵家庄何时改为大水泊村亦有多种说法,好在当今政治清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家可以安心地进行研究讨论,以澄清正误,还原历史。
我代表文登大水泊于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本网上曾写过一篇大水泊于氏历史简介的文章,系统阐述大水泊于氏的历史沿革,主要论点是经过多地内研外调所形成的一致认识。首先要声明的是:大水泊村委会1992年国庆节村东西两头碑刻文字有误,关键点是元初于姓由洪水澜迁入实为金初中期即1160年前后迁入。具体分析如下:
一、据海阳市郭城于氏(其一世祖与大水泊于氏一世祖为同一人)有关家谱和野夼堡村家谱记载,其共同的一世祖敬祖(敬)公系1090年生人,卒于1145年,此信息与大水泊宗老相传敬祖(敬)公做过北宋(960——1126年)的官相一致,由此可以证明敬祖(敬)公于1090年生人无异。
二、据海阳市郭城近年出土的于江公碑及谱书记载,于江公(大水泊于氏、郭城于氏一世祖敬祖《敬》公五世孙)于1267年生,卒于1356年,享年86岁,去世后葬于洪水澜。从敬祖(敬)公到于江公历时177年,一代约为35年,而大水泊村于氏始迁祖于坚为敬祖(敬)公嫡孙,由此可以推算出坚公到赵家庄的时间在11600年前后都是可信的。
三、据乳山市东司马庄于氏(系大水泊于氏后裔)家谱记载,政公(大水泊于氏六世祖,系现有发现的谱书中最早迁出大水泊的先祖之一)于金末(金朝1115——1234年)元初(1279——1368年)从大水泊迁出至东司马庄,也就是说此时之前赵家庄已改为大水泊村。
综上所述,坚公到大水泊的时间应是公元1160年前后,而赵家庄改为大水泊村的时间应在1160年后至1279年前的某一时间都是成立的,故绝对不是清朝期间。
至于茹振宗亲提出的其它问题,在以前的多篇文章中均有阐述,这里不多谈。其中有一点质疑是改名为“大水泊”起码要有湿地、湖泊、沼泽地、常年流水等。这一点应该说有一定道理。实际情况是:大水泊早年村中间却有一条河横贯东西,常年流水潺潺,村北也有一条河,村西、村西南有大片地湿地或沼泽地(村西还有一小村名西水泊),周边亦是河道纵横。大水泊村西北15华里处有一村名蓝宅村,曾于解放后疏通河道时挖出过船舶,改为大水泊是否和地质条件有关不能妄断。后来的情况是大水泊村西于1954年修一机场(现威海国际机场)占地约15000亩,搬迁了西水泊、井西等村,与此同时动工的有大水泊村东南向挖一条河,自此改变了原有水系和环境,致使现在的大水泊与以往的地理环境大相径庭。讲述这一情况希望大家对为何将赵家庄改为大水泊有所帮助,离开当时的客观情况往往会发生误判。当然大家可以充分发表意见。为保证大水泊于氏修谱和建设祠堂的需要,大水泊于氏现已建有于氏大祠堂网站,不定期出版于氏文化报,有些信息也通过本网发表,望广大宗亲参阅。
以上信息由文登大水泊于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大水泊于氏联谊会、大水泊祠堂(包括家谱文化)建设筹委会及部分宗老提供。于延友执笔。
                           

                                  二0一六年十月五日
发表于 2016-10-5 19: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文第二条11600年应为1160年,特此更正。
发表于 2016-10-8 21: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老狗,不瞎喷能死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