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笔写现实 墨洒边塞 ——晚唐诗人于濆

0
回复
84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2 20: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濆,字子漪,邢州尧山人,后游历至京兆(今陕西西安)。会昌末应进士举,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方得进士及第(一说会昌中乡贡进士),终泗州判官。善以古风体为诗,一反“拘束声律而入轻浮”的唐代声律诗之风。曾“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以矫弊俗”,自号“逸诗”。

于濆现存诗仅四十五首,收录于《全唐诗》599卷中。论及晚唐诗坛,于濆并不为时人所重,但他却是一位具有显著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的诗人。其作品古朴无华,明快直切,显受汉魏乐府及中唐张籍、王建、白居易影响,与曹邺、刘驾等形成晚唐诗歌一个流派。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谓诸诗人“其源似并出孟东野,洗剥到极净极真,不觉成此一体”,其诗“多有惬心句,堪击节”。其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诗,占居多一半比重,较同一流派诗人如曹邺,显得更有份量。

代表作有《苦辛吟》《田翁叹》《陇头水》等,今传《于濆诗集》一卷。生平事迹散见于《新唐书》卷七二、《唐诗纪事》卷六一、《唐才子传》卷八。今人梁超然、毛水清有《于濆诗注》。

这里精选其十首代表作品共赏:

《相和歌辞·宫怨》
妾家望江口,少年家财厚。
临江起珠楼,不卖文君酒。
当年乐贞独,巢燕时为友。
父兄未许人,畏妾事姑舅。
西墙邻宋玉,窥见妾眉宇。
一旦及天聪,恩光生户牖。
谓言入汉宫,富贵可长久。
君王纵有情,不奈陈皇后。
谁怜颊似桃,孰知腰胜柳。
今日在长门,从来不如丑。
《古宴曲》
雉扇合蓬莱,朝车回紫陌。
重门集嘶马,言宴金张宅。
燕娥奉卮酒,低鬟若无力。
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
高楼齐下视,日照罗绮色。
笑指负薪人,不信生中国。
《辛苦吟》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投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里中女》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山村晓思》
开门省禾黍,邻翁水头住。
今朝南涧波,昨夜西川雨。
牧童披短蓑,腰笛期烟渚。
不问水边人,骑牛傍山去。
《古征战》
高峰凌青冥,深穴万丈坑。
皇天自山谷,焉得人心平。
齐鲁足兵甲,燕赵多娉婷。
仍闻丽水中,日日黄金生。
苟非夷齐心,岂得无战争。
《子从军》
男作乡中丁,女作乡男妇。
南村与北里,日日见父母。
岂似从军儿,一去便白首。
何当铸剑戟,尽得丁男力。
《赠太行开路者》
手劚太行山,心齐太行巅。
劚尽太行险,君心更摩天。
何如回苦辛,自凿东皋田。
《恨从军》
不嫁白衫儿,爱君新紫衣。
早知遽相别,何用假光辉。
已闻都万骑,又道出重围。
一轴金装字,致君终不归。
《野蚕》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为了更多了解于濆及其诗歌风格,特转帖沈文凡、牛 菲的学术文章《笔写现实 墨洒边塞——晚唐于濆诗歌创作简论》供宗亲学习:

于濆(832—?),字子漪,籍贯不详,曾寓居尧山附近。其先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会昌时,为乡贡进士。流寓河南、江苏等地,曾远赴边塞。咸通二年(861)登进士第,坎坷仕途,官终泗州判官。其诗质朴无华,明快直切,一反当时浮艳雕饰的诗风,并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辛文房指出于濆等晚唐诗人“能反棹下流,更唱瘖俗”(《唐才子传》)。

一、笔写现实歌民病——揭露社会黑暗的诗

1.“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反映贫富差距,显示社会不平

于濆生活在晚唐,在当时创作倾向趋于嘲云戏月,刻翠粘红,轻视社会民生的大背景下,尽力摆脱诗歌对仗、平仄、用韵等形式上的束缚,远承《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近取杜甫、元白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着重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揭示社会矛盾,做到了“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白居易《寄唐生》),语言质朴无华,锋利尖刻。

于濆生活在社会下层,对于当时社会上贫富不均的现实有深刻的体会,在其作品中,往往通过强烈的对比手法对这一主题进行集中的反映。代表作品有《富农诗》、《拟古讽》、《古宴曲》、《山村叟》、《苦辛吟》、《季夏逢朝客》等等。《古宴曲》一诗通过贫富生活的强烈对照,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的荒淫生活。开头四句,不直接写人,但写了上朝的气派,下朝的喧闹,读者可以从中推想出身处其中的人过着多么奢华的生活。接下来两句是通过写侍女的娇艳来写宴会的盛况。下一句笔锋一转,写出了一个有强烈对比性的画面:“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最后四句写只知享乐的富豪,从高楼向下望见那些肩挑柴薪的穷人,竟不相信他们也是生活在长安的人。此时用空间上的高低显示出富豪与百姓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将全诗推到了全新的境界。展示了上层官僚养尊处优的生活之后,又进而揭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极端空虚与愚昧无知。最后从富豪的角度写出“笑指负薪人,不信生中国”,讽刺其无知,也能在其中看到作者的“一把辛酸泪”。

《富农诗》则刻画了一个为富不仁的吝啬鬼形象,诗的开头有一段小序就点出了富农虽“集粟万庾,马牛无算”却“生不遗,死不赠”的特点。诗中“骨肉化饥魂,仓中有饱鼠”两句通过强烈的对比十分形象地刻画出了富农生性吝啬,坐视同族亲人饥饿而死而不伸出援手的丑恶嘴脸。结尾表达愿望:谦让礼义之风在四海之内盛行起来。此处刻画的富农形象与大多数作品中冷冰冰的富家人有所不同,形象比较丰满,生动传神。他处心积虑地聚敛财富,却对钱财有一种病态的重视,成为金钱的奴隶,让人觉得他既可恨又可怜。作者把富者和贫者的关系拉近了一些,他们是血脉相连的同族之人,可由于一贫一富就会有一方是“骨肉化饥魂”,一方是“仓中有饱鼠”的结局。让读者更深一步体会到贫富的差距带来的不公是多么严重。

《山村叟》、《苦辛吟》、《边游录戍卒言》、《子从军》等都是通过对比,表达了爱憎之情。对世间种种不平的描写几乎没有任何的渲染与夸张,让人们在朴素的语言和真实的事件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2.“空有花如面”,“独自盘金钱”——从女性角度揭露社会不公

于濆对封建社会的女性寄予了更深刻的同情。在他的四十五首诗歌作品中女性题材就有十题十一首。《里中女》是通过农家女和富家女的巨大差别为贫家女子鸣不平的。诗的前四句以池中鱼不知海水深来比喻穷乡僻壤的女子无从想象富贵人家的生活。“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指穷苦人家的女儿辛辛苦苦在窗下织布,织成后统统交给富人,因此捣洗衣料都成了富家的事。接下来将采桑女的种种美好资质和她们的贫苦生活作对比:桑下女天生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因为生活贫苦,只能见到野蒿制成的簪子,见不到精致的束发工具;桑下女有西施之貌,却幽处野里;有韩娥之音,而湮没无闻。此诗与一般的同情贫女的诗作不同,诗中没有因为里

中女贫困就对她一味地赞扬,而是指出了“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即里中女不是天生纯朴,富家女也不是生来尚豪奢,而是环境使然,导致他们之间不同的原因是财富对人纯洁心灵的腐蚀。与之相似的还有《织素谣》。《织素谣》以民谣的形式通过对贫女和歌妓的对比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贫女夜夜操劳,辛苦织素却衣食无着,而由于“五侯”过着奢靡的生活,所以以声色娱人的歌伎可以“一曲古凉州,六亲长血食”。诗的最后两句以讽刺的口吻劝贫女画眉学歌来抨击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荒淫生活和堕落的社会风气。

《越溪女》和《拟古意》则是通过对女子不幸遭遇的描写寄寓感慨。《越溪女》描写了贫富不同的两个越溪女的不同遭遇。诗先以西施故事开头,然后说明贫富越溪女都曾是“浣纱伴”的事实,后来由于贫富的差距曾是江边浣纱伴侣的富家女子转眼间嫁入豪门,自己由于身处贫困,“空有如花面”而无法有美好的婚姻。此处有“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之意,通过对越溪女的经历的叙述来抒发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因身处下僚而无法施展长才的愤慨。《拟古意》中借写一位女子虽然貌美却没有适时出嫁,寄托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其中的“国色久在室,良媒亦生疑”。写得十分传神,隐含怀才不遇的苦恼心情。两首诗中的女主人公身上都有作者的影子,她们都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但由于家中“基业薄”等原因“嫁尽绿窗人,独自盘金线”,使得“良媒亦生疑”,而诗人虽然登进士第,才高八斗、壮志满怀,但是一生奔波,却从未得到重用,他的失意可想而知,用没能出嫁比喻自己才高而未得到重用十分贴切。

《宫怨》一诗叙述一个少年时备受家人宠爱、天真烂漫的大家闺秀,后来被选入宫、寂寞终老的不幸遭遇。《青楼曲》则是描写倡女所思不见、青春渐老的苦闷。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女子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边塞作品中的《恨从军》、《辽阳行》等篇章是通过思妇角度写战争的罪恶的。

二、墨洒边塞寄深情——于濆边塞诗的特色

1.“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对战争本质的揭露

晚唐时期,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经相当淡薄,但于濆边塞题材的诗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战争中真实的苦难,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对战争本质的深刻认识。

于濆现存作品中有12 首是关于戍边征战的诗歌,它真实地反映唐朝国力渐衰而造成的领土丧失,尤其是对战争中为邀功求赏而穷兵黩武的将军进行了控诉。《塞下曲》开篇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荒凉的边塞图画,在一个清冷的早晨,在荒凉的边塞只有一支军队驻扎在那里。黄沙漫天,士兵们穿着沾满黄沙的盔甲还在沉睡。“黄沙披甲卧”不仅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也暗示出了边境战事的紧张。诗的三四句尤其震撼人心:“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意谓战斗还未正式开始,乌鸢已为可以啄食战死者的尸体而相互庆贺了。诗没有描写交战的双方和交战的具体情形,而是跳出战场,在“战鼓声未齐”之时就预见到了战争可怕的后果——在一阵阵战鼓声厮杀声中,夹杂着受伤者的呼号和牺牲的士兵在临终前的惨叫,最后只有遍地的鲜血和尸体。在这样的战场中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唯一高兴的大概就是喜食腐肉的乌鸦和鸢了吧。“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两句写尽战争的可怖和荒谬。“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写的是即使战争胜利了,边将获得了千古美名,付出代价依旧是最普通的士兵。“卫霍徒富贵,岂能清乾坤”两句直奔主题,显示出质朴、激愤、冷峭的特色。指出只依靠像卫青

和霍去病这样享受着荣华富贵的将领能使国家清平吗?这首诗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普通士卒的巨大牺牲。即使战争胜利了,结局也不过是像卫霍这样的将领却可以凭借战功长享富贵。看似有些消极,可结合作者身处的社会现实来看,这种想法是真实而又有普遍意义的。作者能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黩武战争进行谴责也是可贵的。

于濆抨击边将的诗句也很有特点,如“赤肉痛金疮,他人成卫霍。”(《边游录戍卒言》),“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陇头水》)等,而“自是爱封侯,非关备胡虏”(《古别离其二》)两句撕掉了边将的虚伪面纱,揭露了他们参战的目的不是“备胡虏”而只是“爱封侯”。

《古征战》则是对战争的发动合理性的深深质疑,诗尖锐地指出了统治者发动战争的原因,不是为了抵御外辱,不是保境安民,而是为了满足个人贪婪的欲望。《古征战》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统治者,对他们无止境的贪欲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2.从不同角度切入边塞问题

“空闺主”的凄怨:《恨从军》借刻画思妇懊悔的心理状态,表现晚唐人民对兵役的不满。“都万骑”与“出重围”本是应该让女主人公感到骄傲的事,可诗中用厌恶的语气说出,可见这首诗的怨已经超出了闺怨范围,是对征战的完全否定。《辽阳行》说丈夫从军的地方在那里呢,自己宁可随丈夫到处征战,同生共死,也不愿独守空闺。在这首诗中,战争的责任完全在统治者身上,是战争破坏了闺妇的幸福,反映出了晚唐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百姓的厌战之心十分强烈。诗通过闺中思妇真切而深沉的哀怨,揭露了边将从军的丑恶动机和无辜百姓的厌战情绪。

双亲的悲痛:《子从军》以戍边军士双亲的口吻,将乡中丁与从军儿作对比,写出人民对连年征战的厌恶和对合家团聚、安居乐业的渴望,而《寒食》一诗是从侧面描写从军的年轻人战死沙场导致的悲剧画面,诗写的是寒食节年轻女子扫墓,白衣老人出猎,而联想到青壮年多死于战场,只剩下老弱妇孺的悲凉情况。战争带来的苦难在战场上是直接的流血与死亡,在家乡,在亲人心中则是那种岁月消逝也减轻不了的痛苦和想念。

戍卒的怨愤:《边游录戍卒言》、《戍卒伤春》、《戍客南归》三首诗都是从戍卒角度写战争的苦难,也可以看成是一部戍卒生活三部曲。

《戍卒伤春》这首诗开头写的是长期戍守边塞的士卒,在春天到来的时候,萌生思乡的情感。后面又用了六句诗来继续渲染边塞士兵的凄凉心境和对温暖、对故乡、对和平的热切向往。“萧条”以下六句意谓人从南来,此柳枝亦向南,似有同乡的情谊,因此,柳枝亦带有依依的感情,给予人攀折枝条以寄离情。而到了夜晚,晚风中含着无数的沙尘,看着与故乡同样的明月,思乡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于是“夜泪啼乡月”。末两句对那些以无数士卒的生命换取自己的功业的将军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有了这些铺垫,当读到“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时,对作者怨愤之情就会有深切的体会。《边游录戍卒言》叙述一个戍卒转战边地,满身伤痕,但有功不录的怨恨悲愤心情,而《戍客南归》则是写一个守边多年的戍卒从边塞南归时的苍凉心境,“莫渡汨罗水,回君忠孝肠”,这是诗人怕戍卒渡过汨罗江想起屈原,引起忠孝难以两全的感伤情趣。

《边游录戍卒言》描述的是长年驻守在边关的士兵对故乡的思念,在这里还没有对战争的描写,却已让人感到了他们凄凉的心境。《戍卒伤春》写的是经过无数场残酷战争,士兵有一身的伤痕——“赤肉痛金疮”,而那些将领却成了卫霍那样的大功臣。

《戍客南归》中的士兵终于离开了残酷的战场,可即使离开了“黄榆塞”,回到了心中想念的“白云乡”,战争留下的巨大阴影和由于从军造成的无数遗憾,也永远留在了那些战争幸存者的心中。三首诗用戍卒生活的三个阶段向人们展示了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一个普通士兵悲惨的一生。

于濆还有一些怀古诗、感怀诗、闲适诗,如《马嵬驿》、《秦原览古》;《感怀》、《述己叹》;《山村晓思》、《村居晏起》等,也都五言古体,风格质朴。

于濆揭露社会黑暗的诗能够采用朴素的五言古体诗表达现实的内容,较好地发挥了民歌和古体

诗通俗明快、朴实自然,无修饰、不雕琢的特点,即使用典也不隐晦曲折,善于运用强烈的对比衬托揭示主题。而边塞诗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物出发,全面而深刻地展示了晚唐人民对于凡庸边将的怨恨,对于无休止的战争的厌恶。总之,于濆的诗作能紧密联系当时现实,取材比较广泛,艺术手法多样,是有诗史价值的。

(沈文凡,男,博士,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专职研究员。牛菲,女,吉林通化人,时为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以上word版本由PDF转换错误难免,转载请注明来源

以上学术文章不代表本平台完全赞同其观点,转载以供宗亲研究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