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大楚留于氏家族

0
回复
120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6 09: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的东方山东省烟台栖霞市桃村镇的东北4公里处,有一个村庄,村子虽然不大,但名字好听——大楚留。该村南靠楚留店村,北边近邻柳家庄和北楚留村,西南靠都沟村。往东北走三十分钟的路程即到烟台市。

该村西靠一条大河,北边有烟莱一级公路308国道,青烟铁路(胶济铁路东段)从村南边经过。本村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是山东省烟台市非常有名的先进示范村。

640.webp.jpg

大楚留村是如何立村、又是何时立村的。据传说,在明朝的时候,曾经有一支与楚有关的军队在大楚留安营扎宅,主营在大楚留,驻扎的时间长,指挥所也在此,后来为了纪念这支部队的驻扎,就把这个地方称为“大楚留”。而驻扎在南边是南营,主要负责提供伙食,解决军队的伙食问题,起到饭店作用,后来南营驻扎的地方起名为“楚留店”。在主营的北边则驻扎着军队的北营,所以驻扎北营的地方就叫做“北楚留”。这个传说是真是假,现在找不到史料佐证,估且作为传说。

现在村碑标志的后面这样写着:本村位于桃村东北四公里,因靠大河,先名大水流,后演变为大楚留。相传,明朝中叶于氏由三里院徙此。居民多于姓,此外本村还有高、张、刘、牟、黄、赵氏等……,大楚留背靠北山,又称为“金维山”,西边有河水经过,北有公路南有铁路从村边经过,风景优美,是于氏发展的理想之地。这也是于氏为什么能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大楚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根据家族谱记载,该村是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建村。现在村中有一棵大槐树,树龄大约在600年以上,这棵大槐树很有可能就是大楚留村先民在建村时栽下的记事树。由此也可推断,大楚留村是一个至少有600多年历史的村庄了。

640.jpg

村中央的大槐树

大楚留于氏是从三里院迁此地。据老人说,三里院,又称为南院,那里的于氏是从大水泊迁去的,后来因为三里院于氏人丁兴旺,特别是于氏祖先于志德在明朝时期就担任了通奉大夫,不仅地位高,而且家族势力也不断扩大,显然三里院已经不能满足于氏的继续发展,便择地选在大楚留这块风水宝地,从此便生息繁衍开来,人口也更加兴旺发达了。现在大楚留有356户人家,一千多口人。

大楚留还是一个非常有名气的村庄,村子中早在清朝初期就出了一位名人,他就是于志德的曾孙,于氏第四世祖先——于际清。

于际清,出生年月无考,根据职务和活动可推断出生年限在清朝皇太极至康熙前期。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市桃村镇大楚留村。出身于宦官家庭,其曾祖父于志德为明朝时期通奉大夫。通奉大夫为宋代设置文散官名。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置,为文官第九阶。金沿置,从三品中。元升为从二品。明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清废。因为于林身为要职,于氏家族的地位当然也就很高了,从此于氏家族兴旺发达起来。

于际清小时候他母亲带他上河洗衣服,遇到一位相面先生,相面先生就对于际清的母亲说,你这个孩子将来能升个二品官。于际清的母亲不知道官品数目与级别之间的关系,反而说,不用做二品官,能做个一品官也好啊!这个相面先生吃惊的说,你这个夫人好大的口气啊!后来果如这个相面先生所言,于际清官至太傅(“皇帝的老师”)。

于际清从小聪明机智,很早就成为秀才,在明朝末年入东北沈阳投靠皇太极(百姓称为“老汗王”)加入了辽宁籍。现据家中老父亲根据以前老人的口传,于际清在出关之前,曾在本村的庙下打囤,做了一梦,梦中的神主告诉他,庙要塌了,让他赶快出去。梦醒了,于际清并没有理会,接着就睡着了,刚睡着,还是那个神主,仍然告诉他说,客家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庙真的要塌了。于际清连做了三梦。梦醒了,于际清起身往外走,前脚出庙门,后脚庙就塌了。于际清心存感激,当即就在庙前许愿,说如果我做了官,一定回来修个大庙以报答救命之恩。于际清也确实步步升官,一直做到太傅(顺治皇帝老师)。后来于际清回来重修庙宇,庙址就在今天大楚留村原联中的大门处。现在庙宇已经不复存在,但地方还在,原来的学校大楚留联中也变成了工厂,已经物是人非了。

关于于际清为官情况,根据清朝苏潜修原著《灵山卫志校注》载:他与王永昌(辽阳人,顺治元年任)、苟文蔚、张凤墀、于云龙、李天祚、李若愚、石汝介等为同期贡生。[1](清)苏潜修原著.灵山卫志校注.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150页)后升为教谕。教谕,“教导训诫”、 “正式教师”之意。宋代开始在京师小学和武学中设置,负责教育生员。元、明、清县学均置,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而嘱托则是约聘教员。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

儒学教谕是县学的教授。相当于教委主任,又是县学校长。儒学,始于两汉,兴于隋唐,盛于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学的基本形式。授课以孔孟学说为主,称为儒学,分府、厅、州、县四级,供生员读书,多系官办。教谕也是学官名。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

因为于际清出关投奔了老汗王皇太极,皇太极发现了他才智超群,不久就由贡生身份担任了教谕。后来被皇太极任命为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顺治皇帝)的师傅。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满族,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九子。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时(晚七点至九点)生,其母为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属相虎,在位1643—1661,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陵寝孝陵(河北遵化县清东陵),庙号世祖。

于际清因为是皇帝的老师,身份地位自然很高。爱新觉罗·福临登基后,于际清也回家完成了自己的许愿,修缮了庙宇,从此这里香火非常旺盛。

于际清在辅佐爱新觉罗·福临继位后,自己也被重新委任以官职。据福州府志 (中册)载:于际清为福州“布政司右布政”(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 (清)徐景熹主修.福州府志 (中册),海风出版社,2001年07月第1版.108页)。巡抚是清代省级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俗称“抚军”。官品为从二品,下辖两司:1.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长官为布政使,官品为从二品,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2.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长官为提刑按察使,正三品,掌管一省的司法和驿传等。从史料中我们得知于际清在顺治皇帝时期已经升为从二品官员,负责一省的民政、田赋和户籍等事务。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于际清具体在那年任职,但福州府志中记载可以证明于际清是在康熙初年担任福州布政司右布政的。

另《世祖顺治实录》卷2 页58—59记载:四月己亥(二十日)(1661.5.18)添设广东协镇将军下副都统二员,参领四员,防御八员,骁骑校七员,每一佐领下设小拨什库六名。转福建右布政使于际清,为广东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另据《光绪顺天府志》载:“蓟州州治,在城东北,本辽、金旧址。元至正间,达噜噶(达鲁花赤)拓而新之,明初重建。景泰三年,芝产堂後,知州姚恭题为灵芝堂。成化间,知州汪溥重修,崇祯末焚毁。本朝顺治四年,知州文焕重建大堂五间。顺治七年,知州于际清重修。後大堂圮坏。康熙三十五年,知州张朝琮重修。大堂下东、西皂隶房,左、右粮房,右兵、刑、工房,左承发房,堂右收粮房。甬路前为御箴坊,今坍。坊前为仪门,亦张朝琮修。仪门下左为仓,仓南为土地祠,西为寅宾馆,今废。其右为监狱。仪门南为大门,康熙四十一年,知州陈廷柏重修。大门东为旌善亭,西为申明亭,今俱无存。西南谯楼一座,亦明崇祯时焚毁。”((清)周家楣 缪荃孙编纂.光绪顺天府志 一至十六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第705页。《地理志四·治所》)。这段史料告诉我们,在于际清担任福州右布政之前,也就是顺治七年(公元1650)曾在蓟州担任知州,负责蓟州州治府的修缮事宜。现存当时的《重修宣圣庙碑记》载:“到了清朝,历任知州于际清、胡国佐、董廷恩、余时进、张朝琮、赵锡蒲等屡次重修和增建。重修了大成殿、戟门、棂星门和东、西庑,增建了照壁、泮池、登瀛桥、名宦祠、乡贤祠、启圣祠、节孝祠、尊经阁等建筑。”

据作者父亲口述,于际清后来还担任了济南知府。据说于际清在担任济南知府之前还有一段传奇故事。顺治元年(1644),大清入关,定都北京。因为于际清为汉人,而清朝入关由于吴三桂有关,为了答谢吴三桂的里应外合帮助大清入关,于际清就为双方做了调解。当时全国分为十三个省,于际清建议,大清管辖北六省,南边七省归吴三桂管辖,以此来答谢吴三桂的功劳。吴三桂在南方得到了很快发展,势力也很大。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康熙时期,吴三桂能够反叛的主要原因,吴三桂对南方的控制和发展为他反叛创造了条件。但是,吴三桂最终并没有反叛成功,而是被康熙皇帝平叛了。据说,顺治时,大清对南方很是优惠,鸿福普照,同时也采取政策加以防范。到康熙时,北方富裕而南方贫穷,北方平安而南方则多灾多难。大清朝于是就设计,先对南方地区舍衣舍饭舍鞋子,笼络人心,当很多人对大清朝产生依赖。当时南方天气很热,很多人都是不穿鞋子的,在得到大清的施舍以后,慢慢也就习惯了穿衣穿鞋。但是三年后,朝廷断了对南方衣鞋的施舍。刚刚开始适应穿着衣鞋的南方人,在断了施舍以后,不敢走南方的竹子地,抵抗力也大大降低。于是清朝便采取计策,削竹为策,灭掉了吴三桂及其反叛势力。从此清朝才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

1644年,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大清的政治经济中心也随之迁入北京。顺治皇帝到北京以后,想起了自己的老师的家乡离这里不太远,于是就带领随从来到济南看望老师。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顺治皇帝在定都北京以后,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巡抚”。山东巡抚就设置于顺治元年(1644),驻济南。巡抚,俗称“抚军”或“抚台”,为从二品官,是总管一省地方政务的长官,掌考察全省地方官员。本省关税,漕政等都总其成于巡抚。遇用兵,则督理粮饷。于际清在教完了顺治以后,一是调解大清与吴三桂的关系有功;二是基于于际清的才华,于是就被任命为济南任职,担任了济南巡抚,老百姓称为“抚台”。顺治皇帝来到济南,看到自己的老师廉洁清明,在地方做官屈了才华,而自己又当上了皇帝,于是便给老师于际清连升七级,直接到京城做了一品官。应验了相面先生的预言。

于际清卒年不详。于际清夫人,是楚留店的娘家,以前一直保存着她的画像,可惜的是文革中被烧毁。

如果以上故事都是传说的话,那么下面的实物资料我们就不能不相信大楚留于氏祖先的地位和荣耀了。

640.webp (1).jpg

大楚留金维山前怀于氏祖茔“圣旨”墓碑

此墓碑为2009年古历正月二十四日从南院紫金山前迁到大楚留金维山前怀于氏祖茔中。墓碑中上方刻着“圣旨”二字,圣旨下方为皇清。再往下,正中刻着“诰赠通奉大夫于公府君、于门林太君,太夫人之墓”,此碑文的右边,从上往下刻着,“光绪四年三月榖元立”,再往下为立碑人:男才進、才贵、才美,才贵为通奉大夫,孙于范、于蛟、于溦,于蛟为通奉大夫。曾孙于际泰、于际清、于际亨,其中于际清授予福建布政司右布政使;五世衮、充、雍;六世国琮、今世、国瑾;七世坦、爵、郢;八世迁柱、震生、翔擧;九世孙经易、洄、峄溪;十世阿慶、作雲、作福、珍谦;十一世文魁、文蒲、文龄立。

此碑已在南院坟茔中被推倒,2009年正月大楚留村的书记听说了祖辈被遗弃的消息后,马上带领相关人员,按照一定的仪式,将祖辈墓碑请回安葬在本村北边的金维山上。在“圣旨”碑后边是迁碑纪念碑。碑用白色理石制作,碑的上方刻着龙凤呈祥图案,右边和左边的立柱上刻着竹子花纹,在立柱的内侧,左右两边写着“功德千秋,恩泽百世”,在碑的中间有“圣旨”墓碑后面移碑记。

640.webp (2).jpg

写道:“于氏先祖于公林太君,讳志德,于公元二○○九年正月二十四日,由南院紫金山前迁入金维山于氏祖茔。以供后人瞻仰祭奠,并佑后世安居乐业,官运亨通,书香博学,生意兴隆。十二世孙、十三世孙、十四世孙、十五世孙、十六世孙、十七世孙,奉资立石。二○○九年清明节立。”

现在大楚留村于氏已经传到第十七世孙。2009年,于氏的第十七代传人,本村书记于维华带领本村中有名望的人,到三里院坟茔中将老祖宗的墓碑请到了大楚留北坟茔之中,从此,作为大楚留的子孙后代,可以世代祭奠祖先,传承先人传统,弘扬民族文化了。

现在,大楚留村,秉承了祖先的优良传统,重文化,兴经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村风春如本村,农业经济飞速发展,企业更是一个接一个的创建,兴鹏铜件厂、针织厂如雨后春笋的建立起来,不仅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而且解决了本村的就业问题,使本村家家奔小康,生活甜如蜜。从前人们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愿望已经完全实现。村中央建起了漂亮的大楼,村中修上了平坦而结实的水泥路,安装了照明灯,村民的生活的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村容村貌那是一天一个变化。

640.webp (3).jpg

美丽的村中居民大楼

本村还注重文化教育。从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本村出了几十个大学生,还有硕士生和博士生。敬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更是得以弘扬传承。现在,美丽的楚留村,正仰首阔步走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

2011年,大楚留的老少爷们慷慨解囊,捐资捐款,修建了美丽的村北门牌坊,让身处家乡之外的楚留人,永远记住家乡。

村门牌坊,位于村子北部中间,用白色理石修建。在牌坊的外面上方正中,赫然刻着“大楚留”三个红色大字;牌坊的外侧左右分别写着“树清际于乾坤之风,扬楚留人胸怀世界。”在牌坊的内侧左右则写着“风调雨顺农家乐,泰国民安万事兴。”横批“千秋万代”。在牌坊的背面,外侧左右两侧写着:“东西南北八方吉庆,春夏秋冬四季平安。”内侧左右两边写着:“莺歌燕舞喜事多,欢声笑语幸福家。”

640.webp (4).jpg

大楚留北门牌坊

640.webp (5).jpg

大楚留北门牌坊背面

愿飘泊在外的楚留儿女,有空常回家看看。

本文有稍微修改感谢原作者


欢迎宗亲认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